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CSSCI 来源集刊《汉语史研究集刊》2022年第1-2期
2023-09-10
2023-09-09
2023-09-07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22年第1-2期
《汉语史研究集刊》(CSSCI来源集刊)2022年第1-2期共刊文49篇。其中,2022年第1期刊发25篇文章。文章涉及赵振铎先生从教70周年纪念专栏、柯蔚南著述译介专栏、《广韵》研究、上古汉语双及物动词演变、古汉语结构探究等。《汉语史研究集刊》2022年第2期刊发24篇文章。文章涉及《汉语大字典》修订研究专栏、佛典语言、汉译佛经、支译佛经、语法化及话语标记、生成词库等。既有对汉语史专业定位与发展的宏观思考,也有对本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特点的翔实分析、对人才培养高校个案的深入考察、对本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有益探索,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本领域的相关问题提供了良好参照。欢迎转发扩散!
目 录
第1期
赵振铎先生从教70周年纪念专栏
229 赵振铎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研究刘利 / 朱光鑫 238 赵振铎先生辞书学理论要略汪啓明 / 孙泽仙 262 赵振铎先生文献学思想及其学术成就张显成 / 祝永新279 赵振铎先生训诂学研究的贡献 / 管锡华293 学术文化品位的升华——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修订本)研读 / 李开柯蔚南(W.South Coblin)著述译介专栏
311 南音在北方官话音系形成中的作用柯蔚南 / 褚福侠327 十八世纪中国北方官话的样本柯蔚南;张羽 / 王继红1 慧琳《一切经音义》引《玉篇》考 / 王正22 《广韵》“不”字平声一读的性质及源流 / 胡海宝34 《韵略字典》与清代天长方音 / 孙志波50 上古汉语双及物动词“献”的句法语义及其演变——兼论《战国策》的一处断句 / 雷瑭洵62 从物性角色看上古汉语中的名源动词 / 袁健惠84 古汉语“(S)不+NP”结构探究 / 王路宁 齐冲104 动词“雇(顾)”的产生和发展 / 王诚116 “筑”的词义演变及其动因机制探析 / 陈智127 清代满蒙汉合璧文献中的“巴结” / 李聪聪145 《简帖和尚》的语言年代问题再探讨——以文献异文爲中心 / 许峻玮160 明成化本《花关索传》语言的地域性——兼论《花关索传》的成书和流布 / 徐多懿178 “居毋宗”镜铭札记 / 邓跃敏184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同形字续考屈 / 玉辉 郑贤章197 《孟子》“涂有饿莩”解 / 周俊勛202 《史记》“酒人乎”解诂 / 景盛轩211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俗语琐记 / 雷汉卿 沈贤219 当代新词新义与《汉语大字典》释义修订浅议 / 赵明358 《汉语史研究集刊》稿约
第2期
《汉语大字典》修订研究专栏
321 《汉语大字典》字际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第二版“一部”字为例 / 李运富
346 《汉语大字典》释义失误考正 / 熊加全
357 大型字书疑难字考释(十八则) / 王亚彬
1 佛典语言的中国化 / 朱冠明
24 汉译佛经与中土文献夜间纪时词的互动及影响 / 余娟娟 方一新
33 支谦译经音译词的对音特点 / 李周渊
79 论出土通假材料对古音研究之价值——基于祭部分合的思考 / 申倩
91 今本《经典释文》与残卷“如字”类目对比举隅 / 武迎晗
101 《渊若韵辨》知庄章组字的读音分合 / 袁舒
119 《字学正本》音系研究 / 但鋭
134 《朱子语类》中的“把个”句 / 徐正考 张丽
150 “硬是”的语法化及其话语标记功能构建 / 俞理明 江佳慧
160 “准”的两种情态功能及其由来 / 周纯梅 李小军
173 “被NP给VP”的构式义及衍生机制 / 刘洁 刘承宇
184 从生成词库论看流俗词源新语义的合成 / 雷莉 赵文
198 先秦两汉“舟/船”的历时更替及相关问题讨论 / 胡波
211 唐五代三音词构词研究 / 洪帅
225 释“补骨脂” / 闫艷
237 禅籍“攒簇不得底病”考辨 / 康健 王闰吉
245 《红楼梦》“茄鮝”及相关问题考辨 / 刘梦晰
256 汉喃文字差异比较研究导论——以四部越南汉喃古辞书为中心 / 陈德裕
272 《清车王府藏曲本》俗字例释 / 侯玉贵
283 广西杂字俗字考证五则 / 黄文浩
293 《玉篇》系字书文献问题辨补 / 闫翠科
313 俗语辞书《谈征》作者辨正 / 刘奕
第 一 期 提 要
