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心得” 会议集锦
1. 第三届双语认知与发展学术研讨会(12月24日8:20-17:30)2. 第二届国家话语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高层论坛(12月24日8:15-18:15)3.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汉藏语言文化专业委员会2022年高端论坛(12月24日9:00-18:35)4. 第五届全国认知翻译学研讨会(12月24日8:30-17:00,12月25日9:00-11:30)5. 第四届中国社会语言学高端论坛(12月24日8:30-18:30,12月25日8:30-12:00)
第三届双语认知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信息来源:双语研究与生活
党的二十大为外语学科研究迈向新征程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外语学科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中促进国家话语能力提升,通过外语学科的融合发展有效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促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为了更好学习二十大之后外语学科的研究趋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办,《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编辑部、《出版广角》编辑部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协办,拟于2022年12月24日举办第二届国家话语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高层论坛,大会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文秋芳教授、王文斌教授、孙吉胜教授、王波教授、姜飞教授、张辉教授、田海龙教授、陈新仁教授、杨枫教授、孙晓萌教授、曲茹教授、冉继军教授、赫琳教授、吴鹏教授、王磊教授等做主旨发言,欢迎相关高校教师、研究生和研究者参会。
会议议题
包括但不限于
(1)国家话语能力建设
(2)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3)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4)国家语言能力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会议时间及地点
时间:2022年12月24日
地点:腾讯会议(腾讯会议号:805-128-274;会议密码:121618)。网站直播请在B站搜索用户“北外外研中心”,点击即可观看。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发言内容简介:本文阐述了国际传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三者之间的层级关系,即国家语言能力包括国家话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包括国际传播能力。基于三者关系的梳理,本文认为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应该是外语专业和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重要使命。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发言内容简介:外语是国际传播的纽带,是行走国际的舟车,是国际传播不可或缺的要素。没有外语的开路、桥接和支撑,国际传播必有掣肘之患,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中国话语的说服力以及国际舆论的引导力势必难以真正发力,中国故事、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等走向国际势必受到阻隔。国家外语教育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外语教育效能、提升国家外语教育能力并高效培养外语人才,是增强我国国际传播力的锁钥。国家外语教育能力强,则国家外语能力强;国家外语能力强,则国家语言能力则盛;国家语言能力盛,国际传播力则兴。唯有用力于国家外语教育的效能建设,国际传播才能真正得力,而其中关键的关键是教师的胜任力。发言内容简介:当前,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深入,尤其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的推进,中国需要更多高质量区域国别人才。区域国别人才培养与区域国别研究需要多学科的支撑,如外语、历史、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等。外语学科在推进区域国别研究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如外语优势、社会文化基础等。语言作为影响国际关系进程与结果的要素,既是各国间交往的工具,同时也具有建构作用,可以建构存在。对于研究而言,语言具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因此,语言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切入点来深入区域国别研究。各院校可基于学科定位和学科基础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明确建设重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融通,以更好地在区域国别人才培养与区域国别研究方面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发言内容简介:从国家安全视角简要介绍美国的战略传播理念,并从多个维度讨论分析美国国家安全话语的传播策略。即:注重多元主体,注重价值观输出,注重机制建设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启示及策略。发言内容简介:“文化”概念诞生之前,世界话语体系是英法基于殖民主义所建构的“文明-野蛮”的二元对立话语体系;崛起后的德国发明了“文化”,开始重设为“文化-文明”的话语体系;二战后美国成为大国后,“西方”越发地转向盎格鲁-撒克逊文明,法语世界的式微开启了话语理论隐蔽的文化批判。了解这个体系变迁,对于中国如何使用以及是否使用“西方”这个概念或有裨益。发言内容简介:本文探讨批评认知语言学与社会本体论的融合。在图梅勒提出的社会本体论的“我们模式”和van Dijk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指出,他们理论为批评认知语言学提供了有用的分析框架,完成由“个体”向“集体或组群”的视角转向。本文指出意识形态构成了社会集体或组群的社会表征的基础,并讨论了意识形态的构成结构。最后本文讨论了集体话语策略中的认知定位和情感以及在批评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探讨意识形态话语的表征方式,指出意识形态的话语表征中,一般认知能力或认知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表达意识形态的话语策略依赖于一般认知能力或识解。发言内容简介:“话语互动”是我在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社会生活中不同层级、领域、和时代的社会活动者通过语言使用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社会实践过程。为了探究这个过程,我提出了一个包括“三维-双向”分析模式和“双层-五步”分析框架的话语互动研究路径。从话语互动的角度看国际传播,可以把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中的表达方式视作不同话语在语言使用上的具体体现,而国际传播则是不同话语之间的横向话语互动。运用话语互动研究路径探究具体的国际传播案例,可以使国际传播研究更加聚焦语言使用,也有助于从语言使用的角度研究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所涉及的多个话语策略。