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CSSCI 来源集刊《历史语言学研究》2022年第1-2期
2023-06-25
2023-06-23
2023-06-22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2年第1-2期
《历史语言学研究》(CSSCI 来源集刊、AMI 集刊核心)2022年第1-2期共刊文29篇。其中,2022年第1期共刊发文章13篇,文章主题涉及中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五言诗声律特征、中古译经语言特点、指物名词、语言转用等。2022年第2期共刊发文章16篇,文章主题涉及区域类型学、检验书叙事模式、明清字书、反复问句、合音词、民勤方言、青海甘沟方言、近代汉字研究等。2022年已更完,欢迎转发扩散!
往期推荐:
目 录
2022年第1期
青年论坛
181-196 中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伊”的来源试析 / 卢玉亮
197-217 数理统计视角下的五言诗早期声律特征——以宋齐五言诗为样本 / 程悦
1-22 中古汉语选择问句系统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 赵长才
23-31 从“(我)闻如是”到“如是我闻” / 姜南
32-46 《鼻奈耶》“取”字处置式及相关语法关系问题初探 / 沈煜
47-63 从《摩诃僧祇律》语序看中古译经语言特点 / 张文
64-102 也谈句末时体助词“来着”的来源 / 祖生利
103-114 清代汉语的连动式 / 陈丹丹
115-125 指物名词“东西”来源与形成新探 / 冯赫
126-136 “够”类程度副词的语法化 / 史金生 李萍
137-152 北京话“X+儿”结构构式化研究 / 龙国富
153-163 东北官话表时间的“头”及其语法化考察 / 张明辉
164-180 从词汇的借用到语言的转用——以东乡语为例 / 敏春芳 付乔
2022年第2期
1-23 区域类型学综观 / 吴福祥
23-46 谈《蒙古字韵》与《中原音韵》的几个音系差异——兼论近代官话的“中原为中心,南北为边缘”现象 / 麦耘
47-57 释“完”“莞” / 胡敕瑞
58-70 论检验书的“风/中风”及其验尸叙述模式 / 高婉瑜
71-81 《夷坚志》名物词考辨四则 / 胡绍文
82-91 明清大型字书释义失误例释 / 熊加全
92-101 明代白话小说《禅真逸史》的基础方言探析 / 许思雨 刘永华
102-116 “偏”的客套话语义及相关复合词语义研究 / 雷冬平 胡丽珍
117-130 南北朝时期的反复问句 / 徐英 赵纯凤
131-140 汉译佛经中“上”的一种特殊使用 / 于方圆
141-156 论合音词“诸”的例外 / 曹亚北
157-172 现代汉语正式语体形成过程的计量研究 / 朱敏霞
173-188 甘肃民勤方言持续体标记“的
189-207 青海甘沟话的代词系统 / 张竞婷
208-230 近代汉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张涌泉 韩小荆 梁春胜 景盛轩
231-235 在传统的边际上创新——评《东汉三国佛教文献副词研究》 / 蒋冀骋
提 要
中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伊”的来源试析
卢玉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 要:前辈学者大多承认或暗示中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伊”可能来自先秦的指示代词“伊”,但同时认为其演变过程无从考证,理由主要是两者存在从《诗经》时代到《世说新语》时代的空白期。本文从《诗经》中“伊”已有指示代词和指代人的用例、指示代词“伊”在《诗经》以后并未完全中断(既有引《诗》用例,也有非引《诗》用例)、指示代词兼作或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的演变路径在汉语史、现代汉语方言、世界其他语言中屡见不鲜等角度论证中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伊”确实来自上古汉语指示代词“伊”,其演变过程是可以考证的。关键词: 中古汉语 伊 第三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演变过程数理统计视角下的五言诗早期声律特征——以宋齐五言诗为样本
