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当代语言学》2024年第1-2期

七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心得
2024-09-03
《当代语言学》

2024年第1-2期 

    《当代语言学》(北大核心、CSSCI来源期刊、AMI核心)2024年第1-2期共计刊发20篇文章。主要涉及老年语言学、方言语法研究、动语言学等主题研究,具体有汉语话题结构、关于“着”“了”的研究、“X不比/没有/不如Y Z”结构研究、类同义副词“也”、句末语气助词“吧”和“呢”、汉语量词“个”等个案研究。欢迎转发扩散!

    往期推荐:

    语言学年报·期刊动态 | 《当代语言学》(2023)

    刊讯 |《当代语言学》2023年第6期



目  录  

2024年第1期

研究性论文

01 论老年语言能力与评估 / 顾曰国

25 身份类属机制的原理与应用——以医患沟通中的“老年”标识为例 / 林尔嵘 林鼎勋

40 语境句中汉语话题结构的加工——基于主句和关系从句内宾语话题化对比 / 吴芙芸 王芳

54 跨语言视角下汉语未完整体标记“着”的语义 / 张梦杰

70 汉语中因果句和推理句的句法语义初探 / 朱丽师

84 “X不比/没有/不如Y Z”变体选择的多变量分析 / 张进凯

国外语言学评论

99 扩展概念隐喻理论与汉语隐喻研究 / 黄洁

学术争鸣

116 谈分析“了”的方法理念 / 范晓蕾

139 关于“了”研究的理论思考——兼论汉语语法研究理念的革新 / 张黎 张熙宁

其他

24 “语言学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115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二十届评奖结果揭晓

158 第二十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征集论文启事


2024年第2期

研究性论文

159 扩展适应的特征和解释力——以类同义副词“也”的产生为例 / 彭睿

178 句末语气助词“吧”和“呢”的共性与特性:从语义-韵律界面出发 / 李宝伦 李彬

193 从汉语量词“个”的普遍使用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 杨静 王文斌

208 汉语方言“说”类语气词的功能类型及其形成 / 金龙

228 土家语“被动标记”再认识——兼论藏缅语被动语义策略 / 鲁曼 易振 马瑜

246 何为底层形式? / 马秋武 王平

当代语言学前沿

259 神经科学视角下的会话含意理解 / 冯望舒 周晓林

274 口语会话反馈标记研究:回顾及前瞻 / 刘琪 王海峰

293 可视化的逻辑变量——手语指向词的语义研究前沿进展及启示 / 李靓靓 林皓

书刊评介

304 互动的多模态性和语言的多模态研究——《汉语互动中的多模态》评介 / 乔雪玮

311 构式路径的应用与扩展——《构式语法:英语的结构》评介 / 傅宏杰 张韧

其他

303 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征集论文


提  要  

论老年语言能力与评估

顾曰国    

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

摘  要:文章聚焦三个问题:1)如何对语言能力做出科学界定;2)如何对语言能力评估做出科学界定;3)如何对老年人语言能力与评估做出科学界定。文章首先介绍邦格科学概念分析法。然后用此方法对三个问题逐一剖析,包括对我国历代语言能力评估的剖析。此后文章提出老年人语言能力评估五项原则:1)理解整人原则;2)叙事能力原则;3)现场即席话语原则;4)生活参与度原则;5)个人自比原则。最后文章交代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当前流行的三种语言能力评估方案急需进行科学验证。关键词: 概念结构与功能  科学概念分析法  语言能力评估原则

身份类属机制的原理与应用

——以医患沟通中的“老年”标识为例

林尔嵘 林鼎勋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会话分析作为一种语用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对很多中国学者来说已不陌生。然而,与之同根同源,同在“民俗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框架下的“身份类属机制”(membership categorization device,简称 MCD)却鲜为人知。本文先系统介绍身份类属机制如何构成会话中的显著诠释机制,以及其为互动交际构建交互主体性的重要价值;然后以新加坡某医院里的门诊语料为例,运用会话分析方法探讨“老年”这一身份类属在门诊互动中的作用。研究显示,不只老年华人患者在就诊时会标识个人的“老年”身份,将其作为拒绝医疗建议的理由,医生也会在特定的话语环境下用“老年”身份来标识患者,作为建议患者进行医疗检 查的理由。这两种对“老年”身份类属看似矛盾的解读实际上反映了身份类属机制的重要运作原理:同一种身份类属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可能折射出不同的常识性推理,从而担负起不同的交际行为。门诊会话中“老年”身份类属的使用显示出身份类属机制这一会话互动资源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会话分析  互动语言学  身份类属机制  老年

