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实录 | 城市形态认知与设计的思维比较和联动『U派下午茶No.19』

UPI编辑部 国际城市规划 2023-11-08

对于城市规划师或设计师来说,城市形态并不陌生。从城市形成的那一刻开始,城市形态就在不断演变,伴随城市的发展,城市形态记录并展现着城市的“形”的“痕迹”及构成逻辑。如果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体,城市形态无疑是观察、了解、认知、研究这一有机体“生长机制”的最佳工具。

在城市规划领域,城市设计工作是最关注城市形态的。尽管城市设计理论经历了多次演变,但最终设计师们在方案的构思、比选和确定的过程中,对具体形态仍然情有独钟。不过遗憾的是,虽然从理论上说,城市形态学方法为城市设计提供了知识前提,但现实中由于诸多原因,多数城市设计师并不能很清晰地了解城市形态认知的一般途径,因而可能缺乏足够扎实的设计基础。我刊2022年第6期发表的文章《城市形态认知与设计的思维比较和联动》,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3月10日下午,编辑部有幸邀请到了这篇文章的作者——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UAL工作室主创设计师宋亚程老师,在第19期“U派下午茶”活动上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于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认知途径的观点。宋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和实践经验,以“城市形态学时常被指责为无法直接指导实践,而城市设计又常被质疑缺乏实证研究”的矛盾为思考起点,展开了他对于两者思维方式差异的探索。在简单梳理了城市形态学和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学派后,宋老师介绍了在本文中尝试建立的比较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的框架,包含四个元素:前提设定、模式认知、模式操作、联系实际,并基于此分别对两者的四个维度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解读。宋老师认为,在多专业协同的城市设计工作中,城市形态可以整合吸纳地理、经济、交通、生态等其他专业的“专题研究”内容,并将其转为城市设计的意图,由此他建议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者建立“认知—设计”联动的实践思维路径,包括历时性的设计思维路径和层级转换的思维路径。接着,宋老师以南京紫东地区核心区、南京荷花塘—钓鱼台居住型历史地段更新、苏州科技城核心区TOD综合开发城市设计等实践项目为例进行了说明。最后,宋老师总结,城市形态学作为一门专注于形态认知的实证性学科,具有较为稳定的理论与技术框架,可为形态设计提供极大的支撑作用;吸纳城市形态学的相关知识,建立从形态认知到设计的科学框架,可为未来多学科的交流与互动提供稳定的基础。

主讲环节后,三位嘉宾老师对宋亚程老师的分享内容进行了点评。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田银生教授首先肯定了这篇文章的价值,认为此文让他“眼前一亮”。而后,他从自身经历讲起,补充了自己对于城市形态学理论的认识。第一,研究城市形态学首先要明确目的,要理解它是什么(城市形态的客观构成,包括外在特征和内在逻辑)、为什么(不同流派产生的原因)、怎么做。第二,要明白城市形态研究的重要性,他结合最近接触的王建国院士领衔的基于风貌保护的广州老城区城市设计项目,康泽恩学派的有机分解思想对于城市小气候、绿色低碳城市、健康城市等研究方向的作用等进行了解读。田教授还结合自己运用康泽恩形态学理论成功解决广州从化温泉镇改造设计难题的经验,生动地表述出一个结论,即城市形态理论在设计实践中“有用且好用”。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乡规划系刘鹏副教授认为本文是难得的联系城市设计进行的城市形态理论总结,脉络清晰,逻辑缜密。刘老师指出,在目前的城市有机更新的背景下,已经不能在“白纸”上进行城市设计,而应了解不同时期城市的形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开展规划和更新工作;第二,城市形态具有多层级性,城市整体、地块单元、建筑等的形态是有机关联的;第三,优秀的城市设计案例可以为城市形态研究提供线索,他辅以柏林的批判性重建策略进行了说明;第四,尽管城市形态从客观物质空间出发,但它同非空间要素关系密切,例如地块是具有产权属性的形态单元等,因此它不只是空间/设计的概念,而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如何将形态学知识融入形态准则和控规导则等制度/规划法规层面,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乡规划系教授、博导、副系主任徐苗老师同样肯定了城市形态的价值,认为这个话题历久弥新。她指出,城市形态是城市设计的本源——无论是新城建设还是历史城区修复,无论是从工业革命开始各种要素向城市集中还是后工业时代逆城市化的蔓延,什么样的城市形态是健康的城市形态,这一直是个重要问题。而对于城市规划师/设计师而言,要想做出好的设计(good design),一定要思考什么是好的形态(what is good form),而这既简单又复杂。同时徐教授认为,尽管从理论层面来讲,一个城市或地块形态的形成可以简单抽象,但实践中,形态的形成一定是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博弈并叠加影响的结果,尤其是当下城市更新的背景下。

宋亚程老师随后对几位对话嘉宾的点评作出了具体回应,老师们还就城市形态学的社会学意义等话题展开了讨论与对话。

在问答环节,听众就城市形态的普适性、价值、最小形态单元、产权与形态的不一致以及文中提到的模型数据集转换与交互过程等问题进行了询问,各位老师一一作了解答。值得一提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李小溪助理教授也参与了本次沙龙,并就形态分析的精度与范围平衡问题与老师们展开了探讨。

本次下午茶由《国际城市规划》责编顾春雪主持。UPI 


延伸阅读
工业遗产临时性利用『U派下午茶No.18』
15分钟生活圈的三个尺度和规划趋势『U派下午茶No.17』
从防灾生活圈到安全生活圈——日本经验与中国思考『U派下午茶No.16』


文案、剪辑 | 顾春雪
排版 | 张祎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