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村经济》2022年第10期目录及摘要

三农学术 2023-10-24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NCJJ/detail?uniplatform=NZKPT

————

热点透视
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的理论条件、现实约束与政策启示
徐亚东;张应良;1-9

我国大豆贸易格局演变及对策建议
谢颜;10-17

新发展格局下城乡经济循环畅通的难点及其化解
陈健;18-26

粮食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中长期挑战及应对策略

吴琮林;郭晓鸣;虞洪;27-36


粮食安全背景下早稻生产的战略价值与发展路径
孔祥智;何欣玮;37-46

节水灌溉技术采纳对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影响——基于黄淮海地区的调查
钱龙;饶清玲;刘同山;47-55

乡村治理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复合机制——以浙江桐乡“三治融合”治理实践为研究对象李尧磊;李春成;56-63

资本下乡中村企合作治理的逻辑与机制
丁波;64-70

数字政府建设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么?——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周锐;黄静;71-81

过程型逻辑: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实现机制
罗娟;82-90

财政与金融
农村居民参与商业医疗保险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研究
陈华;杨晓旭;91-101

土地流转对中老年农民福利影响研究——来自CHARLS2018年数据的证据
马俊龙;刘灿;102-109

农业现代化
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中国化道路探索
周文根;110-119

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动力研究
李晓燕;苏智;刘志慧;120-127

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创业集群成长机制及集群效应研究——基于多案例分析
赵利梅;128-136

他山之石
以色列奶业组织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韩磊;王术坤;李鑫;137-144

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的理论条件、现实约束与政策启示

徐亚东    张应良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增长是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通过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分析得出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的理论条件有五个,分别是引入互联网电商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农村集体的组织化,推动商品与地域特色的融合和品牌化发展;早期有稳定的追加投资和财政投资,且财政投资要以形成人均资本的有效积累为目的;有强有力的集体经济组织,能够调整农村集体与内部村民之间的利润分配比重;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职业技能,同时还要获得生产经营中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现实情况与理论条件的背离是导致农村集体经济难以持续增长的关键。满足了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的五个理论条件,才能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增长。所以,当前国家政策不能局限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何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市场化经营。

我国大豆贸易格局演变及对策建议

谢颜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摘要:纵观百年发展历程,我国大豆产业发生历史性变化,进出口贸易格局历经跌宕起伏的演进变迁。我国大豆产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国内油脂加工业迅猛发展带动食用油消费和饲料加工消费需求更加快速增长。适应国内消费升级形势变化,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且来源高度集中,潜在风险日益凸显。在当下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背景下,要从统筹发展和安全战略高度,深入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构建新型支持政策体系,加强全产业链预警调控,拓展多元化进口贸易渠道,提升饲料和油料多品种之间的替代性,打造稳定可靠有韧性的供应链。


新发展格局下城乡经济循环畅通的难点及其化解

陈健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对标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任务,加快城乡经济循环畅通意义重大,是顺利推动新发展格局构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部署。同时,构建新发展格局也赋予了城乡经济循环畅通凸显城乡要素流动的双向性、城乡市场及产业的统一融合性、在城乡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导向性、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撑性、城乡经济治理现代化的保障性等新内涵新特征。但是,对标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任务,推进城乡经济循环畅通在实践中也遇到城乡经济循环畅通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城乡一体化的高质量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有待培育和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任重道远等难点。基于此,在对标新发展格局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拟提出如下破解方案:一是构建城乡经济循环畅通的制度保障共同体;二是构建城乡高质量供给和需求体系;三是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路径。

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中长期挑战及应对策略

吴琮林1   郭晓鸣2   虞洪2,3

1.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2.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3. 西南财经大学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是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和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21年,全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但是,我国粮食安全仍面临播种面积难以得到保障、供应链完整性不足、粮食规模经营主体发展能力有待提高以及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财政收支困难导致粮食产业投入增长受限等中长期挑战。针对保障全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中长期挑战,本文从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增强产业链稳定性、提升粮食经营主体发展能力、加强区域间粮食合作和低收入群体救助以及优化粮食储备机制、生产结构、财政支持政策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期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粮食安全背景下早稻生产的战略价值与发展路径

