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景 等 | 近年来《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影响力分析及提升路径【转】
摘 要: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土地科学》期刊近年来的影响力现状, 提出未来提升期刊影响力的路径。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
研究结果:近年来, 《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影响力逐年提升, 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国际影响力指数、即年指标等整体呈上升趋势, 在土地科学领域内保持了较高的办刊水准;《中国土地科学》高影响力论文在选题上普遍聚焦国家战略和土地科学学科发展需求, 高影响力作者在本刊发布的成果比重较小, 高影响力研究机构发表的成果要数量与质量协同, 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影响力较大。
研究结论:跟踪高影响力研究团队及重大项目, 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加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 探索期刊英文出版模式, 适时扩大载文量, 是进一步提升《中国土地科学》影响力的关键路径。
关键词:
土地科学; 《中国土地科学》; 影响力; 影响因子; 载文量; 路径;
科学评价与分析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是认清期刊发展现状、提升期刊学术价值、谋划期刊未来发展策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是某一学术期刊以学术水平、学术特色为根本, 社会信誉度与读者认可度为标志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效果, 是一个涉及期刊学术影响力、社会实践影响力和读者、社会认可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现象[1]。《中国土地科学》期刊作为中国土地科学研究领域成果发布最权威的学术阵地, 在推进土地科技创新与引领土地学科发展方面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评价《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影响力, 深入分析近年来期刊影响力的变化情况, 掌握期刊发展概况与现实地位, 了解期刊影响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对于提升期刊影响力, 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土地科技创新与自然资源管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依据《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于2018年9月10日在中国知网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 (http://www.jif.cnki.net/Core/) 中提供的统计数据, 以及笔者于2018年10月30日在中国知网 (http://www.cnki.net/) 上查询的引用和下载数据, 评价《中国土地科学》近年来期刊影响力及其变化情况, 分析高影响力学术论文特征, 提出《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影响力提升路径。
1《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影响力评价
期刊影响力由多种因素组成, 如期刊的学术质量、总发文量、受关注程度、学科的社会活跃度等。近年来, 在期刊影响力评价研究中, 学者们普遍认为, 科学评价期刊的影响力应综合考虑各项指标, 避免过于强调其中某项指标而出现片面性评价, 并由此引发期刊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常用的指标主要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国际影响力指数、即年指标、载文量、基金论文比等。这些指标从不同侧面对期刊的影响力大小进行了测度, 并得到了文献研究机构和研究院校的广泛应用[2]。
1.1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美国汤森—路透公司的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3], 是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这两年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由于其容易理解、计算简便、数据易得, 是目前期刊评价中较为常用的最基本指标, 也是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一般来说, 期刊影响因子越高, 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4]。但仅仅利用影响因子评价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是不够的, 因为影响因子主要考虑的是期刊近期的受关注程度, 未考虑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期刊的影响力, 并且能使影响因子发生改变的非科学因素有很多, 比如学科的活跃性、期刊类型、文章类型、出版时滞、发表时间长短[4]、是否开放下载权限、自引比重等。
影响因子包含两个指标: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复合影响因子是以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文献、会议论文统计源文献为复合统计源文献计算, 综合影响因子是以科技类期刊及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计算[5]。本文仅分析复合影响因子, 由表1可知, 《中国土地科学》期刊近年来的复合影响因子呈现波动式上升。其中, 2012、2013年由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未开通在中国知网上的下载许可, 期刊论文的引用量下降, 进而影响到这两年的影响因子。2017年, 《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复合影响因子达到3.327, 反映了2016—2017年期刊的发文质量及论文受关注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表1 2011年以来《中国土地科学》论文引证情况分析
1.2 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该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 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总被引频次 (本文指复合总被引频次) 与期刊文献总数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 办刊历史越长, 或单位时间里出版的文章数量越多, 总被引频次越大。影响因子侧重评价期刊影响力的“质”, 总被引频次则侧重评价期刊影响力的“量”, 只有同时考虑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两个指标, 才能从质和量两个维度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期刊[6]。
由表1可以看出, 2011—2017年, 《中国土地科学》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稳定增长, 其中, 2014年和2016年提升幅度较大。但2012年以来, 由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所登载的可被引文献数量的减少 (表1) ,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期刊的总被引频次。
1.3 国际影响力指数
