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言实录 |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读书心得(1)

李媛 韩汉白 国际城市规划 2023-11-09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出版于2008年,可以算一本“老”书了,其中收录了梁鹤年先生十多年前关于城市规划和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分为经济、土地、城市三个专题。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考虑;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与国土开发:几个政策上的意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等,共32篇文章。本系列将分享李媛、韩汉白两位青年学者关于本书的读书心得。想阅读本书的读者,可在文后评论区留下邮箱地址,我们将寄去电子资源。在此特别感谢梁鹤年先生慷慨惠赠版权。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

梁鹤年

商务印书馆, 2008

记忆,是个奇怪的东西。有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记得很清楚,有些重要的事情倒印象模糊。


1983年底,联合国代表团来大学介绍联合国的开发项目,我参加了座谈。翌日,校方负责接待的人士给我来电话,说派去陪同的一位教授生病了,要我去顶替。机缘巧合,认识了团员之一的中国国家科委外事官员(他后来出任中国驻联合国科技参赞,现已离休多年)。北国的深秋,那天特别冷,我又没有车子,两人穿得臃肿得像企鹅,在小城的街上遛了半天。湖上来的烈风把脸刮得又红又痛,却一点也没有减低我们的谈兴:中国锐变的动力,西方历程的启示;现代化的演绎,中国传统价值的评价;国家的前途,个人的理想。他说:“先回去看看吧。”我写给他一封长信,九个月毫无音信。一天,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来电话,说湖北省科委想请我去,这样,就开始了我20多年在中国的讲学、培训、考察、研究和咨询。


1985年首趟回国,感触很大。机会难逢,我妈也想回去看看。那时我已有四个孩子,于是也带了老大和老二一起去。一行四人,从广州到武汉,从武汉到北京,都是坐火车。从前书本上的东西现在看到了。山河秀丽,民风淳厚,干部们勤朴为民。日暮过黄河,两岸苍凉,滔滔浊流,看尽了中华民族的兴衰。百多年来受尽苦难的老百姓是否到了苦尽甘来的时候?心潮激荡,久久难息,谁说男儿不流泪。同车有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很健谈,我是他的好听众,从他处知晓了许多人民的心声、希望。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成就可观。若是这位老同志仍健在,他还会诉说些什么心声和希望?


回想,1985年是个开端。我的加拿大工作与中国工作先分后合,而且很多时候是巧合,纵错之间好像有主宰。现从头说起。


1970年香港大学毕业后我在建筑师事务所干了三年,1973年来到加拿大又干了一年,跟着就是在美国和英国念书。1979年回加拿大,开始在女王大学任教。当教书匠不能只教自己研究或喜欢的东西。政策分析的方法论是我研究和喜欢的东西,但校方坚持要我教“物理规划”,部分理由是因为大多数的教授只搞社会科学,不懂工程、设计,部分是因为我念建筑出身,对城市规划的物理层面较易上手。起初我有点别扭,日后才发觉真是个幸运的机缘。

——本书前言


 

第一篇  人家的月亮
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吗?
 
“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这句话耳熟能详,往往用来比喻中外文化之比较,潜台词是“外国的文化比较好”。这一论述常常导致两种相互对立的立场并互相批判——“外国更好”的支持者被指“崇洋媚外”,“中国更好”的支持者被指“盲目爱国”。其实,两种观点并不必然对立,甚至可能源于同一种朴素的愿望,即希望中国可以从比较中借镜他国经验从而实现自身进步。但单纯依靠情感表达(爱国或不爱国)或凭借直观印象(好或不好)来比较,容易陷入价值观之争,不足以达到借他山之石的目的。如何比较更有意义?笔者认为,可将比较分为“看外国”和“中国与外国比较”两个环节,前者是前提和基础【第四篇中将针对完整的比较研究方法论展开讨论】。下文将从“看外国”说起。
 
本文是梁老师基于1970年代留学美国的经历,通过描述一个个鲜活的生活片段,对美国文化和社会进行反思。我们可以在“麻省第一天”中看到美式言论自由;在“第一个朋友”中看到种族问题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在“第一个同学”中看到精英政治如何分化它的敌对势力;在“第一篇功课”中看到政策研究有赖于分析(社会)和综合(设计)两种研究视角的统一;在“第一次请客”中看到辨别“真伪”需要理性和感情的平衡[1]。启发我们的是,这些“看到”不只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或对好坏对错的价值判断,而是对直觉印象进行分析,即“这印象代表着什么内涵”的发掘性分析。
 
