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开放科学计划OSID
了解本文更多信息,还能跟心水的作者聊天哟~~
【摘要】意大利产业区经历了从学术概念到统计单位,直至产业空间政策的演化过程。作为一项政策,意大利产业区通过推动传统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扶持“意大利制造”特别是“意大利传统制造”,进而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和地方经济竞争力提升,已经成为“第三意大利”现象的重要支撑。通过历史回顾、政策解读,并结合全国和威内托大区层面的产业区和企业分布特征剖析,本文发现传统中小企业具有重要的促进就业和改善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作用,通过产业区政策进行扶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区的遴选和主导产业确定需要体现政策导向,但在产业区的区位选择上,既要面向欠发达地区以落实政策导向,也要避开偏远山区,并注重区域交通的便利性等因素,以促进产业区更具效率的发展和竞争力提升;产业区内,则应采取更为综合性的措施,为企业发展改善运营环境,并且积极促进企业的集聚发展。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背景下,应借鉴意大利产业区的经验,鼓励在以往主要面向效率的政策基础上,更多聚焦于改善欠发达地区和扶持传统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主要工业国家陆续迎来新的经济危机,大规模扩张性的福特式生产方式遭受挑战,各国纷纷探索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在此背景下,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的中小制造企业不仅保持着活力,而且依然推动着地方经济快速增长,这一现象引起普遍关注。贝卡蒂尼(Beccatini)针对此现象开展研究并发展了马歇尔(Marshall)的产业区概念,创新性地提出了“意大利产业区”(IIDs: Italian Industrial Districts)概念。这一新概念随之广受关注,不仅在学术上成为意大利制造业集聚现象的代名词,还进入政策范畴成为意大利经济统计单元和政策性空间,用以引导地域性的专业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和提升整体竞争力,进而扶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区域乃至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与意大利产业区一样,在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在发展过程中又不免遭遇规模瓶颈、全球化、政策不利好等问题,因此意大利产业区作为中小企业集聚的成功典范引起了国内学界和行业的关注。譬如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指出了意大利产业集聚在非贸易联系与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内生与外生因素的协同作用,以及欧盟和国家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作用。王缉慈等学者持续推进国内外从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浙江等地的家族性、地域性民营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现象也受到更多关注和积极评价。有关研究不仅涉及中小企业集聚及其生产特征,还较为深入地揭示了企业间生产链背后的家庭和社会文化因素,以及高效的协作和竞争促进、相关政策支持、完善的行业服务和配套建设、专门化的柔性生产方式等。尽管相关研究和理论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但在政策导向上,鼓励地方化集聚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仍然不是主流导向。此外,王缉慈认为国内实践和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中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理论认知偏差,重城市化经济而忽视地方化经济,限制了相关政策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上的作用。因此,持续推动相关研究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意大利产业区政策实施至今已近30年。本文将主要聚焦其政策内涵导向及其演化,以及意大利产业区作为政策性产业空间在国家和大区层面的实际发展状况,通过较为系统的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2 意大利产业区的政策形成
