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九师联盟3月高三网上考试试卷和范文


试题仓库!应有尽有!最新高考试题作文高中试题小学试题作文初中试题作文中考试题作文!关注本号可每天收到各种资料。

海量免费试题,请关注1试题仓库2018年6.1-7.5全部语文试题    2.试题仓库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语文试题  3.语文2018年7月试题仓库  4.试题仓库2018年7月全部语文试题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6.小学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试卷





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了媒体的热门词,常把相关联的事物也笼统称之为工匠精神,比如把“匠心独运”之匠心视同工匠之初心,甚至造出“匠心精神”这样的词汇。②但其实,它们各有所指,语义上不容易混淆。③执着、专注、忍耐、毅力、坚守、信仰、负责任、追求完美等等,都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或者说职业伦理、职业境界,有不同层次性。④而“匠心独运”文学、艺术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指创造性活动。⑤以手工艺术为例,可以用“匠心独运”来形容从心意识到眼睛,再到指挥双手进行有独创性劳动的过程,它的反义词便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本段讲“工匠精神”和“匠心独运”是两个概念,各自是什么。)

 

匠心”是何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不仅感情和一般思虑出自于心思想也出自于心,自然也包括当下的设计、创意、意匠、谋划、创造等。清人方苞说:“工之巧在心,而注于目,非规矩绳墨所能尽也。”所谓“匠心独运”正是强调巧思、设计、独创性在手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手艺人施展工巧的指挥棒。

(本段阐释“匠心”和“匠心独运”,举古人例。)

 

历史文献记载了不少值得称道的“匠心独运”的事例。宋代《清异录》中记载:李文饶家藏会昌所赐大同簟,其体白竹也,斫磨平密,了无罅隙,但如一度腻玉耳。”这一件用竹篾制成的凉席平密光滑,有类似白玉的质感,形色皆美,既体现了高明的缥白、劈丝、编织、磨光等工巧,又体现了不凡的匠意。没有“匠心独运”在先,怎么能做到把普通材料提升到至美境界?

(本段举古人例,正面论证“匠心独运”的重要性。)

 

理论上,设计的重要性无须再讨论,但实际在手工艺行业里总有人错误地把“工巧”视为第一要务,因此虚耗人力物力,制造出许多构思平庸,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人造器物或环境。比如《拾遗记》记述了汉代丁缓和李菊为赵飞燕所居昭阳殿做的室内装修:“中庭彤朱,而殿上丹漆,砌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中设木画屏风,文如蜘蛛丝缕。椽桷皆刻作龙蛇,萦绕其间,鳞甲分明,见者莫不兢栗。”显然,不仅让古人不认可,也令今人更难接受,因为它匠意不明,一味地堆砌贵重财物,营造的环境气氛太过诡异,既没有考虑其适用功能,也谈不上美。

(本段举古人例从反面论证无匠心设计,一味“堆砌贵重财物”,结果是“虚耗人力物力”。)

 

《考工记》将制作精工产品规定为手工业生产的目标,将天时、地气、材美和工巧以及四者的结合,看作必备的条件和重要的生产方法。工巧在其中仅仅是条件之一,显然不是孤立的。能称得上工巧的人,一定对天时、地气、材美有特别的“识见”能力。而不凡“识见”其实也被称之为“匠心独具”。

(本段引用《考工记》,从理论上证明“匠心独具”者的条件。古例。)

 

《婺源县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元兵乱宋以后,江西婺源的歙砚石雕工艺久废,不仅工艺日拙,能识辨砚材的人更是稀少。一位名叫瓖的艺人,禀赋奇异,工艺精妙绝伦,屡屡推出佳作。他的过人之处就是有一双慧眼,能够从古残石堆中发现异材。中国手工艺如宝玉、石雕类很讲究随形设计、巧色利用一般人面对一块璞玉或石料断然不能做到这一点,只有那些既有眼力又懂剪裁设计的人,才能充分利用自然色和自然质地的分布走向来塑造艺术形象。

(本段例证“眼力又懂剪裁设计的人”才能塑造艺术形象。古例。)

 

人的双手是靠心脑和眼睛控制的,心脑不开窍或者修养不够,双手只会循规蹈矩,做机械性的简单劳动。心眼活了,眼睛尖了,手才会“思想”。所以,技艺固然重要,“匠心独运”在手工艺中更为重要。

(结论:技艺固然重要“匠心独运”在手工艺中更为重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而当下的设计、创意、意匠、谋划、创造等也都出自于心。

B."匠心独运"泛指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也专指创造性活动。

C.作者认为只有"匠心独运"在先,方可使极普通的材料提升到至美境界的手工艺精品。

D.作者认为,"识见"能力对手工艺者来说至关重要,具有了这种能力,便可"匠心独具"。


分析:1题,得分率只有45.5%。

议论文么,无非“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我是这样的观点?”“如何论证明自己的观点”。问题的设计也无非如此,所以读议论文,抓住这三个方面,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当然,你根本就找不到观点,也找不到论据,更不知论证方法,那只能说明高一高二你白上了。