发言内容简介:跨文化修辞能力是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国外交思想的话语传播中,合理使用修辞手段可以提升外交话语的可理解性。本报告以习近平主席印尼国会演讲中的身份隐喻为例,尝试引入身份建构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探讨国家领导人作为外交话语的关键生产者和传播者如何通过隐喻形象生动、明白易懂地建构中国与相关国家之间的关系身份,一方面可以深化关于跨文化外交话语中修辞运用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拓展身份建构研究的视野,在身份建构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理论之间找到结合点。发言内容简介:知识翻译学认为,基于各种语言形成的多元知识体系都是世界知识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就是一种互为彼岸、互为世界的知识旅行和知识存在,是地方性知识的世界性理解、接受、应用和影响的全球化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知识既是翻译的理论,也是翻译的方法,更是翻译的目的。基于此,中国的国际传播就是以国家为目的,致力于汉语知识体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归属意识的框架、表现、语境、价值、意涵的全球化理解、转化和影响的整体翻译能力。
国家语言能力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案例、范式与比较研究发言内容简介:本研究主要基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和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建立的历史背景、学科发展和演变进程,及其在国家语言能力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实践,阐释英国和法国两国的国家语言人才培养的国家需求、学术逻辑及其具体的实践路径,进而对我国在国家语言能力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提出相应的参考借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基地发言内容简介:《城市品牌的国际传播与数字文化走出去》将关注数字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城市品牌国际传播的新发展新路径。城市品牌在国际传播的路途中有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面向海外传播的城市形象定位不清晰,基于新业态的城市形象海外传播投入力度不足,对城市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以及与科技的结合不足等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正不断渗透到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电影、音乐、传媒等。文化也搭载科技,催生出一批跨界融合发展的诸多新业态。数字技术与文化内容相结合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城市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受国内外市场与政策等相关要素驱动,我国动漫、游戏等数字文化产品逐渐加快出海步伐,为城市的国际传播提升新的力量。发言内容简介: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许多重要论述,为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构成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想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地国际传播。从传播的内容上看,我们需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从路径上看,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换言之,要坚持中国的灵魂,运用世界的风格,搭建多元的平台,针对细分的受众和培养融通中外的传者。武汉大学/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言内容简介:学术话语是国家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亟需加强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与方法论探讨,助力国家话语能力的提升。学术话语体系是由不同的局部话语整合而成的综合性表达体系,包括话语主体的思想观念体系,言说客体的议题概念体系,言说载体的文本语言分析体系,针对话语受体的阐释体系。对任一维度的着重描写取决于话语建设目标以及学科固有理论与研究范式的特质。要兼顾学术话语的历时特征与共时特征,注重学术话语思想的文化溯源,重视话语研究方法的交叉创新,优化学术话语的对内对外双向传播体系。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发言内容简介:国家话语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构建国家话语能力评价体系,需要从多维视角进行。学术话语权是国家话语能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学术评价是学术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术活动起着导向作用。语言对学术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但中国现有学术评价研究较少关注语言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4种权威的大学排名体系中与语言相关的评价指标和国内不同类型高校对教师学术能力的考核标准进行考察,研究语言因素在现有学术评价体系中的显性和隐形作用及其传导机制,我们发现学术评价中的语言政策是一种隐性的语言政策,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语言外因素和语言管理、语言信念等语言内因素的影响,显性的量化评价指标在传导机制中起主要作用,语言政策在学术评价中的动态调整体现了能动性与客观世界的互动关系。发言内容简介:修辞学伴随着西方政治中的权力博弈发展起来,一方面是突破家庭出身获取政治影响力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政治精英与政府、民众等进行政策辩论的工具。修辞是实现和掌握权力的关键因素。柏拉图认为修辞要影响“灵魂”,对不同的类型要采用不同的话语策略。伊索克拉底认为话语的艺术是“智慧和荣誉”的艺术,伟大的修辞应该致力于“伟大而光荣的事业、人类的福祉和共同的利益”。亚里士多德强调修辞是说服的艺术。西塞罗提出修辞应该“证明、取悦和说服”。昆提良认为修辞与品德相关。从修辞学的视角出发,外交话语的国际传播要定义外交政策的世界贡献、国家利益诉求,要注重应对问题的多元语境,针对不同层面,寻求多层表述。
