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文荐读|顾曰国、张永伟:人生历程叙事与修辞场景元宇宙技术重构

顾曰国、张永伟 语言学心得
2024-09-03


好文荐读(第112期)人生历程叙事与修辞场景元宇宙技术重构。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人生历程叙事与修辞场景元宇宙技术重构
顾曰国1,张永伟21. 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料库暨计算语言学研究中心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顾曰国,张永伟.人生历程叙事与修辞场景元宇宙技术重构[J].当代修辞学,2023,(06):1-13.


摘要:人们活着即做当下亲历,不断产生人生意义。把人生意义通过故事讲出来即做人生历程叙事。本文首先讨论当下亲历三阶段:感知环境世界、内构世界和语构世界。它们是构建人生意义的最基本单元。文章用较大单元修辞场景来模拟日常生活场景。人生历程生活的轨迹是由各种修辞场景编织起来的人生历程章回故事。对成为记忆的修辞场景进行重构,人生历程因而得以重构,这有助于老人重温人生路,认识过去的小我,智建余生的大我。本文以家祭场景作为样例演示重构所需要的元宇宙技术。

关键词:人生历程;叙事;当下亲历;修辞场景;元宇宙技术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老年人语言能力的常模、评估及干预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1&ZD294)的一部分。

感谢《当代修辞学》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一.引言

“叙事”或“叙述”很早见于我国修辞学文论中,现代学者用来翻译英文narrative。在西方,叙事学(narratology)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至今已经形成多个分支,如小说叙事学、诗歌叙事学、文化叙事学、电影叙事学、叙事医学、混合现实叙事学等。研究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1)叙事媒介不仅限于自然语言,还包括手势、影像、体态、数字符号等;2)叙事不是作家独有的特长。恰恰相反,人人都能叙事,儿童也不例外,如“妈妈,今天我们小朋友一起野炊了,我吃了热狗”,这正是叙事。

本文着力于老年人叙说自已的人生故事及其重构。题目用“人生历程叙事”而不用“人生叙事”是突出人生亲历这个过程。儿童适合做人生叙事,而老年人更适合做人生历程叙事。“修辞场景在本文中属于专门术语,特指人生亲历的某个生活场景。换句话说,人生亲历过程是由各种生活场景编织起来的章回故事。生活场景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本文把生活场景视为修辞场景,代表本文修辞学的研究视角。老人叙说人生故事,对本文来说,就是叙说修辞场景故事。用修辞场景这个概念重构人生历程故事,把述说老人的一生亲历犹如写章回小说那样编织起来,帮助老人重温人生路,重新定位,看到自已特有的人生价值。

本文以老人在某时空间叙说的当下为界,其前故事依赖人生历程记忆,其后预计发生的故事依赖未来人生规划。先前人生故事需要重构,老人叙说当然是重构,即亲历者第一人称重构,但这是不够的。本文推荐用元宇宙技术进行重构。

“人生即叙事”(life as narrative)研究在西方开展已达半个世纪之久(Bruner1987,1991;McAdams1993;Kenyon&Randall1997),我国相比之下开展较晚。本文拟在这方面做点尝试。本文分三部分:1)活着、当下亲历与亲历体验意义包,这部分着重理论回顾;2)人生历程亲历结构与单元,即修辞场景:概念、数据及实现样例;3)本文在修辞学上的传承与提升,包括叙事、场景和“修辞即做人”三个方面。本文所用数据来自老年人生历程叙事多模态语料库,包括:老年人生历程访谈专门语料库(自建),老年人日记与自传,名家名人公开发表的自传这三类语料含文字文本、音频文本、静态和动态图像文本,统称为多媒体文本。


