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接受情况的调查研究
2018年1月12日“心得君”
大家还记得吗 ?
经过6个月的调查与分析
终于能将结果分享给大家了
文章有点长
考验你的时候到了
是不是觉得又红又专~
“语言学心得”
第 52 篇
今天的主题是
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接受情况的调查研究
王亚敏 黄晓光 雷世斌
摘要: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相关精神在各大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学习与传播,围绕“十九大报告”也形成了诸多深入人心的流行语,而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的接受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群体对十九大精神的学习情况,调查发现:(1)高校大学生对不同类别流行语的接受程度不均衡,对政治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注则最为欠缺;(2)党员大学生接受程度显著优于非党员大学生,群体之间联系不够紧密;(3)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的接受程度存在地区差异,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大学生的接受情况显著优于南方大学生。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不断拓宽党政教育的渠道与途径、创新党政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和提高学生学习的意识与兴趣。
关键词:十九大流行语;高校大学生群体;显著性差异;问题与举措
社会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思想状况。2017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相关精神在全国各界得到了广泛的学习与传播,围绕“十九大报告”也形成了诸多深入人心的流行语。高校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生力军,对十九大流行语的接受情况集中反映了整个社会青年群体的思想面貌。因此,调查小组想借此对全国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精神学习与接受情况进行广泛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调查对象:来自全国七个地区(各地区占比:东北9.97%、华北18.81%、西北16.37%、华中13.92%、华南13.83%、华东14.77%和西南12.32%)的156所院校,共发放问卷1093份,回收1042份,回收率为95.3%。被调查者党员433人(39.6%),非党员630人(60.4%)。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对各地区高校具体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与个案调查。其中,问卷调查主要采用五度量表,要求受访者根据自身熟悉程度对十九大流行语进行评分(1至5分从低到高)。应用Sp SS.20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从中随机选取了28名大学生(每个地区各4人)就十九大报告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结果及主要发现
(一)高校大学生十九大流行语熟悉度排名
本次调查共选择了十九大报告中八大类共计32条流行语,每条流行语的熟悉度平均值如表1所示。调查发现,熟悉度排名前十的流行语依次是“全面从严治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要矛盾转变”、“一带一路”、“精准脱贫扶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强军梦”、“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表1 八大类流行语熟悉度均值表
从流行语类别来看,高校大学生对八个类别的流行语的熟悉度平均值依次为:基本思想(4.157)、外交建设(3.430)、社会治理(3.425)、军事建设(3.400)、文化建设(3.385)、经济建设(3.382)、政治建设(3.307)和生态建设(3.197)。这说明了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基本思想、外交建设和社会治理三大方面,而对政治、经济尤其是生态建设的关注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接受情况的差异
1. 性别因素
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在本项调查中,受访的男女大学生人数分别是350人和692人,男大学生的熟悉度(M=3.49,SD=.90)平均值高于女大学生(M=3.43,SD=.89),说明男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的接受程度更高。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后,t=.861,p >.05,说明两组在熟悉度变量上的差异不显著。由此看来,男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的总体接受程度虽然高于女大学生,但两者之间差异并不显著。
其次,以性别为变量对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各类流行语的接受情况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男女大学生在军事建设(p =.021)和外交建设(p =.027)两类流行语的熟悉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为关注十九大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政策和信息。
2. 学历因素
本项调查以学历为变量对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接受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受访者包括530名本科生、489名硕士生和23名博士生。三类大学生熟悉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硕士生(M=3.48,SD=.87)、本科生(M=3.45,SD=.92)和博士生(M=3.15,SD=.96),由此看出硕士生对十九大流行语的熟悉程度最高,而博士生的均值最低。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F(2,1039)=1.567,p >.05,说明各组平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此外,还以学历为变量对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各类流行语的接受情况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学历大学生在基本思想(p =.026)和军事建设(p =.022)两类流行语的熟悉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数据分析表明,相比本科生和硕士生,博士生较少关注十九大有关基本思想和军事建设方面的言论和政策。
3. 政治面貌因素