赵振铎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研究
刘 利 北京语言大学
朱光鑫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赵振铎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研究领域成就很高。具体表现在:全面占有语言学史料,尤其注重发掘一手史料,深入揭示其语言学价值,同时积极挖掘旧材料的新价值;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语言学遗産,不拔高也不厚诬古人,持论公允;坚持立足汉语研究的特点和中国语言研究的史实,用比较的视角观照中外语言研究,展示中国语言学成就。关键词: 赵振铎 中国语言学史 学术史赵振铎先生辞书学理论要略
汪啓明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孙泽仙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赵振铎先生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又是当代辞书学理论与实践并擅的里程碑式人物。他爲现代辞书学做了系统的理论建构。论文搜集赵先生相关著述,从“体系”“方法”“特色”三个方面归纳赵先生的辞书学理论,以期对汉语辞书编纂、修订及理论完善有所助益,并贺先生从教七十周年。
关键词: 赵振铎 辞书学 体系 方法 特色赵振铎先生文献学思想及其学术成就
张显成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西南大学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
祝永新 湖北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
摘 要:赵振铎先生是文献学大家,自幼便打下了坚实的文献学与传统语言学基础,故能造诣精深,文献学成果累累。其文献学思想大致体现在六个方面:注重历史观和内在联系;力求精细,避免泛言;得失兼指,是非皆评;注重文献版本;注重人们往往容易忽略的文献;注重文献撰写要具备通俗性、可读性。赵先生的文献学成果主要有:《<集韵>研究》《<集韵>校本》《<集韵>疏证》《古代文献知识》,整理《三国志校笺》,众多的文献学论文,如《读<广雅疏证>》《郭璞<尔雅注>简论》《记汲古阁影宋抄本<集韵>》等。关键词:赵振铎 文献学 治学思想 学术成就 《集韵学》
赵振铎先生训诂学研究的贡献
管锡华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赵振铎先生在训诂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先生立足传统语言学,借力于现代语言学理论,深入研究,探寻训诂学的理论体系与发展规律,撰写了《训诂学纲要》《训诂学史略》以及数十篇论文,构建了训诂学及其历史的科学体系,并爲本学科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文章在认真学习先生训诂学论著的基础上,将学习所得整理成文,以庆祝先生从教七十周年,并就教于方家。关键词:赵振铎 训诂学 研究贡献学术文化品位的升华——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修订本)研读
李 开 南京大学文学院
摘 要:本文研究了本文研究了赵振铎先生着《中国语言学史》(修订本)的内在理路、新材料的引用和旧材料的审见新质、语言学史理论系统的构建三大问题。赵着的年代学构架自有其特色,合魏晋至隋唐五代爲一期,宋元明爲一期,都有其理据和经艺之心。引用新出土的文献材料,开发原有纸本材料作出新的发现,是形成全书见解的基础。书中对唐孔颖达《五经正义》有许多新的发现和理性概括,对清代古音学若干特色的理论概括,是赵着颇富特色的两大学术史史论板块。赵着对建立文化自信,特别是更爲重要的学术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关键词:学术文化 语言学史 史料 史论 文化自信南音在北方官话音系形成中的作用
柯蔚南 美国爱荷华大学
褚福侠 山东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摘 要: 根据朝鲜译音材料,使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南京官话于1421年随明朝政府迁都北京之后,在北方官话环境下的使用和发展情况进行考察。通过对比验证,厘清南音和北方本地话在北方官话音系形成中的作用。关键词:南音 北音 官话 语音体系十八世纪中国北方官话的样本
柯蔚南 美国爱荷华大学
张 羽 绥化学院
