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乡村内生型发展活力测评——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实践与启示【2020.5期优先看 · 主题】

干靓 钱玲燕 杨秀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5
考虑到手机端阅读的特点,我们特地邀请作者撰写了文章精华版,与全文一起推出,方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内容。对该主题感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全文。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精华版——

 保护和激发乡村活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取向。目前我国自然资源部正组织开展中国乡村活力评价研究,科学评测乡村发展活力,研判乡村发展问题,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有着重要意义。 21世纪以来,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乡村发展面临着人口数量与结构转型、用地模式变化、气候变迁威胁、基本服务供给萎缩、基础设施成本上涨等新挑战,内生型发展逐渐成为核心议题。2006年,该州针对其乡村发展变化的新趋势,推出了一套名为“以内生型发展为目标的村镇活力测评”(Vitalitäts-Check zur Innenentwicklung für Dörfer undGemeinden,简称Vitalitäts-Check[村镇活力测评])的新工具,该工具的工作步骤由四个阶段构成:(1)确定基础数据;(2)记录内生型发展潜力;(3)图文表达;(4)评价和提出行动可能性。基础数据和内生型发展潜力由村镇政府独立收集,主题领域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巴伐利亚州环境厅土地管理数据库中已存储的公开数据。规划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利用专业知识解释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专题制图和综合评价,并提出可能的行动方案。 巴伐利亚州乡村发展管理局公布的操作指南对衡量内生型发展潜力的研究空间进行了界定,并将乡村内生型发展的潜力空间按照来源分为四类:(1)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萎缩或转换空间;(2)既有住宅和公共建筑;(3)建筑间空隙、闲置地和建设未饱和地块;(4)未来高空置风险物业四类,通过对土地管理数据库信息的识别划定其具体的潜力空间信息类别,分别在管理、人口、用地、供应与可达性、公众参与、经济与就业六大主题领域,对村镇的内生型发展进行测评。 巴伐利亚州的Fraunberg镇以留住本地居民和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内生型发展来抵抗慕尼黑机场及其园区的强大吸引力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村镇活力测评可以快速、客观地概述本地结构、功能和社会状况,为地方决策者提供翔实的决策辅助数据,针对房屋空置和建筑间空隙建设等问题提供差异化策略,同时有针对性地建设引导规划和举措,实现内生型发展。巴伐利亚州下弗兰肯(Unterfranken)行政区的跨村镇联盟“上韦恩河谷”,长期致力于内生型发展,遵循优先利用地方建筑空隙及空置房屋的原则,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村镇活力测评作为一种以测评和激发乡村内生型发展活力为目标的工具,通过全面客观的评价,为地方政府和规划师制定村庄更新、乡村社区发展以及跨地域乡村社区间联系的前瞻性策略提供依据,对中国乡村发展活力测评及激活政策制定具有如下启示。 (1)超越物质空间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拘泥于物质空间环境,除了对内部资源的挖潜,还提供了涵盖社会服务、经济产业、公众参与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乡村“自下而上”内源动力要素的发掘和培育。本地设施供给可夯实乡村生活基础,良好的企业营商环境可吸引更多居民留驻和就业,而广泛且深入的社会参与可激发居民对于乡村建设的浓厚兴趣,从而给乡村建设无尽的动力。 


巴伐利亚州Hirnsberg村公众参与改造的餐馆,获得了巴伐利亚州最佳故乡发展奖
 (2)充分挖掘潜力空间资源。严格遵循联邦与州确定的“内生型发展优于外延型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对乡村用地和房屋资源的详细清查和盘点,在不增加新建设区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存量潜力空间,也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空置风险空间位置,以详细的类别记录在土地管理数据库中,为乡村盘活既有资源,实现精明收缩提供物质空间基础。 (3)重视乡村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可达性。服务与可达性占据了村镇活力测评指标体系的最大份额。幼托、小学、足球场、面包房、肉铺、药房和生活必需品零售商店作为日常生活设施,是德国巴伐利亚乡村和镇区能否留住居民的关键。在实地调查中还发现某些村镇为了保障本地中小商铺的存活,营造良好的本地企业经商环境,不允许大型超市入驻,同时也鼓励本地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大动力。 

