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不知道的中国国宝级材料大师
材料是构成世界的基础,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材料的发展,甚至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尽管如今我国大批核心关键材料还需依赖进口,但是你看:
2012年底,我国成功突破大尺寸石墨烯膜量产,将其拉下神坛;
2015年11月2日,国产C919客机正式下线,堪比世界顶级的波音787“梦幻客机”,部分材料技术超越欧洲领先世界。
2016年6月,南京理工大学陈光教授团队在新型航空航天材料钛铝合金方面取得重大跨越性突破,寿命超美2个数量级……
相关重大材料界突破事件还有很多很多,在我国无数材料大师的无私奉献、默默耕耘下,中国制造才有了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材料界中才有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此,小编梳理出一份推动中国材料历史进程的伟大科学家名单,向大师们致敬!
(1918.11-2014.11),河北徐水人。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
1982年创办并兼任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
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
领导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代铸造多孔气冷涡轮叶片,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毕业院校】国立西北工学院、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
【工作院校】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
(1917.8-2012.2),福建福州人。国际著名的材料科学及冶金学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创始人之一。
创立了著名的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被国际上称为"黄氏粉末压制理论"。
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
提出了非规则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模型、三元参数计算三元系相图的方法及模型和多级快速凝固制取非晶、准晶和微晶金属粉末理论。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工作院校】武汉大学工学院、中南矿冶学院、中国科学院长沙矿冶研究所、中南矿冶学院粉末冶金研究所
(1940.3—),吉林省舒兰县人,中国著名的超导和稀有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名誉院长。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在低温铌钛超导材料Nb3Sn、高温YBCO超导材料、B系超导材料和二硼化镁新型超导材料性能研究方面创造了三次世界最高纪录。
【毕业院校】东北大学、法国国家科学院
【工作院校】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宝鸡有色金属研究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先进金属材料研究院
(1929.8-2016.7),上海人。金属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高温合金和亚稳材料的研制及其它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究,为我国科技和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一级空心涡轮叶片材料及民航机长寿命叶片材料。
研制成功抗热腐蚀定向结晶叶片、定向结晶钴基合金叶片及特种微晶粉末。
研制成功我国直升机用第一个增压器,提出了约束性凝固过程中的溶质的非平衡再分配理论。
“发动机配套的多孔气冷铸造一级涡轮叶片的研制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毕业院校】上海沪江大学
【工作院校】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大连交通大学
(1933.10—),北京人,原籍江苏苏州。冶金与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0-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
在高Mn奥氏体低温钢研究中,做出Fe-Mn-Al系相图与相鉴定方法。
发现在低温下存在反铁磁转变,及Fe-Mn合金中e-马氏体形核长大遵循层错重叠及极轴机制,解决了几十年来只有理论推测而未得到实验证实的难题,为发展超低温高强无磁钢提供了依据。
目前主要从事特种合金制备工艺与计算机模拟。
【毕业院校】北京钢铁学院
【工作院校】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1945.11—),湖南省南县人,粉末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2001年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
长期从事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为飞机刹车材料的国产化、国家飞机刹车材料重点工程和创立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粉末冶金高技术辐射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作出了突出贡献。
主持研究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打破了国外的封锁,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毕业院校】中南矿冶学院、爱阿华州立大学
【工作院校】中南矿冶学院新材料研究所、美国田纳西大学、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中南大学
(1921.3—),浙江宁波人。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教授,并且担任南京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六校名誉教授。在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形状记忆材料及材料热力学诸领域研究获丰硕成果。
揭示了无扩散的马氏体相变中存在间隙原子的扩散,由此重新定义了马氏体相变、修正了经典动力学方程;
成功地由热力学计算铁基,铜基合金和含Zr02陶瓷的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Ms);
运用群论分析马氏体相变晶体学;
创建了铜基合金贝氏体相变热力学,论证了贝氏体相变的扩散机制并发现Zr02-Ce02中的贝氏体相变。
建立形状记忆合金的物理-数学模型,发展了形状记忆材料,优化了一些实用材料的相图,推出Cu-Zn相图热力学,以及杂质元素在钢中分布热力学等。
【毕业院校】国立云南大学
【工作院校】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北京钢铁学院、上海交通大学
(1952.8-),甘肃兰州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硅酸盐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方面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研究开发的三大系列水泥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创造性地提出了高固气比悬浮预热预分解理论,用高固气比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建成4条生产线,各项指标居同类型窑国际领先水平。
【毕业院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东北大学
【工作院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1935.11—),福建南安人。功能陶瓷材料专家,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开拓了高性能铁电压电陶瓷实现低温烧结的新途径,发明了低烧多层压电陶瓷变压器并推广应用。
