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新加坡公共住宅区更新改造的政策体系、主要策略与经验启示【抢先版】

张威刘佳燕王才强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新加坡公共住宅区更新改造的政策体系、主要策略与经验启示》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背景故事:两位老人
 
十余年前,我的姥姥住了30多年的单位社区拆迁,她在那里做了二十多年的社区卫生组长,领先了一辈子,却因为补偿和选房问题落了后,成了最后一位搬走的“钉子户”。经过几年漂泊的租房生活,新房建好了,可没有电梯的三楼对70多岁的老人来说太高了,后来费尽周折终于置换到同小区的一楼。姥姥白天与父母共进两餐,下午与老朋友打麻将,夜里独自居住。随着年事渐高,姥姥搬来与父母同住,却难掩离开居住了一辈子的社区的落寞。
 
梅姨,新加坡人,今年95岁。我们相识于共同做志愿者的老年人日间活动中心。她先生去世多年,无儿无女。第一次去她家时,梅姨特意叮嘱,她家在一个小山坡上的高层住宅,是40多年的老房子,政府在社区改造时加装了电梯,不必爬坡上去。梅姨很自豪地展示她的家,说和先生刚搬来时是一套两居室,后来政府为他们增加了个6㎡的小房间,现在拿出一间租出去,一来有了收入,二来避免了独居老人突发状况无人发现。在洗手间,梅姨特别展示了政府改造的防滑地面和安全扶手。今年疫情期间,梅姨说不能去日间照护中心,社区服务人员会送来午餐和晚餐,租房的小伙还主动帮忙去超市采购日常所需,他们俨然已是一家人了。

——文章精华版——

中国目前诸多城市的改造重点逐步从旧城更新转向老旧小区改造。城镇老旧小区量大面广,涉及上亿居民,改造过程中各类问题不断凸显。过去三十年中,新加坡及时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区需求的转变,持续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公共住宅区更新。一方面提升了老旧住宅区空间品质,通过形式多样、差异化的环境营造,有助于培育自豪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维系了原有紧密的社会邻里和家庭代际联系,避免了贫民窟、绅士化等社会问题的出现。本文系统梳理了新加坡公共住宅区相关的更新政策、具体改造策略和实践活动,总结其公共住宅区更新改造的四个特点:与时俱进的改造策略应对多样化生活需求;采取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民主决策的更新机制;持续性科学研究与技术支持推进更新实践;以及注重完整可持续社区营造。最后,结合我国当前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提出借鉴启示: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与城市整体发展与更新战略相结合;针对不同住区确定差异化更新策略和支持政策;完善多方参与的决策、共建和监督机制;推进连片更新、层级联动,挖掘和尊重地方特色;营造多样化、在地化的社区景观和文化认同。
 
新加坡从建国初期的清除贫民窟至1990年代起开始持续的政府组屋(即公共住宅)更新改造,经历了三个阶段:清除贫民窟与大规模重建—社区物理环境提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区综合复兴。1990年代到2000年初的住宅区更新策略主要从住宅区、建筑单体和住户单元三个层面对社区物理环境进行翻新改造。21世纪初期,家园总体营造策略除整合了住宅区更新策略的各类翻新计划外,还采取了一些全新的更新改造理念和手段,包括绿色社区、智慧社区、多层级联合更新以及市镇设计指南,并通过上下结合、居民参与的改造模式进行社区的综合复兴(表1)。 

 

表1  新加坡公共住宅的更新历程

 

三十年来,新加坡不断革新和优化面向老旧公共住宅区的更新改造策略,以应对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图1)。首先,通过逐步有序地将不同年代的公共住宅纳入各更新项目,保证每个公共住宅单位在产权期间都有机会接受合理的更新改造。其次,改造内容覆盖广,既有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也有品质化、人性化的提升型项目。同时,改造视野不断扩展,形成了住户单元—建筑单体—组团—邻里—市镇的多层级联合更新体系。伴随社会转型,及时调整改造方案和技术升级。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参与范围和程度不断提升。随着改造范围从室内到室外,从住宅单元到公共空间,社区参与的内容从各户表决是否支持改造,扩展到改造前期的参与式设计,以及改造后的共同维护,调动居民积极性,从被动接受改造到主动参与更新(图2—图4)。

图1  新加坡与时俱进的更新策略应对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图2  建筑单体层面改造:Boon Lay Gardens主要翻新计划实施前后对比

图片来源:50 Years of Urban Planning in Singapore

 

图3  组团层面的上下车门廊和有盖连廊(左)及运动角更新改造(右)

图片来源:HDB官网

 

图4  邻里层面的邻里中心改造

图片来源:HDB官网


新加坡通过采取政府主导、多方主体参与和社区民主决策相结合的更新机制,较好地保障了更新计划的可持续推进。应对不同改造项目设立差异化的协同决策机制,政府、居民和社会力量的资金分担、增益分配机制。通常,居民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所在居住单元是否参与升级改造,只有得到独立楼栋75%以上符合条件的家庭同意后才可执行改造。居民负担7%~45%的更新费用,其余部分由政府承担。同时,成立由居民、相关部门、专业人员等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的工作委员会,负责监督项目进程、收集反馈建议、保障信息沟通,激发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和主体意识。
 
新加坡社区更新改造的顺利推进与不断创新还得益于持续性的科研与技术支持。例如,通过使用预制技术、增设电梯采用无设备用房等最新技术,不但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大幅降低成本,同时降低施工干扰,有利于提高居民对更新项目的接受程度(图5)。
 
图5  “面积增加方案”:增加一个新房间(通常6㎡),用作阳台、厨房、卧室或书房等。通过预制技术,新增房间(包括隔墙和配件)在场地外安装好后吊装到居民楼上,施工期间居民无需搬出住宅
图片来源:Toa Payoh: Our Kind of Neighbourhood: The HDB 40th Anniversary Commemorative Publication
 
改造过程注重完整可持续的社区营造,尽量保留原居民,以及充分尊重和再营造地域特色文化和景观的经验;在市、区、街区层面制定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导则,纳入城市整体风貌规划;在社区层面倡导政府引导、社区参与、专业人员支持的参与式更新实践,重视基于日常生活体验和认同(图6,图7)。 
 

图6  “你好邻居”项目中居民参与更新改造和后期运营维护
图片来源:Community-based Urban Development: Evolving Urban Paradigms in Singapore and Seoul
 

图7  兀兰社交走廊设计工作坊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助力居民参与式设计
图片来源:联合早报(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singapore/story20180331-847149)
 
新加坡通过持续多样化的更新改造,前瞻性地阻止老旧社区的衰败,特别是留住中青年家庭,有助于维系原有紧密的邻里、家庭代际联系和社区活力,避免集中贫困等社会空间衰败现象。此外,通过形式多样、差异化的社区环境营造,转变公共住宅区长期以来关注规模数量和标准化形象的定位,突出品质和特色,有助于培育自豪感和归属感。  

 

作者:张威,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博士候选人。zhangwei@u.nus.edu
刘佳燕(通信作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liujiayan@mail.tsinghua.edu.cn
王才强,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教授。akihck@nus.edu.sg
 
延伸阅读
日本住区适老化更新的演进机制与治理策略研究
新加坡封闭公寓社区的演变特征及其社会空间效应——兼论对我国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新加坡邻里中心模式在中国的功能演变

编辑、排版 | 张祎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