另外,一定注意段落、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只有努力才能考上好学校”和“只要努力就能考上好学校”,显然表达的不是一个意思,后者肯定不合逻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得分率75%)

A.文章通过对工匠精神和匠心独运内涵的比较分析,引出对匠心独运在手工艺过程中的作用的分析。

B.文章主体部分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论据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

C.文章引述《要源县志》中的故事,说明制作工艺精妙的佳作既要有眼力又要懂剪裁设计的道理。

D.文章的结尾,在正反对比中得出"技艺固然重要,’匠心独运'在手工艺中更为重要"的推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得分率90%)

A.借助心、脑、眼睛指挥双手进行独创性劳动是匠心独运的特质,加强心脑修养,做到"心活""眼尖",方可让手会"思想"。

B.匠心独运强调巧思、设计、独创性等在手工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却视工巧为敌,认为其对于手工艺精品的制作毫无意义。

C.理论上重视设计,实际工作中却过分看重工巧,不仅虚耗人力物力,还可能制造出既缺乏实用价值又缺乏美感的手工艺品。

D.在宝玉、石雕类手工艺中,匠心独运表现为充分利用自然色和自然质地的分布走向来塑造艺术形象,随形设计、巧色利用。

 

答案:

1.C(A项,张冠李戴,“心是思维的器官”是古人的观点,作者在此仅作了引用;B项,“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错,扩大了概念的内涵,原文是“指文学、艺术方面”;D项,“这种能力”被略去限制语“不凡”,显得不严密。)

 

2.B(“既有古代的,也有当代的”表述错误,因为作者并没有引用当代的事实作为论据材料。)

 

3.B(曲解了文意,“工巧”意思是细致、精巧,技艺高明,根据文章的结论“技艺固然重要,匠心独运’在手工艺中更为重要”可知,“工巧”与“匠心独运”在手工艺中并不互相排斥,只不过在作者看来,后者更重要一些。)


本次考试10题得分90%,11题(文化常识)得分率49.3%,11题文本内容理解得分率54.6%。

翻译题:(1)得分平均3.67;(2)得分平均2.6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陆卬(yáng),字云驹。少机悟,美风神,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五经多通大义。善属文,为河间邢邵所赏。邵又与卬父子彰交游,尝谓子彰曰:“吾以卿老蚌遂出明珠,意欲为群拜纪[注]可乎?”由是名誉日高,儒雅搢绅,尤所推起家员外散骑侍郎,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以本职兼太子洗马。自梁、魏通和,岁有交聘。卬每兼官燕接,在帝席赋诗,卬必先成,虽未能尽工,以敏速美。

中书侍郎,修国史。以父忧去职,居丧尽礼,哀毁骨立。诏以本官起。文襄时邺,嘉其至行,亲门以慰勉之。卬母魏上庸公主,初封蓝田,高明妇人也甚有志操。卬昆季六人,并主所生。故邢邵常谓人云:“蓝田生玉,固不虚矣。”主教训诸子,皆禀义方虽创巨痛深,出于天性,然动依礼度,亦母氏之训焉。卬兄弟相率庐于墓侧,负土成坟,朝廷深所嗟尚。发诏褒扬,改其所居里为孝终里。服竟当袭,不忍嗣侯。

天保初,常山王
卬器干,文宣面授给事黄门侍郎,吏部郎中。上洛王思宗为清都尹,为邑中正,食贝丘县干。遭母丧,哀慕毁悴,殆不胜丧,至沉笃,顿昧伏枕。又感风疾。第五弟搏遇疾,临终谓其兄弟曰:“大兄尫(wāng)病如此,性至慈爱,搏之死日,必不得使大兄知之,哭泣声必不可闻彻,致有感恸。”家人至于祖载(将葬之际,以柩载车上行祖祭之礼方始告之。卬闻而悲痛,一恸便绝,年四十八。卬自在朝,笃慎固密,不说人短,不伐己长,言论清远,有人伦鉴裁,朝野甚悲惜之。赠卫将军、青州刺史,谥曰文。所著文章十四卷,行于世。齐之郊庙诸歌,多卬所制。子乂嗣,袭爵始平侯。(选自《北齐书•陆卬传》)

[注]群拜纪,即“纪群之交”。纪、群皆为人名,陈纪是陈群的父亲。比喻累世之交情。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中书侍郎/修国史/以父忧去职居丧/尽礼哀/毁骨立/诏以本官起/文襄时镇邺/嘉其至行亲/诣门以慰勉之

B.除中书侍郎/修国史/以父忧去职/居丧尽礼/哀毁骨立/诏以本官起/文襄时镇邺/嘉其至行亲/诣门以慰勉之

C.除中书侍郎/修国史/以父忧去职居丧/尽礼哀/毁骨立/诏以本官起/文襄时镇邺/嘉其至行/亲诣门以慰勉之

D.除中书侍郎/修国史/以父忧去职/居丧尽礼/哀毁骨立/诏以本官起/文襄时镇邺/嘉其至行/亲诣门以慰勉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为联考题)

A.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B.交聘:聘,是访问的意思;“交聘”是指两国间互相派遣使者通好往来。