巴伐利亚州可再生能源村庄Großbardorf中村民众筹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 (4)建构基于数据库的乡村科学决策平台。基于巴伐利亚州环境厅的土地管理数据库中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自行研发的乡村活力数据库进行评价,为乡村量身定制发展方案,为编制乡村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乡村作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薄弱地区,更需要在国家推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契机下,充分整合政府相关部门的数据,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构建一套适合中国的乡村活力数据库,为科学编制乡村空间规划和合理实施精细治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本文第一第二作者在Bad Endorf镇副镇长Wolfgang Kirner先生和Hirnsberg村委会负责人Josef Stein先生的陪同下考察Hirnsberg村50多位村民自筹自建的传统民乐乐队练习馆
—全文——

【摘要】科学评测乡村发展活力,研判乡村发展问题,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有着重要意义。德国巴伐利亚州食品农林厅乡村发展管理局推出的乡村活力测评新工具——“以内生型发展为目标的村镇活力测评”(简称“村镇活力测评”),旨在基于全面客观的评价,为地方政府与规划师制定村庄更新、乡村社区发展及跨地域社区间联系的前瞻性策略提供依据。本文以巴伐利亚州乡村发展新趋势作为村镇活力测评推出的背景,详细介绍村镇活力测评的工作任务、测评范围、内生型发展潜力识别及评价指标与结果表达,以跨村镇联盟“上韦恩河谷”为例分析村镇活力测评的应用成效,总结巴伐利亚州乡村活力测评工具的经验,提出对中国乡村活力测评及激活策略的启示。


乡村活力是乡村振兴和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保护和激发乡村活力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我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明显,乡村自身的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各不相同。科学评测乡村发展活力,研判乡村发展问题,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有着重要意义。
 
巴伐利亚州是德国面积最大、人口规模第二的州,全州60%的人居住在乡村地区。作为历史上的农业强州,该州在二战后推出了城乡等值化【城乡等值化:德国城乡政策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起源于1950年赛德尔基金会倡导的“城乡等值化”试验。巴伐利亚州政府率先在1965年将城乡等值化确定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的区域空间发展和国土规划的战略目标,即要求城乡居民具有同等的生活、工作及交通条件,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水、空气、土壤等自然资源】、土地整理、村庄更新等政策及其相应工具,被推广至德国全国乃至全欧洲,成为乡村发展的典范。2006年,巴伐利亚州食品农林厅乡村发展管理局(Bayerische Verwaltung für Ländliche Entwicklung, Bayerisches Staatsministerium für Ernährung, Landwirtschaft und Forsten)针对乡村发展的新趋势,推出了乡村活力测评新工具——“以内生型发展为目标的村镇活力测评”(Vitalitäts Check zur Innenentwicklung für Dörfer und Gemeinden,简称Vitalitäts-Check[村镇活力测评]),旨在基于全面客观的评价,为地方政府与规划师制定村庄更新、乡村社区发展以及跨地域社区间联系的前瞻性策略提供依据。
 
本文以巴伐利亚州乡村发展新趋势作为村镇活力测评推出的背景,详细介绍村镇活力测评的工作任务、测评范围、内生型发展潜力识别及评价指标与结果表达,并以跨村镇联盟“上韦恩河谷”(Oberes Werntal)为例分析村镇活力测评的应用成效,总结巴伐利亚州乡村活力测评工具的经验,提出对中国乡村活力测评及激活策略的启示。
 
1  村镇活力测评推出的背景——巴伐利亚州乡村发展新趋势
 
巴伐利亚州是德国具有千年历史和最古老传统的州,目前共设有7个专区,包含25个市、71个县及约2000个村镇,平均每个镇下设5~10个村,首府为德国第三大城市慕尼黑。该州历史上以农业为主,二战后工业发展迅猛,几乎所有新兴技术领域都在德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巴伐利亚南部拥有西门子、宝马、奥迪、安联保险等全球知名企业总部,东部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而其他地区特别是阿尔卑斯山及其周边地带至今仍以农业为主。进入21世纪以来,巴伐利亚乡村发展面临着以下新的趋势与挑战,内生型发展逐渐成为核心议题。
 