语境句中汉语话题结构的加工

——基于主句和关系从句内宾语话题化对比

吴芙芸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   芳    爱丁堡大学哲学、心理学与语言科学学院

摘  要:汉语一般认为是SVO型语言,同时也是话题优先型语言的代表。宾语话题化(TSV)结构与典型SVO结构相比是否更难加工,不同的句法分析会做出不同的预测,而实证结果尚无定论。本文基于汉语话题结构允准出现在关系从句中的类型特点,通过提供上文语境引入定指话题,采用自控步阅读范式,对比考察汉语母语者在加工源于主句层面和关系从句内部的TSV结构与SVO结构的实时过程,以期为认识汉语话题的句法性质提供新的证据。结果显示,与SVO句相比,TSV句在主语位置上具有加工难度;但在关键动词位置上,无论TSV句是在主句层面还是在关系从句层面,均未发现加工难度。这些结果倾向于支持“基础生成说”,暗示汉语宾语话题化结构的加工并非一定涉及长距离句法依存关系的建构,或有可能是语义依存的建构。

关键词:汉语话题结构  加工  复杂度 

跨语言视角下汉语未完整体标记“着”的语义

张梦杰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摘  要:本文在情境语义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跨语言的角度来分析汉语未完整体标记“着”是否具有法语和俄语未完整体标记所具有的惯常义、进行义和状态持续义等一系列语义。本文发现汉语“着”、法语未完整体标记和俄语未完整体标记共享惯常义、持续进行义和状态持续义。但是, 汉语“着”不具有法语和俄语未完整体标记所共享的模态进行义、法语未完整体标记的准备义和描述未完整体用法,以及俄语未完整体标记的事实未完整体用法。本文采纳“未完整体共享语义核心假说”,认为“着”是对情境进行量化的全称量化算子,“着”和法语、俄语未完整体标记语义的异同主要源于三种语言未完整体标记在量化域中对情境限制的异同,而引起对量化情境限制异同的深层动因则是三种语言未完整体标记语法化路径的异同。

关键词:  未完整体标记 “着”  跨语言视角  情境语义学  语法化  

汉语中因果句和推理句的句法语义初探

朱丽师    湖北大学文学院 

摘 要:汉语因果复句内部呈现出因果和推理二分格局,两者在语义关系和句法表现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因果句“C2,因为C1”中,从使因到结果,严格遵循事件层面的时间先后顺序。在推理句“C2,因为C1”中,言者先认识到的理由C1,在事件层面是后出现的结果;而言者的推论C2, 在事件层面却作为使因先行存在。因此,推理句存在认知进程和事件进程的错配。因果句的使因和结果共同构成一个言语行为单元,推理句的推论和理由则分属两个不同的言语行为单元。这样的言语行为特征决定:“因为C1”在因果句中可被降级为补足语成分,可被否定或提问,可被排他词焦点化,可用于强调句型,C1也可由体词性成分充当,而推理句排斥以上句法操作。

关键词:因果复句  因果  推理  言语行为单元  小句整合

“X不比/没有/不如Y Z”变体选择的多变量分析

张进凯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摘 要:本研究基于语料库标注数据,首先探讨制约“X不比/没有/不如Y Z”变体选择的显著因素及其影响效应,发现当语域偏向书面语、比较项和被比项为无生、结论项极性体现为积极义、比较点出现时,结构选择上倾向于“X没有Y Z” “X 不如Y Z”,但是当比较项和被比项词长不等时, 结构选择上倾向于“X不比 Y Z”。本研究发现“X不比/没有/不如Y Z”变体选择是多个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而且不同因素之间常常呈现出复杂的多重交互效应。最后发现对“X不比/没 有/不如Y Z”变体选择具有显著影响的预测变量,按照其相对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是:结论项极性、语域、比较点的位置、被比项的生命度、比较项和被比项的词长、比较项的生命度。