意大利中小企业集聚现象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这与其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和历史演化等直接相关。上升至学术直至政策层面的意大利产业区概念,则是二战后经济复苏阶段的产物。在学术领域,意大利产业区是一种产业集聚的类型,相比波特的集群(以大企业为主导)和知识集群(研发机构主导)等,更注重地方化和中小企业,产业门类也更倾向于传统制造业;在政策领域,意大利产业区自1991年成为意大利最为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逐渐获得了从国家到大区层面的体系化政策和法律支持。从发展历程来看,意大利产业区的出现既有经济格局演化的历史原因,也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原因。其一,二战后的意大利产业经济仍然呈现原有的严重不平衡格局——现代化制造业几乎完全集中于以米兰、都灵和热那亚为核心的西北部地区(即第一意大利),其余地区(即第二意大利)则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图1)。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意大利自1951年立法并辅以减税和土地优惠等政策,扶持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发展。其二,欧洲经济快速发展和统一市场逐步形成,使得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大公司为降低成本而纷纷在区域乃至跨国层面推动企业的垂直分工布局调整,使得相近的生产经营活动因相似区位需求而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两者的叠加直接促进了意大利产业区——传统中小企业集聚发展的出现,不仅为经济乏力的意大利带来新的希望,也为传统经济欠发达地区带来了曙光,明显改变了传统的二元化区域经济格局,第三意大利(Third Italy)及其概念也由此广为人知。
图1 意大利的区域划分
为了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加剧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护和支持传统中小制造业企业发展,意大利政府颁布了《扶持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法》(1991年10月5日,N.317),将意大利产业区提升到了法定的统计空间单元和政策空间单元层面,进而又在1993年确定了意大利产业区的遴选和划定方法,推动了意大利产业区政策的合法化和正规化,使其能够合法享受欧盟的产业政策扶持。1999年的79号法允许意大利产业区内的多个企业联合起来共同选择不限于国内的能源供应商,且既可以是生产商也可以是分包商。这一举措在明显提升了中小企业联合议价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中小企业的集聚发展动力,仅在一年里就促成了超过60个企业联合会的成立,涉及企业超过1800家。进入21世纪,意大利产业区的政策不断完善与强化。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制造业外迁压力,意大利产业区一方面引导本地商会、领导企业等大平台与国际市场接轨,以龙头力量带动整个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求大量生产终端产品的中小企业“关注产品本身”,以提升终端产品的独创性和品牌价值。一个典型案例是整体性的“绿色经济”形象塑造——欧盟和国家出台多项环保规定后,意大利产业区内企业以签订志愿承诺的方式共同承担环保责任,也由此推动了企业间合作,如此不仅通过设施和资讯共享等方式降低了成本、发展了绿色经济,而且因为共同的行动建立起了地方的绿色经济形象。
3 意大利产业区遴选的政策导向
作为促进传统中小企业区域性空间聚集的重要政策,意大利产业区在其上升至法律和政策层面之初就建立起了制度化的动态遴选机制。意大利有三个层级的自治性地方政府,其中大区是自主权力最大的最高层级地方政府。意大利全国共分为20个大区,享有立法权、财政自治权等权力。1993年大区政府获得了意大利产业区的遴选权力(国家政府的遴选权力保留),2000年后的法条修改进一步明确了该项权力,这与多数扶持政策由大区政府层面实施有着直接关系。除了国家和大区政府层面,一些企业和社会组织也根据自身需要划定了产业区,譬如金融机构通过划定意大利产业区来引导和规范信贷等,但是不同机构因导向差异而在具体的划定方法和结果上有所不同(图2)。以下从国家和大区两个层面来介绍产业区遴选的依据和导向。
注:该图中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机构对产业区的划分有重叠交叉的部分,其中所展示的产业区名称统一采用银行认定的产业区名称,同一个产业区在不同认定体系中的名称略有不同,银行及大区政府对于产业区的产品指代相对明确,国家统计部门划定的产业区仅认定主导产业门类,未细分至产品。
图2 威内托大区政府与不同机构对威内托产业区的认定
3.1 全国层面