C.食干:指享受干禄,是东魏至北齐时特有的一种任用官员的制度。(应为“封赏”)

D.祖载:指将要埋葬先人时,把灵柩移升到车上行祖祭之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搢绅,“绅”是指士大夫腰间束的大带,“搢绅”是把笏板插在大带间,后成为士大夫的代称。

B.蓝田,地名。此地盛产美玉,素有“玉种蓝田”之美称。许多古籍中都有蓝田产美玉的记载。

C.昆季,弟兄。幼为昆,长为季。我国古代常用“昆季”“昆仲”“昆玉”“手足”等来指称兄弟。

D.袭爵,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一般原有爵位的第一继承人承袭其原有爵位,其他继承人则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卬聪明好学,受到推崇。他对“五经”大多能通晓大义,善于写文章,不仅被邢邵赏识,当时的很多儒者与官员也很推崇他。

B.陆卬遭受母丧,忧伤过度。母亲逝世时,陆卬哀伤过度,十分憔悴,几乎不能承受丧事,病势极其沉重,困顿昏迷伏于枕上。

C.陆卬性格慈爱,重兄弟情。他的第五个弟弟陆搏病死,家人立即将消息告诉他,他听说后悲伤得不能自已,以至于哀痛而死。


D.
陆卬为人宽厚,谨言慎行。他在朝中严谨小心,不说人家的短处,不夸耀自己的长处,言谈清明高远,死后朝野之人都很悲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在帝席赋诗,卬必先成,虽未能尽工,以敏速见美。(5分)

(2)卬兄弟相率庐于墓侧,负土成坟,朝廷深所
嗟尚。(5分)

答案:

11.C(“幼为昆,长为季”错误,应为“长为昆,幼为季”)

12.C(C项“家人立即将消息告诉他”分析错误。应是在办葬礼时告诉他的,而不是死后立即将消息告诉他)

13.(1)在皇帝的宴席上赋诗,陆卬一定先完成,虽然不是全都精巧工整,但是凭借机敏迅速被称赞。(得分点:“工”“以”“见美”各1分,句意2分)

(2)陆卬兄弟相继在墓侧建造守丧的草庐,背土堆成坟,朝廷官员十分赞叹推崇。(得分点:“庐”“嗟尚”“于墓侧”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2分)


高考文言文19分,最容易拿到!)

参考译文:

陆卬,字云驹。年少机智聪明,风韵神态美好,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五经多能通晓大义。善于写文章,很被河间邢邵赏识。邢邵又与陆卬父亲陆子彰交往,曾经对陆子彰说:“我认为你是老蚌出了明珠,我想与你为纪群之交可以吗?”因此陆卬名声日渐提高,儒者与官员尤其推崇赞许。从家中征召出来任员外散骑侍郎,历任文襄大将军主簿,中书舍人,兼中书侍郎,还以本职兼任太子洗马。自从梁、魏两国交好,每年互派使者。陆卬屡次兼任宴请接待的官吏,在皇帝的宴席上赋诗,陆卬一定先完成,虽然不是全都精巧工整,但是凭借机敏迅速被称赞。

任中书侍郎,撰修国史。因为父亲去世离任,守丧尽礼,因哀痛身体受损消瘦到极点。皇帝下诏以原来的官职起用,文襄当时镇守邺城,嘉奖他的卓越品行,亲自登门来宽慰勉励他。陆卬的母亲是魏上庸公主,当初封于蓝田,是个显贵的妇人,很有志向操守。陆卬兄弟六人,全都是公主所生。所以邢邵常对人说:“蓝田生玉,果然名不虚传啊。”公主教育小孩,都秉承大义方略。即使创伤巨大悲痛深重,出于天性,然而行为依照礼数法度,也是母亲的训导啊。陆卬兄弟相继在墓侧建造守丧的草庐,背土堆成坟,朝廷十分赞叹推崇。陆卬服丧完毕应当承袭父爵,却不忍心继承(他父亲的)侯爵。

天保初年,常山王推荐陆卬的气度才干,文宣帝当面授给事黄门侍郎,升任吏部郎中。上洛王思宗任清都尹,征辟为邑中正,食贝丘县的俸禄。遭遇母亲丧事,哀伤思慕毁形憔悴,几乎不能承受丧事,病势极其沉重,困顿昏迷伏于枕上。又感染了风疾。第五个弟弟陆搏生病临终时,对他的兄弟们说:“大哥瘦病成像这样,性格又极其慈爱,我死的时候,一定不能让大哥知道这件事,哭泣声一定不可太大而让他听到,使他感伤悲痛。”家人到了葬礼时,才告诉他。陆卬听说而悲痛,一痛便断气,当时四十八岁。陆卬自从在朝中,宽厚谨慎,严谨小心,不说人家的短处,不夸耀自己的长处,言谈清明高远,有审察识别人物优劣的才能,朝野之人都非常悲痛惋惜他。追赠卫将军、青州刺史,谥号为文。所著文章十四卷,流传于世。北齐的祭祀祖先神明的各歌赋,大多是陆卬所做。儿子陆乂,继承始平侯爵位。

