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荐读|方寅、李萌:网络热词的语义建构与解构——以“内卷”为例
好文荐读(第三十八期)网络热词的语义建构与解构——以“内卷”为例。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以“内卷”为例
1. 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2. 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方寅,李萌.网络热词的语义建构与解构——以“内卷”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23(02):112-120.
摘要:网络热词反映民众心理、舆情风向和社会变化,影响人们的语言使用与认知思维,值得进行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的分析,特别是了解它们抽象概括和具体化改变的语义建构与解构过程。以“内卷”为个案的分析表明,语义建构是多向的,既通过不同言语行为主体高频使用网络热词的热点话语来实现,也通过热点话语与相关的前话语、后话语之间的互文互动来实现。同时,言语行为主体的差异性具身认知和网络言语行为环境的特点促成了网络热词语义内容增删等语义解构的发生。
关键词: 网络热词;内卷;语义建构;语义解构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南省 2021 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聚焦立德树人导向的‘英雄叙事’式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2021SJGLX2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感谢《语言文字应用》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一.引言
“语言、使用和认知紧密关联”(Bybee,2020)。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网络热词使用频率急遽升高,使用范围越发广泛。网络热词能够反映民众心理、舆情风向和社会变化,影响人们的语言使用与认知思维(吴娅,2019)。这值得我们进行认知社会语言学分析,特别是关注话语、认知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批评认知语言学分析(张艳敏、张辉,2021)。
网络热词大多初现于少数个体(或群体)的特定言语行为,其形义配对在之后的高频使用过程中逐步稳固,并不断被用于新认知域,从而获得语义及语用扩展。这些过程中既存在着“1+1+1+……+1=1”自下而上式的语义抽象概括和规约化识解使用,也存在着“1=1+1+1+……+1”自上而下式的语义具体化改变。这可用认知语言学的构式语法理论解释,即:语言是构式组成的网络。构式既表达“特定项目的知识”,也可表达“普遍的或图式性的知识”;构式运作中会发生构式化和构式演变,前者指新的形义配对体的产生,后者指影响构式内部某一维度的变化。根据这两者发生的先后顺序又可分出“先构式化构式演变”和“后构式化构式演变”。构式语法还强调“语言创造性”(creativity),关注构式功能的可供性(特别是构式语境和共现语境对新语言现象产生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创新性新“构例”的重复使用导致了新的形义配对体的固化和扩散(Goldberg,2006;特劳戈特、特劳斯代尔,2019)。本文将网络热词大规模使用初现时的话语称之为“热点话语”,并借用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术语,将不同言语行为主体(言者和受者)从某一网络热词的情境性使用中抽象概括出群体共同接受的规约化概念内容的过程称为“语义建构”,将与之相对的语义具体化改变称之为“语义解构”。这两者都值得深入分析——通过前者,少数个体(或群体)率先使用的网络用词成为社会普遍理解接受和使用的网络热词;通过后者,网络热词得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语境和新需求持续保持热度。面对纷繁复杂、动态变化的网络热词,对它们的分析离不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个案考察。就网络热词来说,“内卷”是《咬文嚼字》评选出的“2020 年十大流行语”之一,是值得分析的个案。