国家层面的意大利产业区遴选每十年进行一次,既保证了政策的相对稳定,也为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预留了弹性。经过不断完善,国家层面的意大利产业区遴选已经与政策支持形成紧密结合的关系,总体上以促进地方传统中小企业发展为目标,以积极推动地方化集群的内部网络建设为手段,大致可以将遴选依据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以地方劳动力市场区域(LLMA: local labour market areas)作为最基础性的空间单元,促进地方职住平衡【地方劳动力市场区域的地理范围每10年变更一次,与产业区的筛选更新同时进行】。劳动力市场区域的划分须依据通勤状况调查和研究,通勤状况调查则基于最小行政单位市镇进行。因为将通勤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因素,空间单元跨越省级行政区域(大区下的行政区域)的现象并不少见,并且会因为实际通勤状况而变动。其二,中小企业就业人数是重要判识依据【企业分类标准:50人以下为小企业,50~250人为中等企业,250人以上为大企业】,体现出明显的促进就业导向。意大利产业区内不仅制造业从业人数的区位熵(location quotient)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中小企业就业人口比重明显较高。根据产业区遴选规则,区内的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比需超过全意大利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比(2011年为79.4%)才可被选为产业区。除此之外,在确定主导类型之后,还需确保该产业类型的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占比大于50%,并且小企业就业人数不少于该产业中等企业就业人数的50%。这不仅反映出传统中小企业的生产和就业特征,也清晰揭示了意大利政府促进就业和扶持传统中小企业的政策导向(图3)。
图3 产业区筛选的政策逻辑(以2011年为例)
其三,产业区通常拥有多个具有明显专业化优势的主导产业。譬如帕多瓦地区的第一主导产业为机械制造业,第二主导产业为皮革制鞋业,第三主导产业为纺织业。多元化的主导产业不仅提升了意大利产业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也为政策导引提供了更为宽泛的可能性。其四,无论从政策初衷还是从实际应用来看,意大利产业区都特别关照本土化的“意大利传统制造”(direct madein-Italy)。产业区确定了11个大类的“意大利制造”主导产业,分别为纺织、皮革和制鞋、家具制造、珠宝玩具乐器、食品加工、机械设备、冶金、化工及相关制品、交通设备、造纸印刷以及其他意大利制造产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5个传统制造产业部门——纺织、皮革与制鞋、家具制造、食品与饮料、珠宝玩具乐器等,予以重点倾斜【《意大利第9次产业与服务业统计报告》(The ISTAT 9° Census of Industry and Services) 确定了11个大类的主导产业,并对应意大利产业分类标准(ATECO: Classifi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2007)中的行业细分代码。根据ISTAT报告,制造业主导产业中进一步分为5个传统意大利制造门类以及6个其他门类】。威内托大区位于意大利东北区域,在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发展优势。根据《意大利第9次产业与服务业统计报告》,威内托大区的意大利产业区数量为28个,就业人口数量为127.8万,分别占全国比重的19.9%和26.2%,在全国20个大区中非常突出。威内托大区内的中小企业就业人口比重达到了85.1%,可见中小企业和产业区政策对于该区发展的重要性。比较威内托大区政府产业区报告与相关部门及机构的遴选结果(图2)可以发现,银行机构和大区政府的遴选对象虽有不同但较为接近,与统计部门的遴选对象明显不同。总体上,统计部门的遴选注重现实基础,以就业人口情况为主要筛选标准;银行机构和政府机构的遴选则更注重企业发展,有着共同的积极促进地方传统产业发展导向。比较而言,银行对一些特色性的意大利产业区的遴选更为细致,譬如在维罗纳地区确定了6个不同主导产业的意大利产业区,为更为精准地扶持企业发展提供了导引;大区政府的遴选则更体现出兼顾扶持欠发达地区和规避大城市的特征,因此一些遴选确定的意大利产业区选址在发展明显落后的海岛地区。
4 意大利产业区的政策支持
针对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的政策支持是意大利产业区政策的重要目的。在国家层面,主要是通过法律和政策等构建起与欧盟整体层面协调的支持措施;在大区层面,还包括了从组织机构到资金和服务等更为直接的支持措施。
4.1 欧盟和国家层面