王继红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 要: 《清文启蒙》是一部面向汉语读者的满文教科书,汉语文本添加满文音译。其中的汉语会话为18世纪中期北方官话口语研究提供了详尽的样本。本文研究的《清文启蒙》版本为汉语文本填加了满文转写。本文以北方官话作为共通语的发展过程为参照,分析该书汉语的部分语音、词汇和句法特征,并考察该书语言与南京地区的南方官话的关系。最后探讨北方官话作为19世纪主要共通语的发展路径。关键词:《清文启蒙》 官话 音系 语法 词汇 北方官话 南方官话慧琳《一切经音义》引《玉篇》考
王 正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广韵》“不”字平声一读的性质及源流
胡海宝 上海大学文学院苏州科技大学文学院
《韵略字典》与清代天长方音
孙志波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韵略字典》是一部新发现的方言韵书。文章考订该韵书成于清康熙朝之后,跟兰茂《韵略易通》关系密切。通过整理韵书的音韵特征,参照现代方言,判定韵书记录的是清代安徽天长方音,并归纳出近代天长方音的历时演变情况。关键词:《韵略字典》 天长方言 语音演变上古汉语双及物动词“献”的句法语义及其演变——兼论《战国策》的一处断句
雷瑭洵 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 要:作为双及物动词,“献”在先秦文献中主要进入“V+DO+于/于+IO”①这一句法格式,汉代才有进入“V+IO+DO”格式的用例,随后发展为单宾动词。本文描述“献”在上古时期句法语义的变化过程,这是上古双及物表达调整的结果。在《战国策·楚策二》“楚襄王为太子时”章中,“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其中“献之地”一般被分析为倒置双宾式,这与“献”在战国时期的句法表现有矛盾。本文认为这句话应断为:“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关键词: “献” 双及物动词 《战国策》从物性角色看上古汉语中的名源动词
袁健惠 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名词在实际语言中跟其他词类的搭配组合和语义表达有其特点。汉语史上有些名词容易发展成为名源动词,而有些名词性质比较稳定,从来没有发展出动词用法。本文借鉴生成词库理论物性结构的描写框架,从起源名词的语义出发,根据名源动词在起源名词的物性结构中所充当的物性角色的不同,描写上古汉语起源名词的物性角色类型、物性角色与起源名词和名源动词的语义类,探讨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的语义生成基础,揭示从名动两个视角研究汉语名源动词的必要性。关键词:物性角色 起源名词 名源动词 语义基础 视角古汉语“(S)不+NP”结构探究
王路宁 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
齐 冲 巴黎七大
摘 要:古汉语中“(S)不+NP”结构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大部分断代语法研究都对在这一框架结构下所表现的语义的差异视而不见,个别研究又以翻译代替语法分析,分类过细。在“(S)不+NP”结构下的小类中,S与光杆名词N表现出领属关系的一类,N无论是抽象名词、物质名词还是有生名词,它们与“无N”语义相等并非由于“不”与“无”功能重合,而是一部分本就是名形兼类词或名动兼类词,另一小部分物质名词和有生名词可以活用为形容词,表示“拥有N的性状”;S与光杆名词N表现出类属关系以及类比关系的小类,多被人划为N名词动用用法,此类当是相较于“非”的语法功能,对照而衍生类推出来的“不”的有标记用法,此类沿用至现代汉语;被判定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用例属于先秦汉语中“综合性动词”的小类,将对象或结果等融入行为动作;NP非光杆名词而是数词或数名短语的小类,分别和“非一N”的否定同一性的用法,以及“无一N”否定存在的用法相似。关键词:汉语言文字学 “(S)不+NP”结构 否定词“不” 句法小类动词"雇(顾)"的产生和发展
王 诚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古籍研究所
摘 要:文章通过与“还”的类比,帮助“雇”的前身“顾”表酬付义的由来,并在传世中土文献的基础上,关注出土文献和汉译佛经等材料,对“雇(顾)”的用法和词义发展作了历时描写:“顾(雇)”在战国末期已有酬付义,后接表赋税的宾语(卽所酬付的钱物),在秦简和中古译经中见于双宾语结构;表雇佣义的“雇(顾)”始见于东汉;汉简及中古译经中“雇(顾)”可表购买义;“雇(顾)”的租赁义大概到南北朝时期才正式出现;唐代以后出现的“雇”的卖义可能只是语用义。关键词:动词 雇(顾) 宾语 词义演变“筑”的词义演变及其动因机制探析