1.1  人口数量与结构变化
 
2018年,巴伐利亚州平均人口密度为185.5人/k㎡,低于德国全国水平,人口密度基本呈现北低南高的状况。根据州统计局(LfStat)的数据,2011—2018年间,全州人口增长5.1%,其中乡村地区人口增长3.8%,低于大都市密集区即所谓密集型空间*(Verdichtungsraum)的增长(6.8%)。
密集型空间是德国国土空间中由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化的小城镇群所组成的地区,由1993年9月7日的空间规划部长级会议(MKRO: Ministerkonferenz fuer Raumordnung)确定,考虑两个密度指标,即聚居密度指标(每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上的居民人数)以及聚居和交通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密集型空间是聚居和交通用地面积以及聚居密度高于全国平均值同时聚居密度更高的用地,另一个显著的标准是居住在一个密集型空间中的居民数大于15万人。这个概念用来引入法定空间规划(ROG)的结构改善措施,所界定的空间边界比一般意义上“城市型空间”(Städtischer Raum)要小得多,可以理解为大都市密集区(Agglomerationsraum),各联邦州的划分标准略有不同。
根据州统计局的初步计算,2018—2038年间人口将增加4%左右,其中密集型空间的人口增幅在6%左右,而乡村地区只有2.5%,各地区的差异也将日益扩大:南部地区特别是慕尼黑大都市区将仍然维持相对稳定的人口增长,而北部和东部地区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停滞和萎缩(图1)。这是由于自1990年代末以来,这些结构脆弱地区的人口自然负增长远高于其他地区,同时年轻人不断外迁而外来移民较少,因此导致总人口下降更为明显。
 

图1  巴伐利亚州2018—2038年人口变化预测(以州直辖大都市和县为单元)

 
出生率的降低和预期寿命的提高对年龄结构产生巨大影响,2018年,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占20.4%左右。根据官方预测,至2038年,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增至26.5%。乡村地区的老龄化比例更高,将从2018年的21.1%增长到2032年的28.8%,比例及其增幅都将高于密集型空间(19.4%~23.8%)。
 
居民总人数的下降和老龄化将导致大量房屋空置和土地闲置,尤其在村镇中心地带和老旧的村民住区,由于缺乏新鲜劳动力的注入而形成了不断强化的恶性循环。因此,乡村政策制定和管理有必要从外延增长向存量更新的聚落结构转型。
 
1.2  用地模式变化
 
在德国联邦各州中,巴伐利亚州的每日新增聚居和交通用地(Siedlungs- und Verkehrsfläche)【聚居和交通用地指用于居住、就业、交通以及地区内部休闲的用地,包括与聚居点相关的线性基础设施(如:跨城镇道路、高速公路、铁路或电线的路线与廊道)】最多。在人口缓慢增长的背景下,这意味着人口数量与聚居和交通用地之间的差距将持续扩大,即能为日益增长的基础设施买单的居民缺口越来越高。这一土地消耗模式不断降低农林业的粮食、饲料以及可再生原材料的生产力,弱化土壤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使得具有游憩和景观审美价值的自然用地日益减少。为了改变这种消耗型的用地模式,德国联邦政府提出了将聚居和交通用地的日新增面积减少到30h㎡以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基于此目标,巴伐利亚州的聚居和交通用地日增长量将从2014年的10.8h㎡减少到4.7h㎡左右。
 
分散的(单人或双人)小家庭居住模式导致了更多的居住用地需求,工作场所的用地强度也在不断增加。即使人口发展停滞不前,也会有更多的土地被占用。新增用地会增加更多的不透水土壤,也会导致居民群体的空间隔离、现有设备的低效使用以及大量基础设施的高成本建设和维护。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社区的用地模式必须由外延型增长转化为内生型发展。
 
1.3  气候变化威胁
 
由于巴伐利亚州境内有美因河、多瑙河等多条河流和湖泊,很多乡村临河而建,近年来的夏季洪水和热浪造成了很大危害甚至人员伤亡。根据气候变化预测,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将有持续的严重洪水灾害和夏季炎热等气候灾害,由此带来的洪涝、土壤侵蚀、开裂等问题,将极大影响农业生产和乡村居民的生活。内生型发展可以创造更紧凑的城乡社区单元,因此作为一项重要措施被纳入巴伐利亚州2020气候计划。居住地与中短期需求的设施在空间上的邻近性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与相关的能源消耗,从而提高环境友好性。被动式住宅的节能效果在紧凑模式下更优,而在分散化布局情况下往往会被能源传输成本所抵消。此外,人口密度较高的紧凑型聚落所产生的能源需求密度可以为能源利用规划提供更好的空间条件。
 
