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第6期目录及内容提要【转】

CRECRS编辑部 三农学术 2022-12-31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

新中国农村金融研究70年

……孙同全  潘  忠(2)

城乡关系视角下乡村治理演变的逻辑:1949~2019

……耿国阶  王亚群(19)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产生机制:经验观察与理论分析

……马太超  邓宏图(32)

民主增进与社会信任提升:对农民合作社“意外性”作用的实证分析

……赵  昶  董  翀(45)

培育“新乡贤”: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构建机制

……龚丽兰  郑永君(59)

政策多变与应对失矩

——基层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困境的个案解读

……柳立清(77)

代际视角下农村子女赡养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张  驰  向  晶  施海波  吕开宇(91)

新农保非携带性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锁定效应

——兼论对新农合锁定效应的替代

……于新亮  申宇鹏  李红波(109)

改革迸活力: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政策的经济效应研究

……周  迪  王明哲(127)


01


新中国农村金融研究70年


孙同全  潘  忠


摘要:本文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金融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和观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和评述。新中国农村金融研究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伊始至1993年金融体制改革前、1993年金融体制改革至2003年农信社改制前、2003年农信社改制后至今。第一阶段农村金融研究主要集中在信用合作与国家银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又可以分为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之前和之后两个分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引进国际农村金融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历史进行总结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探寻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之路,关注农村金融抑制和深化、农信社体制改革和信贷扶贫。第四阶段主要是尝试构建中国农村金融理论。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都是为了回应当时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基本内容都聚焦于农村金融需求和供给以及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及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新中国70年  农村金融  研究评述


02


城乡关系视角下乡村治理演变的逻辑:1949~2019


耿国阶  王亚群


摘要:在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下,城乡关系是影响和理解70年乡村治理演变逻辑的重要维度。70年来,城乡关系先后经历了城乡分离、城乡失衡、城乡融合发展三个历史性阶段,“以农补工”的工业化优先政策、有限市场化与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先后成为主导城乡关系基本格局的战略性安排。具体到乡村治理演变上:“以农补工”的工业化优先政策使乡村以人民公社为组织载体的集体化治理成为“城乡分治”的逻辑延伸,党、政、社、经高度合一的整体性控制和动员成为该阶段乡村治理的支配性逻辑;1978年后,因应有限市场化与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政村治”体制逐渐建立,党政社经相对分离,但计生、粮款征收、维稳等刚性任务压力较大,压力型体制和乡村治理的行政化逻辑成为主导逻辑;2006年以来,伴随农业税取消、大规模“以工补农”,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逐渐成型,传统任务压力大幅减轻,压力型体制向 “三治合一”体系的转变,行政化逻辑向公共服务逻辑的转变,成为乡村治理演变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城乡关系  乡村治理  整体性控制  行政化  公共服务


03


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产生机制:

经验观察与理论分析


马太超   邓宏图


摘要: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而合作社理事长的行为对合作社发展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的理事长会带来差异化的合作绩效。本文结合田野调查与理论分析,探讨了合作社理事长的产生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产生涉及经济逻辑和政治逻辑两个维度,企业家才能和政治身份是这两个维度的具体体现;两个维度的不同占比及其组合会衍生出四种合作社组织模式,每种模式对应一种理事长发挥作用的方式;随着约束条件的变化,组织模式会发生动态演进。研究启示:中国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政治色彩鲜明,将政治逻辑和经济逻辑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运行过程。

关键词:合作社理事长  企业家才能  政治身份  组织模式演进


04


民主增进与社会信任提升:对农民合作社

“意外性”作用的实证分析


赵  昶  董  翀


摘要:尽管农民合作社制度设计的初衷是让其发挥经济功能,但其中蕴含的非经济作用也会在组织运行中“意外性”地显现出来。本文借鉴SCP分析范式,构建了“合作社的组织结构—成员民主、社会交往行为—合作社的民主与社会信任效应”的分析框架,利用2018年黄淮海农区102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合作社能否增进民主、提升社会信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加入合作社能够增加成员的民主认知,进而促进成员民主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加入合作社会提升成员的特殊信任,并通过递移和跃迁强化普遍信任。具体而言,加入合作社可以使预期的农户民主参与概率提升2.90%,普遍信任评分提升4.34%。农民合作社具有增进民主、提升社会信任的作用。因此,要支持引导农民合作社发展从专业化、经济型向综合化、社会型转变,促其在乡村治理、农村社会和谐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  民主  社会信任  处理效应模型


05


培育“新乡贤”:乡村振兴

内生主体基础的构建机制


龚丽兰  郑永君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主体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研究如何构建乡村振兴的内生主体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传统乡贤因为具有权威性、内生性、公共性等特征,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农民,成为乡村有效治理的内生主体基础。基于上述传统治理智慧的启示,本文构建权威嵌入性、公共性与治理主体有效性的关联性分析框架,从历史变迁和当前实践的角度分析通过培育新乡贤构建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运作机制。研究表明:①乡村权威的嵌入性影响其治理能力、公共性影响其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影响乡村治理主体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影响乡村治理的效果。②从历史变迁来看,乡村主导性权威决定村庄治理模式,其中传统时期是文化权威的生成与士绅治村,集体化时期是政治权威的构建和国家治村,包产到户后则是经济权威的兴起和能人、富人治村。③培育新乡贤是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有效构建机制,包括宗族权威公共化、文化权威在地化和经济权威体制化三种具体机制。三种机制的根本目的都是通过生长公共性、提升嵌入性,进而提升其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最终实现村庄有效治理。④作为乡村振兴内生主体基础的新乡贤,其促进乡村有效治理的机制是基于村庄内部组织的再运作。