“理性讨论、精准劝服”:外交话语的语用论辩研究路径发言内容简介:外交话语本质上是一种论辩性话语,合理(经得起主要受众的批判性检视)且有效(能够为主要受众所接受)是其内在要求。从理论本身完备度、理论契合度和实践指导性三个角度评判,语用论辩学(Pragma-Dialectics)为分析和评价外交话语提供了一条较为理想的研究路径。从语用论辩学的理论视角出发,报告探讨了外交话语的论辩分析、评价的对象和方法,并结合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现实需求,分析了中国外交话语论辩分析的重点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院长;国家教材委员会外语学科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亚洲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机构“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批评家社科基金语言学学科评议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外语教育学”学科首席专家。曾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30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学术译著5部。文学硕士,法学博士(国际关系),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分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副会长,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任研究员。主要讲授“高级外交口译”“国际关系与语言专题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等课程。长期从事国际政治语言学、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外交、全球治理等领域的研究。著有《语言、意义与国际政治》《国际政治语言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崛起’话语对比研究》《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构建》《我们建构的世界》(译著)等,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外交评论》《国际问题研究》《人民日报》等处发表学术论文文章数十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美国学、国际传播、外语教学、翻译等领域研究。出版著作、教材及译著20多部,发表论文70多篇,完成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外文局、四川省和江苏省国际传播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多家大学的兼职特聘教授、客座教授以及兼职导师;多家媒体顾问。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副会长,江苏省外国语言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心理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神经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楚天学者”讲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汉语熟语理解的神经机制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英语学习者句法加工的神经认知机制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语二语语法加工的神经认知与个体差异研究”。出版《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认知转喻》(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认知语义学研究》、《熟语表征和加工的神经认知研究》(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批评认知语言学》(2022年)等学术著作和教材10余部;在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Lingua,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Frontier in Psychology, 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和《外国语》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二语习得与话语分析的研究。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特聘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合作教授。曾任《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语言符号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学术兼职有: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编委、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编委,系列丛书Discourse Approach to Politics,Society and Culture (John Benjamins)顾问委员会成员、系列丛书《南开话语研究》总主编、《话语研究论丛》主编、《中国社会语言学》主编。曾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作研究工作,也曾应邀在芬兰、波兰、英国、德国、泰国、美国及中国多所大学作学术报告。目前研究兴趣集中在社会语言学、话语研究、以及翻译研究方面。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80多篇,成果被广泛引用并两次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出版学术著作包括《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批评话语分析:阐释、思考、应用》(南开大学出版社),《社会网络中的话语互动》(天津人民出版社),《社会语言学新发展研究》(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译著《语言与全球化》(商务印书馆),《全球化的社会语言学》(合译,商务印书馆)。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外语部副主任、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外国语言学研究所所长,East Asian Pragmatics (ESCI)主编、《外国语文研究》(CSSCI集刊)主编、《中国语言战略》(CSSCI集刊)第一主编、Pragmatics (SSCI)副主编,Researching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荣誉主编。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语用学理论与应用、外语教育与教学、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等。独著、合著Politeness Phenomena Across Chinese Genres (2017, Equinox), Critical Pragmatics Studies on Chinese Public Discourse (2020, Routledge), Exploring Identity Work in Chinese Communication (2022, Bloomsbury), Metapragmatics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2022,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East Asian Pragmatics: Commonalities and Variations (2023, Routledge),《语用身份论》(2018)等20余部,在Journal of Pragmatics,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语用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分会和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山东莱州人,吉林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外语研究》主编;语言教材研究与评估中心主任。曾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Studies创刊主编等职。学术兼职有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外文学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外阅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与翻译学、应用语言学等。