程 悦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 要:本文讨论并优化了数理统计法在诗歌声律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提出应当用诗歌字频数计算四声字的理论概率,且应当用“排序概率”作为声调格式的理论概率。本文用优化的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宋齐五言诗中每字位上四声字使用倾向和声调格式使用倾向。四声字使用倾向方面,宋齐五言诗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使用倾向呈现出明显的互补分布,第一、第四字位有出现平声字的偏好,第二、第三字位有出现仄声字的偏好。声调格式使用偏好方面,刘宋到南齐五言诗声调格式规律性逐渐增强。高频四声格式倾向于集中在特定几类平仄格式中,存在使用偏好的平仄格式中符合近体诗律的格式增加。这种使用倾向为诗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关键词: 五言诗 四声 平仄 数理统计法
中古汉语选择问句系统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赵长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 要:汉语选择问句从上古到中古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古汉语选择问句系统提出了新的句式分类框架,并对各类中古时期存在的选择问句式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文章就中古汉语选择问句系统中选择连词的确定和来源作了进一步探讨,分析了中古汉语选择问句式中句末语气词的使用情况,对中古选择问句系统理论分类中未出现的几个句式尝试作出了新的解释。关键词:选择问句 分类框架 中古汉语 历史演变
从“(我)闻如是”到“如是我闻”
姜 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 要:“如是我闻”作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汉译佛典开篇套语,历史上曾经历从“(我)闻如是”到“如是我闻”的转变定型。虽然从梵汉对勘的材料看,新译“如是我闻”与原文语序整齐对应,但却不能简单归结为语序模仿所致,因与译业的发展和译语的成熟背道而驰。而语序作为划分语言类型的重要依据,反映语言的本质特征,因而本文立足形式与意义的匹配原则,探究这一译语转型的深层动因,认为它更多受制于语言象似性原则(iconicity),即用线性语序反映事件的时间顺序的倾向。“如是”前移更符合历史真实,归根结底源自语义的驱动。关键词: “如是我闻” 语序变革 时间顺序
《鼻奈耶》“取”字处置式及相关语法关系问题初探
沈 煜 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摘 要:《鼻奈耶》“取”字处置式(“取+[N]+VP”)属于汉语早期处置式,但“取”后的N大多可以看成VP的主语(更宜叫话题),而不是以往认为VP的提前宾语,也不必把处置式笼统看成内部难分解的特殊构式。这种语法关系符合本土汉语基本结构,即话题—说明结构(或叫对言格式)。本经“取”字处置式中只有“取+N+杀/弑”相对特殊。考虑到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它在中古译经中的分布特点,以及译者的语言背景、翻译理念和翻译态度,它可能主要源于竺佛念个人故意创造的特殊翻译策略,并可能受到佛经原文OV语序的干扰。关键词:处置式 中古汉译佛经 竺佛念 翻译史
从《摩诃僧祇律》语序看中古译经语言特点
张 文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摩诃僧祇律》能够反映中古译经的语言特点,具有研究上的独特价值。本文以Dryer(2005)所讨论的语言参数为基础,通过比较同时期的中古译经《百喻经》、本土文献《世说新语》以及同为语言接触影响的蒙元时期的《元典章·刑部》中的语序,分析了《摩诃僧祇律》的语序面貌及其特殊性。中古译经《摩诃僧祇律》语序的特殊性与语言接触时间因素、类型因素等有关。关键词:《摩诃僧祇律》 语序 中古译经
也谈句末时体助词“来着”的来源
祖生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高云晖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语言学系
摘 要: 本文在陈前瑞(2008)的基础上,更详尽地考察了北京官话“来着”在清代文献里的使用情况,对其满语的来源和产生、语法意义和功能等,进行了更广泛而深入的讨论。指出:“来着”最初出现于清代早期满汉对照文献并在此后的兼汉满语会话教材中大量使用,主要是对应满语的bi-he及相关构式的结果,其核心语法意义是表示“追述已然”,同时兼附有过去进行、过去完成/未完成等时体意义,并被用于表达未实现的主观愿望及与实际情形相反等的虚拟语气等。作为清代中期以后逐渐定型化了的旗人汉语里的一个显著的满语干扰特征,“来着”经由同旗人汉语的接触影响,进入到北京官话里面,沿用至今,成为一个永久性的接触所导致的变化。文章还通过与元代蒙式汉语的“有来”的比较,从二语习得、中介语和皮钦语等语言接触理论上,对“来着”的产生机制和得名之由进行了解释。作为接触引起的突发的语言演变,“来着”与明清汉语固有的助词“来”及“着(者)”并非继承关系。关键词:来着 时体助词 北京官话 满语 语言接触