关键词:新乡贤  乡村振兴  内生主体基础  乡村治理  构建机制


06


政策多变与应对失矩

——基层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困境的个案解读


柳立清


摘要:政策特征和主体互动是影响政策执行过程和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甸德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为个案,解读政策执行困境的生成逻辑。从基层视角来看,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是多变的。基层政府和建房贫困户在应对政策变动的过程中,不能承受和解决政策变动带来的执行困难,双方互动的逻辑由“互惠”变成“缺位”和“依赖”。由此,政策执行在基层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政策多变引发的政策执行困境,侵蚀着基层政府对农村社会的控制,加剧了建房贫困户的生活困难和负债风险。要走出困境,应当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吸纳基层行动者参与,减少政策变动带来的困难,维护基层行动者之间的均衡互惠。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  政策多变  执行困境  基层治理 


07


代际视角下农村子女赡养行为的

性别差异研究


张  驰   向  晶   施海波   吕开宇


摘要: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基于代际差异视角,考察农村家庭子女赡养行为的性别差异,并系统探讨具体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地区整体上仍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模式,但这种传统模式在新生代子女中开始有所改变,即无论是从经济支持,还是从生活照料这两方面来看,女儿和儿子之间的行为差异大幅度缩小,且差异已不显著。这意味着,农村地区以儿子为核心的家庭养老模式虽未彻底改变,但也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通过剖析影响农村家庭子女赡养行为的机制发现,女性地位提升和家庭子女数量减少促使女儿提供了更多养老支持。同时,传统性别观念弱化也对女儿养老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此外,农村老年父母对照料需求的增加以及女性家庭照料上的角色优势,显著地增加了女儿的生活照料作用,但在提高经济支持上的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农村家庭  子女赡养行为  性别差异  代际差异  父系家庭制度


08


新农保非携带性对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锁定效应

——兼论对新农合锁定效应的替代


于新亮  申宇鹏  李红波


摘要:本文理论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锁定效应,并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同时对比分析新农合和新农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锁定效应的关系。本文发现,新农保使得农村劳动力流动概率降低了56.82%,使得农村劳动力跨乡镇流动的概率降低了58.04%。新农保对青年和盛年劳动力的锁定效应强于老年劳动力。参加新农保的本地农民工流动到外地成为外出农民工的概率降低了34.03%。此外,对未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劳动力而言,新农合对其流动性依然产生一定的锁定效应,但参加新农保后,新农合的锁定效应几乎被新农保完全替代。本文研究表明,在当前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趋势下,调整以新农保为代表的农村养老保险的非携带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农保  非携带性  农村劳动力流动  锁定效应


09


改革迸活力: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政策的

经济效应研究


周  迪  王明哲


摘要: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是中国政府为了缓解相对贫困,在东部地区率先开展的扶贫改革创新举措。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将为扶贫改革试验区创新扶贫形式的推广提供证据支撑与经验借鉴。本文以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16年东部八省共14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县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逐年倾向得分匹配法将多期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匹配,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对促进当地发展的作用,然后采用三重差分法验证地区异质性所导致的政策效应差异,最后利用中介效应分析讨论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并形成持续作用的“良性循环”;并且,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上,扶贫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效应不存在省份差异,但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上存在省份差异;进一步发现,试验区的设立通过提升城镇人口数量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并通过提升农业机械总动力来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基于所得结论,本文提出应积极推广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实施经验,各地区需因地制宜地借鉴学习,坚持改革为本建设幸福乡村。

关键词:扶贫改革试验区  政策效应  倾向得分匹配  双重差分  三重差分  中介效应

关于我们



《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是中国 “三农”研究领域权威性学术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主要刊发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经济学论文,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政策指导性;《中国农村观察》刊文包括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法治、文化教育等“三农”研究的各个领域,注重论文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9版),在农业经济类47种学术期刊中,《中国农村经济》影响因子名列第一,《中国农村观察》影响因子名列第二。《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分别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END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

https://mp.weixin.qq.com/s/SxNXuTOPJkrrB53f3ChwKg


相关阅读:

  1. “农村发展与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函、议程【转】

  2. 北京贡院农夫论坛第7期 | 邱筠:Too hot to focus

  3. 社科院农发所2020年度招聘工作人员启事【转】

  4. 《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第5期目录及内容提要【转】

  5. 《中国农村观察》2019年第4期目录及内容提要【转】

  6. 《中国农村经济》2019年第9期目录及内容提要【转】

  7. 《中国农村经济》2019年第8期目录及内容提要【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