孔祥智   何欣玮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摘要:粮食安全对于保障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水稻在我国粮食作物中具有关键地位,在粮食安全“紧平衡”背景下,发展早稻生产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早稻生产规模整体上逐渐缩减,近年来更是面临播种面积和产量同时下降的趋势。其主要原因除了外部宏观环境的挤压外,还包括单季稻对双季稻的替代、粮食支持政策效果递减、土地层面的制约三个方面。未来应当从强化早稻支持政策、加强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开展早稻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入手,探索发展早稻生产的有效路径,多措并举推动早稻生产恢复和发展,更好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节水灌溉技术采纳对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影响——基于黄淮海地区的调查

钱龙1   饶清玲1   刘同山2

1.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2.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探讨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引致因素和相应治理策略对稳定国内粮食供给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黄淮海地区的农户调查,实证检验了节水灌溉技术采纳对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了不同情境约束下的效应差异。研究发现:节水灌溉技术采纳对农户种粮倾向、粮食种植面积占比和小麦种植面积占比均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节水灌溉技术采纳会诱致种植结构呈现“非粮化”。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拓展回归模型(ERM)进行稳健性检验,依然支持上述论断。进一步探讨表明,农户类型和土地细碎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强化这一影响效应。最后,本文提出辩证看待节水灌溉技术采纳带来的影响,优化各类扶持政策,重视纯农户种粮积极性和缓解土地细碎化的建议。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复合机制——以浙江桐乡“三治融合”治理实践为研究对象

李尧磊   李春成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摘要:近些年,由地方首创、经中央政府正式认证再到地方全面铺开的“三治融合”治理实践被视为是一种有效的乡村治理模式。基于对浙江桐乡“三治融合”治理实践的案例研究,认为“三治融合”的有效性根植于其内在的复合治理机制。复合化治理主体意味着通过政治、行政助推自治,逐渐形成由党、国家、社会所共同组成的以彰显自治为本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复合化治理规则是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德治与法治的治理效力,实现彼此功能优势互补。在二者关系上,复合化治理规则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复合化治理主体。复合化治理规则实质上是一个中介机制体系,政治、行政借此助推自治,最终实现乡村善治。未来桐乡“三治融合”的发展与完善要在保持复合化治理特性基础上,坚持自治为本,多元协同,同时积极吸纳新的治理元素,尝试构建与实际情况更加契合的乡村治理模式。

资本下乡中村企合作治理的逻辑与机制

丁波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产业兴旺”与“治理有效”。随着工商资本下乡,农业产业发展迅速。在资本下乡过程中,村企矛盾纠纷的实践困境,重构原有村庄治理结构,推动村企合作治理模式生成。村企合作治理的主体行动逻辑不同,各个主体进行策略性合作,促使形成目标一致的合作治理行动。村企合作治理模式,将企业纳入村庄治理主体,通过村庄联合党委的治理平台,发挥合作治理优势,实现治理主体、治理形式和治理效果的合作治理逻辑。资本下乡中的村企合作治理,一方面促进村庄治理结构优化、村庄共同体再造和村企矛盾纠纷减少,另一方面村企合作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村企合作治理要激活村庄内生发展动力,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有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字政府建设促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么?——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周锐1   黄静2

1.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2009~2018年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GMM方法实证分析数字政府建设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机制与效应。结果发现:①当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差异化水平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步降低”的非均衡性空间特征。②数字政府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影响效用存在地域差异;其中政府投入起到主要促进作用。③在华东地区,产业结构会抑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此,要以中央统筹、地方主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顶层设计推动高水平数字政府建设;以多主体协同、数字产业发展破解数字政府建设发展瓶颈;以高质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共同富裕。

过程型逻辑: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实现机制

罗娟

西华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摘要: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创新需要探索在数字化、智能化场景下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逻辑架构与提升路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由可获得性、可接近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可匹配性五项要素组成,运用“输入—转化—输出—反馈”过程分析框架构建的实现逻辑框架可分解为目标输入、运行转化、服务输出、效果反馈四个独立、相互关联且循环运作的环节,数字技术赋能作用贯穿其间,增添了要素与环节匹配过程中的智能属性。这一理论分析框架要求从智慧化建设角度探讨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的路径,精准实现供需接轨、整合数字文化资源、科学量化考核指标、提高反馈的知识场活性,从而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新发展格局。