在弛豫铁电陶瓷、压电超声马达、复合特性半导体陶瓷等领域进行开创性研究。主持和参加研制成功高性能低烧多层陶瓷电容器,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效益。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工作院校】清华大学
(1943.12.9-),江苏省无锡市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全职教授。长期从事非通信光纤和特种玻纤领域的研究。
首创了20孔双坩埚拉丝工艺技术和特大双机头拉丝机、多排多孔共挤塑料光纤工艺等。
研究成功的多组分玻璃光纤、塑料光纤、传象束等非通信光纤制造技术均达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处国际领先;
推动了我国非通信光纤领域的发展,形成了我国10多亿元的非通信光纤的产业规模。
主抓了国防四大重点工程"31工程"防热材料用立体织物和"十号工程"天线罩用玻璃纤维仿形织物的配套研制工作,成功地应用于TS导弹等国防军工重要配套部件中,为我国玻纤事业和国防军工作出了重要贡献。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工作院校】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东南大学
(1929.3—),四川安岳县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南京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混凝土工程寿命的研究。
对影响混凝土工程寿命的重要课题碱-集料反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创建的快速法已定为法国和我国标准,先后为众多大型混凝土工程鉴定集料碱活性,提出可靠的施工方案;
研制的快速测定仪已获应用;近年来在京津等地发现大型混凝土工程碱集料反应而破坏的实例,已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所提碱碳酸盐反应的膨胀机理、碱集料反应分类等理论得到国际专家的重视;对用水泥处理核废渣、大坝用氧化镁膨胀水泥、钢渣微观结构的研究等在理论、生产、使用中均获成果。
【毕业院校】天津大学,东南大学
【工作院校】南京工业大学
(1930.10—),广东广州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光电通讯材料所所长。长期从事光学材料领域研究。
先后研制成功三种强激光用钕玻璃材料。
在理论研究中,首次提出用相图热力学计算法,实现了玻璃形成区的半定量预测;采用连续相变方法推导出非对称不溶区;研究玻璃结构的相图模型,提出玻璃是由最邻近的同成分熔融化合物的混合物构成理论,可计算玻璃中的基团及硼配位数比例。
【毕业院校】华南理工大学
【工作院校】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华南理工大学
(1918.2—2016.9.18),浙江杭州人。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精细陶瓷、纳米材料科学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国际无机材料科学界誉为最有影响的学术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名誉校长,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名誉所长。
在高温材料制备科学与机理,多元氮化物与氧化物体系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高性能材料设计与微观调控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等诸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领导研制生产的锗酸铋(BGO)大单晶被欧洲核子中心选用,其质量、数量与性能均居世界第一。
【毕业院校】燕京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
【工作院校】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1933.11—),广东新会人。无机化学家与材料科学家。世界陶瓷科学院(WAC)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我国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研究领域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1981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解决了两种大型高铝氧瓷与金属的封接件的工艺,获得了国家发明奖和国家新产品二等奖。
系统研究了各类纤维与陶瓷在化学上的相容性和物理上的匹配行为,成功研制出一种综合性能极为优异的碳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
我国最先主持和开拓纳米陶瓷的研究,在碳纳米管补强陶瓷材料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好的进展。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工作院校】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1965—),江苏镇江人。纳米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中心首席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仿生功能界面材料的制备及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
揭示了自然界中具有特殊浸润性表面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提出了“二元协同纳米界面材料”设计体系。
在超双亲/超双疏功能材料的制备、表征和性质研究等方面,发明了模板法、相分离法、自组装法、电纺丝法等多种有实用价值的超疏水性界面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出多种具有特殊功能的仿生超疏水界面材料。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
【工作院校】日本神奈川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17-2003),江苏常熟人。物理化学家,高分子物理学家,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高分子物理化学及高分子物理学研究及教学的开创者。曾任中科院化学所所长。在高聚物分子量、溶液性质、表征与剖析、加工-结构-性能关系等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开创了修饰分子量分布的方法以适应聚丙烯的加工性能要求,为我国聚丙烯纤维工业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晚年在高分子凝聚态基本物理问题方面进行富有创新性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和物理图像来全面理解高分子凝聚态。
在国内创建了有机固体电导研究,对电荷转移复合物晶体和导电高聚物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并获得一批高水平的成果。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加州理工大学等
【工作院校】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915.10—2015.10),江苏吴江县人。高分子化学家和高分子化学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高分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从事高分子化学基础理论研究。
涉及烯类自由基聚合与接枝共聚、非共轭烯的环化聚合、烯类光敏引发聚合、开环聚合、嵌段共聚合等;
70年代开始研究功能高分子,特别是高分子生物材料和生物老化中化学机理等,对发展我国高分子教育和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创建我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研室。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美国印地安纳州诺脱丹大学研究院
【工作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921.1-2013.2),江苏南京人。高分子材料学家,四川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塑料之父"、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从事高分子力化学,高分子成型理论、油田化学以及辐射化学等领域的研究。