本项调查还关注了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的接受情况,受访者包括中共党员423人和非党员619人,党员大学生(M=3.65,SD=.84)对十九大流行语熟悉度高于非党员大学生(M=3.31,SD=.91)。以政治面貌为变量对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接受情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 6.141,p = <.001,说明两组在熟悉度变量上的差异显著。此外,还以政治面貌为变量对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各类流行语的接受情况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数据在八类十九大流行语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 <.05),说明党员大学生在各类流行语的熟悉度上都显著高于非党员大学生。
4. 地区因素
本项研究调查了来自全国七大地区156所院校的1042名大学生,旨在揭示不同地区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接受程度的差异。七个地区大学生熟悉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西北地区(M=3.62,SD=.91)、东北地区(M=3.58,SD=.93)、华东地区(M=3.48,SD=.86)、华北地区(M=3.43,SD=.92)、华中地区(M=3.40,SD=.94)、西南地区(M=3.35,SD=.85)和华南地区(M=3.29,SD=.82),由此看出西北地区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的熟悉程度最高,其次是东北、华东和华北地区,而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均值最低;总体来说,北方地区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的接受程度普遍高于南方地区,中东部地区处于中等水平。以地区为变量对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接受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F(6,1035)=2.461,p <.05,说明各组平均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全国各地区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的接受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
此外,还以地区为变量对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各类流行语的接受情况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如表2所示。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大学生在生态建设、军事建设、社会治理、外交建设和经济建设五大类流行语熟悉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 <.05)。事后数据分析表明,西北地区大学生在生态建设、军事建设、社会治理、外交建设和经济建设五大方面熟悉度显著高于华南和西南地区大学生(p <.05)。
表2 各类流行语熟悉度地区差异对比(M±SD)
综上所述,(1)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的接受情况在性别和学历因素上不存在总体显著性差异,但在具体类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大学生在军事建设和外交建设流行语的熟悉度上显著大于女大学生,而本科生和硕士生在基本思想和军事建设流行语的熟悉度上显著大于博士生。(2)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的接受情况在政治面貌和地区因素上存在总体显著性差异,党员大学生的熟悉度显著高于非党员大学生,北方地区大学生的熟悉度显著高于南方大学生。政治面貌和地区因素在流行语具体类别的熟悉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党员大学生在八类流行语的熟悉度均显著高于非党员大学生,西北地区大学生在生态建设、军事建设、社会治理、外交建设和经济建设五大方面熟悉度显著高于华南和西南地区大学生。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对不同类别流行语的接受情况不均衡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国际间交流合作的增加以及各种新思潮的涌入,都对大学生的价值信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问题上,吴夏、郑启龙(2011)提到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也不再是唯一的信仰,且其存在有逐渐淡化的趋势问题,不少大学生对于政治的态度趋于形式化,有的方面甚至表现出了冷漠态度。”因此,大学生对社会各领域的关注度的差异,在十九大流行语的熟悉度上得到了反映。
调查数据显示,在十九大流行语中,高校大学生对基本思想、外交建设和社会治理三方面熟悉度较高,政治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方面则较为欠缺,各类流行语的接受程度存在着不均衡的情况。具体来说,生态建设类别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外交建设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以及政治建设类别下的“巡视巡察制度”和“三会一课”是最不为大学生所熟知的词语。其中,“三会一课”理应是所有党员同学和积极分子都十分熟悉的,然而调查结果却不尽人意,在所有流行语中熟知程度最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说明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到位,又体现了其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程度不够。
根据文献查阅和访谈结果,笔者认为不同类别流行语层面上的差异是由内外两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大学生自身对经济政治和生态领域缺乏了解动机和兴趣,这与大学生群体长期学习和生活在学校内、对政治和经济生活接触较少、理解不够深入有关。其次,当下“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调,简单地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复制到网站上,专题网站存在格式呆板、红色一片等问题,没有将教育内容和形式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相结合”(凌石德,2011),导致大学生更加欠缺参与思想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党员大学生对流行语的接受情况显著优于非党员大学生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因此,“比起入党积极分子和普通大学生,他们在学习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且要求他们成为连接广大群众的纽带,这对于帮助更多大学生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现实指导意义。”(林涌谋、郝志刚、陈曦,2010)