欧盟成立后,欧盟各国的产业区政策在一些基本导向和措施上取得一致,譬如均以劳动力市场区域为单元,以统一的经济统计指标为依据,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并且采取财税和资金等多维度的措施给予支持,大致可归纳为如下方面。其一,向落后地区倾斜,由区域性地方政府统筹。无论是欧盟层面还是国家层面,政策都明显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欧盟的结构和投资基金数据(European Structural and Investment Funds Data)显示,80%的集群政策(cohesion policy)针对的是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并且将资助直接划拨到地方政府层面,由地方政府统筹并落实欧盟和国家层面的支持要求,意大利通常由大区政府来承担起这一职责。其二,面向中小企业,逐渐转向系统性支持。针对中小企业在全球化环境下的新挑战,欧盟项目的政策支持措施不断发展,逐渐由过去通过降低税赋来促进招商和吸引就业等“速效手段”为企业降低成本,转变为更有针对性、更可持续的系统性支持手段,如增强社区网络、刺激资金流动、辅助开拓全球市场、促进研究与开发以及如前所述的通过放松能源供给许可等来间接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其三,官方提供背书,提升地域品牌知名度。严格的遴选机制和政府层面的扶持政策不仅是对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状况的肯定,也是对意大利产业区地位的肯定,彰显了政府或权威机构的公开支持,产业区的知名度因此明显提升。对于众多缺乏经济实力和自我推广的传统中小企业而言,发挥了重要的区域性品牌推广作用,譬如已经广为人知的蒙特贝卢纳的运动产品、维琴察的珠宝和金饰、威尼斯的手工玻璃制品、贝卢诺的眼镜等。即使某些意大利产业区的主导产业与传统知名度并不吻合,政府或者其他权威机构的背书也同样形成了积极的推广效应。
4.2 大区层面
大区政府是直接面向意大利产业区、统筹各项资源并给予具体支持和引导的地方政府。在欧盟和国家支持的基础上,大区政府采取了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如组建专门委员会、开展系列活动、改善营商环境等,服务于意大利产业区内的企业发展。结合威内托大区著名的以运动鞋生产为主导产业的蒙特贝卢纳产业区的实际情况,简要归纳分析如下。其一,成立专门委员会,为企业发展提供直接资助性支持。根据法律规定,意大利产业区设置委员会,成员包括省级政府代表、市级政府代表、商会、中小企业联盟、财团、就业贸易组织等,为产业区内企业提供直接的资助支持。支持的主要方式为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予以审议和评选,并将评选出的项目交给大区政府来最终决定是否给予扶持。优先支持的项目通常涉及加强联合组织、打通信息平台、提供创新创业支持和组织培训等方面,资助通常为不高于项目总投资50%的资金或者优惠贷款。此外,企业联合会等组织也为中小企业申请项目资助提供必要的协助。通过这些举措,大区政府和委员会事实上发挥了引导促进产业区内产业发展的作用。其二,积极推动相关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为企业提供便捷的专业化服务。针对中小企业通常难以自己建设完善的后勤服务的特点,大区政府支持意大利产业区重点推动专业化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建设。这些专业化的服务包括质量认证、产品测试、商标注册、信用担保、生产和出口提升、出口保险、咨询、培训、污染控制等诸多方面;还包括推动物流平台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这些被称为“真实服务”(real service),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也直接影响着地方的经营环境品质。其三,通过专业化活动进一步助推产业区的专精化发展。在大区政府的支持下,蒙特贝卢纳产业区的联合会于2004年成立,成员包括120多个财团、商会和中小型企业。联合会与研究院校和各类研发项目长期合作,开展有关主导产业支持性的课题研究工作,不断推动当地主导产业的产品优化提升。与之类似的工作还包括促进合作伙伴与供应商之间的沟通、组织定期会议和促进信息分享等。这些针对性的支持,对于扶持主导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5 意大利产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化
意大利产业区不仅作为扶持政策,还作为实体的政策空间分布于意大利各地。从全国和大区两个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意大利产业区的分布不仅受到历史传承的影响,而且呈现出明显的政策导向性,简要分析如下。
5.1 全国层面
由于全国层面的意大利产业区每十年遴选一次,我们选择最近的2001年和2011年资料(图4,表1)进行比较分析。总体上,全国层面的意大利产业区较为稳定地高度集聚于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地区,为“第三意大利”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南部地区和岛屿等明显欠发达地区,意大利产业区的数量明显增加。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十年间意大利产业区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分布演化,还有既有产业区的合并现象,反映出较为明显的政策导向性——改善意大利全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和积极扶持经济落后地区,主要结论如下。
图4 2001年和2011年意大利产业区分布特征及其对比
表1 2001年和2011年的意大利产业区及其类型