笔者认为,发掘性分析为“看外国”提供了思考方法,大体可以总结为“一个视角”和“四个看”。“一个视角”即以“平视”(外国和我们不同)的视角去“看”,而“俯视”(中国更好)和“仰视”(外国更好)都可能降低理性分析的可能性。“四个看”则是“平视”的内容,包括(1)看问题,即留心观察和思考“不同”体现的问题是什么,或者说树立问题意识;(2)看手段,即应对这一问题的方式是什么;(3)看背景,即这些解决方式是在何种土壤或人事时空背景下产生;(4)看手段与背景可能的关系,如吻合程度或张力大小。
 
这种发掘性分析的方法启发笔者思考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每年6月是性少数(LGBT)群体的“骄傲月”(Pride Month),加拿大很多城市的LGBT群体也会在6月举行游行和庆祝活动,包括悬挂彩虹旗。彩虹旗被LGBT群体认为是代表“骄傲”最典型的符号,设计之初是为了鼓励LGBT群体的自我肯定并促进社会了解和尊重LGBT群体。随后悬挂彩虹旗逐步演变为庆祝多元文化和“做自己”的象征,导致不少非LGBT群体也会在6月悬挂彩虹旗。
 
无论针对性少数群体还是其他类型群体,社会一般都会追求“减少歧视”这一目标,区别在于通过何种方式和手段实现。一个场景触动了笔者思考文化差异(平视)。为哀悼近期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坎卢普斯市(Kamloops)一所印第安人寄宿学校旧址发现的215具原住民儿童遗骸,加拿大全国所有联邦机构建筑上的国旗降半旗,值得思考的现象是,笔者发现安大略省金斯顿市部分建筑上是国旗、省旗、彩虹旗并挂(图1)。 
                           

图1  安大略省金斯顿市部分建筑悬挂的省旗、国旗、彩虹旗(从左至右)
资料来源:作者拍摄(2021)
 
省旗与国旗并挂反映了地方的高度自治,这容易理解,但将象征个人的彩虹旗与象征国家和省的旗帜并列,在加拿大意味着什么(看问题)?这种内涵或许可以解读为通过将多元文化“主义化”,用“政治正确”的共识表达对歧视问题的应对(看手段)。这不仅与加拿大“文化马赛克”的移民国家背景息息相关,也深受个人主义、资本主义等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看背景)。然而,当尊重多元文化上升为“主义”,意味着其成为不再需要被理解和讨论的公理,只要体现文化多元性就是“好的”,这也对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造成越来越大的挑战(“看手段”和“看背景关系”)。比如,当有人或机构对减少LGBT歧视的“实践形式”提出质疑时(如不认可“骄傲月”),即便该人或该机构本身对LGBT群体并无歧视之意,也容易被扣上“不包容”或“不正确”的帽子。也就是说,“少数”与“多数”之间坦诚交流的概率越来越低,而两群体各自内部的个性化诉求也越来越分化。
 
以发掘性分析的方式“看外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曾说道:“短短几十年,已是沧海桑田。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2]。从“仰视”到“平视”的视角转换,得益于国家和人民通过艰苦奋斗从贫弱走向富强,让中国人对自身文化更加自信的同时,也能以更加理性和平衡的心态看世界。所谓平衡和理性的视角,就是关注“为什么”,即发掘性分析文化差异的内涵。而这种分析不仅适用于中外的比较,也进一步启发我们比较不同外国时的横向差异。如何看?将于下一篇展开。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2] 杜尚泽. 习近平: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N]. 人民日报, 2021-03-07.

作者:李媛,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外国的月亮圆不圆
 
本书由梁先生的32篇文章汇集而成。这些文章可以分为经济、土地与城市三类,其中有的是理论探讨,有的是方法论创新;既有对中西文化等宏大命题的分析,也有对小学友的温情鼓励;有些早已见刊,有些并未发表。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梁先生的人生经验和科研脉络,也能深刻感受到梁先生对学术和对中国的热爱。
 
本书的头两篇《人家的月亮》和《外国的泥土》是梁先生在方法和思路上的总结,统领全书。在本篇《人家的月亮》中,梁先生将出国留学时的细心观察总结为“麻省第一天”“第一个朋友”“第一个同学”“第一篇功课”“第一次请客”五小节,结合西方现象,他作出了自己的人生和学术规划。如美国的种族问题是梁先生决定不在美国发展的主要原因;美国资本主义的强大凝聚力和分化力引发了梁先生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兴趣,日后更推动了他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探索;美国“公众参与”开启了梁先生的政策研究之门。
 
外国的月亮到底圆不圆?留学生们可能都深有感触。梁先生的总结可谓精辟:“初到西方时,月亮确实圆;对西方有一些基本了解后,月亮就没有特别圆了,并且能注意到西方月亮和我们不一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后,西方的月亮或许也圆,但没有我的份儿;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性的恶与人类文明的黑暗,东西方都一样,就如同月亮的背面同样是黑暗”[1]
 