主要学术思想包括知识翻译学、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英语写作,著有各类英语专著、译著、教材、字典300余种。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非洲文学和殖民主义史。现任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曾获得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对外文化传播基地主任、教授。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百人工程”学者,中国电视新闻奖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委宣传部国际传播处顾问、对外推广处顾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引导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央电视台节目评估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文化传播。出版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余项,担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撰写的资政报告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并多次获得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国外文局等政府部门采纳。外交学院英语系主任,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与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常务理事,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基地专职研究员,2020年被评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与中非关系,出版专著两部,国内外期刊论文及著作章节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法国巴黎七大客座教授。2010年入选武汉大学“351人才计划”,被聘为珞珈青年学者,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学和应用语言学,出版《现代汉语副词语义指向及其计算机识别研究》《动词句同义句式研究》等学术专著4部,主编《中国语情年报》(2015-2021)7部,发表论文80余篇。20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EI、CPCI全文转载、摘录或检索。多篇资政报告获得教育部领导批示、载入教育部内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或入选“2019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精品研究成果”优秀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语委重大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武汉大学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辽宁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硕士学位,外交学院获政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外交话语和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外文局委托项目及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获批北京市属院校中青年骨干人才称号,出版《权力的修辞》《世界大国(地区)文化外交(英国卷)》《北京国际交往中心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北京对外传播年度报告》等著作,在《光明日报》等发表多篇理论文章。哲学博士(莱顿大学)、文学博士(浙江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兼英语系主任,江苏大学话语、论辩与全球传播研究院负责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江苏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近年主要从事论辩理论和话语研究。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国家级、部省级科研项目8项,在CSSCI、SSCI索引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8篇,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在国际著名出版社John Benjamins出版专著2本,编著1本。2019年入选江苏省社科优青,2020年入选江苏大学教学名师。目前担任SSCI和A&HCI双索引国际期刊Argumentation、ESCI索引期刊Journal of Argumentation in Context编委、《西班牙新汉学》编委和论文评阅人,Springer出版社Argumentation Library书系编委和评审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论证、推理与传播》系列丛书编委。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汉藏语言文化专业委员会2022年高端论坛
信息来源:中国民族语言学会
第五届全国认知翻译学研讨会
为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我国认知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增进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讨交流,继2017年贵州师范大学、2018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同济大学成功举办四届研讨会后,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认知翻译学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将于2022年12月24至25日在线上举行,主题:“认知翻译学:翻译研究的新进展”。会议日程如下:
中国·南昌
2022 年 12 月 23~25 日
主办单位
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
承办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协办单位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
为继续推进我国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深化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认知研究,为学生提供拓宽视野的机会,为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将于2022年12月23~25日在江西师范大学举办“ 第四届中国社会语言学高端论坛 ”。在此, 我们真诚地邀请您惠临指导,现将日程安排发布如下。直播地址:
(复制下方链接至浏览器或扫描二维码观看)
https://v.ttv.cn/watch/221225
✦
直播地址:
(复制下方链接至浏览器或扫描二维码观看)
https://v.ttv.cn/watch/221225
✦
扫码可获取会议日程
(提取码:aaaa)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请务必备注“学校+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心得君
审 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