联考20题是“语句补空题”,沿用2019年全国卷的考查方式,属于语言连贯部分的主观题,当是较为重要的题型。相对于客观选择题——词语、语句复位和语序排列,这种主观考查方式难度要大些。


本次考试本题得分平均3.8。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

岑参

雷声傍太白,雨在八九峰。

东望白阁云,半入紫阁松。

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

幸有数亩田,得延二仲踪。

早闻达士语,偶与心相通。

误徇一微官,还山愧尘容。

钓竿不复把,野碓无人舂。

惆怅飞鸟尽,南谿闻夜钟。


【注】岑参中进士后仅得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之低职,颇不得意,此诗作于回草堂度假之时。衡门:即“横木为门”,喻指草堂。二仲:指汉代隐士羊仲、装仲。野碓:山间舂米的器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两句写远景,轰然的雷声从太白山滚滚而来,滂沱大雨笼罩了大部分山峰,起笔突兀,气势夺人。

B.第三、四句景物渐次而近,雷雨正向草堂汹涌而来,乌云与松林连成一片,象征了官场势力的可怕。

C.第五、六句由写景,转入议论,写出了新的境界,是此诗前后过渡的关键,引出了下文的深深感慨。

D.从"幸有数亩田"到"野碓无人舂",夹叙夹议,抒发了自己对区区微官的不满和向往自由闲适生活的情怀。


15.有人评价最后两句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请赏析。

 

答案:

14.B(“象征了官场势力的可怕”错。由“胜概纷满目,衡门趣弥浓”可知。)(得分率78.2%)


15.①运用映衬(对比)的手法。白天四处觅食的鸟儿随着暮色的降临,渐渐各自找到了归宿之所;而自己呢,还滞留宦途,表现了诗人对误入宦途的惆怅之情和对隐退闲适生活的向往。

②融情入景,余味无穷。那静夜里悠扬的钟声,是警醒自己的“暮鼓晨钟”,好像是对自己的召唤,但同时又像是轻轻地叹息。最后两句,诗人将无限惆怅之情融进自然景物之中,结语十分巧妙。(每点3分)

 

分析:

15题平均分3分,改卷速度11.35秒。采分点为蓝色字。


 

理解诗歌的难度不大。结合注释和知识积累(高三学生应该很熟悉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和王维的《过香积寺》),完全能理解诗意;审清题目,结合艺术手法,完全可以得满分。


可惜,有半数同学审题出现偏差。“赏析”怎能不答艺术手法,因“意无穷”就只答思想感情么?何其糊涂。

此题,有一半同学答成了思想感情,没提表现(艺术)手法。


启示:同学们做题一定注意审题,要明白题干要求答什么!



语句补空题,虽考查语言的连贯性,但更重要还是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

所以在拿到题目以后,首先应阅读语段,看看语段的中心是什么,语段有几个层次;其次,要把握文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次,看话题是否一致,句与句之间的照应关系等。

 

我们看本题: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利用植物吸收土壤中分散的金属元素,①   ,早在几十年前科家就做过类似的尝试。1934年捷克斯洛伐克化学家曾利用玉米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分散黃金的特点,从1000公斤玉米中提炼出十克左右的黄金。不仅是植,②     。海洋中有些海藻和细菌在摄食时会把海水中微量的钒集中在体内,它们死后则变成了污泥。海参、海胆吞食这些污泥,就进一步集中了钒。科学家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海洋生物冶炼钒。此外,科学家在蜜蜂的蜂蜜中发现了钽。钽是由紫云英的根从土壤中吸收而来。③             ,又进一步集中了钽,有人从76公斤蜂蜜中提取出了200克钽,提炼过的蜂蜜仍然能给人食用,这真是一举两得。

 

解析:

第一、从“语段的中心是什么,语段有几个层次”角度考虑。

本段文字没有中心句,但讲了一个道理:科学家从动植物中提炼金属。

可分三个层次。三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

科学家从植物中提炼了黄金。

科学家从海洋生物中提炼了

科学家从蜂蜜中提炼了


第二,从“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句与句之间的照应关系”考虑。

第一层:科学家从植物中提炼了黄金。

我们将其分为AB两个句子。

(A)利用植物吸收土壤中分散的金属元素,①   ,早在几十年前科家就做过类似的尝试。(B)1934年捷克斯洛伐克化学家曾利用玉米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分散黃金的特点,从1000公斤玉米中提炼出十克左右的黄金。


A.利用植物吸收土壤中分散的金属元素,①           ,早在几十年前科家就做过类似的尝试。

B.1934年捷克斯洛伐克化学家曾利用玉米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分散黃金的特点,从1000公斤玉米中提炼出十克左右的黄金。


我们认真阅读,A句是观点,B句是例证,也可说B句是对A句具体说明,而且AB句在结构上是相似的,只是表达顺序不同而已。从逻辑关系上看,可以说是演绎推理,也可说是类比推理。


由此得出:“利用植物吸收土壤中分散的金属元素”=“利用玉米根系能够吸收土壤中分散黃金的特点”。

“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做过类似的尝试”=“1934年捷克斯洛伐克化学家从1000公斤玉米中提炼出十克左右的黄金。”