陈 智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通过分析考察“筑”的词义发展变化,对“筑底”等词进行考辨,并提出词义发展的“阻断效应”。“筑”之非“修建、建造”义受北系官话的侵入影响,致其方言分布规模缩减至现代方言中仅存于晋语北部与南系官话的大部分地区。关键词:筑 词义演变 方言 官话清代满蒙汉合璧文献中的“巴结”
李聪聪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摘 要:现代汉语中“巴结”多用作动词,表示“奉承、讨好”之义。近代汉语文献尤其是清代满蒙汉合璧文献中“巴结”的义项更为丰富。本文重点描写清代满蒙汉合璧文献中“巴结”的意义与分布情况,分析该词在不同文献中的满、蒙语对应,通过对应进一步确定其意义。经考察发现,满蒙汉合璧文献中的“巴结”以“辛苦、操劳”“努力”义为主,没有出现“奉承、讨好”义的用例,这种情况与部分北方方言类似。本文结合清代其他汉语文献分析“巴结”的意义及发展,进一步分析“巴结”在清末民初的使用特点,并探讨其在满蒙汉合璧文献中的义项使用上呈现出倾向性的原因。关键词:巴结 满蒙汉合璧 满汉对勘《简帖和尚》的语言年代问题再探讨——以文献异文为中心
许峻玮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明成化本《花关索传》语言的地域性——兼论《花关索传》的成书和流布
徐多懿 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明成化本说唱词话《花关索传》是以三国故事为原型的民间说唱文学作品。它用元明时期白话创作,具有俚俗直白的特点。文章从语言学的视角考察《花关索传》中的方言词和同音字现象,认为《花关索传》在通语的基础上羼入了北部吴语、南部吴语和北部闽语语言成分。文本语言的地域性特点反映了《花关索传》的成书和流传应该在南方地区,尤其是北部吴语地区,后经搬演和刊刻流传到了浙南及闽北一带。分析作品语言的地域性特征,有助于厘清文本的成书地点和流布范围。关键词:说唱词话 《花关索传》 地域性 方言“居毋宗”镜铭札记
邓跃敏 成都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 要:西汉早中期形制相仿、内容勾连的六面“女性赋体诗”铜镜,命名为“居毋宗”镜。本文以用韵、字形和文献参证等方法综合考证,讨论两处句读,训释“宗”“独(襡)”“憔忧”等词语。关键词:居毋宗 镜铭 札记《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同形字续考
屈玉辉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郑贤章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五代僧人可洪撰写的《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存有大量同形字,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29个同形字进行考辨,进一步挖掘该书在同形字研究方面的价值,以期有利于佛经文本的整理与释读、相关字际关系的沟通及大型字书的编撰与修订。关键词:可洪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 同形字 考辨
《孟子》“涂有饿莩”解
周俊勋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 要:从东汉赵岐注以来,“饿莩”中的“莩”都被释爲“饿死的人”。这并不是“莩”的词义,而是“饿莩”的语境义的误解。从文字演变和使用情况看,“莩”是“《史记》“酒人乎”解诂
景盛轩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历来对《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虽游于酒人乎”句中“酒人乎”一语的解释语焉不详。本文通过对《史记》中“乎”“游+于/于+NP”及“酒人”的考察,从文献传抄的角度得出“乎”为“中”的讹误,认为“酒人乎”卽谓“酒家中”。关键词:《史记》 酒人乎 中 形误《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俗语琐记
雷汉卿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沈 贤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摘 要:《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扦实”“揝”“嗞牙来齿”“荡”几则俗语词,大型语文辞书或未收录,或释义有阙漏,需要在修订时加以补充。关键词:俗语词 扦实 揝 嗞牙来齿
当代新词新义与《汉语大字典》释义修订浅议
赵 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第 二 期 提 要
《汉语大字典》字际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第二版“一部”字为例
