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中的“音乐疗法”
“语言学心得”
第 50 篇
今天的主题是
为什么音乐疗法是暗示法的核心?
聚焦“暗示法”
Georgi Lozanov
暗示教学法,又称启发式教学法,它是保加利亚暗示学专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在60年代中期创造的,被称为是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基本教学步骤:首先是呈现新的教学材料,教师借助手势、表情介绍要教的内容,然后,在优美的音乐中,和着音乐的节奏,带着生动的表情和情感朗读课文,学生看着课文,可以模仿;然后是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听教师的配乐朗诵,这样可以产生有意和无意的认识能力和超强的记忆力,不知不觉地记忆所学的材料了。
关于“核心”二字,我认为可以从音乐疗法的独特性与重要性两方面来阐释。
一、音乐是暗示法区别于常规教学法的重要特征
在以往的教学法中,音乐是作为配合语言教学的技术手段所出现的,往往不会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同时,音乐帮助学习者语言知识学习的作用并不显著,主要作用于激发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氛围等。
而在暗示法中,对音乐功能的利用则较为穷尽。一是因为在暗示法的教学过程中,从前期的准备阶段到课堂讲授阶段,音乐都大量介入;二是因为积极音乐课与消极音乐课是暗示法教学过程的创新之处。其中的音乐元素,作为暗示手段的功能也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音乐在暗示法中的重要性
1. 学习者学习潜力的开发
人的左脑和右脑是有分工的。左脑主要处理人们的听说、阅读、分析等逻辑活动;右脑则善于感知音乐、识别图形以及进行态度、情感等非言语活动。美国教授罗杰 · 斯佩里的研究表明,大脑潜能的开发应重在对右脑的开发。因此,暗示法将音乐运用于教学中,实则是为了开发学习者的右脑潜能。音乐对右脑潜能的开发又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促进“全脑学习机制”
左右脑并不是两个孤立的、互不往来的个体。左右半脑之间的联系(和谐发展)影响了大脑的潜力,联系的次数越多,大脑潜力也就越大。若左右半脑共同发挥作用,则会达到极高的学习效率,因为全脑的功能是半脑功能5-10倍。
②“假消极状态”
不同的活动方式会产生不同频率的脑波。若人脑处于清醒的意识,精神处于紧张状态,则是处于β波。若人脑清醒,精神处于放松状态,则是处于α波。而当人脑处于深度松弛状态,则是处于θ波。当发挥左脑,β波占优势时,注意力往往集中于外在环境,呈分散状,大脑容易疲劳。而发挥右脑,α波占优势时,注意力则呈聚焦状,容易集中精神,大脑也不容易疲惫。因此,当学习者发挥右脑,处于α波或θ波时,则是最佳的学习状态,既容易集中精神,又不易疲惫。教育理论家史蒂芬·库特曾用试验证明了音乐可以帮助增加α波和θ波,降低β波。
同时,拉扎诺夫自己也发现了当大脑处于松弛和沉思状态时,记忆力的顶点与放松状态的顶点是吻合的。这也就说明了音乐在帮助学习者消除紧张与疲劳的状态下,可以让右脑高速运转,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超强记忆力。
③调动潜意识
暗示法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是显意识与潜意识交织下进行的。当显意识与潜意识处于高度协调的相互作用时,学习效率便会成倍提高。如前文所言,音乐可以增加α波,而α波是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只有当人处于α波时,潜意识才能被调动。而只有当潜意识完全调动时,各种暗示手段才会产生作用。
2. 学习者的情感体验
音乐对人的情绪有着很大的影响,情绪的变化也会对人的认知产生影响。诚如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所说,积极情感(自信、愉快)能促进学习,消极情感(焦虑、沮丧)则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音乐作为一种美的感受,可以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因素,丰富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帮助学习者消除情感障碍。
同时,暗示法认为学习者在课堂上不仅需要学习语言知识,还需要全面发展。音乐作为学习者艺术审美体验,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骏.暗示教学法音乐特征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1990(04):38-39
[2]薛金祥.“暗示法”与外语教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05):123-124.
[3]李宪奇.拉扎诺夫学习法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1):89-92.
[4]向前进.外语教学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暗示法”在教学方法上的探索[J].黄冈师专学报,1993(01):46-52.
[5]杨善发.音乐在暗示教学法中的作用[J].中国音乐,1996(03):28-29.
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小编特此配上讲演图:
往期精彩——
语言探微 | “沉默法”和“社团语言法”的异同
讯 息 | 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语言学)
语言探微 | 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输入假说”四大要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探微 | 过渡语与“自然”发展途径
研究动态 | 论文选题前,先看看这些期刊的研究动态吧~
你一赞,我一言
欢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