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荐读|周启红、王海峰:学术汉语中自我提及语的学科分布考察
好文荐读(第三十六期)学术汉语中自我提及语的学科分布考察。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1.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重庆 400031
2.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周启红, 王海峰.学术汉语中自我提及语的学科分布考察[J]. 当代修辞学, 2023(2): 83-93.
摘要:本文通过自建现代汉语学术论文语料库,考察自我提及语如“我们”“我”“笔者”“本文”等的学科分布。研究发现,“我们”在软学科和硬学科论文中均有使用,而“我”仅出现在文学、历史和哲学论文中,其使用受学者身份等因素制约; 作者自称名词“笔者”在软学科论文中有不同程度的使用,在硬学科中仅生物学论文有少量使用; 抽象主体名词“本文”在软硬学科论文中使用较为普遍。总体上,不同自我提及语在软硬学科论文中的使用受主观性影响,呈现一个连续统。通过对应分析的多元统计发现,与自我提及语共现的动词呈现出多样性。其中,语言学论文自我 提及语的使用表现介于软学科和硬学科之间。
关键词:学术汉语;自我提及语;软学科;硬学科;学科分布
感谢作者周启红老师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一. 引言
在学术语言中,自我提及语指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用于指称自我的人称代词或名词。它们表示作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鲜明的立场,承担着权威性的责任( Hyland 2005: 53) ,如英语中的“I、 we”以及汉语中的“我、我们、笔者、本文”等。自我提及语属于立场表达的主体( 主语/施事/动作发出者) 部分,反映作者如何处理与读者、命题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是学术论文中重要的部分。
本研究通过对自建语料库进行标注和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 自我提及语的表现形式及语篇功能有哪些?
2) 自我提及语在各学科中的总体分布及其差异是什么?
二. 研究语料和研究方法
各学科语料均为 CSSCI 和 CSCD 期刊来源,各学科期刊的选择我们请 教了相关专业的教授,得到领域专家的推荐。自建语料共 320 篇,每个学科各 40 篇,总字数为 4134709 个,总词数为 2389235 个。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对原始语料进行分词、词性标注和抽取,由研究团队开发的“SYNLP 助手 1.0” “SY 立场标记语抽取与统计 1.0”两个工具完成以上任务, 前者对语料进行分词和词性标注,后者抽取自我提及语的语料。然后,由两位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博士生进行统一标注。标注中需要结合语境区分作者与非作者用法/指称,根据语义特征判别是否属于自我提及语用法,属于自我提及语用法就标注为“1”,不属于自我提及语用法就标注为“0 ”,标注完成后进行分类、统计和研究。遇到标注不一致的情况,即经过讨论后重新标注,以保证肯德尔和谐系数( Kendall`s Tau) 达到 0.8 以上。
三. 自我提及语的形式与语篇功能
根据实际语料,本文将自我提及语表现形式分为三类,具体成员如下:
3.1 人称代词
“我”在软学科中有所使用,“我们”在软硬学科中均有使用,“本人”仅偶现于软学科中。3.1.1 “我”
汉语学术语篇中第一人称代词“我”是作者自称,代表行文作者表达立场。我觉得这与其说是一种理论,还不如说是看待诗歌文本的一个视角。(文学)
自我提及语“我”的具体语篇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个人观点构建和文章向导。 个人观点构建旨在营造表达主体对认知对象的看法,突出作者个人见解。诸如此类的表达还有“我的评析” “提出我的解释” “就我所见”等。例如:我的理解是,意见和人的个性或者说自我意识联系在一起。(哲学)文章向导是指表达主体引导读者理解文章,提示论述视角,指示述及范围或相关问题等。例如:这里,我从一名史学工作者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历史)考察结果显示,“我”的用例仅在文学、历史、哲学语料中发现,使用者多为学界权威专家,旨在强调个人看法。3.1.2 “我们”在学术语篇中,“我们”的语篇功能主要有三种: 个人观点构建、集体观点构建和文章向导。