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CSSCI 来源集刊《历史语言学研究》2023年第19辑

七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心得
2024-09-03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 

    《历史语言学研究》(CSSCI 来源集刊、AMI 集刊核心)2023年第1期(第十九辑)共刊发文章17篇。文章涉及中古汉语语法、代词性“大小”与“大小大”、西北汉语、汉语方言“持拿”义动词、明代汉语疑问句、测度句中的否定要素、语气词“也”、契约文书时空特征词、词法模式“转V”、名词双音化、《颜氏家训·风操》、明末以来北京方言声调研究等。欢迎转发扩散!

    往期推荐:

    刊讯|CSSCI 来源集刊《历史语言学研究》2022年第1-2期



目  录  

本期目录

01 从八部书看中古汉语语法 / 蒋绍愚

21 代词性“大小”与“大小大”略说 / 冯春田

32 西北汉语里的第三人称代词及领属后缀 / 徐丹

51 汉语方言“持拿”义动词的多功能模式与语义演变 / 吴福祥 金小栋

90 明代汉语疑问句功能的融合与扩展 / 石锓 倪峰山

107 测度句中的否定要素 / 李明

128 语气词“也”在近代汉语的蜕变——基于言语互动的视角 / 梁银峰

146 “靳固”再议 / 方一新

158 古今汉语如何表达{放牧}概念 / 汪维辉

188 论契约文书时空特征词及其形成原因与研究价值 / 黑维强 李想

204 词法模式“转V”的形成与发展 / 张赪

221 名词双音化的几种形式选择及其特点 / 董秀芳

233 《颜氏家训·风操》“时以为笑”新说 / 朱冠明 李佳琪

253 中古以来“也”和“给”的来源札记 / 孙玉文

273 明末以来北京方言声调研究 / 徐朝东

289 《中原音韵》iaE、iεE对立在江西方言中的反映 / 赵彤

300 满(蒙)汉合璧文献语料价值的多角度挖掘——基于太田辰夫的相关研究与假设 / 王继红 马楷惠

318 编后记



提  要  

从八部书看中古汉语语法

蒋绍愚     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  要: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是一个有待于加强的问题。本文选取八部中古汉语时期的著作(包括中土著作和汉译佛典),进行分析,概括出中古汉语时期八个方面语法特点,并指出这些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东汉时期这些特点还不很明显。关键词: 中古汉语 语法特点 东汉 魏晋南北朝

代词性“大小”与“大小大”略说

冯春田     东大学

摘  要:宋元时期的汉语里出现了“大小”“大小大”以及“倒大”等比较特殊的代词,本文在学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分析讨论这类指代词的类型、变化与形成等。

关键词 “大小” “大小大” “倒大” 类别 来源

西北汉语里的第三人称代词及领属后缀

   丹    

德国美因兹大学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

摘  要:文章分析了两种现象:1.甘肃—青海地区汉语和非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繁杂的语音形式;2.西北地区某些汉语方言里“名词+第三人称领属后缀”的用法。甘青地区汉语里的第三人称代词除了“他”,还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来源于不同的非汉语言。非汉语言之间也相互借贷,在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实体借贷的网络。西北个别地区“名词+第三人称领属后缀”的用法渊源深远,应该是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突厥语族在不同时期影响汉语的结果。现在在陕北地区看到的现象大概是模式借贷了上述非汉语言。今天的唐汪话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初期阶段,两种借贷方式可能并存。

关键词:第三人称 西北地区 实体借贷 模式借贷

汉语方言“持拿”义动词的多功能模式与语义演变

吴福祥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北京语言大学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心

金小栋

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  要:汉语方言中不少“持拿”义动词都发展为多功能虚词。本文从比较方言学角度对汉语方言中若干“持拿”义动词的多功能模式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语义演变的路径。

关键词: 汉语方言 “持拿”义动词 多功能模式 语义演变

明代汉语疑问句功能的融合与扩展

石   锓    倪峰山 

湖北大学文学院

摘 要:明代汉语的疑问句有“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两种用法。“有疑而问”的疑问句存在着功能融合的现象:极性问与特指问融合,形成了特指是非问、特指选择问和特指正反问;推测问与特指问融合,形成了特指推测问。“无疑而问”的疑问句存在着功能扩展现象,由反问向祈使、感叹等扩展。

关键词:明代汉语 疑问句 功能融合 功能扩展

测度句中的否定要素

李 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摘 要:本文讨论近代汉语测度句中一些带有否定要素的副词,主要涉及“莫”“别”“不要”“怕不是”及相关词语。主要结论如下:“莫不是”“别不是”“怕不是”出现于测度句,是表测度的“莫、别、怕”与表测度的“不是”的套叠。这些词语一开始与负面义关联,有不希望的意味,但后来可以扩展到表示不合预期,甚至只是缓和语气。

