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R综述:第三代北京谱仪(BESIII)实验上的粲强子衰变研究,揭示基础物理面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科学杂志社 Author 《国家科学评论》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近日,两位北京谱仪III(BESIII)实验国际合作组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海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吕晓睿教授)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发表综述文章,介绍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上BESIII实验中所开展的粲强子衰变研究。利用粲强子对的阈值产生和量子关联的独有特性,这些研究在精确检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寻找新物理现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标准模型被认为是关于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在标准模型中,基本粒子包括构成我们周围物质世界单元的6种夸克和6种轻子,以及作为传递强、弱和电磁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的5种玻色子。另一方面,量子色动力学理论(QCD)描述了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它在高能微扰能区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但在低能非微扰能区仍然有无法克服的困难。
1974年,研究者在实验上发现了第一个重味夸克——粲夸克,这开启了粒子物理学中研究重夸克物理的新时代。在标准模型的6种夸克中,粲夸克处于独特的地位。它的有效质量约为1.5 GeV,位于QCD理论中微扰能区和非微扰能区的过渡区域。此外,CKM矩阵元用于表征弱相互作用下不同夸克之间的跃迁几率,而粲夸克的弱衰变直接与CKM矩阵元Vcs和Vcd相关。因此,对粲强子衰变的精细研究对于精确检验标准模型、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现象至关重要。
在BEPCII上的BESIII实验中,对于粲强子的研究是这样进行的:
BEPCII分别加速负电子和正电子束流,两束粒子面对面碰撞,通过正反物质湮灭转化为一对质量和接近对撞能量的强子,而这些短寿命的强子很快衰变。BESIII实验对整个反应过程中的信息进行记录,从而开展相关物理量的精确测量。
BESIII实验可以大量产生四种粲强子(包含一个粲夸克和不同轻味组分夸克的粒子):三种基态的粲介子(D0、D+、Ds+)和一种粲重子(Λc)。利用这些样本,可以以前所未有的精确方式测量它们的性质。
BESIII实验上研究的四种粲强子的结构。它们内部均包含一个粲夸克和一个或两个轻夸克。它们的衰变总是通过其中包含的粲夸克弱衰变进行,对它们衰变性质的研究可以对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进行高精度检验。
扩展阅读
超宽带吸声体:320-6400赫兹范围内,声波有去无回(93%)| NSR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媒体转载联系授权请看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