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蓝绿空间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进展与启示【抢先版】

冷红闫天娇袁青 国际城市规划 2023-08-28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蓝绿空间的心理健康效应研究进展与启示》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面对日趋紧张的全球性公众心理健康危机,国内外的决策者和规划者都在寻求一种可持续方式迎接该挑战。其中,提供蓝绿空间就是一种有效途径。目前基于规划学科纳入蓝色空间并聚焦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鲜有梳理。因此,笔者以筛选的国内外262篇实证研究为基础数据,融合蓝绿空间,对比效应主客体,从关联关系、技术方法和学科视角剖析研究进展,旨在发现其发展的特点及趋势,以探讨未来能够指导我国规划实践的研究框架和发展路径。
 
多数研究已经证明了自然暴露(包括水体)对心理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正向效应,主要包括感知恢复、压力缓解和情绪改善三个方面。蓝绿空间和不同群体分别作为心理健康效应的主客体,二者的不同类型一直被广泛讨论。一方面,学者们一直在试图回答哪种类型空间是最具心理健康效益的,因而伴随许多对比研究,然而人们对蓝色空间的作用程度的认知仍非常有限(表1)。总结研究结果可知:自然空间比城市空间的心理健康效应更明显,自然特征越多,心理健康促进结果越好;相较绿色空间,蓝色空间心理健康效应的作用程度未知。
 
表1  不同类型蓝绿空间的心理健康效应统计


另一方面,作为蓝绿空间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效应客体,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效应结果也有所不同(表2)。且发现,蓝绿空间暴露对老年、女性等群体的效应更显著。
 
表2  蓝绿空间对不同群体的主要心理健康效应


通过对二者关联关系、技术方法和研究视角的梳理与总结,发现其整体上呈现精细化、多元化和交互化的特征(图1)。


图1  相关研究进展

 

其中,关联关系包括对影响指标和影响机制的梳理。二者是以心理健康的主客观评价结果为因变量,个体的内生条件和社会影响因素为控制变量,绿色空间指标为自变量,并以交互指标为中介变量建立连接。除自然暴露对心理健康的直接作用路径,部分研究还探索了二者的潜在作用机制,可概括为减少环境风险暴露和促进居民能力建设(图2)。
 
图2  蓝绿空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方法日趋多元,可分为观察类和实验类研究。观察类研究中包括横向和纵向研究。通过统计发现,基于横向对比的观察类研究在各阶段都占比最多,结合实验类研究数量明显增多,而纵向研究依旧占据少数(图3)。


图3  研究方法统计
 
学科视角方面,研究中后期学科视角的交互性愈发突出,结合社会生态学、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越来越多,另外有关经济效益转化、政策管理和社会支持的研究也开始得到重视。
 
基于以上对国内外研究发展历程及趋势的梳理,结合国内外的现实差异,为实现心理健康的促进目标,笔者首先搭建了研究的支撑体系,进而从效应主客体、研究方法、过程及应用等方面构建了我国未来研究的应用框架,并提出各环节的难点和重点(图4)。
 
图4  未来研究框架 
 
作者:冷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省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闫天娇,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省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
袁青,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省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家意见】健康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论文对国内外绿色空间的心理健康效应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框架。文献综述脉络清晰,论述充分,结论有启发,是一篇不错的综述类论文。
延伸阅读
健康城市视角下国外可持续城市形态研究述评
公共健康和福祉视角下英国城市公园发展研究

如何把人民健康置于规划之核心【连载】


编辑、排版 | 张祎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