清代汉语的连动式
陈丹丹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 要: 本文讨论了清代汉语连动式的句法分布、语义类型、论元共享、带“了、着、过”等体标记和状语的情况,以及清代汉语连动式的否定式,希望对清代汉语的连动式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描写和总结。关键词:清代汉语 连动式 否定式
指物名词“东西”来源与形成新探
冯 赫 山东大学文学院
摘 要:有关指物名词“东西”来源的讨论很多,但至今仍无确论。指物名词“东西”来源于空间意义的“东西”,由空间意义的“东西”变化为指物名词是基于空间有界性的转指。四字式与句子内的“东”“西”对称或“东西”组合表示事物,是“有界空间→空间存在”转指促动的重新识解,说明“东西”表示空间与表示事物之间具有来源关系。从唐五代开始“东”“西”对称或“东西”组合就表示抽象事物,但这种基于空间概念的临时用法在当时并未固化为词汇意义。宋代以后“东西”指称物品等实体,成为典型的指物名词。指称事物用“东西”而不用“南北”,与概念显著性有关。关键词:指物名词 东西 转指 概念显著性
“够”类程度副词的语法化
史金生 李 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
摘 要:“够、相当、至、穷、越、超”等都有程度副词的用法,文章主要以“够”为个案讨论该类程度副词的语法化过程,并着重分析了从“达到”到“程度高”的语法化机制,文章还讨论了与“够”相类似的“有”的一些用法。关键词:“够”类副词 语法化 机制
北京话“X+儿”结构构式化研究
龙国富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摘 要:北京话“X+儿”结构构式化表现在三个方面:(a)构式义从客观小量到主观小称量和名词量的特征;(b)语法功能从复合构词到屈折构词再到派生构词;(c)语音特征从两个独立音节到独立音节带轻声再到独立音节附带卷舌音。其形成是构式义、语法功能和语音特征三者互动的结果。“X+儿”结构构式化的特征有:语义句法互动、扩展创新驱动、主观移情、语音促发和语体作用。关键词:北京话“X+儿”构式 构式化 构式语法 特征
东北官话表时间的“头”及其语法化考察
张明辉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东北官话表示时间顺序的手段之一是“头+X”,其中的X可以是时点词及时段词,也可以是动词性成分。据考察,“头”的这些用法是从表示“头部”的本义语法化而来的,从东北官话共时平面“头”的各种用法可以总结出“头”的语法化路径。可以看出,东北官话保留了汉语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表时间的全部用法,且从这些用法中,可以看出“头”由实到虚、由语义到功能的演变。关键词:东北官话 “头” 时间 语法化
从词汇的借用到语言的转用——以东乡语为例
敏春芳 付乔 兰州大学文学院
摘 要:本文讨论的东乡语是受汉语影响最深的阿尔泰语系语言之一。由于长期处于汉藏语系包围之中,汉语借词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普遍的双语现象,最终导致了东乡民族局部的语言转用。一个民族逐渐放弃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另一语言时,语言之间的借用、普遍的双语和语言转用是一个连续的阶梯。语言接触中,词汇的借用始于语言接触的初始阶段,继续发展,就导致双语现象。普遍的双语未必导致语言的混合,但可能会导致语言的转用。关键词:东乡语 汉语借词 语言接触 双语 语言转用
区域类型学综观
吴福祥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心
摘 要:本文讨论与区域类型学相关的若干问题,并结合几个实例介绍区域类型学的主要假设、基本原则、研究方法和关注焦点。关键词: 区域类型学 语言类型学 区域语言学谈《蒙古字韵》与《中原音韵》的几个音系差异——兼论近代官话的“中原为中心,南北为边缘”现象
麦 耘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 要:本文讨论《蒙古字韵》与《中原音韵》的三个音系差异:(1)全浊声母的表现,(2)三四等的分合,(3)支思韵问题,并指出《蒙古字韵》在这三方面所反映的存古现象都是当时实际语音的反映。文章认为,《蒙古字韵》可代表元代北部官话,《中原音韵》则代表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的中部官话,与它们同时存在还有分布于淮河以南的南部官话;这三种官话在发展速率上不均匀,往往中部创新较多,南部和北部相对迟滞。关键词:清浊颠倒 三四等分合 支思韵 《蒙古字韵》的性质 ABA分布
释“完”“莞”
