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语言科学》2023年第1-3期

六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心得 2024-02-19

7月8日-8月26日!面向语言研究的R语言数据分析与论文写作

2023-07-02

刊讯|《语言文字应用》2023年第2期

2023-07-02

刊讯|SSCI 期刊 《语言教学》 2023年第1-2期

2023-07-01

《语言科学》

2023年第1-3期 

    《语言科学》(北大核心、CSSCI来源期刊、AMI核心)2023年第1-3期共刊文26篇。其中,2023年第1期共刊发8篇文章,内容涉及“了”、叙事边界、非完整体与程度量化、连读变调、语义类型与汉藏语比较、核心论元关系化、同版异体分工、字用等;第2期共刊发9篇文章,内容涉及名词词组、副词、“是”字句、时体、语言接触、方言语音、语音演变、音义考释、简帛文字等;第3期共刊发9篇文章,内容涉及句法合成词、动补融合与准定语、原因标记与反意外、“把”字句的中介语分析、网络语言与去语法化、字用、《庄子》校读、旗人汉语等。欢迎转发扩散!
    往期推荐:

    刊讯 | 《语言科学》2022年第4期

    刊讯|《语言科学》2022年第3期



目  录  

第1期

01 “了2”:叙事之边界 / 乐耀

17 非完整体“了”与程度量化 / 王晨

27 赣榆方言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 / 顾一鸣

44 烟台话连读变调的韵律辖域 / 张琦  马秋武

56 语义异常的汉藏比较——从比较词义看俞敏先生的《汉藏同源字谱稿》 / 黄树先  付妮

76 四土嘉绒语白湾话核心论元关系化 / 章舒娅

90 谈殷墟卜辞中的“同版异体分工”现象 / 吴盛亚

97 据金文习语校读诗书二则 / 陶曲勇


89 2022年为《语言科学》匿名评审稿件的专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105 《语言科学》刊发论文的学术规范 / 本刊编辑部


第2期

113 从定语看现代汉语复合名词与名词词组的区分及汉英异同 / 邓盾

124 汉语揣度性与确定性推测副词并用现象研究 / 韩传瑜  潘玉坤

137 舟山方言“是”字句生成句法研究 / 周静娜  陈宗利  吴丽环

148 从地理类型学角度分析汉语方言短时体结构的语法特征 / 刘博洋

164 语言接触与西北方言否定语序的演变 / 袁芳  魏行

179 山东东区方言知庄章二分的音值及其与精组声母的关系 / 张树铮  林珈亦

194 中古-r-介音颚化音变与梗摄四韵同用格局的形成 / 许树妙

208 “降”的音义考释与上古汉语变读规则 / 王月婷

217 西汉简帛中未被注意到的“朿”“夹”讹混现象 / 刘建民


147 沉痛悼念本刊编委丁邦新先生

147 沉痛悼念本刊编委郭锡良先生

163 沉痛悼念邢福义先生


第3期

225 “给以”的句法分析 / 熊仲儒

239 动补融合与准定语结构的生成 / 张莹  王娟

253 从“既然”“因为”之别看原因小句的意外性分化 / 陈禹

266 汉语“把”字句的中介语分析 / Lucy Xia Zhao  崔希亮

282 汉英“动用颜色词+宾语”构式主客观感受性倾向的多因素研究 / 邓云华  许群爱

294 新兴动词“控”的生成机制——兼论网络语言中的去语法化 / 覃业位

306 从字用看秦“书同文”的具体规定 / 李洁琼

317 据古文字材料校读《庄子》二则 / 石从斌

324 清代《满汉成语对待》作者考辨与方言基础 / 王继红;马楷惠


293 第二届汉语方言语法类型比较研究研讨会征文 / 本刊记者



提  要  

“了2”:叙事之边界

乐   耀   厦门大学中文系

摘  要:在口头和书面叙事语篇中,“了2”高频地使用于叙事边界处。文章以“了2”结尾的语调单位的韵律特征为依据,分别考察“了。”和“了,”在口头叙事中的边界表现。对比口语叙事,又分别讨论了书面叙事中以标点划分的“了。”和“了,”的边界分布表现。在不同语体、相同规模和内容的叙事语料中,不同“了2”都倾向性地使用在认知心理、故事情节、言者互动三类叙事边界上。文章反思并检视了“了2”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用“叙事边界说”给予解释。关键词: “了2”  韵律句  标点句  叙事边界  话语分析