关键词:测度句 否定要素 羡余否定

语气词“也”在近代汉语的蜕变

——基于言语互动的视角

梁银峰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摘 要: 过去汉语史学界在讨论语气词“也”的应用和演变时,多关注其动态用法的衍生与扩散,在我们看来,言语互动功能的增强,即传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情绪等用法才是其演变的主旋律。本文的主要结论是:言语互动功能是“也”交互主观性增强的表现;伴随着“也”言语互动功能的增强,它在语音上也分化为文白两读,白读音保留了上古属于歌部的ia音(字形上由“也”替换为“哑”“呀”等),文读音变为“车遮”韵的(字形上仍写作“也”),文白两读的出现以及在表达功能和字形上的分工,标志着语气词“也”在宋元时期发生了蜕变;中古、近代语气词“也”和上古汉语的语气词“也”在功能上和语音上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那种认为这两个“也”没有直接关系的观点很难站得住脚。

关键词:语气词 也 言语互动 蜕变

“靳固”再议

方一新    浙江大学 

摘 要:中古时期,有“靳固”一词,较早见于《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此例“靳固”,诸家有不同意见:或释“靳”为吝惜,“固”为固执,固守,坚持;或谓“‘靳固’之‘靳’,乃‘赾’字之假”。涉及的问题包括:第一,“靳固”的本义是什么?其内部结构是什么关系,是否理据不明?第二,“靳固”的早期用例,是否只见于中土文献?第三,“靳固”的“靳”是否为“赾”之借字?笔者对这几个问题略作梳理,酌为考释,是为“再议”。

关键词:靳固 《世说新语》 中古汉语 汉语词汇史 翻译佛经

古今汉语如何表达{放牧}概念

汪维辉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文学院

摘 要:提要考察表达一个概念的用词在历史上的演变和方言中的分布,并阐明两者的关系,是汉语词汇史的基本任务。本文围绕“放牛”这一组合考察古今汉语如何表达{放牧}概念。上古汉语说“牧”,至晚从东晋起可以说“放”,并在唐以前可能已经取代了“牧”。先唐佛经比中土文献更能反映口语。近代汉语主要使用“放(北方)”和“看(南方)”,这种北—南对立的格局大致形成于晚唐五代,一直延续至今。当代方言用词丰富多样,但没有专用的“放牧”义动词,都是借用其他动词。大官话区基本都是“放”,非官话区则五花八门,“官话(+放)—非官话(-放)”的对立明显可见。这些动词的语义来源多达十种以上,以“看视”义词最多,分布也最广。除“饲”“养”外,“放、看、/眏、睇、觑、睨、望、、守、掌、管、照、顾、牵、挡、堵、拦、赶、趁、吆、走”等都是用其中的一个动作来表达整个事件,后来这种修辞义固化为了词义。跟“一义用多词”相反,也存在“一词有多义”的情况,比如当代方言中的“看”“饲”和近代汉语中的“放”。文章还讨论了近现代汉语里“放+禽畜名”的隐喻义问题。此类工作仍有拓展余地:一是个案的增加,二是研究的精细化。

关键词:放牧 牧、放、看 同义异词 同词异义 词义演变 汉语词汇史 汉语方言

论契约文书时空特征词及其形成原因与研究价值

黑维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想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借用方言学的特征词理论成果对契约文书用词时空特征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揭示契约文书的文献学价值,能为该类文献所在地的语言研究提供历史层面的参考,也有益于对来源地不明的契约文书进行归属地判断。本文综合运用归纳、比较等方法,从时代、空间两个方面分析其类型,探究其形成原因,总结其提取方法,阐述其研究应用价值。

关键词:契约文书 特征词 方言 文献学 价值

词法模式“转V”的形成与发展

张   赪    清华大学中文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考察、分析,描写了词法模式“转V”的结构和语义,揭示了词法模式“转V”产生与变化历程。“转V”词模萌芽于上古汉语后期,在中古汉语中确立并发展迅速,近代汉语时期在法律文献中有特别的表现。“转V”词模的产生受到了词汇双音化发展的推动,是汉语双音化大趋势发展结果之一,同时“转V”的发展也一直受到文献的语体特征影响。

关键词:词模 转V 双音化 语体特征

名词双音化的几种形式选择及其特点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 要:本文讨论名词在双音化时的形式选择。名词可以通过复合、加缀和重叠的方式实现双音化。其中复合的方式最为常见。在复合的方式中,并列复合法尤其值得注意,汉语的并列复合法十分发达。通过加缀构成双音词的方式中,所加词缀往往发生功能弱化,变为不贡献语义只是凑足音节的词内成分,即发生了“音系化”。由重叠构成的名词双音词数量较为有限。由不同方式形成的双音名词在风格上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加缀和重叠构成的双音名词口语性较强,通过复合方式形成的双音名词书面性较强。名词双音化的方式也存在地域的差异。