农村居民参与商业医疗保险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研究

陈华   杨晓旭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摘要:医疗保险制度对于改善农村居民健康水平、缓解居民就医负担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却对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医疗保险市场经营效率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利用CHARLS数据,通过Probit模型、排序选择模型、泊松模型和Heckman模型等方法对农村居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可能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不会对个体健康行为产生显著负面影响,但农村居民在医疗支出方面存在事后道德风险,参保居民的住院医疗费用相对增加24.7%。对医疗机构选择偏好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参保居民倾向于增加对高层级医疗资源的使用。整体而言,农村居民在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中表现出的逆向选择和事前道德风险问题并不严重。针对农村居民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时可能存在的事后道德风险问题,建议采取建立商业医疗保险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建立统一的常见病用药标准和治疗流程等措施。

土地流转对中老年农民福利影响研究——来自CHARLS2018年数据的证据

马俊龙    刘灿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利用2018年度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模糊评价法从资产状况、生活质量、可行能力、社会保障四个维度对农村中老年福利水平进行测算,并实证分析了土地流出对45岁以上中老年农民福利的影响,同时选取村土地流转比例与近5年内是否进行土地确权作为土地流出的工具变量,解决了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内生性之后,土地流出对农民福利水平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并对不同性别和地区存在差异。土地流出对农民福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活质量和可行能力两个方面,其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提高了农民非农就业概率、增加农民收入,从而缓解家庭预算约束,改善生活水平实现的。本文为推动土地流转的政策提供了提升农民福利水平方面的支持。

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中国化道路探索

周文根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摘要:建立在家庭经营制度上的农民合作社在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机衔接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农民合作社理论研究不够成熟,实践探索不够规范,对农民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秉承农民合作社中国化发展指向,在遵循国际合作社原则前提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中国农民合作社未来发展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提出了若干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理论观点和实践举措,旨在引起对农民合作社中国化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动力研究

李晓燕1   苏智1   刘志慧2

1.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 中共宜宾市委党校

摘要:城镇化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主要矛盾,具有不同的发展动力。从各国城镇化实践历程来看,早期基于剥夺和排斥的生存驱动型城镇化必须向共享发展型城镇化转变,共享发展是城镇化中后期的主要动力。世界上很多国家由于没有及时转换动力,陷入了经济滞胀、社会撕裂、环境恶化的“城镇化中期陷阱”。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2020年末突破60%,进入了城镇化中后期阶段,正直面动力转化这一挑战。党和政府在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部署以五大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尤其是以共享发展跨越“城镇化中期陷阱”。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区域,西部地区应不断增强共享发展能力,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创业集群成长机制及集群效应研究——基于多案例分析

赵利梅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摘要:在农村社会多维度变迁以及国家政策引导下,一些地区返乡创业集群因为其卓越的发展绩效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备受政策制定者重视。返乡创业集群建设加速乡村振兴新格局的形成,其在形成演化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不同机制以及对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再造成为本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剖析样本村的返乡创业集群,以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研究框架,总结返乡创业集群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集群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返乡创业集群与农村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色列奶业组织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韩磊1   王术坤1   李鑫2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 阿菲金(中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以色列奶牛养殖业在不利的资源禀赋条件下实现了世界最高平均单产,奶源自给率长期保持高位,这与其完善的组织制度密不可分。以色列奶业发展以保障自给率和奶农利益为目标导向,以生产配额制度、限制进口制度和价格管制等政策工具为手段,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构建了“政府+社会性组织”的双层决策与政策执行机制。在以色列奶业发展中,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促进了奶业发展合力的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高度联结保障了各环节的利益,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了奶业技术进步和效率持续提升。借鉴以色列奶业发展经验,中国应从明晰产业发展定位、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提高组织化水平、促进生产数据共享等方面不断完善奶业组织制度。

——END

内容源自中国知网;全文可在知网下载: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NCJJ/detail?uniplatform=NZKPT


相关阅读:

  1. 《农村经济》2022年第9期目录及摘要

  2. 《农村经济》2022年第8期目录及摘要

  3. 《中国土地科学》2022年第12期目次及摘要

  4.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年第43卷第11期目录【转】

  5. 《Rural Sociology》2022年第87卷第4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秦运兰
审核:龙文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