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实录 | 日本农村规划的源与流『U派下午茶No.22』
6月9日下午,《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的系列线上讲座“U派下午茶”第22期如期举行,主讲人之一冯旭老师特意来到了现场。
本期下午茶的主题是“日本农村规划的源与流”。这已经是U派下午茶第三次以日本作为主题了,前两次分别是去年7月的“‘云’游日本”和12月的“从防灾生活圈到安全生活圈——日本经验与中国思考”,可见我们对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的关注。
日本是亚洲的第一个发达国家,在全世界的发达国家中也长期名列前茅。前两次与日本相关的讲座主要还是关注日本的城市空间和城市规划,而这一次,我们把目光转移到了日本乡村。
由于地理和气候特征相近,日本的农作物与中国类似,以水稻为主,而且在几千年里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这使得日本乡村的空间形态——包括乡村聚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田地的尺度、田地与农宅的关系等等——与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非常相似。农村的巨变是与城市的巨变同步发生的。二战后,日本城市化进程加快,1950年日本的城市化水平仅为35%左右,30年后的1980年,已经超过75%。也就是说,在这30年的时间里,超过40%的日本人从农村迁移到了城市。面对这些巨变,日本乡村是如何应对的呢?它的农村规划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们又经历了哪些变迁?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我刊今年第2期发表的《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日本农村规划研究的演变与启示》,以史料解析的方式,梳理了日本乡村规划的主要学术平台——日本建筑学会农村规划学术委员会保存的大量档案、文献和资料,其目的在于把握二战后日本乡村规划理论研究的内容演变与阶段特征,为预测我国乡村发展及乡村规划理论研究方向,重塑人居环境科学领域的乡村规划理论研究体系提供借鉴。
本期下午茶,我们有幸请到了本文的两位中国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冯旭老师和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的张然老师来作分享。
随后,本文第一作者张然以日本农村规划学术组织演变与代表人物为主要内容进行了分享。她介绍了日本乡村规划的主要学术平台——日本建筑学会农村规划学术委员会的形成、组织架构、代表人物及相互关系、研究内容的演变、主要内容和学术成果输出渠道。张然老师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以及自己留学日本期间亲身经历的学习、研究过程,为我们展现了日本农村研究的一手信息。
两位对话嘉宾——同济大学的李京生教授和清华同衡规划院城乡所闫琳所长,先后从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出发,与两位主讲人展开了对话。
李京生教授简单回顾了自己留学和乡村规划研究的经历,认为学习和借鉴日本乡村规划的经验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了解日本近现代农村发展和乡村规划研究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学习日本乡村规划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敬业精神。在谈到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乡村规划时,李老师总结:自由和约束这两个词非常重要。区域层面可以认为是在自由里找约束,一旦某些要素被限定,就应该是在约束里找自由,要给予一定的弹性,给乡村发展更多的出路。另外,从法理上讲,有必要将自下而上的过程纳入乡村规划编制的程序,其相关的方法和技术规程都应该去探讨,这是乡村规划的特点所决定的。
闫琳老师提出了三个问题:(1)中日两国的乡村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我们是否可以真正地借鉴日本的经验?反过来说,就乡村发展而言,两个国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2)日本农村的发展历程也是曲曲折折的,其最核心的转折点在哪里?(3)当前国家对城乡资源管控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乡村地区如何实现更加平等和更可持续的发展?同时,闫老师也在(部分)自问自答中,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两位主讲人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回应与探讨,在线观众和编辑们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包括:日本的“市町村”里的“村”和我国的“村”是一样的概念吗?还是说它相当于我国的“乡”?日本的城市和乡村是如何划分的?日本农业的本土保护政策和相关的农业促进措施有哪些?在日本旅游时觉得本土的农产品价格高而且进口产品很少见(嘉宾后来回答说并非如此),这样的农产品市场特点与日本的农业发展政策、经济社会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日本在粮食自给这个问题上是怎么考虑,怎么做的?在做日本相关研究的过程中,一些以日文汉字表达的概念、术语和专用名词,是可以直接“拿来”,还是应该充分“汉化”?
几位老师在回答和讨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加深入的思辨,讲座在满满的信息量和充分的沟通碰撞中结束了。乡村发展、三农问题都需要更多的关注,希望这期下午茶给大家带去了足够的养分,能激发大家的更多思考和灵感。
本期下午茶由《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主任张祎娴主持。UPI
延伸阅读
文案、剪辑 | 张祎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