由于受到统计源期刊数量和期刊传播范围的限制, 以及期刊自引率的存在, 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为此, 中国知网综合考虑国内出版的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他引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 并进行计量分析, 提出了国际影响力指数评价方法[6]。国际影响力指数可以相对客观、准确地反映中国期刊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 既能反映影响范围的大小, 又能反映学术质量的水平, 而且是一个可以进行科学计量和排序的综合指标[7], 因此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研究中。
2012年起, 由《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与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 在全国3 000余种科技期刊和1 000余种人文社科期刊中, 依据各学术期刊的CI值, 按照Top5%与Top5%~10%选出各175种科技期刊和60种人文社科期刊, 分别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国土地科学》期刊自该评价方法实施以来, 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前10%, 其中:2012—2014年、2017年均获评“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Top5%~10%) , 2015—2016年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Top5%) 。2011年至今, 《中国土地科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指数变化稳中有升 (表1) , 且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准, 具备了较高的国际影响力。
1.4 即年指标
即年指标 (本文指复合即年指标) 是指期刊在统计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当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 它是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 主要表征期刊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
近年来, 《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即年指标呈现波动性增长态势 (表1) , 其中, 2013年、2015年和2017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说明这些年《中国土地科学》受到了较强的即时关注, 也表明《中国土地科学》近年来开展的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和土地科学发展研究项目, 以及关于“农地三权分置”“多规合一”等热点问题研究, 受到了学者们的及时关注和反馈, 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较高的价值。
1.5 载文量
载文量的大小取决于期刊对其学术水平和作者读者群的定位, 期刊载文量与期刊的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之间存在正向相关, 期刊载文量大其学科扩散指标和学科影响指标也大[7]。需要指出的是, 近年来有些期刊为了单一追求影响因子指标, 刻意控制期刊的载文量, 从而提升篇均被引次数, 这是有失偏颇也是不可取的。
2011年至今, 《中国土地科学》期刊的载文量 (可被引文献量) 呈下降趋势 (表1) 。实际上, 如除去被知网统计在内会议通知、投稿须知等非正式论文, 下降趋势要缓一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随着学者们研究水平的提升、研究方法的更新及研究视角的多元化, 论文篇幅普遍加长, 从而导致文章数量减少。2018年, 为了提高载文量, 《中国土地科学》期刊进一步控制了论文篇幅, 并通过改进排版方式, 使年载文量可以达到155篇左右。
综上, 《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国际影响力指数、即年指标等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 影响力不段提升, 说明近年来《中国土地科学》期刊的办刊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以来, 《中国土地科学》除连续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外, 还成功入选了“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第四期学术质量提升项目”, 被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国内重要数据库收录, 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 在土地科学研究领域内保持了领先的办刊水准, 是国内土地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发布的权威性学术平台。
2 近年来《中国土地科学》期刊高影响力论文分析
高影响力论文是决定期刊影响力的关键所在。该类论文一般紧密结合当前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 深刻揭示学科内涵与发展规律, 系统研究并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 具有较强的指示性与参考价值, 受社会关注程度普遍较高。分析近年来期刊发布的高影响力学术论文, 比如选题、作者、机构和基金项目等要素特点, 可以系统掌握决定期刊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更好地认清期刊自身发展的优劣势, 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期刊影响力提升的策略。
2006—2017年《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共刊载文章1 869篇, 涉及农业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52个学科 (依据中国知网168专题体系) , 共有562家机构的3 236位作者 (未区分第一作者) 提供了论文, 本时段发表的所有论文总引用次数为42 438次, 总下载次数为1 478 671次。
2.1 高影响力论文选题分析
分析高影响力学术论文的选题情况, 可以发现该类论文选题的基本规律, 通过分析其选题特点及受关注的原因, 可以为未来高影响力学术论文的写作与选题提供参考和引导。学术论文一般具有相对较长的“半衰期”, 据调查, 学术论文总下载量的一半都是在论文发表两年后产生的, 一些领域的论文甚至是在4年后才到达其半衰期[8], 2011年以来《中国土地科学》期刊论文的半衰期平均值在5.4左右 (表1) 。也就是说, 总引用次数较高的研究论文通常发表的时间也相对较长, 而近期发表的高学术质量论文引用次数可能并不高。
因此, 本文按年度分析2006—2017年《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发布排名第一的高影响力论文 (表2) , 研究发现, 年度高影响力学术论文的选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 与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重大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耕地保护与质量评定、“多规合一”等选题; (2) 深刻反映民生问题, 如宅基地退出机制、农村土地流转、农地三权分置等选题; (3) 立足于国家层面, 系统分析问题, 注重顶层设计, 提出具有引领性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方案; (4) 研究可推广的系统性方法技术, 如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等选题; (5) 面向当前经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如节约集约用地、农村土地流转、基本农田保护、多规冲突等选题。