1.4  基本服务供给萎缩
 
人口结构变化使得本地服务设施使用频率不足,导致了基本服务供给的逐渐萎缩。如笔者2018年调研的慕尼黑机场周边村镇弗劳恩堡(Fraunberg),下辖的42个村里没有药房、肉铺和面包房,居民日常饮食需要依靠流动面包房和肉铺,也缺少幼儿园和养老设施。
 
本地就近供应的保障是改善乡村地区生活、工作和环境条件的核心组成部分,不仅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要,还可以保障社区和地方的生活质量,在当地创造就业机会,是激发乡村活力的重要因素。
 
1.5  基础设施成本上涨
 
外延扩张型发展和内生型发展相比,虽然新建设用地的开发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转嫁给建筑商,但村镇仍需要承 担维护和更新的长期后续成本,相对紧凑发展地区而言,低密度地区的垃圾回收、交通运输等人均成本也更高。由此看来,内生型发展还可以缓解乡村未来的设施运营维护压力。
 
面对上述问题,巴伐利亚州食品农林厅乡村发展管理局以内生型发展作为村庄更新与发展的促进重点,以多功能、多代际、活跃的乡村生活、具有特色的建筑风貌意象作为乡村活力提升的目标,推出了激活和强化乡村空间的自身力量、发展有活力的村庄和村镇、强化农林业、可持续保护自然生活基底、支持可再生能源、增加产业赋值和经济实力以及本地基础设施的进一步现代化七大领域策略。村镇活力测评即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以内生型发展为目标的乡村活力测评工具,通过基于乡村活力分析数据库的现状情况清查,全面分析影响乡村发展的因素,客观评价乡村发展活力,为巴伐利亚州村镇发展概念规划和村庄更新规划提供依据。
 
2  村镇活力测评工具的工作任务与测评空间范围
 
2.1  村镇活力测评的任务和工作步骤
 
村镇活力测评的任务在于为内生型发展提供实践应用导向的依据,包括:深入了解由于人口和土地使用变化带来的问题,尤其是当前已经出现和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房屋空置现象和向更高密度发展的潜力;分析内生型发展的现状和实施可能性等。
 
村镇活力测评的工作步骤由确定基础数据、记录内生型发展潜力、图文表达以及评价和提出行动可能性四个阶段构成。为了快速了解乡村社区的现状情况和实现内生型发展的可能性,活力测评涵盖了与内生型发展相关的人口、土地、供应、参与、经济多类主题领域。基础数据和内生型发展潜力由村镇政府独立收集,主题领域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巴伐利亚州环境厅土地管理数据库中已存储的公开数据。规划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利用专业知识解释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专题制图和综合评价以及提出可能的行动方案(图2)。
 

图2  村镇活力测评的工作步骤与分工结构

 
2.2  村镇活力测评的测评空间范围与空间层级
 
村镇活力测评可以检测所有建成的聚落单元。根据州乡村发展管理局公布的操作指南,衡量内生型发展潜力的研究空间应包括至少有50名居民的辖区,这些居民的生活空间一般成片相连,默认情况下不包括人口较少的郊区,除非其与周边辖区有空间上的紧密联系。该范围一般依据《建设法典》(BauGB)§34条款和现有的建造规划(Bebauungsplan)以及补充文件所确定的内生型发展边界。如辖区认为确有必要,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较小规模的聚落进行评价。
 
在分析内生型开发潜力时,应确保评价区范围仅覆盖合法建设的存量空间而不包括新增的外拓空间。测评空间应覆盖与50名以上居民紧密联系的建设辖区以及与建设区有直接联系的未建设用地。新开拓的住宅建筑用地只在有合法的建设规划或补充文件的条件下才能被纳入内部建设区(Innenbereich)。如果居住人口超过50人的辖区主要由零星的农庄组成,则这些地区通常不符合建造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村镇活力测评只记录建筑物潜力,并应避免将这类辖区划为测评空间,因为这将可能促使建筑密度进一步提高及推动新的建设开发,而分散的聚落结构表明这并不是可取的发展方向。
 