“类似=从1000公斤玉米中提炼出十克左右的黄金。”

类比推出答案①为:“从金属元素中提炼金属”。但这样不够简洁,故表述为:再用它来冶炼金属。


C不仅是植物,②           。

显然,C句勾连上下句,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所以②答案一下子就出来了“动物也有吸收金属的本领。”


第二层:科学家从海洋生物中提炼了钒。

D.海洋中有些海藻和细菌在摄食时会把海水中微量的钒集中在体内,它们死后则变成了污泥。海参、海胆吞食这些污泥,就进一步集中了钒。科学家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海洋生物冶炼钒。

 

第三层,科学家从蜂蜜中提炼了

F.此外,科学家在蜜蜂的蜂蜜中发现了钽。钽是由紫云英的根从土壤中吸收而来。③             ,又进一步集中了钽,有人从76公斤蜂蜜中提取出了200克钽提炼过的蜂蜜仍然能给人食用,这真是一举两得。(粉色字对本题来说是干扰信息。)

同样采用类比的关系。得出答案:蜜蜂采集紫云英的花蜜。


本段文字讲了三层意思,结构上并列的关系,逻辑上(或者说写法上)类比的关系。

由此推出答案:

①再用它来冶炼金属;②动物也有吸收金属的本领;③蜜蜂采集紫云英的花蜜。

(说的不是很准确,凑合做题,呵呵。)


九师联盟2020高三三月联考作文指导与解读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昨天,扬州大学迎来新学期第一堂课,课堂呈现出了最熟悉又陌生的“上课礼”。大学作为传播、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记者采访获悉,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倡议师生从开学第一课开始重拾课堂礼仪,这一“新鲜”事引起师生热议。

某报就此开展“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征文活动,请以读者的身份使用“尚理”的姓名,给报社(统一称《复兴时报》)“我看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的专栏编辑李明写一封信,就这一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畅谈亲身体会。

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指导】


材料引述的新闻事件指向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学校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渗透进细小的活动中、不经意的环节上,使之成为春风化雨、历久弥新、令人回味无穷的育人“利器”。


首先,要准确理解“上课礼”这一现象的内涵:


“上课礼”承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倡礼仪课堂其实只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小步,应从课堂到生活都要贯彻文明礼仪。


尊师重教是一个传统美德,恢复“上课礼”这一优良文明礼仪,可以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加强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上课礼”不是一种机械的形式,它承载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大学教育应是做文明人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教育。让其回归课堂既是对教育的反思,又是一种查漏补缺,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注重行为文明的细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课前互相致礼,重拾“上课礼”就是让美好的记忆回归,让大家再次学会敬畏。


其次,从文体上看,参加的报社专栏的讨论,立论也好,驳论也罢,或者讲述自己的故事,都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书信的格式、用语要求,也不能有所忽视,这实际上是考查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


【主要问题】


忽视材料。很多考生不注意时评类作文的写法,不从材料的特定话题“上课礼”出发,根本不管材料,或只是对材料一笔带过,然后就另起炉灶,自说自话。


偷换概念。没有理解,也没正面写“上课礼“本身的内涵和意义,而是将“上课礼“这一课堂礼仪的概念扩大化,变成对”礼仪“的论述,谈交往礼仪,家庭礼仪,职场礼仪,外交礼仪等,或者谈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如何继承中华文明,或者谈感恩、尊重、品德等。


未拟标题。要求“自拟标题”,但很多考生没有写标题,按照高考要求,一般是扣除2分。写书信体作文要不要拟标题?无论题目有无要求,都建议拟个标题,可用表明观点的词句做标题(如:《让仪式承载礼仪》《莫让礼仪流于形式》),也可以是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拟个较有文采的主标题,再以“给……的一封信”为副标题,相得益彰,还可以直接用“给……的一封信”做标题。比如全国卷1要求写书信,并未要求拟题,但还是应在标题位置写上:给小陈(老陈、交警)的一封信。


文体不符。题目明确要求“写一封信“,部分考生不符要求,或者书信格式不正确,尤其是称呼和祝福语的格式。且收信人应明确为“李明编辑”,写信人是“尚理”,虽是细节,不可忽略。

以下是书信的规范格式:


【好题示例】


仪式,亦是情意(60分)

上课有礼,教育有仪(55分)

礼出于本心,道得于礼节(54分)

重拾上课礼,传扬中华风(56分)

礼重内容,亦重形式(57分)

礼可学于心,亦可显于形(53分)

尊师重教须有“礼”(55分)

重拾“上课礼”,让尊重留驻校园

重拾上课礼,是立德树人的体现

让文明礼仪回归校园

文明礼仪需要一些仪式感

透过形式看礼仪

礼多人不怪

礼节,不只是一层壳

上课礼,让我们学会敬畏

重拾上课礼,重拾美好记忆


是真礼仪还是走过场?