从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情况来看,高校大学生对于十九大的熟知程度受政治面貌影响比较大,即党员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的接受情况显著优于非党员大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全国各大高校开展的有关十九大精神的学习活动主要是针对党内成员,其中包括中共党员和少数入党积极分子,没有将全体非党员同学纳入到学习体系中。访谈结果表明,大多数非党员大学生对十九大的了解仅停留在新闻报道和校园宣传,很少有非党员同学实际投身于高校组织的“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系列活动中去,更别说主动地将十九大理论与实际结合。此外,党员大学生正是由于受到相关活动的影响,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更为关注相关国家政策与时事动态,积累了广泛的政治生活素材。第二,党员与非党员大学生群体联系不紧密,党员大学生无法成为连接广大非党员大学生的纽带,其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明显。访谈结果表明,非党员大学生对十九大相关信息的了解多来自于身边的党员同学和老师,但往往是由于党员同志的模范带头意识不够浓厚,无法主动地将所学到的十九大精神扩散给身边的非党员同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高校党员大学生的宣传能力与带头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非党员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的接受情况显著低于党员大学生。
(三)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的接受情况存在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也造成了各地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的接受程度存在地区差异。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北方高校(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的熟悉程度要明显高于南方高校(华南、西南)的学生,熟悉程度自北向南递减。这说明南方地区的高校在有关十九大的宣传和活动开展及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着效果不突出的问题。在生态建设、军事建设、社会治理、外交建设和经济建设上差异明显,生态建设方面较为突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和华北地区对于生态建设比较重视。因而,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对此类问题都较为熟悉。加之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辐射作用,十九大相关信息在北方地区的宣传效果自然会比较好。当然,这也从反面说明南方高校在相关方针政策的宣传学习,以及提升学生对十九大的关注度方面有待加强。
李晶(2013)曾提到过,“地方社会文化差异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这种差异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因此,我们要重视大学生的地方文化差异,通过合理利用地方文化差异来推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综上所述,各大高校在积极宣传十九大相关内容和开展实践活动,以及对十九大精神的落实情况可圈可点,在宣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上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出,相关政策在落实到基层,尤其是党员个人以及党员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上还有待加强,这也启发我们,不仅仅包括这次的十九大,以后涉及党的方针政策和相关信息的传播时,都需要以效果为导向,落实到基层群众当中去,增加群众对时事政策的理解,才能保证党的威信深入人心,更好的开展工作。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高校大学生对十九流行语接受情况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高校在十九大精神学习或党政思想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现结合上文的调查数据与个案访谈情况,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拓宽党政教育的渠道与途径
举行班级会议或个人谈话是较为传统的教育活动,现在是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通过互联网拓宽党政教育途径。访谈发现,目前大学生主要是通过微博和微信来了解十九大的进展情况,正如刘宝君、刘静涵(2016)指出,“微文化传播具有时代性、人文性、感染性、融合性、生活性的特点,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拓展了新得空间”。因此,高校也应该适时在本校官方微博中有意识地推送十九大的相关内容,对大学生不太熟悉的政治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进行阐释,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十九大精神,关注党政思想教育。另外,微信公众号也应该成为宣传党的思想的重要途径。访谈发现,大学生多关注与专业有关的公众号,尤其是博士生关注的公众号基本与专业学术有关。这是因为高校在相关公众号建设方面的力度不够。
当然,“大数据时代”使大学生群体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的同时,不免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西方一些腐朽、极端自由思想会乘虚而入,给当代正处在‘三观’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使其价值取向不明,甚至迷失在大数据的信息爆炸中”(林彬、刘秦民,2018)。因而,在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渠道与途径时,对相关内容的选择与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怎样才能让大学生在海量的信息中了解十九大、了解国家政事而又能始终坚持主流价值观”,这就需要高校党政部门建立大数据的思维,拓宽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渠道与途径,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创新党政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在党政教育内容上,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术的一种重要方式”(黄建峰,2016),大学生更习惯于通过“快餐式”地阅读来获取相关信息。因而,高校在宣传十九大的内容时也应注意到这一点,内容尽量生动不冗杂。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网上看到十九大的相关内容时,对长文的容忍度都较低,且往往选择一带而过。所以像“防御性国防政策”、“生态补偿机制”等流行语,只知道表面意思却不了解它们的实际内容。另外,内容应该具有针对性,对于大学生不太熟悉的十九大流行语如“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康中国战略”、“社会主义文艺”等,高校思政人员应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地讲述,让大学生对十九大内容有一个全面细致的理解。