非完整体“了”与程度量化

王   晨   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汉语里出现在谓词后的“了”一般被当作完整体标记,却有时被用于非完整体的静止状态中。本文重点讨论这种非完整体“了”的语义解读和句法地位,并按照外框架理论的思路提出完整体标记功能应该与“了”剥离,由完整体取值的外时体短语OAspP承担。作为体标记的“了”实际是内时体短语AspQP的中心语,在OAspP不出现时不会触发完整体解读。非完整体的“了”实际作用是量化“程度”这一概念,因此必须跟表示程度界限的宾语共现。句法上,表参照标准的词项受语用因素影响提升到[Spec, TopP],形成了[参照标准-形容词+“了”-程度界限]这一语序。关键词: 句法  时体  “了”  程度  量化

赣榆方言连读变调的优选论分析

顾一鸣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摘  要:赣榆方言无焦点、无轻声情形下的连读变调有三个基本问题:底层声调是什么?相关的韵律结构是什么?可以解释连读变调的制约条件都有哪些?文章找出了三大类制约条件:声调显著程度制约条件,韵律协调制约条件,以及声调的可实现性制约条件。韵律结构、底层目标的实现、特定音系元素的依赖性这三个重要的侧面不仅会影响连读变调,还制约着语调以及音段层面的音素的实现。关键词: 优选论  连读变调  赣榆方言  韵律结构  依赖性

烟台话连读变调的韵律辖域

张   琦   东华大学外语学院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马秋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语言科学院

摘  要:烟台话两字组连读变调是在北方官话字调基础上的语境变调,三字组连读变调却是在吴语词调基础上的模板变调。基于韵律-句法交互作用和韵律音系学理论,对烟台话连读变调韵律辖域的分析显示,韵律-句法匹配原则和韵律标记性制约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最小韵律短语(ωmin),即为烟台话发生连读变调的韵律辖域。依据匹配理论,烟台话连读变调的韵律辖域呈现递归性特征。烟台话连读变调韵律辖域的划分遵循韵律标记性制约条件序列高于匹配原则限制条件的排列规则。制约原则的引入简化了韵律辖域的界定模式,对分析以烟台话为代表的胶东方言具有普遍意义。关键词: 韵律辖域  连读变调  匹配理论

语义异常的汉藏比较——从比较词义看俞敏先生的《汉藏同源字谱稿》

黄树先   付   妮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比较词义是类型学视野下的跨语言词义研究,比较词义可以运用到汉藏语比较中。汉藏比较从核心词切入,来自原始母语的同源词,在各个亲属语言里,词义可能发生变化,原本意思相同的同源词,语义变得不一样。词义异常,能不能比较,如何拿语义异常的词语来比较,值得关注。本文选取俞敏先生的《汉藏同源字谱稿》一文,对其中语义异常的择对,用跨语言的词义比较进行解释。本文讨论的问题,对汉藏语的比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 语义类型学  汉藏比较  语义异常  择词

四土嘉绒语白湾话核心论元关系化

章舒娅   东京外国语大学亚洲与非洲语言文化研究所

摘  要:嘉绒语是一支分布在中国四川境内的藏缅语。这支语言拥有极其复杂的形态句法,这一点也反映在这些语言的关系句构造中。文章关注四土嘉绒语白湾话中的关系句。白湾话的关系句构造与名物化关系密切,可分为名物化非限定、部分限定、非名物化限定3种形式。中心语与关系句的相对位置灵活,可以前置、后置、内嵌或省略。文章发现这两个维度与被关系化的论元存在一定关联。就核心论元来说,及物动词宾语(P)的关系化最为复杂,而及物动词主语(A)的关系化限制最多,构造相对单一。关键词: 四土嘉绒语白湾话  关系化  名物化  中心语位置  核心论元  形态句法

谈殷墟卜辞中的“同版异体分工”现象

吴盛亚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摘  要:文章利用六组见于同版甲骨却字用不同的异体字例,论证了甲骨文中存在“同版异体分工”的现象。这一现象与一般的“异体分工”现象不同,在用法上的分工,没有扩大到整个类组;在功能上的区别,也不仅限于记录不同的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异体分工”的发展阶段作了理论上的探讨。从而指出“同版异体分工”实际上是刻手用字情况的具体体现,存在个体性与复杂性。关键词: 殷墟卜辞  同版异体分工  字用研究