是“复礼”还是“作秀”

弘扬礼仪,内容大于形式


莫让礼仪变形式

校园礼仪,不应“虚有其表”


礼仪之“本”与“末”


践行校园礼仪:用心而非形式


【素材积累】


不学礼,无以立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用礼仪来文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诗经》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满分佳作】


作者是一名高三女孩,名副其实的才女,平常语文成绩名列年级前茅,曾在报刊发表文章十多篇。据“监考”的家长称,完成此文耗时约50分钟,全文字迹娟秀,卷面美观,兹录于此,略有改动。


仪式,亦是情意(60分)


尊敬的编辑李明先生:

展信佳!

扬州大学重拾“上课礼”,继承的是传统礼仪,滋润的是师生情意。古语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传道受业解惑的神圣场所,这样的“上课礼”,恰若丝缕清风,化育学生心田!

【点评:开篇即提出观点,用语精简,切中肯綮,对应标题】

诚然,老师和学生之间,已不需要古时的繁文缛节。但上课礼,仍然是值得倡导的合适仪式——于学生而言,这是以一种尊重的姿态,诉说对师长的敬重;于师者而言,也可借此传递善意,表达关怀。而师生的关系,由此得到一些有益的交流、互动与共情发展。

【点评:从师生双向的角度,简述“上课礼”的内涵和意义,表达到位】

不赞同者或许认为,情感就蕴藏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可以用很多其它方式自然表达,何须一套被规规矩矩限定的仪式?此话也非苛责,不无道理,但自然表达虽好,再加一些仪式感,不就内容和形式兼具了?

【点评:引出可能存在的争议与质疑,然后做一些辩驳】

当下,师生关系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尤其是大学校园,崇尚自由,倡导平等。学生的拘谨谦恭少了,老师的师道尊严也淡了,这未必是坏事。但随之引发的不良现象,也让我们不安。有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调侃戏谑,毫无敬畏感,上课迟到、逃课司空见惯,多少大学课堂,美其名曰“个性”,实则混乱不堪。

【点评:联系现实,引出当今师生关系的现状,指出“不良现象”】

人民大学曾有一位研究生在微信“朋友圈”谩骂侮辱学界前辈,被导师“逐出师门”,断绝了师生关系。不管其中原委几何,学生之举无疑有错在先,缺乏敬畏感怕是重要一点。因此,校园重拾上课礼,营造相互尊重、文明友善的氛围,以期修复师生关系,是有创意也是有深意的。

【点评:列举实例,加以分析,“修复”“创意”“深意”等词用得好】

其实说到礼节和仪式感,我之前也挺淡漠,觉得不必拘泥。直到于书卷中见识近代大师作画,始有感悟。沐浴,更衣,焚香,备墨,一切仪式就绪,才入正题。想必大师并不会认为这是多余,而是在袅袅熏香里,凝神静气,生出一分庄重,平添一份认真,然后一心虔诚,以面对毕生所爱。

【点评:结合个人实际,阐述对“仪式感”的看法】

你看,随性表达固然自在洒脱,仪式之庄重不也令人生敬?正是这“陈框旧矩”,承载了一份深情,再熏陶彼此。上课的时候,拖沓入座,歪七竖八,每个人都难免多了懈怠,失了敬畏。而师生起立,站直身体,相互对视,致以问候,再入座的时候,坐姿估摸也端正了一些吧。有人说这很“新鲜”,其实恐怕是我们把传统礼仪丢得太久了。

【点评:回到材料核心“上课礼”,描写具体场景。行文扣住材料,也扣住标题的观点】

自然,学校的文明礼仪,绝不是仅仅依靠“上课礼”来维系。换句话说,“上课礼”实行得好,不代表师生的关系就融洽和谐了。但,师生可以以上课礼为契机,让礼仪的回归找到一个通道。这种礼节也不是要打破师生的平等关系,也丝毫不折损人格尊严,而是在适度的仪式中,显现出庄重,再在庄重中流露真情来。

【点评:理性分析,正确对待“上课礼”的内涵与意义,避免绝对和夸大】

所以我说,仪式,亦是情意,知者自知。

【点评:结尾一句话,而有余味。重申观点,首尾圆合】

顺祝编安!

投稿人:尚理

2020年3月10日


【相关链接】

扬大重拾“上课礼”


记者 吴丹


中国江苏网2月22日讯 “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昨天,扬大迎来新学期第一堂课,课堂呈现出了最熟悉又陌生的“上课礼”。大学作为传播、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记者采访获悉,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倡议师生从开学第一课开始重拾课堂礼仪,这一“新鲜”事引起师生热议。


【新变化】

大学课堂重拾“上课礼”


上课铃响,班长号令“起立”,老师说:“同学们好!”同学们说:“老师好!”老师再说:“请坐下。”此外,在老师示意下课后,班长再次号令“起立”,师生互道再见,这是扬大新学期第一课的致礼程序。


刚上完新学期第一课的张老师说:“虽然这些行为很简单,但是很好地加强了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不少同学表示,课前互相致礼,潜移默化中也让学生注重行为文明的细节,提升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张老师表示,其实在不少成人学生的记忆中,学校上课就是这样的,然而现在却变得“久违了”,这不经意的遗失让人心里真不是滋味,大有遗珠之憾。“‘上课礼’的遗失,让人回想起校园生活如同过年没有春联一样,那浓烈和青涩的校园‘味’明显淡了。其实像中学时代的做广播体操、全班集体跑步以及‘上课礼’,这应该是校园特有的生活。”有同学感慨,重拾“上课礼”就是让美好的记忆回归,让大家再次学会敬畏。