表2 2006—2017年《中国土地科学》年度高影响力论文分析
2.2 高影响力作者分析
高影响力作者是指产出学术论文数量较多且质量较好的论文作者, 分析期刊论文的高影响力作者可以掌握期刊的优秀作者群概况, 掌握其在本研究领域内的学术影响力和本刊稿件占比情况, 为今后期刊的定向约稿和优秀稿件遴选提供参考。研究者的影响力一般用h指数来评价, 该指数由美国赫希 (Hirsch) 教授于2005年提出, 是一项评价科学家科研绩效的定量指标, 其含义为:一个人在其所有学术文章中有N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N次, 那么他的h指数就是N[9]。由于h指数计算简便, 且兼顾了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评价主体的科研生产力和学术影响力, 因而, 被国际学术界所认可, 在科学计量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0]。
本文列出2006—2017年土地科学研究领域h指数排名前15位的学者, 这15位学者本时段在《中国土地科学》共发布254篇文章, 占本刊总发文量的13.6%, 为本刊贡献了8 739次的总被引频次和236 290次的总下载频次, 分别占本刊总被引频次的20.6%和总下载频次的16.0%。其中, 土地科学研究领域中总影响力排名首位的黄贤金教授在本刊发文量为33篇, 占其总发文量的8%;总影响力排名第二的刘彦随教授在本刊发文仅9篇, 占其总发文量的4%;本刊影响力最大的作者为吴次芳教授, 在本刊发文量也仅占其总发文量的21% (表3) 。由此可见, 高影响力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均较高, 受关注程度也较高, 具有较高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 但他们在本刊发表的文章比重普遍较低, 相当大一部分高影响力作者的优秀稿件发表在其他刊物上。
表3 2006—2017年《中国土地科学》高影响力作者分析
2.3 高影响力研究机构分析
开展土地科学研究的机构为全国开设有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与规划学、土地工程与技术学、地籍学等相关学科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分析评价这些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 可以掌握各研究机构在土地科学研究领域内的科研实力、学术水平、研究地位等, 进而可以在今后的选题策划、学术研讨等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h指数除能评价研究者的学术水平之外, 也可以用于机构研究水平等相关主体的评价。由于大多数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向较为分散, 为明确显示各机构在土地科学领域内的研究水平, 本文仅考虑各机构在《中国土地科学》上发表文章的h指数。
表4列出2006—2017年在《中国土地科学》上发文h指数排名前15的机构, 这15家研究机构贡献了本刊该时段发文总数69.6%的文章。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该时段在本刊发文的研究机构影响力排名中, 南京农业大学占据首位,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排名第二, 其余依次为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而该时段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依次为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 篇均被引频次最高的机构依次为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浙江大学等。可见, 高影响力研究机构产出的学术成果, 不仅要有数量的优势, 更要有质量的优势, 即要有更多的研究成果被更多的学者所关注和引用。
表4 2006—2017年《中国土地科学》高影响力研究机构分析
2.4 高影响力基金项目分析
论文所依托的基金项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研究的背景和水准, 强化期刊对基金项目的跟踪和成果的传播[11], 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的持续创新和应用转化。一般来说, 基金项目的级别越高, 所产出论文的学术质量相对也越好。本文基金项目影响力依然用h指数表示, h指数越高, 代表该基金项目影响力越大。
2006—2017年, 《中国土地科学》期刊论文中, 共有8篇受国际基金项目资助, 1 189篇受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 590篇受省/院校 (所) 级基金项目资助, 584篇文章为其他类别基金资助, 总共涉及17类基金项目 (表5) 。分析发现, 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贡献了相对较高的引用量和下载量, 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论文数量最多, h指数也最高, 说明其影响力最大, 其次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际基金项目虽然发表论文数量不是很多, 仅有8篇, 但篇均引用频次远高于其他类基金项目。
表5 2006—2017年《中国土地科学》基金项目影响力分析
3《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影响力提升路径
综上研究, 近年来《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影响力虽然呈逐年上升趋势, 但由于载文量还比较小, 优质稿源的竞争力还不强, 学术平台建设还相对滞后, 与新媒体融合的步伐还较慢等原因,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期刊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 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科研成果大量涌现的新时代, 作为国内土地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 《中国土地科学》必须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取长补短, 努力实现办刊水准的不断提升, 以高影响力、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和高效、快捷的投审稿服务吸引更多优秀的稿件, 以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3.1 跟踪土地科学领域内重大科研项目和高影响力作者, 刊发具有高学术价值的论文
《中国土地科学》应持续跟踪土地科学研究领域高级别、高水准的科研项目及其领衔专家, 尤其是具有高影响力的国家级重点项目和领域内的高影响力作者, 共同商讨和把握项目或课题研究中具有较高科学研究价值、较强创新性、较高社会关注度的优势选题, 探索可行、科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帮助专家尽快推出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 并为他们的高质量研究论文提供通畅、快捷的发布渠道。《中国土地科学》期刊也应进一步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作用, 使他们积极参加领域内的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 不断开拓视野, 扩展思路, 提升专业技术水平与研究能力, 进而提升发现优秀稿源的敏锐性和分辨力, 同时还可以熟知领域内的作者团队状况, 向学术研究能力较强的优秀青年专家实现跟踪约稿。
3.2 进一步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与国内高影响力研究机构合作, 针对土地领域国家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研讨