据金文习语校读诗书二则

陶曲勇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摘  要:《诗经》中有“胡考”一词,毛传释“胡”为“寿”,不可从。《诗经》《左传》之“胡考/胡耇”应该就是金文中的“考”,“胡”当训为大,与铭文中屡见之“皇考”“文考”“烈考”之结构、词义类似。金文中又有“敬雍德经”一语,亦可作“经雍明德”,“经雍”当读为“敬雍”,敬雍即敬和、肃雍。“德经/经德”“明德”在句中皆是名词用作宾语,据此可知《尚书·酒诰》“经德秉哲”之“经”仍当从伪孔传、孔疏释为“常”。《法言·问神卷第五》“经德”一词与此同。关键词: 习语  胡考 考  敬雍  经德

从定语看现代汉语复合名词与名词词组的区分及汉英异同

邓 盾    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摘  要:朱德熙(1985)认为现代汉语的名词和形容词能够做定语而动词不能。本文以这一论断为切入点,讨论由此牵涉出来的两个问题:现代汉语复合名词与名词词组的区分,以及现代汉语和英语在名词性偏正片段的构造上所展现出来的异同。借助“句法完整性”这一鉴定标准,文章指出:现代汉语不带“的”的名词性偏正片段是复合名词,而相应的带“的”的名词性偏正片段是名词词组。以对现代汉语的事实分析为基础,文章认为现代汉语和英语在名词性偏正片段构造上的共性是:名词和形容词都可以直接修饰核心名词生成复合名词,动词都不能直接修饰核心名词。两种语言的差异除了因核心词参数设置不同而导致的语序区别,其他差异主要源于基本语法单位上的区别,即现代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词根语素为主并且有“的”这一虚语素。关键词: 定语  复合名词与名词词组区分  汉英比较  汉语特点

汉语揣度性与确定性推测副词并用现象研究

韩传瑜   潘玉坤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摘  要:揣度性与确定性推测副词并用一般被看作语病,然而古今汉语语料中存在大量并用的语言事实。从形式上看,两类副词并用时,揣度副词一般居前,确定副词居后,不在同一结构层次;从语义上看,两类副词并用倾向于表达高值认识情态。两者能够并用是因为在情态句中各自担当的功能不同:确定性推测副词指向命题,表示说话人认为命题必然或很可能为真;而揣度性推测副词指向言者,表示谦虚礼貌或显示非现实性主观认识的功能。

  关键词: 认识情态  推测副词  情态副词  X必

舟山方言“是”字句生成句法研究

周静娜   陈宗利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吴丽环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同汉语其它方言中的差比句相比,吴语舟山方言中含“是”差比句(简称“是”字句)具有更为复杂的内部结构,主要表现为它带有一个显性的话题和一个显性的焦点成分。具体说来,“是”前的比较基准和“是”后的比较主体分别是话题和焦点,而“是”则是焦点标记。从句法生成的角度来说,“是”字句同其它差比句具有相同的基础结构,即由双层DegP扩充来的TP结构,但其派生过程却要复杂得多,还要涉及焦点侧向移位、焦点短语FocP投射和话题基础生成并投射等句法操作。

  关键词:差比句  舟山方言  “是”字句  话题  焦点

从地理类型学角度分析汉语方言短时体结构的语法特征

刘博洋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东亚语言研究所

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

摘  要:文章通过考察中国境内的十大方言(共645个方言点),从地理类型学的角度分析归纳汉语方言短时体结构的句法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初步确定汉语方言中主要有四种指示短时体的结构类型(七种次类型):类型I-a “Ⅴ-(一)-Ⅴ”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类型I-b “Ⅴ-Ⅴ-(儿)”发现于晋语和部分中原官话;类型Ⅱ-a “Ⅴ-(一)-下”主要发现于湘语、赣语和客家话;类型Ⅱ-b “Ⅴ-给-下”主要分布于晋语、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此外,类型Ⅲ “Ⅴ-(Ⅴ)-者”主要用于闽南话,而类型Ⅳ-a “圪-Ⅴ-圪-Ⅴ”和类型Ⅳ-b “圪-Ⅴ-一-下”主要用于晋语。依据汉语方言短时体的主要结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我们将汉语方言划分为东北地区(类型I-a),中部过渡地区(类型Ⅱ-a),西南、东南和远南地区(类型Ⅰ-a和Ⅱ-a)以及西北地区(类型Ⅱ-a和Ⅱ-b)。此分区旨在明确汉语方言南北差异的基础上,强调汉语方言的东西部差异。