撰写了中国第一本高分子专业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
采用超声技术合成了一系列有应用前景的嵌段和接枝共聚物,此项技术可用以制备高效高分子表面活性剂。
研究了高分子氢氧键复合物和高分子共混材料的形态性能关系,提出通过氢键复合可以有效降低导电材料的结晶度、提高材料导电率,推动快离子导体研究有很大意义。
在用离聚物增韧聚烯烃的研究方面也有较多成果。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美国李海大学
【工作院校】上海光华大学、成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1931.9—),浙江绍兴人。高分子化学家,吉林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超分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与聚合反应动力学,超分子化学与层状膜组装的研究。
运用模型与概率函数建立了聚合反应机理与分子量分布的定量关系共聚物的链段结构与反应机理的关系等反应统计理论用顺磁共振研究本体聚合中自由基活性的变化,提出了扩散模型。
从事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应用分子间的弱作用力,如静电作用力、氢键、配位键等构建有明确界面的层状功能膜,表面图案化与纳米微粒开展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的研究。
研究有机、高分子与细胞的界面结构用于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基于识别的抗氧化硒酶及其模拟物等。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
【工作院校】吉林大学
(1927.10—),江苏宜兴人。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高分子物理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对高分子溶液粘度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
对毛细管粘度计测量溶液粘度时的界面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解决了极稀浓度区粘度异常行为的本质和数据处理问题。
提出了高分子溶液粘度的团蔟理论。
创立了凝胶色谱绝对定量化的基本原则,开创了一种研究分子水平上的吸附作用以及分子间配合作用的有效而直接的定量方法,拓展了凝胶色谱的应用范围。
【毕业院校】金陵大学、北京大学
【工作院校】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1941.10—),湖南长沙人。高分子化学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国内最早从事导电高分子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对导电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对阴离子诱导加工性”这一全新的概念,研制出同时兼具高导电性和加工性的导电聚合物。
成功地用可溶性高导聚苯胺涂复在聚酯(PET)薄膜上取代ITO作为透明电极,首次在国际上成功地研制出可弯曲的塑料片基发光二极管;使铝阴极LED的电荧光量子效率达到甚至超过钙阴极器件等。
【毕业院校】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日本东京大学
【工作院校】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高分子及有机固体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
(1931.5—),上海人。高分子化学家与化学教育家,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人工合成橡胶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首先提出和研究了"三元镍系催化体系对丁二烯的定向聚合和镍顺丁橡胶的结构性能",并为成功地建立我国万吨级顺丁橡胶工厂作出突出贡献。
开展并组织领导了稀土络合催化双烯烃聚合及产物橡胶的研究。
将稀土络合催化聚合研究推进发展,又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毕业院校】上海沪江大学
【工作院校】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浙江大学
(1918-2007),广东番禺人。南开大学教授,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被誉为"离子交换树脂之父"。
在南开大学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专门生产离子交换树脂的化工厂,其主要产品用于国防工业提取国家急需的核燃料——铀,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和原子弹成功爆炸做出了重大贡献。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印第安纳州立大学
【工作院校】南开大学
(1936.3—2010.4),湖北人。复合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表面工程和纳米技术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
研制成功纳米多层膜和纳米膜/涂料复合层两系列电磁功能材料,并在国防建设中得到应用;
建立了电弧等离子喷涂设备,研制成功各种用途的耐高温涂层和复合涂层;
研制出国际先进电磁脉冲偏压电弧离子镀膜机,并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防护涂层、纳米复合硬质耐磨涂层。
【毕业院校】莫斯科钢铁学院
【工作院校】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
(1938—),辽宁省大连人。力学和复合材料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的教学及科研工作。
解决了热防护材料与结构中的若干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突破了材料超高温力学性能测试、分析和表征技术;
提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非烧蚀”热防护概念;
在复合材料力学、细观理论、随机夹杂理论、压电、铁电等材料的多场耦合分析和力学性能预报方面做出贡献;
率先开展了特殊功能和智能复合材料研究;提出材料/设计/结构/评价一体化理论;
在推广先进复合材料应用和临近空间飞行器基础问题研究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毕业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工作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38.04.—),生于重庆市,祖籍辽宁海城。航空航天材料专家,西北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材料和制造技术研究。
在氮化硅结合碳化硅、自增韧碳化硅、定向自生共晶硼化物复合材料、硅炭氮纳米吸波材料以及连续纤维增韧钡长石复相玻璃陶瓷复合材料等方面均取得新突破。
在连续纤维增韧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技术方面,打破国际封锁,建立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技术与设备体系,多种构件成功通过验证。
【毕业院校】西北工业大学
【工作院校】西北工业大学
(1956—),江苏常熟人。材料科学家、复合材料专家,中航工业航材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先进树脂基结构复合材料和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研究工作。
研制了耐高温高韧性复合材料、低温固化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了复合材料制造过程模拟优化和自动铺放技术,提升了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和制造技术水平,并得到大量应用,有力地支撑了国内航空装备的发展。
【毕业院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鲁汶大学
【工作院校】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科袖APP。
国士无双!这位浙大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命的最后时刻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