胡敕瑞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 要:本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讨论了“完”字以及从完得声的“莞”字的训释问题。第一部分讨论了“完”读如“髡”与读如“宽”的两种用法,这两种用法并非“完”的本义,而是“完”的两种假借用法。第二部分讨论了表示欢笑貌的“莞”与“苋”无关,而与“萈”有关。“莞”与“萈”音近相通,两字与从雚得声的“欢”音近相通。文章也订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看法。关键词:传世文献 音近义通 训诂校勘
论检验书的“风/中风”及其验尸叙述模式
高婉瑜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
摘 要:宋代《洗冤集录》是中国第一本成系统的检验书,性质是古代验尸工作之指导手册。该书对各种死因有不同程度的描述,病故方面,与“风”有关的是“缠喉风”“邪魔中风”“中暗风”“破伤风”。本文旨在探索《洗冤集录》所记“风”“中风”之疾,从传统医学系统澄清“风”的意涵,审视检验书疾病描写的真确性及验尸的叙述模式。古代认为“风”指风邪,是外感的致病因素。根据本文的梳理,《洗冤集录》的“风”可作“病因”“病名”解,但无“症状”之义。从病因到病名,是“转喻”思维的作用。该书所述之“中风”指狭义中风(内风),但所述征象表现不一致。本文发现《洗冤集录》的验尸叙述与医学意义上的病理描写不同,该书采取“先整体后局部”“由上而下”的轮廓式体表书写。再者,该书是以几种常见的病故征象做描述,而非遍载各类病死的尸体状况。关键词: 检验书 疾病名 “风” 验尸 叙述模式
《夷坚志》名物词考辨四则
胡绍文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所
摘 要:文章对《夷坚志》中四个词语的词义和理据进行了考辨。“窝机”同“窝弓”“窝弩”,是隐藏的捕猎装置。“马门”指船门,其理据并非“闯”之析字或边门;“马”是舟的代称,源于吴越方言中以马喻舟。“丙穴”辞书多释为地名,实指鱼穴,“丙”是鱼的代称,源自《尔雅》“鱼尾谓之丙”。宋代食用和入药的“猪石”指猪肾,得名于肾虚引起的石水病;现代汉语方言中“猪石”还指猪卵,体现了词义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差异。关键词:《夷坚志》 窝机 马门 丙穴 猪石
明清大型字书释义失误例释
熊加全 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
摘 要:明清大型字书仍存在许多释义失误的问题。论文在对明清大型字书释义失误的内容进行全面测查与研究的基础上,选取17字进行考辨,以期为相关字的正确解读提供参考。关键词:明清大型字书 释义失误 辨正
明代白话小说《禅真逸史》的基础方言探析
许思雨 刘永华 西北大学文学院
摘 要: 明代白话小说《禅真逸史》的基础方言是明代河洛方言,这可以从书中沿用至今的河洛方言特征词、北方方言词和通语词来证明。《禅真逸史》中的南方方言词极少,构不成反证,因而该书是明代河洛方言研究中不可多得的白话语料。关键词:《禅真逸史》 河洛方言 白话语料
“偏”的客套话语义及相关复合词语义研究
雷冬平 胡丽珍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 动词的语义取决于其所支配的论元和使用语境。当动词“偏”的论元是人物或者饭食类名词时,“偏”的“背着”语义抽象出见面寒暄回答语的一种客套话,义为“先用或已用酒食”,后来也可以指占先享用的其他行为。“偏”可与“背”“倍”构成同义连用的复合词“偏背”与“偏倍”,皆可表“隐瞒”义。“偏”也可与“陪”“杯”构成与吃喝事件有关的“偏陪”和“偏杯”,前者可看成是动词,具有“先吃”“失陪”义;后者也可表达为“偏了杯”,具有“喝酒过量”义,不宜看成为词。关键词:动词 偏 偏背 偏倍 偏陪 偏杯
南北朝时期的反复问句
徐英 赵纯凤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 要:本文以南北朝时期的反复问句为着眼点,结合现代方言,描写此期反复问句的三种类型:VP-Neg式和VP-X-Neg式,以及使用新兴语气副词的Adv-VP-Neg式,统计出它们各自的使用情况。发现南北朝反复问句存在南北地域差异:北朝中土文献的“VP否”出现频度稍高;北朝的VPX-Neg的形式单一,只有“VP以不”,而南朝有“VP以不”“VP与不”“VP与无”等三种不同形式。从此期文献来看,南北朝大部分VP-Neg式句末的否定词没有虚化。关键词:中古汉语 南北朝 反复问句 句法
汉译佛经中“上”的一种特殊使用
于方圆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 要:汉译佛经中存在“出/过+名词/代词+上”这一结构,主要对译梵语中从格与比较级构成的比较句,或是“超过”义动词带名词或代词作宾语的组合。“出……上”来自译者对梵语超过义动词“abhi-√bhū”的仿译,当“上”不出现时,“出”就单独使用表示“超过”。“过……上”则是来自“出……上”的类推。关键词:上 超过 佛经翻译
论合音词“诸”的例外