教室门口设置“手机收纳盒”


上课玩手机,在不少大学生看来似乎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玩手机导致自己上课分心,甚至可能影响旁边的同学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记者发现,昨天,扬大部分教室门口摆放了手机收纳盒,学生进教室上课之前,必须把手机“上交”。


记者看到,同学们也都很自觉,默契地一走进教室就主动“上交”了自己的手机,拒绝做课堂低头族。认真听课,尊重老师,迈出课堂礼仪的第一步。对于这样的新规定,学生们又是怎么看的?


“很多同学上课会忘记将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有时突然一个电话铃声响起就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关注,打断老师上课的思路,这既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又大大降低了课堂的质量。”不少同学表示,“把手机放在口袋或抽屉里,我们时常会忍不住要去看看,这样就会漏掉不少知识点。”


但也有一些同学持反对意见,“我觉得礼仪应该存在心中,如果靠条条框框来约束的话,那就不是真正的尊师重教了。手机用得好并不是毒药,比如上课老师有时候讲得快,PPT的重点就可以用手机直接拍下来,如果把尊师放在第一位,就不会在上课期间玩手机。”


【声音】

“上课礼”承载


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书记表示,提倡礼仪课堂其实只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小步,学院将从新学期开始,从课堂到生活贯彻文明礼仪。尊师重教是一个传统美德,恢复这一优良文明礼仪,可以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上课礼”不是一种机械的形式,它承载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因为任何内容都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业内人士表示,“上课礼”从某种程度上讲,如同人们见面时说的“你好”,反映的是一种文明和素质。大学教育应是做文明人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教育。让其回归课堂既是对教育的反思,又是一种查漏补缺,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


“课前为老师准备投影仪,擦净黑板,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但都是尊师的礼仪。”记者采访发现,当今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少学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没有多大用处,认为这是属于中国文化的老古董,只需要简单了解,不必太过深究。同时有部分学生表示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兴趣,认为对自己帮助不大,也不愿意受传统文化道德的约束。但大学更需要的是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不断将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在全体师生心中千锤百炼。



书信,一般有日常信件、感谢信、表扬信等,属于适用性极广泛的应用文体,可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记叙事件,或者议论抒情相结合,采用多种表达方式。

选择书信文体,要注意它的格式: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部分组成。

 

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称谓应遵循长幼有序、礼貌待人的原则,选择得体的称呼。

正文: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注意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语,问候语要单独成行,以示礼貌。如“你好”、“近好”、“节日好”等。

结尾:写信人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致敬或祝福之类的话。注意“此致、顺祝、祝你”等词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康、身体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定格写。

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署名应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一般写给领导或不太熟悉的,要署上全名以示庄重、严肃;如果写给亲朋好友,可只写名而不写姓;署名后面可酌情加启禀词,如对长辈用“奉、拜上”,对同辈用“谨启、上”等。时间另起一行写在署名下面。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这一形式时,一定要深思熟虑,写出有创意、与众不同的内容来。否则,选题雷同,相互撞车,得分就不会太高了。

 

【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角度示例

写作点拨

一带一路、高铁、移动支付

高铁是中国近年来基础建设的最伟大成就,移动支付惠及所有国人,一带一路将带动中国制造、技术、产业走向世界。可从高铁和移动支付已经取得的成果、带来的影响出发,结合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向外国青年结束中国科技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及未来的美好前景。

广场舞、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不仅指自然环境,也指人文环境。近年来,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广场舞就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除了广场舞,今日农村还有很多富于创新性的娱乐活动,在为美丽乡村添彩。这两个词由小到大,由点到面,展现乡村之美。

中华美食、食品安全

外国人对中华美食存在很多误解和偏见,可在行文时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华美食的派系,推荐《舌尖上的中国》等具有代表性的美食节目,消除他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共享单车、移动支付

共享单车之所以能在中国快速发展,离不开移动支付的普及。这两项中国互联产业的创新项目,深刻改变了国人的支付方式和出行方式。写作时可从惠民、利民、共享的角度展现中国之大美。

一带一路、美丽乡村、高铁或移动支付

这些关键词代表中国先进理念或技术,可以展现开放包容的中国,展现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 

大熊猫、中华美食、长城或京剧

这些关键词是中华传统魅力象征,可以展示中华传统魅力,展现中国的五千年的特色文化。

广场舞、共享单车

这些关键词代表目前属于优缺点共存的现象,可以展示中国民众生活和新生事物,属于优缺点共存现象。广场舞有利于锻炼身体,强身健体,但也存在扰民噪音问题。共享单车符合低碳出行理念,为解决城市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乱停乱放、单车被盗、私自加锁、用户私藏、改装兜售等。要扬长避短,发挥优点,改进不足。 

空气污染、食品安全

这些关键词代表亟待改进的问题,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治理空气污染、保障食品安全,保护好环境,也就是说我国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建议考生选取三个关键词,从正面关注国家发展,肯定国家发展中的辉煌业绩,也可以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前进中需要改进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改进措施。 如,我们可以从对中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长城、京剧等)的介绍开始,带领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的昨天和文化魅力;再让他们读懂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和当下意义;我们也可以带领他们或共享单车,或坐上高铁,畅游美丽乡村,或者欣赏憨态熊猫,看看大妈广场舞,品尝中华美食,或者享受移动支付,共同探讨食品安全和空气污染的全球性话题。

 

中国的世界  世界的中国

——致外国友人唐纳德的一封信

唐纳德先生:

您好!