本研究通过对百度指数、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的调查发现,2020 年 4 月 15 日之前,“内卷”一词的网络搜索量为 0。4 月 20 日,以《内卷什么意思什么梗?》为标题的文章引起部分人对“内卷”的关注,该文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了“内卷”,认为“内卷就是内部竞争”。当天该词在百度的搜索量便达到了 2404,随后的四五个月时间里它保持着日均 2000 左右的搜索量。至 9 月 29 日,微信公众号“全元光滑”中以《你清(华)学子用生命在内卷》为标题的文章获得了 10 万余次的阅读量,次日该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到 1204.7 万,其内容主要是清华大学某计算机系学生边骑车边操作电脑,“内卷”一词随之爆火。11 月1 日,以《浅谈清华学风、课程内卷、特奖与其他》为标题的网络文章又在朋友圈爆红,文中介绍了内卷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该文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内卷”一词随之更热。这种热度尚在延续,如 2021 年 11 月 13 日的百度搜索显示含“内卷”的相关结果约 1 亿条,当日前推 30 天全网日均检索量达 20855 次。
二.网络热词的语义建构
(一)前话语的语义建构
语言是人们熟悉掌握和广泛使用的媒介,言语行为主体有能力掌握它生成、理解和传播的不同方式,进而保障不同的语言使用行为能交融集聚并完成共性语义概念的归纳概括和规约化识解使用。在此过程中,大量话语经动态性、持续性的积聚后,会形成言语社区内的共有知识语境。这种共有的知识语境为网络热词的生成传播提供了条件,以它们为基础的网络话语会不断激增,进而又会进一步丰富网络热词的语义和语境,促进语言、使用、认知三者之间的联系不断被激活和强化。
网络检索显示,前话语中出现的大多是“内卷化”一词,见例(1)和例(2)。它们既是产生于特定场合的实例,也是言者表达特定交际目的的话语表达式(Goldberg,1995),具有很强的语境依赖性,既能为理解提供足够信息,也能为分析语义建构过程提供线索。
(1)内卷化的含义变得复杂而含混,由此而产生更加纠缠不清的问题。(《社会学研究》2004 年第 5 期)(2)内卷化是对经济主体特别是对家庭农场自我战胜和自我锁定机理的一种概括。(《社会学研究》2007 年第 3 期上例中的“内卷化”常被认为译自“involution”一词,一般认为最早提出该词的是康德。1790 年,为了突显演化(evolution)的特征,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使用了“involution”(内卷化)一词,并将该词与“evolution”(演化)区别使用。这两个词根相同,但前缀意义相对,“in”表“向内”,“e”表“向外”。到了 1963 年,格尔茨在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一书中借用“内卷化”一词来分析爪哇国农业,阐述其“由于农业无法向外扩展,致使劳动力不断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产”的现状,“内卷化”的概念开始浮现。在国内,2000 年黄宗智在《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中首次对格尔茨所用的“内卷化”一词进行了解释——“爪哇水稻农业中集约化到边际报酬收缩的现象”。这之后,我国学术界对“内卷化”术语进行了不少阐释,比如刘世定在《“内卷化”概念辨析》一文中指出该术语的语义有些模糊不清(见例 1);郭继强在《“内卷化”概念新理解》一文中对该术语的语义进行了重新阐释(见例 2)。不过,他们关于“内卷化”的语义阐释都局限于农业领域。知网检索结果显示,2000 年至 2018 年,“内卷化”一词被两百余篇论文使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农业领域之外的新领域。譬如,范志海在《论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内卷化”问题》一文中将“内卷化”概念运用到政治领域,见例(3)。又如,陈坚在《内卷化:农村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一文中将“内卷化”概念运用到教育领域,见例(4),用来阐述农村教育发展困境。这些用例呈现出“内卷化”的概念内容愈趋明晰、使用语域愈趋泛化的过程。(3)“国家内卷化”或“政权内卷化”,指的是旧有的国家或社会体系的复制、延伸和精致化。(《社会》2004 年第 4 期)(4)本文使用内卷化这一术语来指涉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背后所隐藏的一种农村教育发展的实质,即由于外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不足或缺失,农村教育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固的内部发展模式和严格的约束机制,致使农村教育在发展和变迁的过程之中出现了一种“路径依赖”和自我“锁定”,发展缓慢、相对停滞。(《教育发展研究》2008 年第 17 期)概言之,“内卷化”这一术语因康德的有意使用而进入学术语域,后通过不同学者的转述使用和解读阐释实现了语义的抽象概括和规约化识解使用,这便是前话语“内卷化”语义建构的过程。有学者曾提出,词汇系统的建构要在大批词语的义征分析基础上才能够逐步实现(李葆嘉、李瑞,2007),而某一具体形式的语义识解描写又可以通过分析与其共现的成分来实现。故此,下面以前述分析为依据将前话语“内卷化”的语义建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内容进行了总结(见表 1),其中语形与多种限定语(表 1 中圆括号内标出)共现的形式表明了使用语域愈趋泛化。