曹亚北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摘 要:一般认为“诸”是兼词,来源于“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然而,文献中有些“诸”在用法上只相当于其所兼的某一成分,即用同介词“于/乎”、助词“乎”或代词“之”。这些用例是“诸”字合音说的例外,学者常认为是兼词灵活性的表现。根据文献调查,本文指出:古书中用同“于/乎”的“诸”多接在以t收尾的入声字后,这些“诸”可能是“于/乎”受邻近音影响的语音变体;用同“之”的“诸”多来自特定语用环境下的合音羡余。文章据此讨论了“诸”的用法与其语音环境的密切关系。关键词:“诸” “诸用同于/乎” “诸用同之” 连读音变 合音羡余
现代汉语正式语体形成过程的计量研究
朱敏霞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摘 要:本文在语言进化生态学的视域下,从社会变迁与语言应用的关系切入,分析现代汉语正式语体特征形成的过程;并通过对1918—1949年间不同时期公开发表的典型性正式语篇的考察,试图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角度来揭示现代汉语正式语体形成的特点、原因和演变机制。关键词:现代汉语 正式语体 语言进化 演变机制
甘肃民勤方言持续体标记“的
敏春芳 肖雁云 兰州大学文学院
摘 要:在甘肃民勤方言中,虚词“的关键词:民勤方言 持续体标记 的 着 语法化
青海甘沟话的代词系统
张竞婷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 要:甘沟话是甘青地区受语言接触影响的汉语方言代表之一,本文主要描写甘沟话的人称代词、反身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从一个侧面展示甘沟话的汉语性质及其接触性特征。关键词:甘沟话 人称代词 反身代词 指示代词 疑问代词
近代汉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张涌泉 浙江大学文学院
韩小荆 武汉大学文学院
梁春胜 河北大学文学院
景盛轩 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近代汉字研究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研究理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突破。本文在充分总结近代汉字研究现状、客观评价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近代汉字理论建设,加强对各类文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加强古今汉字的流变研究,加强近代汉字研究人才的培养。关键词:近代汉字 研究综述 研究展望
在传统的边际上创新——评《东汉三国佛教文献副词研究》
蒋冀骋
摘 要:评价一部学术著作,就是看它是否有所超越,是否超越了前人,是否超越了自己。如何实现超越,靠创新。就学术研究而言,1创新的具体内容可以是:1.是否提出了新的可以用于解释某些现象的理论;2.是否用前人和自己的理论解释了别人没有或不能解释的现象;3.是否提出和运用了新的方法。期刊简介
《历史语言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法与词汇学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主办、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系列学术集刊,旨在为国内外历史语言学界提供一个较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从2021年开始,本刊改为一年两辑,简体字。
本刊主要发表原创性的历史语言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本刊面向国内外语言学界组稿,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欢迎投稿。
本刊通讯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编辑部,100732
电话:010-85195400
电子邮件:syyx@cass.org.cn.
《历史语言学研究》编辑部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课程推荐
2023-06-26
2023-06-26
2023-06-25
2023-06-23
2023-06-22
2023-06-21
2023-06-20
2023-06-19
2023-06-18
2023-06-17
2023-06-16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今日小编:钊君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