关键词:逻辑回归  对数优势比  条件推断决策树  随机森林  多变量分析

扩展概念隐喻理论与汉语隐喻研究现状

黄   洁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 本文述评Kövecses(2020)扩展概念隐喻理论基于转喻的隐喻观、多层结构隐喻观和扩展的语境观,聚焦其在隐喻映射的双向性、隐喻和转喻的关系、隐喻的系统性、隐喻认知的互动性等方面的核心思想,分析它与标准概念隐喻理论、隐喻网络等的共性与区别。文章还以人生隐喻为例,结合汉语语料库BCC和英语语料库COCA中词汇的隐喻用法,讨论扩展概念隐喻理论对汉语隐喻研究的启示,即隐喻的层次性和连贯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变化性和生态性研究。

关键词:扩展概念隐喻理论  双向性  多层次观  扩展的语境观

谈分析“了”的方法理念

范晓蕾    北京大学中文系 

摘 要: 本文就研究普通话助词“了”的方法理念提出:研究之初,不宜以寻找“了”在所有用法中的统一性意义为目标;材料考察中,词尾“了₁”和句尾“了₂”要区别开来看待,判断它们的范畴归属不要囿于印欧语的语法框架;语义分析中,必须明白一个编码了s义的语法形式未必用于所有蕴含s义的句子。这些主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汉语虚词研究的几条要义。

关键词:了  时体范畴  虚词研究  方法理念

关于“了”研究的理论思考

——兼论汉语语法研究理念的革新

张   黎    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国际学部

张熙宁    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

摘 要:本文在梳理“了”研究源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界变”理论,认为“了”所表达的界变是句子语义函数式中的常量,界变同语句中的动作/性状、情状、情态、 语态、时态、述题等语义范畴相关,表达这些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语义范畴广义的状态变化。同时,本文还指出形态型语言的语法时体理论的局限性,并回答对一个“了”论的质疑,认为只有确立语言认知类型学的理念,转换研究范式,才能摆脱印欧语眼光的影响,确立真正具有普遍语法意义的汉语 “了”定位。

关键词:“了”  界变  语义函数  常数  认知类型

扩展适应的特征和解释力

——以类同义副词“也”的产生为例

彭   睿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摘 要:除了语法化,功能性单位还有另外几种产生途径,包括“去语法化”“语境吸收”和“扩展适应”。扩展适应通常发生于高度语法化并且正在式微的语言单位或材料中,其最重要的特征是:1)“无预料性”,即不遵循任何既有的历时演变规律;2)“新颖性”,即变化过程缺乏中间阶段,不由语用推理来推动。扩展适应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历时形态句法演变的疑难杂症。如汉语类同义副词“也”的来源一直困扰着学界。一部分学者认同“也”由句中语气词演 变为类同义副词的说法,但对这一演变背后机制的解释(语境吸收或去语法化)都缺乏说服力。中古开始,句中语气词“也”在口语中式微,而且句中语气词和类同义副词之间无清晰的关联,因此从句中语气词“也”到类同义副词“也”的变化符合扩展适应的条件。

关键词:扩展适应  无预料性  新颖性  跳跃性转移

句末语气助词“吧”和“呢”的共性与特性:从语义-韵律界面出发

李宝伦    香港都会大学教育及语文学院

李   彬    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

摘 要:句末语气助词“吧”和“呢”可以用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中,具有一定的语义模糊性。本文以假设让步复句“VP(吧/呢),……;不VP(吧/呢), ……”为负载句,综合形式语义分析和语音实验等方法来阐述、验证“吧”和“呢”的核心语义和韵律投射。两个语气助词都具有表达可能模态的语义特征,二者的区别在焦点结构。这一语义假设在语用调查中得到印证。随后的语音产出和感知实验揭示了不同的韵律模式以及音高突显对语气判断的影响。综上所述,“吧”和“呢”在同一句法结构中可以表达相似的基本语气,语义共性在于其模态义,特性差异在于语气助词与语义焦点的关联。它们的语义差别与承载句的韵律模式及语用功能相吻合。