李运富 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
《汉语大字典》释义失误考正
熊加全 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汉语大字典》仍存在许多释义失误的问题。本文在对其释义内容进行全面测查与研究的基础上,选取19个字试作考辨,以期为相关字的正确解读提供参考。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 释义失误 考释大型字书疑难字考释(十八则)
王亚彬 河北大学文学院
佛典语言的中国化
朱冠明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摘 要:佛教在东西汉之交传入中国,随后大批佛典被译成汉语,与本土文献相比,汉译佛典的语言具有较大的独特性。跟佛教本身经历了中国化的历程一样,很多来自佛典语言的词汇语法成分也逐渐融入大衆口语,实现了佛典语言的中国化。本文以三个虚实程度不同的词语“自己”“生色”“现在”爲例,具体讨论佛教影响下佛典语言成分如何融入汉语,卽佛典语言中国化的起因、过程和途径。关键词: 佛教 佛典语言 中国化 自己 生色 现在汉译佛经与中土文献夜间纪时词的互动及影响
余娟娟 浙江传媒学院
方一新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摘 要:古印度夜间纪时词和中土夜间纪时词是两组不同的词汇,它们在佛经翻译过程中相互借鉴,互相影响。从最终影响来看,译经夜间纪时词对中土文献的影响更深入,译经不仅提供了新词新义,还能触发其他语词的形成。中土文献对译经的影响则主要表现为提供新词。关键词:夜间纪时词 互动 语言接触 同步引申
支谦译经音译词的对音特点
李周渊 中山大学哲学系
摘 要:三国支谦译经中共有425个音译词,本文逐一罗列出这些音译词对应的梵语,并且总结出对音特点,最后指出这些音译词不统一的现象。这一方面为汉语史提供丰富的语料,另一方面为研究早期译经的原典语言提供基础。关键词:阿弥陀经 俗语 辅音 韵尾 复辅音论出土通假材料对古音研究之价值——基于祭部分合的思考
申 倩 吉林大学文学院
今本《经典释文》与残卷“如字”类目对比举隅
武迎晗 山西大学文学院
摘 要: 与敦煌及兴福寺等地所藏残卷相比,今本《经典释文》中的“如字”类目在使用上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如字”注音存在差异的条目中,若同条中残卷首音有主名,则今本《释文》的首音“如字”为后人所添;同条中残卷无首音,则今本的首音“如字”为残卷漏抄;同条中今本多出的又音“如字”有可能是后人添改所致,也有可能出自陆德明原作。关键词:《经典释文》 残卷 如字 今本 改撰《渊若韵辨》知庄章组字的读音分合
袁 舒 山东大学文学院
摘 要:古知庄章组字分布在《渊若韵辨》的十四个韵部中,呈现旣分又合的格局:有些韵部中,知庄章组字对立二分,表现爲知二庄组字读洪音而知三章组字读细音;其余韵部中,知三章组字已经读洪音与知二庄组合流,或正处于向知二庄组演变的进程中。知庄章组字合流是发展的总趋势,且合口字快于开口字。值得注意的是,《渊若韵辨》有少数知二庄组字读细音,这可能是受同韵部知三章组字读细音的影响而産生的混读。将知庄章声母拟爲一套[tʂ tʂh ʂ]更合理,这不仅与知庄章声母合一为《渊若韵辨》上齿音的事实相符,也可爲其后细音i、y的演变提供音理上的解释。关键词:《渊若韵辨》 知庄章 读音分合《字学正本》音系研究
但锐 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
摘 要:《字学正本》为清初河北高阳李景所着字书,书中有数量庞大且系统性极强的音注材料。本文首先整理了反切、直音字与被释字在声韵调地位上的异同,全面阐述了《字学正本》正音、时音两套音系特征。其次通过对比《字学正本》与《洪武正韵》《正音捃言》《元韵谱》《五方元音》《拙庵韵悟》音系的异同,判定《字学正本》正音音系性质。最后比较《字学正本》时音音系与现代保定方言音系异同,在参考宋代以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百年来保定方言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依据现代语音学理论,对演变的动因和机制作合理性解释。关键词:《字学正本》 正音音系 时音音系 性质 演变《朱子语类》中的“把个”句
徐正考 吉林大学文学院
张 丽 吉林大学文学院
摘 要:“把个”句最早出现于《朱子语类》中,作为“把”字句的一个小类,它在句法特征、语义、语用功能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与同样最早见于《朱子语类》的“把一个”句在句法特征、表意等方面旣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其中差异的关键在于“个”是量词还是助词。同时,“把个”句的存在让“把”字句原本居于谓语动词部分的焦点转移到“个”之后,且主观性和构式压制对“把个”句的语义、句法方面也有诸多影响。随着“把”“个”等的逐步虚化,该类句式又衍生出多种搭配、用法,两种句式的差距也愈来愈大。关键词:“把个”句 句法特征 “把一个”句 “个” 比较“硬是”的语法化及其话语标记功能构建