  关键词:  汉语方言  短时体  地理类型学  动词重叠  动补结构  西部官话

语言接触与西北方言否定语序的演变

袁   芳   魏   行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西北方言的语序自元代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否定词普遍出现了后置倾向。学界认为,西北方言的演变与语言接触有关。然而,这种接触性演变具体是如何发生的?目前尚未有系统探究。本研究以“把”字句否定式和包含状语的否定句为切入点,从语言接触的角度考察西北方言否定语序的演变。研究发现,阿尔泰-汉语中介语和西北方言在否定表达方面存在高度的一致性。阿尔泰语母语者对汉语否定句的不完全习得是西北方言否定词后置语序产生的主要动因和机制。

  关键词:西北方言  否定后置  语言接触  中介语  不完全习得

山东东区方言知庄章二分的音值及其与精组声母的关系

张树铮   林珈亦

山东大学文学院 

摘 要山东东区方言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二分,其类型已有概括,但其音值问题尚待进一步澄清。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可以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知三章组声母读舌叶音者占东区的大多数,但不同地点的舌叶音实际上具有不同音色,应该分为三种:与组相近的类,与组相近的类,与都不相近的类。2)潍坊等地的声母是舌尖背部(下舌叶)构成阻碍而发出的音。3)县城点知三章组读组的类型可以取消,但不排除非县城点有此类型。4)知三章组声母是否拼细音韵母与舌叶音的类型有关。5)精组洪音读齿间音的现象与知三章组读类共现,应系受后者推挤而形成。6)有些方言如栖霞、烟台等地知三章组与精组细音同读舌叶音或同读舌面前音,这种现象在100多年前已经见于美国传教士对蓬莱和烟台方音的记录。总之,对知庄章组声母音值的细致分析既有利于准确描写语言事实,也有利于解释共时的音类分布,同时也为研究古知庄章组、精组等声母的演变提供了更多线索。
关键词:山东东区方言  知庄章  音值  舌叶音  齿间音  胶辽官话

中古-r-介音颚化音变与梗摄四韵同用格局的形成

许树妙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摘 要: 中古后期梗摄四韵同用,与山、咸摄的演变不平行。中古-r-介音经历了的颚化音变,介音所处音变阶段的性质及作用方式不同,影响梗摄经历以下三个音变环节,最终形成四韵同用格局:(1)二等韵介音,由齿龈近音变为卷舌近音,卷舌介音使二等耕韵元音低化,与庚二韵合流();(2)重纽B类介音颚化后与三等韵-i-介音融合,不再阻挡-i-对后接元音的拉动,庚三韵高化();(3)齿龈近音及音系推平动力拉动江韵前化(),前化的江韵与合流后的庚二耕韵()冲突,从而挤压庚二耕进一步高化(),向庚三清青韵()靠拢,同用格局形成。梗摄的演变体现了音系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

  关键词:-r-介音  颚化  梗摄  四韵同用

“降”的音义考释与上古汉语变读规则

王月婷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

摘 要: “降”原本是自主不及物的动作动词,其常见及物结构其实是使动用法;同时兼有“于”字结构、双宾A式两种用法。根据三条变读及句法规则:1)自主不及物的动作动词的使动从不变读,2)“V+非受事”动词变读去声,3)同一动词若同时进入“于”字结构、双宾A式,则后者变读去声,我们认为双宾A式的“降”读见母去声其实是去声变读,由此反推出“于”字结构的“降”及其原始词皆读见母平声。进一步观察得出:事件的弱势方充当主语,属“客方”句式、“降”变读匣母平声;若事件的强势方充当主语是为“主方”句式、“降”应该读见母平声。