在党政教育方式上,应该构建思想教育联动机制,注重思想的双向互动交流,包括老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党员和非党员学生的互动交流,从而改变以往“灌溉式”的教育模式。并且,可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认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和营造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张志强,2018)。通过调查与访谈,笔者发现,西北地区的大学在十九大召开期间举行了多类相关的活动,其中多偏双向互动型的研讨会。而西南和华南较少相关活动,多以单向传输式的讲座报告为主。因此,西北地区的大学生在十九大流行语的接受程度普遍高于南方地区的大学生。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意识与兴趣
对大学生的党政教育,要从思想意识层面抓起,讲究教育效果而不流于形式。很多大学生,尤其是非党员,不会主动去了解十九大的开展情况。访谈发现,很多大学生因为自己不是党员,而认为十九大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并不紧密;有部分女生认为自己将来不会从政,而不太主动去了解十九大报告内容;也有部分博士生,因为学业繁忙而很少关注十九大报告及国家政事。而这些都是因为多数大学生没有在思想上意识到十九大的重要性,也没有在思想上改变“功利性入党”的意识,缺乏对党的正确认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点把握“思想意识层面”的学习与熏陶,“积极引导高校学生建立政治信仰,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高度关注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健康”(傅江浩,2015),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此外,高校党政教育机构还应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意识与兴趣,尤其是提高大学生的德性意识。《礼记·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生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培养个人的德性,明白德性对一个人三观培养的重要价值。让大学生深刻地理解到个人之德与国家之德的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一个积累-认识-认同-践行的‘知、情、意、形’过程”(吕红梅、张平,2017)。当大学生有了相当的德性意识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便会理解得更加透彻,从而更加主动地关注国家政事,关心国计民生。
五、小结
“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生力军,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周愉、黄爱国,200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的接受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青年群体的政治面貌。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比较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接受情况的差异,试图从流行语的角度总结出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精神学习情况的差异及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主要发现:高校大学生对十九大流行语的接受情况在政治面貌和地区因素上存在总体显著性差异,在性别、学历、政治面貌和地区因素上存在类别显著性差异。根据调查数据和访谈情况,本文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对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傅江浩.碎片意识形态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5(5):182-186.
[2]高英慧,胡晓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性别差异[J].大家,2011(6):194.
[3]黄建峰.碎片化学习: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新样式[J].教育探索,2016(12):115-119.
[4]李晶. 地方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3(23):41.
[5]林彬,刘秦民.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J].社科纵横,2018,33(3):18.
[6]林涌谋,郝志刚,陈曦. 当代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以广东六所高校调查情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85.
[7]凌石德.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14.
[8]吕红梅,张平.高校党建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应有所作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1(6):72.
[9]马玉红,彭琰.北京高校学生新词新语使用现状调查及其语言学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13(3):24-34.
[10]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孙云梅,林巍.大学生校园流行语使用状况调查与研究[J].语言研究,2006,26(4):118-120.
[12]魏彤儒,郭利民.2007年以来大学生群体流行语调研报告——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7):83-86.
[13]吴夏,郑启龙. 大学生政治关注度调查报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5.
[14]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14-119.
[15]张志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8,26(2):107.
[16]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7]周愉,黄爱国.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26(4):55-57.
[18](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
原文刊载在《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欢迎下载阅览~
可点击“原文阅读”下载。
往期精彩——
语言探微 | “沉默法”和“社团语言法”的异同
讯 息 | 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语言学)
语言探微 | 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输入假说”四大要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探微 | 过渡语与“自然”发展途径
研究动态 | 论文选题前,先看看这些期刊的研究动态吧~
你一赞,我一言
欢迎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