自2012年起, 《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就联合北京大学等研究机构开展了“中国土地科学年度研究进展评述”项目, 受到土地科学研究领域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12]。2014年至今, 《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联合国内土地科学学科共同体, 开展了“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研究与建设”项目[13], 同时, 组织了一系列专题研究, 非常有效地推进了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实践证明, 与国内土地科学领域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机构和专家团队进行合作, 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 结合土地领域内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土地科学学科发展态势, 开展土地科学热点及前沿问题研究和土地科学学科建设项目, 发表具有高学术质量、高社会关注度的研究成果, 是促进期刊影响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3.3 充分运用新媒体资源, 提升期刊的传播力与社会关注度
当下,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新媒体带来的技术变革、思维转换和应用前景, 对科技期刊的传播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深入分析科技期刊应用微博微信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效果, 大力促进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 是未来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必然选择[14]。
2010年起, 《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开通了在线投稿及编审系统, 结束了长期以来依靠纸质稿件的低效率工作方式。2016年, 编辑部结合自身工作与成果发布需求, 实现了期刊网站的改版升级, 提升了期刊信息发布的数量和质量, 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期刊信息传播能力。2018年初, “中国土地科学”微信公众号上线, 进一步拓宽了期刊的信息发布渠道, 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今后, 应继续重视新媒体资源为科技期刊传播带来的重大机遇, 在精心维护好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上, 还应充分重视微博的信息传播能力, 认识其与微信公众号传播方式的互补效应, 建设“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微博平台, 实现与读者、作者的在线有效互动, 进一步提升期刊的传播力、关注度与影响力。
3.4 结合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趋势, 探索开展期刊英文出版工作, 提升国际影响力
在知识与信息技术全球化背景下, 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日渐明显。在中国优秀期刊不断走向世界、中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国外研究者下载及引用频次逐渐提高的同时, 还应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严峻的现实:越来越多中国学者的优秀稿件在国外期刊上发表[15]。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离不开刊载与传播先进科技成果的一流期刊建设, 将优秀稿源和数据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以立足国际、引领潮流的视野, 做大做强国内期刊, 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土地科学研究领域, 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导致了“粮食安全”“建设用地紧缺”“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等诸多现实难题, 针对这些难题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 探索现实条件约束下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管制途径, 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同时, 国内土地科学学科也已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各分支学科发展相对成熟的学科, 完全可以为其他国家或地区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因此, 未来《中国土地科学》应在不断研究提升期刊自身学术质量的基础上, 认清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探索“走出去”战略, 尝试开展期刊的英文出版工作, 并不断深化同国际相关机构和专家的交流合作, 共同推动土地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及土地科学学科的完善, 持续提升《中国土地科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3.5 进一步提高期刊的载文量
载文量反映出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载文量增加可以直接增加刊物的信息量, 并对信息的传播起着最直接的促进作用[16]。一般来说, 期刊载文量会依据行业内作者群和读者群数量、期刊学术定位和学术水平而长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但也不排除一些期刊为了追求短期影响因子的提升而降低载文量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扩大载文量的现象。合理的期刊载文量应充分考虑稿源数量和质量情况以及读者作者群体数量, 以实现几者关系的内在统一。
中国目前开设有土地资源管理、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与规划学、土地工程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高校、科研院所达上百家, 每年有大量的硕 (博) 士研究生学术论文、科学研究队伍的创新性研究成果需要发布和推广, 而作为国内唯一一本土地科学领域的全国性学术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期刊的年刊文量平均只有140篇左右, 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内的优秀成果发表需求, 致使大量稿源流失到地理类、环境类、测绘类、经济类、工程类等期刊, 甚至流失到国外期刊。扩容增量, 已成为行业内广大作者团队对《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共有的、长期持续的呼声。今后, 《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应立足国内土地科学学科发展实际, 面向做大做强国内科技期刊的宏观战略, 寻求多方位的支持与合作, 实现各类约束条件的突破, 努力实现期刊扩容, 提高载文量, 进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END
编者注:
本文转自:陈美景,仲济香,张冰松,王庆日.近年来《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影响力分析及提升路径[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11):89-96.
注释、参考文献、关键词、英文摘要略,格式稍有调整
如有不妥,请公众号 或 snxsac@163.com 联系删除
期刊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