月亮作为东西方比较的标志,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意义。在古代,月亮的阴晴圆缺是时间的尺度和季节的流转;在《礼记》中,月亮是阴,与太阳分出东西,合为阴阳,谓之“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在屈原的《天问》里,月亮的“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是中国哲人对永恒的求索;在《诗经》里,月亮象征着“月出皎兮,伎人僚兮”的女性之美;在文人的诗词中,月亮衬托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在《十五的月亮》中,月亮就像思念,联结了家乡和边关,透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从19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逐步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侵略。清末,大批中国年轻人出国留学,师夷长技。可是,其中部分归国学者鼓吹全面西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继而在社会上出现了“西方月亮更圆”的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胡适于194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在开学典礼的讲话:“美国的天空比中国蓝,所以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美国专家多,研究抽水马桶也有专家,没有他们,美国城市就变成臭城”[2]157
 
当然,讨论月亮圆不圆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中国古人早已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从常识上说,在地球上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因此国内外并无本质区别。从传统上看,中国月亮的文化内涵丝毫不逊于西方。从历史上讲,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经完成工业化,然而推动工业化的燃料还未从煤炭过渡到石油,美国空气污染事件层出不穷;而当时中国还是农业国,几乎没有工业污染。据此,当时中国的空气透明度应该比美国高,那么中国夜晚看到的月亮可能比美国更清楚。总之,对“月亮圆不圆”讨论的背后逻辑是“月亮好不好”,这是一个价值判断。月亮用来指代文明,中国和西方的月亮对比其实是中西文明的对比。对比的历史背景是19世纪起积贫积弱的中国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西方,结论是西方文明好,而中国文明不好,继而引发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崇拜和对中国文明的贬低。这种讨论或者观念持续至今,从理论上看是西方种族主义和中国逆向民族主义的相互影响,共同促成了从外部和内部诋毁中国文明的恶性循环,进而出现“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西方月亮更圆”“丑陋的中国人”等言论,以及后来的“香蕉人”和在华外国人的超国民待遇等现象。
 
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是导致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尽管当时中西经济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中国人并未气馁认输,反而一直在奋起直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彻底改变了100多年以来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建设新中国,中国的月亮慢慢圆了起来。正如1956年8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过去说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又不讲卫生,打球也不行,游水也不行,女人是小脚,男人留辫子,还有太监,中国的月亮也不那么很好,外国的月亮总是比较清爽一点,总而言之,坏事不少。但是,经过这六年的改革,我们把中国的面貌改变了。我们的成绩是谁也否认不了的”[3]293-304
 
毛主席那次讲话至今,65年过去了,今天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中国的成绩举世瞩目,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中国的月亮比过去更圆了。不仅如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探月工程将把中国人送上月球,“嫦娥奔月”和“万户飞天”的传说将变为现实。关于外国月亮圆不圆的讨论,必将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而逐渐淡去,不过对中西文明的比较不会停止。中国文明发展应该既坚守本根,也与时俱进。我们既要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也要吸取西方文明的经验与教训。我们的发展既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既不应妄自菲薄,也不应骄傲自大。我们应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水为法,发挥想象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4],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 梁鹤年.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2] 徐敏. 荒唐的民国[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3]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7.
[4] 新华网. 坚定“文化自信”,须读懂习近平这6篇重要讲话[EB/OL]. (2019-06-19)[2021-06-2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19-06/19/c_1124642114.htm.

作者:韩汉白,加拿大女王大学,博士研究生



《经济·土地·城市——研究思路与方法》目录


经 济

人家的月亮
外国的泥土
政策分析
比较研究:论方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一些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经济三部曲之一
可持续性消费经济:两个循环,一个手段——经济三部曲之二
经世济民——经济三部曲之三
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考虑
流域发展模式的选择
西部地区开发战略——来自国际与加拿大开发经验的一些启示
农村发展与市场经济:一套理论分析与一件实际工具
解“三农”之困
经济与几何


土 地
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与国土开发:几个政策上的意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城市土地开发上的意义
在耕地转建设用地中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及提高土地市场经济效率的建议
集体土地股份化:一个互利互律的耕地转用补偿和土地整理分配处理办法
指标拍卖(竞投)的一些想法


城 市

精明增长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
规划战略:来自生态学的启发
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
内与外、大与小、凹与凸——一些城市与规划随想
高与低、快与慢、新与旧
城市规划的和谐与适度
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个读书的构架
可读 必不用之书(一)——顺谈操守
可读 必不用之书(二)——顺谈情况含糊和感情矛盾
可读 必不用之书(三)——顺谈“法”与“字”
哀公问政——孔孟思想对规划理论的启发
“孟子见梁惠王”与城市规划



相关阅读
《旧概念与新环境》读书心得【连载】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读书心得【连载】

梁鹤年先生课堂拾锦 · 关于“城市人”


编辑 | 顾春雪
排版 | 张祎娴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