关键词:句末语气助词  “吧” “呢”  语义-韵律界面  语音格局

从汉语量词“个”的普遍使用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杨   静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王文斌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摘 要:学界目前主要从经济性原则(周国光 1996)和语体分工(孙汝建 1996)解释汉语通用量词“个”的泛化使用。虽各有其理,却有待进一步充实和深入。本文对比分析英汉表量结构以及汉语通用量词与专用量词的差异,主要发现有三:1)汉语量词在表义上具有冗余性,其认知的实质在于强化名词的空间性;2)专用量词和“个”具有语体分工,是因为两者对空间性表征的详略度不同,在不同程度上满足汉民族表达空间性的心理需求;3)汉语专用量词和通用量词并存,说明汉民族表达空间性的方式已形成详略度不一的选择系统, “个”已演化为表达空间性的图式标记,这既可使空间性表达更具弹性,也更便于人们基于空间性构建非空间性经验,这说明汉语母语者对空间性思维的偏爱。

关键词:“个”  英汉表量结构  通用量词和专用量词  空间性标记  汉语的强空间性

汉语方言“说”类语气词的功能类型及其形成

金   龙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摘 要:汉语方言中“说”类语气词的功能纷繁多样。本文基于句类、语义特征,将汉语方言“说”类语气词的功能概括为五种口气:肯定、意外、确认、究问和反问,并论证指出肯定和意外为原型功能,其来源是言说动词的示证功能。从示证功能到不置可否的中性口气,再发展为肯定口气和意外口气,并衍生出其他功能,是言说动词的进一步语法化、主观化。其形成机制是句法位置、语境吸收以及语用迁移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重新分析。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1)“说”类示证标记不仅存在由“不知”到“意外”的主观化路径,还存在由“知情”到“肯定”的另一路径;2)在前一条路径中,意外标记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为疑问标记和反问标记。

关键词:言说动词  语气词  示证  意外  肯定

土家语“被动标记”再认识

——兼论藏缅语被动语义策略

鲁 曼 易 振 马 瑜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 要:现有关于土家语是否存在被动结构的看法有两种,一种认为土家语有被动结构,被动标记为ko35或to21,另一种认为土家语没有被动结构。文章从施事降级、受事提升、论元减价等方面,说明土家语不存在被动结构,ko35和to21都不是被动标记,ko35是施事标记,to21是反身代词,土家语采用反身代词策略实现被动语义功能。本文进一步指出,被动结构在藏缅语十分少见,藏缅语言被动语义功能主要通过以下六种策略来实现:1)施事名词使用泛指第三人称复数或者抽象义名词;2)受事名词标记为定指;3)反身态(或反身代词)或致使态等;4)主语和宾语位置变换;5)迂回式被动(助动词+主动词);6)被动结构。

关键词:被动语义策略  被动标记  土家语  藏缅语

何为底层形式?

马秋武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王 平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摘 要:底层形式是生成音系学的重要理论概念,也是其语法操作的重要环节。生成音系学的底层形式不是结构主义音位学的“音位”,国内很多学者常常把“音位”当成生成音系学的底层形式。不仅如此,还常常把国外一些学者所使用的汉语“底层元辅音”改成“音位”。本文将从结构主义音位学的“音位”谈起,具体阐释“音位”与“底层形式”的区别,指出“底层形式”并不是表层一定出现的形式。不充分赋值理论是对底层形式的特征赋值,不是确定底层形式的选择因素。把两种不充分赋值理论用作底层形式的选择上并不恰当。所以,我们在做生成音系学的分析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概念和做法纳入其中,应分开彼此,说清关系,搞清楚理论的来龙去脉。

关键词:底层形式  生成音系学  音位  结构主义音位学

神经科学视角下的会话含意理解

冯望舒    

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

周晓林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摘 要:格赖斯(Grice 1957)提出了会话含意这一概念,并将其分为一般会话含意和特殊会话含意。当前三种主流的语用理论对两种含意之间的关系持不同观点,对两种含意理解的神经基础有不同的预期。基于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发现,相比于默认理论和关联理论,语义最小论的观点更加贴合含意理解的实证研究结果。具体来说,特殊含意与一般含意理解所涉及的语用系统共享语言加工的核心网络,负责含意理解所需的额外语义激活与整合加工;但特殊含意理解还涉及负责心理理论的脑网络,以支持个体对说话人在当前特定语境下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一般含意理解所涉及的更加胶囊化的语用系统还包括背内侧前额皮层,其计算过程需要根据以往会话交际中有关说话人意图的统计事实进行。这些发现将对认识含意理解的认知过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含意  一般会话含意  特殊会话含意  语言网络  心理理论