  关键词上古汉语  异读  “降”  “于”字结构  双宾式  主方—客方

西汉简帛中未被注意到的“朿”“夹”讹混现象

刘建民

南通大学文学院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

摘 要:在已公布的西汉简帛文字资料中,目前释作“”的字非常罕见。秦汉文字中“夹”与“”的写法很接近,而学界长期以来将这类独体的字形释为“夹”,一直未能正确地从中区分出真正的“”字。马王堆帛书《五星占》中一直被释作“夹”的三个字,其实应改释为“”,是指星光的锋芒如同兵器的锋刃一样。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的“夹月”,也应该改为“(刺)月”,是指云气从两旁直穿月亮而过的景象。孔家坡汉简日书《离日》的“日与支夹艮山”的“夹”也是“”的误释。整句话是说离日的干支正好贯穿中部的艮山。

  关键词:朿  夹  五星占  艮山

“给以”的句法分析

熊仲儒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系

摘  要:词法问题可以从句法的角度进行研究。“给以”就是以“给”为词汇核心生成的句法合成词,它的论元结构和“给”相同,都是由施事、受事和与事组成,但在句法配位上不同,如与事不能位于“给以”之后,但可以位于“给”之后。这种差异跟格有关。在“给”和“以”融合之后,与事需要借助“对”才能得到格,而“对”字短语又必须处于词汇核心之前。“给以”还有对应的隔开式“给…以…”,这是“给”没有与“以”融合的情形,是“给”和它的与事整体移到“以”之前造成的,类似于“易之以羊”的生成。“以”使用于正式语体,毗邻的受事也表现出正式语体的色彩,如常用名动词等。

  关键词: “给以”  句法合成词  语体  名动词  格

动补融合与准定语结构的生成

张   莹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王   娟   美国国防语言学院

摘  要:准定语结构的句法独特性决定了其与一般领属定语结构具有不同的句法生成机制,同时也将主语和宾语准定语结构区别开来。通过重新审视汉语主语准定语结构的生成过程,发现动补融合促使了汉语主语准定语结构的出现,该结构的生成过程涉及三个重要的句法条件。跟准定语结构有关的困扰了汉语语法学界半个多世纪的多个被反复讨论却又悬而未决的问题,如“的”字生成及性质,“NP1的NP2”之间的语义关系,语言及汉语方言中准定语结构的不平衡与不对称性都能在该分析框架下得到合理且统一的解释。

  关键词:准定语结构  领属定语结构  动补融合  的  这

从“既然”“因为”之别看原因小句的意外性分化

陈   禹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摘  要:“既然”“因为”是学界非常关注的两类原因标记,两者的区别存在主观-客观说、顺应-磋商说、共知-未知说三种观点。通过对比两者不可互换与可以互换的语境,我们发现“既然”“因为”分别与三段论和反事实两种推理模型关系密切。“既然”是前摄原因,更强调结论的可靠性,“因为”是回溯原因,侧重于原因的关键性。两类原因小句的对立与统一可以解释为意外性在说话人与听话人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形式。

  关键词:  “既然”  “因为”  原因小句  反意外  听话人

汉语“把”字句的中介语分析

Lucy Xia Zhao   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学院

崔希亮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

摘 要:汉语“把”字句在对外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有很多学者在理论上对“把”字句进行解释,也有很多学者观察和研究汉语“把”字句的习得过程,但是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对比研究比较少见。文章通过两个大型语料库BCC母语语料库和QQK中介语语料库的对比研究,探究学习者与母语者使用“把”字句的差别,并进一步分析学习者是否回避使用“把”字句的问题以及不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把”字句偏误率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语言距离的差异,同时对三个比较有特点的“把”字结构做了个案分析,最后归纳了中介语语料库中“把”字句的偏误类型。

  关键词:“把”字句  中介语  比较  偏误分析  语言距离

汉英“动用颜色词+宾语”构式主客观感受性倾向的多因素研究

邓云华   许群爱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文章采用多重对应分析(MCA)和二项逻辑回归模型(BLR)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汉英“动用颜色词+宾语”构式义的主客观性倾向,对比了汉英主客观感受性倾向影响因素的共性和差异,并应用认知语言学转喻、隐喻和识解理论,阐释了认知动因。基于COCA和BCC语料的多因素分析,研究发现,汉英“动用颜色词+宾语”构式主客观感受性倾向均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共同影响因素是动用颜色词、主语有生性、认知方式、语用意义及心理/情感变化,不同影响因素分别是语用意义和语态。不同于英语的客观性倾向,汉语的“动用颜色词+宾语”构式更倾向主观识解。文章对非母语者习得汉英“动用颜色词+宾语”构式及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动用颜色词+宾语”  主客观性  多因素  认知动因