对拟纳入测评空间范围的建设规划区,内生型发展潜力评估的重点在于住宅建筑和混合用途用地。对于既有建设区中纯粹用于商业用途的用地,若在成片建设区之外,则不应纳入研究测评范围。较大的内部开放空间被称为“内部建设区中的外围区”(Außenbereichim Innenbereich),如果没有合法有效的建设规划,则不被认为有优先的内生型发展潜力。
 
随着功能联系延伸到城区以外,跨越村镇行政边界的合作越来越重要,因此将区域层级的合作纳入评价也是有意义的。因此,村镇活力测评指南规定其可以针对三个不同的空间层级进行评价,即村镇中的某一个辖区、村镇作为整体以及跨行政边界的村镇联盟区域合作。
 
3  村镇活力测评的内生型发展潜力空间识别、指标评价与表达
 
3.1  基于土地管理数据库的内生型发展潜力空间类别
 
巴伐利亚州环境厅(LfU)开发的土地管理数据库为乡村活力测评提供了每一个地基的数据,包括地基标注、地籍编码、街道和门牌号、建筑类型、根据土地利用规划的用途类型、建筑法规要求、面积等信息。
 
村镇活力测评指南将乡村内生型发展的潜力空间按照来源分为四类:(1)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萎缩或转换空间;(2)既有住宅和公共建筑;(3)建筑间空隙、闲置地和建设未饱和地块;(4)未来高空置风险物业,并通过对土地管理数据库信息的识别划定其具体的潜力空间信息类别,提出不同的发 展潜力方向(表1)。
 

表1  基于土地管理数据库信息的内生型发展空间类别及其发展潜力

① 残污(Altlasten):再开发用地因原先的用途,例如工业等,长年累积并遗留在土地或地下水中的污染。根据德国法律,土地再开发前政府有关机构必须对此类污染的分布和类型进行调查,使开发业主明确其修复清理成本,或由前业主清理修复这些污染后才能废弃该用地。

② 见缝插建(Baulückenschließung),即在相邻地块已建成的情况下,对中间的空隙用地进行填充式开发建设的方式。

③ 建设未饱和地块(Geringfügig bebautes Grundstück)一般指的是建筑密度低于被允许建造的标准的情况。乡村地区的地块建筑密度通常在0.2~0.4之间。如果建筑密度在0.15以下,还有400㎡以上剩余面积还可以进行建设,即被称为“建设未饱和地块”,可以作为内生型发展的潜力空间。


3.2  村镇活力测评的六大领域指标
 
村镇活力测评的评价指标涵盖管理、人口、用地、供应与可达性、公众参与、经济与就业六大主题领域(表2)。
 

表2  村镇活力测评的六大领域指标


3.3  村镇活力测评的评价与表达
 
村镇活力测评尽可能根据客观和公开的信息来源收集指标所需的基础数据,运用土地管理数据库对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建筑物总量和空置比例等内容进行乡村内生型发展潜力评估,然后将土地管理数据库内容导入乡村活力数据库中(图3)。对于不同性质的数据,采用时间维度比较、均值/中值比较、与更高空间层级数据比较等方法确定评价值的高低。数据全部录入和整理完成后,数据库会生成内生型发展潜力图、供应结构图、建造阶段和聚落结构四张图纸(图4—图7)以及报表(表3),为在下一步的规划中确定内生型发展目标与提出有关空间建设、功能和社会方面的优先行动策略建议提供坚实基础。规划部门可根据评价和分析结果制定未来发展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及优先事项。
 

注:当前界面显示的是土地管理评估指标,可清晰呈现各村庄的建筑间空隙、闲置地、建设未饱和地块、空置农庄等潜力空间信息。
图3  村镇活力测评乡村活力数据库界面
 
图4  村镇活力测评内生型发展潜力分析图样图
 

图5  村镇活力测评供应结构分析图样图
 
图6  村镇活力测评建造阶段与聚落结构分析图样图
 
图7  村镇活力测评规划说明与建议样图
 
表3  不同空间层级的报表内容

4  村镇活力测评的应用成效——以上韦恩河谷为例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村镇活力测评可以快速、客观地概述本地结构、功能和社会状况,为地方决策者提供详实的决策辅助数据,针对房屋空置和建筑间空隙建设等问题提供差异化策略,同时有针对性地建设引导规划和举措,实现内生型发展。
 
