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邻里变迁影响城市居民健康的国际研究进展与启示》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邻里”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载体,正在成为城市及其空间规划研究的核心尺度。邻里变迁对居民健康产生深刻影响,人们出生、成长、生活、工作和变老所在的邻里环境决定了个体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轨迹,“邻里效应”兼具“情景效应”(context effect)和“发展效应”(development effect)双重特征。这种“发展效应”内含多个影响过程和机制:(1)基于暴露时长的“累积性”(cumulative risk):个体在某一环境的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形成特定的健康结果,或是“优势累积”,或是“劣势累积”。(2)基于转折点的“里程碑”效应:某些重要或“触发性”事件的发生可能改变原有的邻里效应轨迹,如邻里冲突会降低居民对原有邻里的情感认同和凝聚力,产生心理疾患,甚至造成迁居。(3)基于时间顺序的“滞后性”(delayed):生命早期的邻里环境条件会对居民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健康以及生命末期的健康产生影响,作用方式包括风险暴露、资源机会和障碍、行为选择。(4)基于特定生命时段的“关键期”:邻里环境对某一年龄段居民健康的影响和塑造远超过其他年龄段;如邻里的物理性(建筑空置、涂鸦、乱扔垃圾)和社会性(帮派问题、街边酗酒和暴力)失序对儿童早期(11岁)的行为影响尤为显著;建成环境(如烟酒售卖点、步行路网密度、户外康体设施等)对个体成年早期的饮食行为和体育锻炼习惯确立至关重要;绿色环境暴露对男性心理健康的正面效应在成年早期至中期最为强烈,而对女性则是在老年阶段的影响更加突出,等等(图1)。这些影响因个体或群体特征不同而有所差异,“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社会地位”均是预测性较强的个体因素。
图1 邻里对个体健康从出生到死亡的两级控制
在最新研究中,学者们开始关注特殊邻里变迁阶段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如“绅士化”探讨绅士化过程中迁居行为、文化变迁和社会解体等多种影响路径;“绿色绅士化”(green gentrification)产生的健康问题也是近期研究热点之一。邻里变迁受内(邻里内部和邻里间人口流动)、外(城市和区域系统动力机制、社会和经济运作机制)双重动因的推动,向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物理等多维度发展和变化。“邻里变迁的内外动因→邻里变迁的维度和因素→邻里变迁的结果(公众健康)”构成了研究的基本逻辑。要厘清邻里与健康的互动关系,不仅要关注近端的邻里变迁与健康的因果关系,也要关注远端引起邻里变迁的上游结构性因素,实现从“因果连续体”视角系统考察(图2)。中国邻里变迁具有独有特征和发展趋势:邻里形态由单一类型转向多类型;各类社会空间集聚,空间分异、居住隔离趋势显现;地方感知有脱嵌趋向,出现“乡愁”和归属感的缺失,这些巨变势必对居民健康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面对新时代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更高标准和要求,亟待关注邻里变迁对于居民身心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尤其需要尽快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与分析框架。建议未来研究关注以下几方面:(1)聚焦多样性邻里类型及异质性社会群体;(2)加强地方性因素的探讨,如重视家庭生命周期中环境变化对随迁老人和儿童健康的影响,加强邻里变迁与居民慢性疾病、呼吸性疾病和交通意外伤害(中国居民死因贡献率较大的因素)的关系的研究;(3)关注居民对地方的“情感”变化特征及其健康影响。注:文中图片均为作者绘制。
作者:程晗蓓,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hanbei.cheng@whu.edu.cn李志刚(通信作者),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国外城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00031250@whu.edu.cn
简化规划程序,启动“邻里规划”——英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如何把人民健康置于规划之核心【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