口语会话反馈标记研究:回顾及前瞻

刘 琪 王海峰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摘 要:本文针对口语会话中的反馈标记,从概念界定、类别判定、使用特征、语言功能、 社会文化因素、多模态几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的重要成果;结合当前研究局限,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文章指出,反馈标记作为回应的重要类型,催生了语言交际惯例,揭示了言语交际的功能本质。此外,反馈标记的词汇和非词汇形式及其伴随的具身模态是基本构成单元。鉴于它们在形式、意义、功能方面的多元表现,未来应围绕互动语言学基本研究理念,建立一个系统完备的反馈标记范畴体系,以服务于研究者对反馈标记互动模型的精细化描写,亦可进一步将研究推广至语言教学与习得等其他领域。

关键词:口语会话  反馈标记  互动  多模态

可视化的逻辑变量

——手语指向词的语义研究前沿进展及启示

李靓靓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

林   皓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语料库研究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摘 要:近年来,国际语言学界对手语的研究不断扩大和深入,在语义研究上取得 了不少开创性成果。指代现象一直是语义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主要报告手语指向词(pointing)研究的进展。首先,我们介绍手语指向词的基本形式。其次,根据相关成果和手语事实,论证手语指向词和口语代词归属于相同的语法机制,即手语中指向某个空间点的形式,可以视为语言中的代词。再次,我们重点从两个方面报告手语研究的贡献:一是手语指代方式证实了形式语义学中逻辑变量 的现实存在;二是手语支持泛化代词论,即代词可用于指代“个体”之外,还可以指代“时间”和“情态”。最后,基于手语研究为语义学提供的新“视界”,我们展望相关研究前景,建议一方面展开更多跨语言、跨模态的研究,另一方面利用心理语言学实验手段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手语  指向  位点  可视化  泛化代词



期刊简介   

       《当代语言学》(双月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之一。它是由《国外语言学》易名而来,而《国外语言学》又是从《语言学资料》(系《中国语文》附属刊物)和《语言学动态》发展而成。几番易名反映了几代学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个探索过程。
       《当代语言学》有着优秀的学术传统,已经成为反映中国理论语言学研究水准的学术旗帜和标杆。《当代语言学》秉持“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之原则,发表理论语言学研究和前沿探索的学术论文,为全球华人学者提供一个在理论和方法上推陈出新、交流切磋的平台。
       《当代语言学》主要刊登运用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论文以及有独立见地的书评,尤其欢迎对某一语言现象作深入考察并具有理论意义的文章,同时也刊登国际语言学前沿综述论文,以便国内学人及时了解其发展动态,拓宽视野。《当代语言学》设有研究性论文、当代语言学前沿、书刊评介等栏目。还不定期开设专题讨论与争鸣、术语译评等栏目。
       《当代语言学》根据国际学术期刊的惯例,采取匿名双审制。本刊力克学派门第之偏见,对文章言之成理有论有据者做到中正筛选,择优录取。

 

                                                                                              《当代语言学》编辑部

本文来源:《当代语言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推  荐




刊讯|SSCI 期刊《二语习得研究》 2024年第1-2期

2024-06-18

刊讯|CSSCI 来源集刊《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23年第1-2期

2024-06-16

刊讯丨《汉语学习》2024年第3期

2024-06-15

刊讯|SSCI 期刊《计算语言学协会学报》2023年11卷

2024-06-13

刊讯|SSCI 期刊《国际双语教育与双语制》2024年第1-3期

2024-06-11

刊讯|CSSCI 来源集刊《汉语史学报》2023年第29辑

2024-06-10

刊讯|SSCI 期刊《应用语言学》2024年第1期

2024-06-09

刊讯|CSSCI 来源集刊《语言研究集刊》2024年第33辑

2024-06-08

刊讯|《中国语言学报》2023年第21辑

2024-06-07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务必备注“学校/单位+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詹   詹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心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