(二)热点话语和后话语的语义建构
值得一提的是,2018 年,邓晓芒在翻译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一书时并没有使用“内卷化”这一译法,见例(5),而是将“内卷化”翻译成“先成论”。(5)这种理论又称“先成论”,但康德认为实际上不如称为“退行论”或“套入论”。(《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2018年)例(5)所示意的回溯和相关语言事实表明,与网络热词“内卷”密切关联的热点话语是“用生命内卷”。具体来说,某位清华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了“内卷”这一词汇,并通过引导或暗示模拟促进了它的语义生成传播与理解接受(Evans,2019)。加之热点话语“内卷”与前话语“内卷化”之间的相关度高,前者很快由后者词缀脱落形成。随后,更多言者用“内卷”来描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生虽然面临激烈的内部竞争,但是该专业却未有明显整体发展这一现象。这一事件的热度不但引起了社会对“内卷”一词的认知关注和识解使用,还持续引发了大规模的跨语域复用。这促成该词的形式和语义不断被反复激活和强化,如例(6)、例(7),进而达成了群体共同接受的规约化识解使用,实现了自身的语义建构。在这种过程中,“内卷”一词浮现了 [+ 内部竞争 ] 义,强化了 [+ 发展滞缓 ][+ 无法向外扩展 ][+自我锁定] 义,弱化了专业语域 [+ 集约化到边际报酬收缩 ][+ 复制旧制度 ][+ 路径依赖 ] 义。(6)典型内卷的饮食是怎样的?(知乎,2020-10-01)(7)从“内卷”演化到“内卷”误读,走出“内卷”电梯。(蓝鲸财经,2020-10-27)语境是语义建构的依托。根据词汇语义的语境研究法,语义会全面地反映在与实际的或潜在的语境的对比关系中。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时,显示出来的具体语义常有不同。为进一步考察热点话语和后话语的语义建构过程,我们需要把视野转向词汇的使用语境。受者通过语境建立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联系,实现对既定话语的理解,这既与心理学的加工过程有关,也与受者的认知策略有关。一般来说,语境内的交流,也就是前话语和后话语的相互关联是网络热词广泛传播的推手,它们之间常常存在互文关系。辛斌(2019)将互文性分为具体的和体裁的,其中体裁的互文性主要是指话语的风格或主题内容上的交融。下面侧重以体裁的互文性为立足点对“内卷”进行分析。在“用生命内卷”的热点话语之后出现了很多以该词所在事件为主题的后话语,例如:(8)惊!清华学子用生命在内卷(豆瓣,2020-09-30;暂记为后话语 1)(9)清华学生的内卷?有人在用生命内卷,但并不是他(腾讯新闻,2020-10-04;暂记为后话语 2)。这些话语以热点话题的形式呈现放射性的语境网络,体现体裁的互文性,促成热点话语和后话语语义建构的实现。“清华学生边骑车边操作电脑”这一话题首先以超链接的形式出现在微博的热搜榜,点开超链接便出现了很多与该话语相关的具体表达式,同时触发了大量围绕“用生命内卷”这一热点话语展开的讨论。这些背景知识随即构成了读者了解网络热词更宽泛的语境,它包括言者的身份、受者的身份、言语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言者和受者之间互通的体验和认知为话语之间的动态语义建构搭建了桥梁。热点话语的言者简单描述事件经过,并通过配图加以佐证。后话语 1 的言者转述了热点话语的核心内容——清华男生边骑车边操作电脑,并在热点话语的基础上举出了很多清北学生各种努力学习的例子,创造出了不同于热点话语的语境,使“内卷”一词具有褒义色彩,表达了作者对清华大学学生痴迷学习状态的肯定。后话语 2 的言者同样在热点话语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语境,但与后话语 1 不同的是,后话语 2 的言者生发出很多关于清华大学内卷以及对社会其他领域中内卷情况的思考,并表达了有别于后话语 1 的负面评价。热点话语、后话语 1、后话语 2 这三种话语虽然具有不同的识解方式、情感评价,但在语境、话题和内容等诸多方面上却互文互动,进而形成异中有同、参照对比的关系。这有助于共性语义的抽象概括和规约化识解使用。概言之,网络热词在大量具体言语行为中实现了语义建构——共性语义的抽象概括和规约化识解使用。这一过程离不开两大要件:一是言语社区内的个体创新、共有知识语境和高频使用,二是前话语、热点话语、后话语之间互文互动和参照对比。以“内卷”为例,通过“内卷化”与“内卷”的语义多向建构,我们可以归纳出群体共同接受的语义概念 1:[[ 内卷化 / 内卷 ] ←→ [+内部竞争 ][+发展滞缓][+无法向外扩展 ][+自我锁定 ]……]。这种共性语义并不是具体语境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它们自下而上式的抽象概括,也就类同于前文所说的“1+1+1+……+1=1”自下而上式的语义建构。三.网络热词的语义解构