其一,总体上,意大利产业区总量从181个减少到141个。但总量的减少,主要是由既有产业区合并所致,实际数量其实是有所增加的。意大利产业区合并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区域合并——从2001年的683个减少为2011年的611个。正如前文所述,劳动力市场区域依据通勤情况划分,合并通常是由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导致了跨区域通勤现象明显增加,这间接证明了意大利产业区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意大利产业区数量减少的现象主要发生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北和西北地区,数量增长的现象则主要出现在岛屿地区,进一步证明了政府针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扶持特征。其二,进一步比较不同主导产业类型意大利产业区的发展变化(表1),可以发现其在促进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在中部、南部和岛屿地区等欠发达地区,属于传统意大利制造类的、以食品和纺织等为主导产业的意大利产业区数量均有增加。其三,比较而言(表1,表2),意大利产业区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比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2001年意大利产业区数量占全国劳动力市场区域数量的比重为26.5%,吸收的就业人口数量在制造业产业区中的比重达到70%,而制造业就业人口更是占到全国制造业就业人口的38.81%,显示出明显的促进就业尤其是制造业就业的政策导向。2011年,尽管吸收的制造业就业人口数量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了全国的37.85%。
表2 意大利产业区和非产业区数量及就业人口状况
5.2 大区层面
对于威内托大区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意大利产业区的选址特征及其在推动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方面的作用。其一,意大利产业区选址具有较为明显的非中心城市政策指向。意大利产业区遴选,不仅从全国层面上更多倾向于传统的欠发达地区,而且在大区层面往往避开中心城市。威内托大区2011年划定了43个劳动力市场区域,从中遴选出28个意大利产业区。通过对比遴选的意大利产业区范围与企业分布特征可以发现(图5),尽管一些著名的中心城市同样呈现企业密集集聚,却并未被遴选为意大利产业区,如威尼斯以及维罗纳、贝鲁诺等省府城市区域;而东南部和东部的滨海地区尽管企业集聚程度明显较低,仍被选为意大利产业区。这也显示出政府层面的遴选具有明显的避开中心城市而聚焦欠发达地区的倾向。
图5 威内托大区内的意大利产业区(左)和企业集聚密度图(右)
其二,意大利产业区的选址对于区域性交通条件提出较高要求。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意大利产业区的选址也并不一味向欠发达地区延伸,除了发展基础,对外交通的便利性成为另一重点考虑因素。威内托大区的西部和北部是连绵的山区,这些地区的意大利产业区明显较少,特别是北部深入山区处仅有皮耶韦迪卡多雷(Pieve di Cadore)一处意大利产业区;而东部和南部的平原地区,除了前述提及的中心城市,基本呈现出满覆盖分布特征,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有较为便利的区域性交通网络。其三,意大利产业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不仅考虑现状特征,还具有明显的偏向传统制造业的倾向。28个意大利产业区的主导产业集中于6个门类(表3),其中5个是意大利传统制造产业门类,仅有机械设备类被归入意大利制造业而非传统制造业。在28个意大利产业区中,16个主导产业为意大利传统制造产业。进一步比较可发现,作为传统制造业的皮革和制鞋以及珠宝玩具乐器两部门,尽管企业数量比重不及5%甚至少于部分非传统制造业的企业数量,但全部有相应的意大利产业区;而非传统制造业门类中,化工及相关制品业拥有的企业数量比重超过8%,造纸和印刷业部门的企业数量比重也达到4.8%,却均没有以之为主导产业的意大利产业区,可见意大利产业区在主导产业选择上的明显倾向性。
表3 样本企业中各类行业企业的数量和占比
其四,大区内的意大利传统制造业企业在就业岗位供给上占据明显优势。从全国全企业样本数据来看(表4),威内托大区内的意大利产业区主导行业相比全国20个大区而言,无论在企业数量还是员工数量上都占有优势地位。更为突出的是,5个意大利传统制造业部门的员工数量比重均高于企业数量比重,显示出在提供就业岗位上的比较优势。作为唯一的非传统制造业主导产业部门,机械设备行业尽管企业数量比重和员工数量比重均超过全国三成,但员工数量比重略低于企业数量比重,进一步显示出意大利传统制造业在就业贡献上更为突出的相对优势。
表4 威内托各产业制造业企业占全国比重分析
6 总结与借鉴