第一,个人观点构建。虽然“我们”是集体指代,不同于“我”的个人指代,但仍可表达个人观点建构。在文学、历史、哲学和语言学语料中,独作在表达个人观点时常使用“我们”。例如:我们认为:......,“唐乐”歌辞代表了其中一条途径。(文学)上文作者署名为一人,属于个人观点的构建。我们发现,“我们”作为个人观点的构建功能常体现在软学科中,在硬学科中极少使用。第二,集体观点构建。硬学科团队合作较多,一篇文章中多位作者属于普遍现象,所以 “我们”指称多位共同作者,属于集体观点的构建。例如:我们发现坡向与萌生能力也有一定的关系......(生物) 上文作者数量为两人,“我们”表达的是集体观点的构建。第三,文章向导。即提示操作过程等(Tang & John 1999) 。我们进一步简化了它的输入结构和学习过程。(计算机)3.2 作者自称名词作者自称名词成员主要是“笔者”。“笔者”字面意思为“执笔的人” “写这篇文章的人” (田松 2018) 。在学术论文中“笔者”的使用频率常高于“我”,介于第一人称“我”与隐身第三 人称(“执笔者”) 之间(王鸿博 2018) 。从语用层面看,“笔者”比“我”更适当、更委婉(王殿雷 2012) 。在观点构建和文章向导等语篇功能上,“笔者”比“我”具有客观性。“笔者”在文学、历史、哲学和语言学等软学科中均有用例。例如: 根据笔者数年来的考证及掌握的一手资料来看......(文学)硬学科中仅在生物学语料中发现 6 例,其他硬学科未发现用例。笔者实验室前期对......根系内生真菌进行了初步调查。(生物)
3.3 抽象主体名词抽象主体名词用于指称作者所写的文章。不同于前两类的是,抽象主体名词目的是隐藏作者,更具客观性。主要包括“本文”“拙文”“拙著”“文章”“本研究”“本实验”“本项目”。在学术语篇中,“本文”是指作者、研究团队所写的这篇“文章”。例如: 本文旨在介绍这一文本设计思想和结果。(语言学)“本”有“自己方面”的意思,“本文”相当于“这篇文章”。在学术语篇中,“本文”表达立场主体,功能主要是引出客体。“客体”与所做研究相关,包括研究对象、研究结论、研究问题等。 本文采用应用最广泛的Lee模型......(物理)在学术论文中,常用指称客体的还有“本研究”“本节”,用于提示研究的客体内容。通过对语料分析,我们发现“本文”与“我们”的功能有重叠。表达立场主体时,“本文”可 以替换成“我们”。例如:a 本文尝试从汉语语言特性出发,对......进行讨论。(语言学) b 我们尝试从汉语语言特性出发,对......进行讨论。a 句的“本文”可以替换成“我们”。不过,使用“本文”“本研究”是为了凸显客观性,使用“我们”是为了增强与读者的互动性。但是使用“我们”的有些例句难以用“本文”替换。例如:a 我们以下面两例句进行测试......(语言学)b? 本文以下面两例句进行测试......b 句用“本文”替换显得不自然,因为“测试”是只有“人”才能发出的动作,抽象名词 “本文”与“测试”搭配可接受度低。此外,类似的动词还有“演示”“概括”“阅读”“看出”等。综上,“本文”主要指“作者所写的文章”,即指示对象而非指示自己,因此隐藏了作者,具有客观性。作者使用“本文”,而不用“我 / 我们”,有“去主观化”的作用,降低了文章或研究内容的主观性,它是作者故意将自己放到偏离话语中心位置的一种话语组织策略。但是我们也发现“本文”的功能也在漂移,具有了指人特征,例如“本文尝试”“本文讨论”“本文发现”等。
四. 自我提及语的分布及其相关对应关系
4.1 自我提及语的学科分布
为了发现不同自我提及语的特点,我们对其在不同学科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考察,总体结果如表 1 和表 2。
第一,总体上使用自我提及语频率最高的是语言学(29.55/每万词) 和计算机(28.93/每万词) ,使用频率最低的是物理(14.67/每万词) 和历史(7.43/每万词) 。 第二,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和数学高频使用的自我提及语为“我们”,物理和计算机高频使用的自我提及语为“本文”,而生物高频使用的自我提及语是“本研究”。同时表 1 显示, 各科语料均使用了“我们”和“本文”。第三,学术语言讲求“客观性”,硬学科均未发现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用例。这与硬学科多以实验数据为基准,更强调客观性(impersonality) ( 吴忠华、旁继贤 2009) 相关,因此不使用主观性极强的第一人称单数形式; 而在软学科中使用自我提及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主要是凸显个人主观意志。第四,语言学、数学、生物、物理以及计算机科学不使用“我”“本人”,数学、物理和计算机不使用“本人”,生物和物理“我们”使用的频率远远低于其他学科。可以看出,为了凸显客观性,作者有意隐藏立场主体。而软学科中的文学、历史和哲学均有所使用,是作者为了凸显立场主体。从软学科硬学科两个大类来看,自我提及语各小类数据对比见表2:
受齐普夫定律和数学思想“梯度” (gradient) (图 2) 的启发,可以在“断崖” 处做一个分界线确定高频的位次信息。引进梯度下降概念来确定高频词语的位次信息,梯度绝对值最大处代表变化最快的地方,这当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学意义的梯度求解过程; 我们引进梯度是为了找 到下降最大的位置,即依据共现词的频次信息做一个从高到低的排序,找到梯度绝对值 最大值即高频词的分界线,具体思路如下:
经过测验,词语频次信息差距最大值是处于前几位的词语。根据高频词的词频排序信息,可以找到梯度下降最大值。根据公式(1) ,使用 Python 编写程序进行计算,结果见表 3:
“本文”在各学科期刊论文共现的动词呈现出几个特点: 第一,与“本文”共现动词 ( 右一) 类符数最高的是语言学,共有 39 个,最低的为文学和历史,只有 8 个。文学语料、历史 学语料类符数未超过 10 个,而生物、物理、哲学语料、语言学语料、数学语料的类符数量均超过了10个。第二,从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哲学论文语料中与“本文”共现动词更具多样性。
自我提及语与共现动词的多样性结果见表4。总的来看,“我们”在生物学科中更具多样性,“本文”在哲学中更具多样性,“我”“笔者”在文学中更具有多样性,“本研究”本实验在语言学中更具有多样性,“本人”在历史和哲学中更具有多样性。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我们”“本 文”在各学科中均有使用,而“拙文”“拙著”“本项目”仅各出现 1 例,不具多样性。
4.3 自我提及语与学科的对应关系
表 1 显示学科论文中的数据分布,对应分析的数据类型为行列表形式,其中行代表的是具体的语言项目,列代表的是学科,数值采用了标准化处理,即每万词的标准频率,使用R语言作图,结果见图 3:
从图 3 可以看出,语言学有别于软学科的文学和历史,更靠近数学。从自我提及语的使用 也侧面印证了“语言学是介于软硬学科之间的学科”( 陈明远 1983: 16)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 看,在自我提及语的使用方面,语言学更靠近数学。
上述对应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提及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软硬学科的语言差异。
五. 影响自我提及语分布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自我提及语的使用在主观性上存在一个连续统,见图 4:
六. 结语
本文从宏观上呈现自我提及语的总体分布及其特征,从微观上细致描写“我”“我们”“笔者”“本文 ”的 功 能。语言学、数学、生物、物理以及计算机科学多使用“我们”“本文 ”,未发现使用“我”“本人”情况; 数学、物理和计算机不使用“笔者”,生物和物理使用“我们”的频率远远低于其他学科。自我提及语共现动词呈现多样性,自我提及语的使用在主观性上存在一个连续统。通过对应分析的多元统计,本文印证了语言学表达方式介于软学科和硬学科之间。作者简介
个人简介:周启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在读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词汇与语法、学术汉语、计算语言学、二语习得等领域的研究。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发表论文10余篇。2019年获中国语言学书院奖学金。指导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3篇。
个人简介:王海峰,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主要侧重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1988年毕业于河北师大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邮箱:chinapku@163.com。
本文来源:《当代修辞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课程推荐
2023-09-16
2023-09-19
2023-09-16
2023-09-15
2023-09-15
2023-09-13
2023-09-10
2023-09-09
2023-09-05
2023-09-04
2023-09-02
2023-08-31
欢迎加入
今日小编:young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