俞理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江佳慧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 要:“硬是”作为评注性副词,常在句中修饰谓词性成分,对谓词性成分所描述的性状加以强调。在成渝方言日常会话中,“硬是”还可单独使用,不作句法结构的组成部分,仅用来凸显说话人的主观情绪,该用法已发展出话语标记功能。“硬是”由副词发展为话语标记是语法化和主观化综合作用的産物。关键词:“硬是” 语法化 话语标记 成渝方言 主观性“准”的两种情态功能及其由来
周纯梅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李小军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汉语中“准”的情态功能主要有两种:认识必然与道义许可。认识必然义的演变路径为:“标准”→“确定(主观认定)”→“认识必然”;道义许可义的演变路径为:“标准”→“确定(客观确定)”→“允让”→“道义许可”。“准”这两种情态功能之间没有直接的衍生关系。“准”后由名词性成分扩展为谓词性成分、母句主语省略、论元位移等,是触发其从实义动词演变为情态副词/助动词的关键因素。关键词:“准” 认识必然 道义许可 语义演变“被NP给VP”的构式义及衍生机制
刘 洁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刘承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西南大学国际学院
摘 要:“被NP给VP”作为一个构式,其构式义为“突出施事,强调影响,影响达成”。本文以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语料为研究对象,对该构式的常项“被、给”和变项“NP、VP”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认为NP施事的出现,“给”作为被动标记的强势回归和强口语化,使得该构式的被动语息和口语化色彩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是诸被动构式中産生较晚、被动意味最为强烈的被动构式。本文进而讨论了其作为被动构式网络中的一员,与“被NPVP”“被VP”及“给VP”“给NPVP”等其他被动构式之间的衍生关系,发现“被NP给VP”构式是“被NP”经过动化、嵌入和强口语化等衍化机制到清末才形成的,是全息强息被动构式,主要用于口语文体中。关键词:被NP给VP 构式羲 衍生机制从生成词库论看流俗词源新语义的合成
雷 莉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赵 文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 要:本文在生成词库论的视角下,分析语义生成机制如何作用于流俗词源新语义的合成。流俗词源旧语义模糊消失引起逆词汇化,根据旧形式谐音聨想到的语素在语义生成机制的作用下可合成新语义:如果语素的语义类型匹配,可通过物性角色选择、纯粹类型选择机制合成新语义;若语义类型错配,类型强迫机制则发挥作用。流俗词源语义合成的量化分析验证了生成词库相关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关键词:生成词库论 流俗词源 语义合成 逆词汇化 量化分析先秦两汉“舟/船”的历时更替及相关问题讨论
胡 波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出土文献综合研究中心
摘 要:本文考察并描写了“舟/船”在先秦两汉的历时更替过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船”的始见年代、“船”何时替代“舟”以及“舟”与“船”之间的关系等几个相关问题。通过实例表明,研究先秦两汉常用词的更替演变,应当充分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进行综合考察和相互印证,同时也要重视异文材料的佐证价值,如此才能使研究结论更加接近语言演变的事实。关键词:常用词 “舟/船” 历时更替 出土文献 传世典籍 异文材料唐五代三音词构词研究
洪 帅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本文从《近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及唐五代文献中提取出唐五代三音词460个,然后考察其韵律、结构、词类及其在现代的存废情况。从韵律上看,唐五代三音词以2+1式为主(共305个),占66.30%。从结构类型上看,絶大多数是复合式(421个),占91.52%。从词类分布来看,以名词为最多(307个),占66.74%。唐五代三音词并不稳定,保存到现代的只有58个(12.61%)。关键词:唐五代 三音词 构词 韵律释“补骨脂”