总体而言,意大利产业区不仅是对区域经济现象的总结,更是发展成为意大利的重要政策工具,用以扶持欠发达地区和支持传统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并且实质性地支持了“第三意大利”。从政策支持策略的角度来看,企业集聚发展不仅有助于便利化和集约化地提供设施支持乃至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有可能促进更具内涵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下行,以及国内力推双循环,意大利产业区在促进传统中小企业专业化和集聚化发展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其一,传统制造业的中小微企业具有重要的提供就业和改善欠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作用,保护和促进它们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根植于地方和历史渊源等原因,传统中小微制造企业往往能够实现较低的生产成本,因此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不仅对地方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而且在促进就业上的作用也是很多大型跨国企业所无法替代的。在世界经济疲软的情况下,意大利中小企业仍然表现得较为活跃就是重要例证。因此,我国在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和扶持战略性产业的同时,有必要高度关注地方传统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并给予必要的支持政策。其二,无论是产业区遴选还是主导产业确定,不仅需要坚实的发展基础支撑,还要体现出明确的政策导向。无论全国层面还是威内托大区层面,都能够看到意大利产业区遴选及其扶持政策的导向性。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产业区的遴选及主导产业确定,尽管以统计为重要基础,却并不完全依附于现实基础,而是呈现出明确的支持欠发达地区和意大利传统制造产业中小企业的倾向。相比之前更多聚焦外来投资和龙头企业引进,近年来国内推出的双创等扶持性政策尽管已经在导向上有所调整,但在扶持欠发达区传统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仍有必要在理念认知和措施配套等方面做大量工作。其三,尽管以扶持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为目的,产业区的区位选择仍需高度重视绩效问题,对外交通便利程度应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尽管提供了系统化的政策扶持,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仍需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因此,产业区的选址必须考虑企业参与未来市场化竞争的需要,将对外交通便利作为重要前提条件,在欠发达地区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改善出行交通条件的重要措施。其四,除了直接面向企业的税收、用地、信贷等扶持措施,还应当在改善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和促进企业集聚的层面采取更为综合性的扶持性措施。意大利产业区采取的强化物流、资讯、质量认证、培训等支持,以及相应的专精化扶持措施和开放燃气供给促进企业联合等间接措施等,对于改善产业区内的企业经营环境和提升产业区整体集聚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总之,产业区作为推动地方经济乃至国家经济的政策工具,已经在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说我国早期的产业区更加注重外向竞争力的培育,那么意大利产业区的经验则提示了其在扶持欠发达地区和传统中小微制造业企业聚集发展方面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系统化措施的重要性。在全面建成小康和大力推动国内大循环的时代背景下,势必要求我们更多将促进国内欠发达地区发展和扶持传统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纳入政策支持范畴。随着国土空间规划时代的到来,空间规划的政策工具属性必将进一步强化,统筹空间布局和相关政策以最大化地发挥政策效应,将是未来相关产业区规划的必然导向。UPI
作者:栾峰,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兼任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分实验中心主任。luanfeng@tongji.edu.cn薛皓颖(通信作者),硕士,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haoying.xue@foxmail.com
国外产业园区相关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境外产业园区规划实施评估研究与编制应对策略——以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