关键词:名词 双音化 词汇演变

《颜氏家训·风操》“时以为笑”新说

朱冠明   李佳琪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摘 要:《颜氏家训·风操》第34条:“尝有甲设宴席,请乙为宾;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乙子称其父已往。时以为笑。如此比例,触类慎之,不可陷于轻脱。”为何“时以为笑”,即乙子有何过失,遭时人嘲笑?这涉及对本段文字的准确理解。以往分析其笑点,有人认为在“误言‘其父’”,有人认为在“不明‘早晚’”,有人认为在“‘已往’犯讳”,等等。本文认为当在乙子不明“顾宅”为“返家”义,答非所问,故贻人笑柄。

关键词:颜氏家训 早晚 已往 顾宅

中古以来“也”和“给”的来源札记

孙玉文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 要:文章讨论副词“也”和动词“给”读ckei的来源。结论是:副词“也”来自“亦”,“亦”脱落韵尾后变成“也”,这个“也”起先不可能读“羊者切”(《广韵》),而是读“演尔切”(《集韵》);唐朝时,副词“也”使用频率不高,人们按照“也”的常见读音“羊者切”去读它,也有方言读去声,音同“夜”,后来共同语中沿用了“羊者切”这个读音。动词“给”读ckei,来源于早期的*cki。明清时期,舌根音后接i、y时变成舌面前音,“给”文读变成读t?,*cki的读音站不住了,于是就在k和i之间增生ue,或增生一个e,产生ckuei,或ckei,ckei在共同语中沿用至今。

关键词:副词“也” 动词“给” 来源 读音例外

明末以来北京方言声调研究

徐朝东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

摘 要: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北京方言材料最早见于明末。艾约瑟等北京声调只是对调类分类及调形的描述;佛尔克、高本汉等开始对北京调值进行记录。19世纪初叶(1800)北京方言的声调系统:阴平是高平,调值是HH(44—55);阳平是高升,调值是MH(24—35);上声是降升曲折,调值是MLH(213—214);去声是高降,调值是HL(41—51),此后到现代北京方言声调调形与调值基本没有变化。艾约瑟记录中北京方言的声调异读,可能是北京移民的方言底层读法。

关键词:北京方言 声调系统 声调异读 移民

《中原音韵》iaE、iεE对立在江西方言中的反映

赵   彤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 要:中古牙喉音开口二等在《中原音韵》音系中普遍产生i介音,在山、咸、效各摄中与同摄三四等构成iaE和iεE的对立。这种对立在一些江西方言中仍然存在,表现为一部分牙喉音开口二等字文读为iaE,与同摄三四等的iεE对立。江西方言的文读iaE应该是元代从北方话传入的。江西方言iaE和iεE的对立模式为我们拟测《中原音韵》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关键词:《中原音韵》 iaE、iεE对立 江西方言

满(蒙)汉合璧文献语料价值的多角度挖掘

——基于太田辰夫的相关研究与假设

王继红   马楷惠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 要:满(蒙)汉合璧文献是太田先生研究清代汉语与北京话时使用的重要语料,由于时代与语言所限,太田辰夫并未使用满汉对勘方法,没有从语言接触角度去挖掘满汉合璧文献的独特语料价值。但是太田辰夫数种关于满(蒙)汉合璧文献语言的观点,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首先,应当重视满(蒙)汉合璧文献在汉语、满语、蒙古语及语言接触研究等方面的语料价值;其次,满(蒙)汉合璧文献内部差异问题有待进一步考察,不能将其中的汉文部分简单归结为北京话;再次,汉儿言语与旗人汉语的关系有待深入思考和验证;最后,满(蒙)汉合璧文献与威妥玛及其编写团队所著《语言自迩集·谈论篇》的改写关系也应当厘清。

关键词:太田辰夫 满(蒙)汉合璧文献 汉儿言语 《一百条》



期刊简介   

   

     

《历史语言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法与词汇学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主办、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系列学术集刊,旨在为国内外历史语言学界提供一个较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从2021年开始,本刊改为一年两辑,简体字。
本刊主要发表原创性的历史语言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本刊面向国内外语言学界组稿,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欢迎投稿。
本刊通讯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编辑部,100732电话:010-85195400电子邮件:syyx@cass.org.cn.


                                                                                              《历史语言学研究》编辑部

本文来源:《历史语言学研究》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推  荐



刊讯|SSCI 期刊《计算语言学》 2023年第1-4期

2024-05-27

刊讯|《汉语教学学刊》2023年第18辑

2024-05-24

刊讯|SSCI 期刊 《写作评估》2023年第55-58卷

2024-05-23

刊讯|《世界华文教学》2023年第12辑

2024-05-22

刊讯|《语言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3期

2024-05-20

刊讯|《海外华文教育》2023年第2-3期

2024-05-19

刊讯|《外语导刊》2024年第1-2期(留言赠刊)

2024-05-18

刊讯|《汉语语言学》2023年第4辑

2024-05-17

刊讯|《汉语国际教育学报》2023年第14辑

2024-05-16

刊讯|CSSCI 扩展版《华文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1-2期

2024-05-15

刊讯|《语言规划学研究》2023年第13辑

2024-05-14

刊讯|SSCI 期刊《英语语言教学》2023年第1-4期

2024-05-13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务必备注“学校/单位+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小秦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心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