巴伐利亚州下弗兰肯(Unterfranken)行政区的跨村镇联盟“上韦恩河谷”,长期致力于内生型发展,遵循优先利用地方建筑空隙及空置房屋的原则,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该联盟由10个村镇组成,分别位于巴特基辛根(Bad Kissingen)县与施韦因富特(Schweinfurt)县,总面积约304km²,人口约5.25万,10个村镇下辖46个村庄。2008—2009年间,联盟应用村镇活力测评开展了内生型发展潜力调研与评估,总共确定了3360处潜在用地与建筑物,总面积为304.1hm²(表4)。
 

表4  2008—2017年跨村镇联盟“上韦恩河谷”内生型发展潜力测评与激活用地数


在此基础上,联盟通过实施传播性措施、专业方案类措施、财政措施、社会措施等持续不断地推进内生型发展。传播性措施旨在强化目标群体对内生型发展的意识,主要借助宣传册与媒体发布信息,通过促进项目明确内生型发展的内容并展示典型案例,以激发目标群体参与,地方行政部门也通过设置内生型发展专员来提供咨询与指导。专业方案类措施则包括明确内生型发展潜力等基础工作、制定方案以评估并激活现有发展潜力、建设与规划法规方面的实施工作(如:专业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相关研究成果的运用)等。财政措施主要指建设咨询、地方促进项目中的资金、村庄更新框架下的投资、村镇更新措施相关资金、对跨村镇联盟管理方面的资助。社会措施主要是地方协会及倡议组织的建立及其发起的相关活动与项目。2008—2017年间,联盟村镇中多个协会开展了内生型发展相关活动,包括:将村镇中心广场改建为公共文化空间、建立新的公共活动空间、筹办文化节庆活动、举办展览等(图8)。
 

图8  跨村镇联盟“上韦恩河谷”应用村镇活力测评的更新项目的改造前后对比

 
得益于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至2017年,1139项潜在用地及建筑物得到激活,被用于居住、工商业经营、居住与工商业混合或者绿地、公共空间及其他,总面积为102.3h㎡(为2008年的34%)(图9)。
 

图9  跨村镇联盟“上韦恩河谷”已激活的用地及建筑物的使用途径(2008—2017年)

 
建筑物的重新使用以及建筑空隙的利用使得村镇中心恢复生机。大部分建筑经改造后用于居住,也有部分用于工商业或混合用途。在工商业使用方面,主要涉及服务业与手工业,具体包括(1)服务业:理发店、鲜花店、园艺、健康、加油站等;(2)手工业:机械修理、二手车销售、卫浴设施、供暖技术、电器安装等;(3)新型农业经营,特别是马的饲养。混合用途则主要包括:住宅/建筑师事务所、住宅/卫浴设施经营、住宅/肉铺经营等。通过激活建筑物与建筑间空隙,并为工商业或服务业提供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就业岗位。
 
5  村镇活力测评工具的优点与局限性
 
作为判别村镇及其村庄整体发展的基础工具,村镇活力测评的优点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 明确内生型发展的潜力(如:空置用地、建筑间空隙、荒地等);
  • 判断当前及未来的人口发展;
  • 可结合当前的建设指导规划(Bauleitplanung)预测住房建设用地的需求,为决策提供支持;
  • 调研并评估基础生活供应设施以及社群生活;
  • 指出特别需要开展行动的领域;
  • 激励土地产权所有人更新房屋建筑并有效利用建筑间空隙;
  • 通过参与内生型发展方案的规划,强化居民对村庄的身份认同。

 
当然,村镇活力测评工具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该工具在较小的村镇使用还较少,因为此类村镇通常不具备足够的人力资源用于采集数据与分析评估。另一方面,由于村镇活力测评运用过程中需要采集的部分数据涉及对未来的展望,如企业或手工业作坊后继无人或某一住宅区域内数年后所有居住者均为年满70岁的老年人,因此,要求实施者具有高度的敏锐性,并且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处理此类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涉及村镇未来会遇到的问题,对村镇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是村镇活力测评测评工具区别于其他数据采集与调研工具的地方。
 