言语交际情境复杂多变,言语交际意向多种多样。在网络热词语义建构的同时,具体言语行为主体少不了对网络热词的共性语义进行再情境化、再分析、再描写和再使用,这可以称之为“语义解构”。由于网络热词具有使用频率高、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它的语义解构与建构常常交织共存、交替发生。要想充分了解这样的过程,离不开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分析。“具身”的两层含义构成了一个隐喻的动态言语社区。动态言语社区的一端中某些隐喻能够激活言语行为主体的感官反应,因此言语行为主体能对各种运动进行感知模拟;另一端的隐喻来自言语行为主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它们都兼具同质性和异质性(Littlemore,2019)。同质性具身认知构成了前文讨论的网络热词语义建构的认知基础,异质性具身认知则构成了后述网络热词语义解构的认知基础。
(一)言语行为主体实施语义解构
言语行为主体在知识、经验、意向、认知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常会导致网络热词语义解构的发生。一方面,大部分情况下,受者通过理解言者的字面意思,合理地进行补充从而构建出言者想要表达的信息的同时,言者也在努力帮助受者获取正确的理解。这种交际双方都积极参与的过程常常伴随着对言语社区共有语义知识的语义解构。另一方面,言者和受者之间存在不对称性,不同的现实生活与知识经验导致双方概念化认知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构成具有不同意义和价值取向的话语表述,以便用来表达不一样的声音(Bakthin,1981)。或者说,即使在相同的交际语境下,同样的话语也可以有不同的表达策略及方式,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语义。因此,言语行为应该与交际双方当前所关心的信息相联系,一旦脱离这个前提,就很容易因为信息内容的不对等而产生不同的语义解构。这种语义解构一方面是因言者的即兴创新,另一方面是因类比传播。在言者的即兴创新模式下,言者最初表达的语义被受者理解后进一步创新,夹杂了受者的主观因素,从而在话语中留下了个人印记。此时的受者作为言者又将新的话语传递给下一个受者,如此不断往复,语义解构得以实现。以“内卷”为例,我们试图从言语行为主体的角度分析其语义解构。如下:(10)大学生的“内卷”:竞争还是内耗?(《中国青年报》2020-11-09)(11)从行业内卷到精神内耗,向内的斗争让每一个人都在压力与疲惫的夹击中前行。(澎湃新闻,2021-03-20)上例中的“内卷”“内耗”共现,前者作为网络热词尚未被辞书收录,后者早已被收入辞书。两者都含 [+ 内部消耗 ] 义,前者出现时间明显晚于后者。但从搜索情况来看,2021年 7 月 17 日 ~8 月 16 日期间,“内卷”的搜索指数明显高于“内耗”(见图 1)。例(16)是言者对热点话语的具身认知体现和再情境化使用结果,分析它可以发现言者通过语义解构让“内卷”强化了 [+ 内部竞争 ] 义中的贬义即 [+恶性竞争 ] 义,该语义通过例(17)这类后话语的高频次使用得到强化,不断进行着“后构式化构式演变”类型的语义解构。例(18)也是接受了语义概念 1 中的 [+ 发展滞缓 ][+ 无法向外扩展 ] 义,并对其进行强化,随之也实现了与例(17)相似的语义解构。与此同时,分析语言事实,参照表 1对“内卷”语义的描写,可以发现,它原有的 [+ 自我锁定 ] 等概念内容已经因为言语行为主体的具身认知缺失和再情境化使用匮乏而逐渐消失。因此,我们将后话语中“内卷”一词的语义概念称之为语义概念 2,并将其与语义概念 1 进行对比(见下表 2)以体现其中发生的具体化语义改变这一语义解构过程。