见字如晤,您对中国的飞速发展感到惊讶,现在,我作为您在中国的导游,就请允许我用三个关键词来为您介绍一下中国:

一是长城:中国有句古话:“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用智慧和血汗奉献给世界的文化瑰宝。它最早修筑于秦朝,相传是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建造的。后来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规模达到一万里,故称为万里长城。据说,也因此成为宇航员在外太空能够看到的唯一的地球建筑。这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倍感骄傲自豪。但是,长城被中国人民崇敬,绝不仅仅因为它自身的巍峨雄伟,绵延万里;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您是个汉语通,一定听说过这样一个成语:“众志成城”。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度,但是如果我们美丽的祖国遭受到危险,所有的中华儿女,会用自己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这是长城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

二是美丽乡村:如果说,长城是古老中国的象征,那么美丽乡村则是现代中国的缩影。说到现代化,您的脑海中也许会呈现出帝国大厦的宏伟,时代广场的喧哗。的确,这是很现代。但这也许是你们的现代化,而绝不是中国现代化的全部。两千年前的中国思想家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我们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里的中国特色,就包括美丽乡村建设。正如你所了解的,中国有八亿多的农民。他们绝大多数生活在乡村,把乡村建设好,就是为最大多数的中国人谋福利。这是从物质层面而言的。从精神层面来讲,乡村是中国人的灵魂故园,是中国人的文化之根。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但是在午夜梦醒时分,却寻不到儿时那条清澈的小溪,看不见村口的那株合抱粗的大槐树,听不到爷爷摇着蒲扇讲的遥远的传说……因此,我们既要现代化的金山银山,更要美丽乡村的绿水青山。你来到中国的第一站,急匆匆要看的乌镇,正是美丽乡村的代表。

三是一带一路:前面两个都是中国的世界,“一带一路”的提出,彰显出中国作为世界的一分子所担当的责任。圣经说:“己所欲,施与人”。中国提出这一理念,就是希望和世界一起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好了,就说这么多,希望您爱上“中国的世界”,更希望您能宣传“世界的中国”。

此致

敬礼!                                        您的朋友:艾中华

                                                     2017年6月7日

龙之今昔,长城高铁

亲爱的外国友人:

   您好!

   很荣幸能够有这次机会通过写作让您进一步了解中国,但我绝不敢说此文能让您“读懂中国”。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绝非我能凭一己之文能让您“读懂”的。为此,我只能选取其中的两个关键词“长城”、“高铁”,为您勾勒中国的今昔。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龙,是古老的中华民族图腾,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印记。在中国古代,作为军事防御重要壁垒的长城就是那条横亘东西,气吞万里的卧龙。历朝历代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了长城的铜墙铁壁。所谓长城,也就是高山之上延绵不断的城墙。彼时的中国巨龙是静态的,用中国的古话来讲,它处于“守势”。在古代,封建帝王想要抵御外族的入侵只能一如既往地修筑高墙。殊不知高墙并非坚不可摧,高墙之外更有真枪实弹。1840年,英国正是用枪炮强行打开中国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从那时起,中国开始进入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彼时的中国巨龙不仅是静态的,还是沉睡的。这也警示我们,谨遵古制的原始军事防御方式早应被淘汰。历经长达百年的痛定思痛,沉睡的巨龙终将觉醒,抖擞精神,腾跃而上。

   在中国当代,横亘东西,气吞万里的已经不是昔日的卧龙,而是那数条极速飞驰的蛟龙——高铁。中国新一代的工程师们,用智慧设计高铁线路,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大国工匠们,利用国际一流的焊接技术,让高铁畅通无阻;中国政府,也为中国高铁的顺利修筑保驾护航。可谓是“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此时的中国巨龙是动态的,它处于“攻势”,即积极进取,贯通各族,发展各地之势。中国高铁代表的更是新中国惊人的发展速度。此时的中国蛟龙不仅是动态的,还是腾跃的。它终于从沉睡中觉醒:长年累月,一成不变地堆砌并不能安世济民,盘卧的巨龙长城只能成为历史的印记。在新时期,创新思路,更新技术,合众之力的发展之道才是中国高铁的真正内涵。腾飞的蛟龙中国高铁将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古之巨龙,万里长城,思古盘卧;今之蛟龙,万里高铁,创新腾飞。

   

身体健康,生活美满!

 来自中国的友人:某某



文章转载自(直接来源):

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务合作:QQ1224355909


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


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