新兴动词“控”的生成机制——兼论网络语言中的去语法化

覃业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摘 要: 本文报告了一起网络语言中的去语法化实例。基于新发现的语料,“控”在公认的名词性类词缀(“控1”)和动词之外还有以往未曾观察到的动词性黏着词根(“控2”)用法。经验证据表明,由“控1”演变到“控2”,再发展为动词“控”,是一个聚合性和组合性都不断增强的过程,符合Norde(2009)关于去语法化的多项判定标准。同时,前一个演变阶段的机制是重新分析,后一个阶段的机制为类推。本文也探讨了网络语言中去语法化的特点,认为网络环境下语言接触等外部因素比内部因素更容易诱发去语法化;网络中的去语法化除了遵循一般规律,也会因网络语言“共时强度突出”致使部分中间阶段难以观测,呈现出伪突变性。

  关键词:控  去语法化  网络语言

从字用看秦“书同文”的具体规定

李洁琼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摘 要:从里耶秦简8-461号木牍摘录的部分“书同文”内容看,秦“书同文”内容丰富而广泛,但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都没有秦“书同文”完整规定的记录。语言文字的发展如果是自然演化,必然存在新旧共用的阶段,而如果是人为规定,则不会存在共用阶段,依据这一规律,可以通过“书同文”前后秦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的对比,推断“书同文”的未有明确记载的内容。“胃”“谓”分用、“直”“置”分用、“丈”“杖”分用等当属“书同文”规定。

  关键词“书同文”  汉字发展史  汉语词汇史  用字

据古文字材料校读《庄子》二则

石从斌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摘 要:文章据新出楚简材料对《庄子》的两处字词进行校读:其一认为《庄子·大宗师》“是恒物之大情也”的“恒”应为“”之讹,可读为“极”,为“穷极、穷尽”之义;其二认为《庄子·逍遥游》“犹时女也”的“女”应为“(安)”之讹,可读为“焉”,为语气词,与其后的“也”连用。

  关键词:古文字  《庄子》  校读

清代《满汉成语对待》作者考辨与方言基础

王继红   马楷惠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摘 要:《满汉成语对待》是一部满汉合璧文献,其作者刘顺为广宁(辽宁北镇)人。该书旨在记录康熙年间老人口中的满语老话,汉语部分以清军入关之际的东北话为方言基础,具有旗人汉语的典型特征,文极俚俗,体现了“我手写我口”的口述语料特点。《满汉成语对待》是研究东北旗人语言与东北话历史的重要语料。

  关键词:《满汉成语对待》  刘顺  东北话  旗人汉语  满汉合璧

期刊简介   

   

     《语言科学》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学术刊物,2002年创刊。本刊为双月刊,每逢单月1日出刊,科学出版社出版。《语言科学》目前已为ESCI数据库索引(2016)、《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2010-2011)、《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并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2011)、清华同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

2012年,《语言科学》杂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第一批入选名单》,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的第一批学术期刊。


                                                                                              《语言科学》编辑部

本文来源:《语言科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推  荐




7月8日-8月26日!面向语言研究的R语言数据分析与论文写作

2023-07-02

刊讯|《语言文字应用》2023年第2期

2023-07-02

学术会议|第二届粤港澳语言生活研究青年论坛

2023-07-02

语言学人|袁博平:语言习得与中文语言项目

2023-07-01

刊讯|SSCI 期刊 《语言教学》 2023年第1-2期

2023-07-01

稿  约|《第二语言学习研究》征稿启事

2023-07-01

重  磅|2023 语言学 SSCI 期刊完整名单(共194个)

2023-06-29

刊讯|SSCI 期刊《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2023年第1-4期

2023-06-29

刊讯|《话语研究论丛》第11辑(附征稿启事)

2023-06-28

刊讯|CSSCI 来源集刊《历史语言学研究》2022年第1-2期

2023-06-27

刊讯|SSCI 期刊《英语语言教学》2022年第1-4期

2023-06-26

刊讯|《语言教育》2023年第2期

2023-06-25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请务必备注“学校+专业/研究方向”

今日小编:young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刊讯|《语言科学》2023年第1-3期

六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心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