(二)网络言语行为环境加速语义解构网络言语行为环境影响着网络热词使用行为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当前的网络语言具有多样性、简约性、随意性、便捷性等特点,具体言语行为纷繁多变,普通个体的网络言语行为能够在语义解构中汇入和形成社会化的言语行为,演变成大规模的社会性话语实践。因此,讨论网络热词的解构还离不开对网络言语行为环境的分析。以“内卷”为例,它之所以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广为人知,这与网络言语行为环境的改变密不可分。网络言语行为环境的改变为网络热词传播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网络中的搜索、关联、推荐等功能将热点话语、前话语和后话语都聚集起来,加速了新的话语形式和临时范畴的产生,这些新的话语形式和临时范畴又能得到反复激活和强化。譬如,以“用生命内卷”为主题的内容在微信公众号下就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和用法,见例(19)(20)(21):(19)手不释卷。(“全元光滑”微信公众号,2020-09-29)(20)卷卷有名!(“全元光滑”微信公众号,2020-09-29)(21)内耗、“996”、年龄焦虑……职场内卷究竟“卷”了什么?(《齐鲁壹点》2021-02-05)与“用生命内卷”这一热点话语相比较,这些新现象的表达方式有变化,变为只使用“卷”这个新形式。我们认为,这是言语行为主体通过即兴创新的方式对“内卷”进行了形义解构。通过网络言语行为环境多频次的反复激活,“卷”也在逐渐被大众广泛接受。或者说,网络语境衍变出了一种跨时空、跨领域、跨语言的交际领域(祝克懿,2020),加速了“内卷”到“卷”的形义解构。如若在纸媒时代,没有评论区,没有自媒体,言语行为主体只能通过口头、报纸、写信等方式进行言语交际,传播速度慢,显然难以如此便利、快捷地实现“言者—受者—言者”之间的交互性言语行为。这正是因为网络言语行为环境更便于言语行为主体参与言说,能够促成很多有相同看法的人通过网络快速聚合成一个虚拟言语社区。在这种网络言语行为环境中,个体意识能更加便利地获得其他个体的认同,并在传播过程中产生连锁反应,进而获得言语社区的群体性支持和共性语义知识集聚。相比“内卷化”在网络赋予其新义之前长时间所处的“潜”的状态,“内卷”到“卷”的语义解构通过网络言语行为在极短的时间内得以不断实现,“卷”的形式与语义也被广大言语行为主体接受和使用。“卷”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一方面因其庞大的言语行为主体以及复杂的网络言语行为环境,出现了“万物皆可卷”等新用法,在语义上淡化了 [+ 恶性竞争 ] 义,更偏向于中性的[+内部竞争]义。另一方面,“卷”作为一个语素,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出现了“卷王”“开卷有益”等新用法,色彩义上表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情形兼而有之。换言之,这种高频使用、语境泛化、语用过载等因素影响了网络热词概念化过程,折射了网络热词语义解构的活跃性,体现了语言创造性。概言之,网络热词“内卷”依托网络言语行为环境,在个体与言语社区之间通过类比传播或即兴创新等方式不断地实现语义解构。在此过程中,它强化了其 [+ 恶性竞争 ] 义,减少了 [+ 自我锁定 ][+ 复制旧体系 ] 义;随后出现的新形式“卷”在网络言语行为环境的推动下进一步加快了对“内卷”的解构,并形成了语义概念 3。语义概念 1 是对“内卷”进行多向建构产生的结果,而语义概念 2、3 则是在对语义概念 1 进行解构产生的结果,它们之间的对比见表 3。在实现语义解构的过程中,语义概念 2、3 的形式和意义有所改变。可见,在不同的网络言语行为环境下,只有对网络热词语义进行再情境化、再分析、再描写、再使用,解构出新的语义特征和形式,才能适应不同的语境以及言语行为主体表达的需求,建立起群体的话语秩序、经验知识和情感认同。
四. 结论
作者简介
个人简介:1978年出生,安徽安庆人,博士,周有光文学院语言学教研室教授,苏州大学兼职硕导。博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现为南京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现代汉语语法、社会语言学等。近三年出版专著、合著各1部,发表C刊论文多篇,主持国家语委重点项目、国家语委一般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0多项。
研究领域:现代汉语语法学、社会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等。
李萌
个人简介:苏州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汉语国际教育。本文来源:《语言文字应用》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课程推荐
2023-09-22
2023-09-22
2023-09-21
2023-09-20
2023-09-20
2023-09-20
2023-09-19
2023-09-18
2023-09-18
2023-09-17
2023-09-16
2023-09-16
2023-09-15
2023-09-15
今日小编:团团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