6  总结与启示
 
通过乡村活力评价,可重点认识乡村建成聚落单元为核心的乡村发展现状问题、挖掘乡村发展潜力、明确乡村发展方向、制定乡村发展的分类措施,对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底,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已经开始组织开展中国乡村活力评价研究,提出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乡村发展实际与区域差异等情况,按照系统性、代表性、真实性、可获取性、可比较、层次性原则,构建我国乡村活力指标体系。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村镇活力测评作为一种以测评和激发乡村内生型发展活力为目标的工具,通过全面分析影响乡村发展的因素,客观评价乡村发展活力,为科学指导乡村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对中国乡村发展活力测评及激活政策具有如下启示。
 
(1)超越物质空间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村镇活力测评并未拘泥于物质空间环境,除了对内部资源的挖潜,还提供了涵盖社会服务、经济产业、公众参与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强调乡村“自下而上”内源动力要素的发掘和培育。本地设施供给可夯实乡村生活基础,良好的企业营商环境可吸引更多居民留驻和就业,而广泛且深入的社会参与可激发居民对于乡村建设的浓厚兴趣,从而给乡村建设无尽的动力。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乡村规划和乡村基层治理的模式不同,但在乡村活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乡村激活发展政策制定时,也需要考虑软硬件基础设施的综合优化以及“自上而下”外源动力输入和“自下而上”内源动力要素的激活。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德国村镇活力测评主要是针对以乡村建成聚落单元为核心的测评,而中国乡村目前的建成聚落单元载体主要为集中、现代的乡村社区,以及传统自然形成的传统乡村聚落,因此对中国乡村中农业发展和农业旅游服务发展活力的测评还需要补充。
 
(2)充分挖掘潜力空间资源。内生型发展的本质之一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村镇活力测评严格遵循联邦与州确定的“内生型发展优于外延型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对乡村用地和房屋资源的详细清查和盘点,在不增加新建设区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存量潜力空间,也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空置风险空间位置,以详细的类别记录在土地管理数据库中,为乡村盘活既有资源、实现精明收缩提供物质空间基础。其中闲置地、建筑间空隙、建设未饱和地块等德国特有的空间规划术语,对于中国存量规划时代的乡村乃至城市的精细化更新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3)重视乡村生活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可达性。服务与可达性占据了村镇活力测评指标体系的最大份额。幼托、小学、足球场、面包房、肉铺、药房和生活及其必需品零售商店作为日常生活设施,是德国巴伐利亚乡村镇区是否能留住居民的关键。在实地调查中还发现某些村镇为了保障本地中小商铺的存活,营造良好的本地企业经商环境,不允许大型超市入驻,同时也鼓励本地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大动力。我国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虽然经过了数十年的建设已有了较大改善,但城乡间的医疗、教育、公用事业服务仍有较大差距,且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明显。在乡村振兴中需要进一步强化乡村本地化设施供应和管理的分类配套,乡村居民的日常必需品可就地供应或30分钟之内在村镇区得到供应,而医疗、教育和公用事业服务单位都应在所属村镇区得到保证。可借助已经兴起的互联网经济推动乡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乡村生活的便捷程度和乡村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城市人和青年知识人群到乡村生活和创业,增加乡村的就业和创业岗位。
 
(4)建构基于数据库的乡村科学决策平台。村镇活力测评的特色之一是基于巴伐利亚州环境厅的土地管理数据库中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自行研发的乡村活力数据库进行评价,为乡村量身制定发展方案,为编制乡村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德国的乡村治理较为精细,数据较多,而中国乡村数据较为缺乏,如何用可获得数据进行中国乡村活力的综合测评也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乡村作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薄弱地区,更需要在国家推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契机下,充分整合政府相关部门的数据,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构建一套适合中国的乡村活力数据库,为科学编制乡村空间规划和合理实施精细治理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干靓,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副教授。jinggan@tongji.edu.cn
钱玲燕,博士,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助理教授。lingyan.qian@tongji.edu.cn

杨秀,博士,高级工程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研究员


扫码关注“开放科学计划”

了解本文更多内容

延伸阅读
德国乡村的历史与现状
德国乡村的功能重构与内生型发展

乐乡、愁乡亦或兼而有之?——论城乡生活条件等值化


编辑 | 张祎娴

排版 | 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