闫 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禅籍“攒簇不得底病”考辨
康 健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闰吉 丽水学院民族学院
摘 要:“攒簇不得底病”只见于禅宗文献,具有“非世所医”“人人尽有”“爲伊惺惺”三大特征。“攒簇”来自道家修炼的术语,卽聚集五脏之真气,合而爲一,达到无欲无我的修湅境界;中国佛教借鉴这种修行方法,以达到集中精神、消除烦恼的目的。“攒簇不得”就是不能集中精神、不能克服不安、不能消除烦恼,就是不能摆脱人生苦痛、不能超越生死。“攒簇不得底病”就是这种不能超越生死的人生苦难烦恼。关键词:禅籍 攒簇不得底病 特征 意义《红楼梦》“茄鮝”及相关问题考辨
刘梦晰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 要:“鮝(鲞)”为“膎脼”的合声字,义为干鱼。后世将其制法与“鮺(鮓)”相混。本文考察了“鮝”的形音义来源,分析《红楼梦》“茄鮝”的得名理据,辨别不同版本异文“茄鮝”与“茄胙”之名的正误,并对辞书“鮝”的释义作了补充。关键词:鮝 鮺 茄鮺汉喃文字差异比较研究导论——以四部越南汉喃古辞书为中心
陈德裕 郑州大学文学院
汉字文明研究中心
《清车王府藏曲本》俗字例释
侯玉贵 河北大学文学院
摘 要:清代车王府曲本中存在大量俗写,识读不易。本文对其中4个俗写字进行考释,认为“抧”卽“折(摺)”之俗字,“广西杂字俗字考证五则
黄文浩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玉篇》系字书文献问题辨补
闫翠科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
关键词:《玉篇》系字书 版本 传抄 关系
俗语辞书《谈征》作者辨正
刘 奕 上海大学文学院
期刊简介
《汉语史研究集刊》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半年刊)1998年创刊,为学术丛书。收录中外学者的学术论文,涉及到汉语史研究的文字,音韵,训诂等诸方面,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年刊,提倡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鼓励借鉴和吸收现代语言学新的理论和方法,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汉语史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既包括比较狭义的“史”的范围内的研究,也包括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可以说,这里边有着广阔的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在汉语史的研究中,充分地考虑并且结合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这样,其研究就可以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提供大量的事实。
《汉语史研究集刊》官网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推 荐
好书推荐|曹秀玲《汉语语篇连贯的句法机制研究》(留言赠书)
2023-09-10
刊讯|《汉语学习》2023年第4期
2023-09-10
刊讯|SSCI 期刊《语言与认知》2023年第1-2期
2023-09-09
刊讯|SSCI 期刊《应用语言学》2023第2-3期
2023-09-07
刊讯|《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3年第3期(留言赠刊)
2023-09-06
刊讯|SSCI 期刊《语言与社会互动研究》2023年第1-2期
2023-09-05
刊讯|《汉语教学学刊》2023年第1期(附稿约)
2023-09-03
刊讯|《中国语文》2023年第4期
2023-09-01
刊讯|SSCI 期刊 《认知语言学》 2023年第1-2期
2023-08-30
刊讯|SSCI 期刊《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研究》2023年第1-2期
2023-08-29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今日小编:墨 色 深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