二.活着、当下亲历与亲历体验意义包


2.1 活着:当下亲历三阶段与融合整一人们每时每刻都活在当下亲历中。当下亲历的瞬间融记忆中的过去于当下之中,同时通过预见未来而把当下变成过去。过去一当下、一未来之间的动态融合赋予人活着的意义。刚出生的婴儿能够通过多模态感官系统感知外部环境,同时也感知身体内部环境并做出反应。我们把婴儿这时能够亲历到的称为“感知环境世界”(Umwelt)。如护士打免疫针时婴儿感到痛而哭,婴儿即构建了他当下的感知环境世界。后来,稍稍长大的婴儿见到穿大白褂的,还没有被打针就开始哭,这时,婴儿在先前感知环境世界的基础上构建了另一个世界,我们称之为“内构世界”(Innenwelt)。再稍稍长大后,会说话了,见到穿大白褂的人时,哭着说:“妈妈,我不要打针!"此时,大婴儿又构建了一个世界,我们称之为“语构世界”(Lebenswelt)?特别要强调的是,三个世界对于个人亲历体验来说是一个互动融合的整体。儿童是如此,成年人更是如此。当我们感知眼前有个陌生物,我们处于感知环境世界阶段;我们仔细看一下,觉得像是花,我们进人内构世界阶段;我们想起来了,这是一朵“玫瑰花”,这时我们进人语构世界阶段;后来,有人纠正我们说:“这不是玫瑰花,是杜鹃花!"我们对先前的三个亲历阶段做修订,得到一个新的融合整体。亲历体验的三个阶段,对于研究老年人生叙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有些老年人因为身脑心的疾病,会跟婴儿早期那样,三个阶段互动融合发生障碍,不能融合整一。如某轻度智退症老人感知到他身旁坐着人(感知环境世界正常),但不能认出是他的二儿子(顾曰国2015:466),这反映他的内构世界不正常,与感知环境世界互动脱节。再如某脑卒中老人,看护人报告说:“他心里都明白,就是说不出话来!"这反映语构世界不正常。我们人生历程访谈库里的有些老人,对改变多年来习惯的生活环境特别反感。从亲历体验三阶段动态融合来看,老人改变原来的生活环境,如进城和儿女一起居住,即需要重构三个世界:1)构建不熟悉的感知环境世界;2)构建与新环境相配套的、新的内构世界;3)构建与新的感知环境世界-内构世界相配套的语构世界。我们初步发现,最后一项构建最具有挑战性,比如老人需要学习新的方言或语言,学习新的社交用语与沟通方式。为了便于整体把握,我们对亲历体验三阶段融合做了可视化归纳,见图1:

图1推荐由下往上沿着发展过程解读。特别提醒:语构世界出现后自然而然地反作用于内构世界和感知环境世界,语构世界在人类想象力的支撑下可以独立于感知环境世界。2.2 亲历体验意义模块当下亲历三阶段融合整一,就是一个造意(meaning-making)过程,即把体验到的一系列事件整合成对体验者有意义的模块。这个过程人与动物是相通的,即动物也要做,如寻找适合自身的食物。与动物不同的是人类体验意义模块含语构世界这层。人们只要活着,在清醒状态下是不断从事造意的。我们用语料库中的一个实例演示此造意过程,见图2:

图2底层视频截图代表造意者从一个生活场景到另一生活场景,上层代表造意者针对每一个场景所产出的造意模块。

“造意”在这里用作专门术语,以区别于“造义”。造意突出的是造意者的个人体验意义。个人体验意义包括体验模块中的语构世界意义,此意义是造意者用母语构造的,可以与他人分享的。但个人体验意义还包括其他意义,如通过多模态感官得到的当下充盈体验意义,即只能亲历体验无法言传的意义。

2.3 人生历程叙事:记忆叙事模块当下亲历体验所产生的造意模块,通过记忆系统产生记忆叙事模块。本文接受多重记忆理论,即人类记忆不是一个,而是多种多个。我们有多模态感官记忆,如皮肤记忆、触觉记忆、觉记忆等。认知处理上包括当下工作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情景记忆等(Squire&Kandel2009)。此外,记忆还可以分为先前过去记忆与未来计划记忆等。记忆叙事模块理论上讲是记录亲历体验造意的模块。然而这种记录是有损的,甚至是失真的。因为人类的记忆系统有自我保护机制,即注意力筛选和遗忘。记下来的是注意力感兴趣的,其余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被遗忘。老人访谈时讲述的人生历程故事来自记忆叙事模块。被遗忘的部分需要借助外力进行激活。外力包括实物、实景、真人、日记、刺激事件(如气味、特别情感)、知情人提示等。如当问起老人小时候的玩具时,老人说记不得了;但是当见到玩具实物时,马上想起来了,甚至回忆起玩伴的名字和附着在玩具上的情感。2.4 人生历程叙事:三重角色胚胎学最新研究表明,6个月胎儿便能听到妈妈的声音。换句话说,这时胎儿就开始亲历外部世界。英文里用from womb to tomb(从娘胎到坟墓)来概括人生历程,是有道理的。生历程学通常根据人的生物生理发展特征把人生历程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图3所示:

人体生物生理学关于每一个阶段都有生物生理学标杆,必要时它们也作为本文的科学标杆来参照。本文焦点在生命体作为主体的“我”所做的当下亲历体验。新生婴儿是不区分你、我、他的。直到三四岁左右才开始有比较清晰的“我”的意识,也是到了这个阶段儿童才开始形成长期记忆。第一人称“我”的叙事因此分为亲历直接叙事和亲历间接叙事。长期记忆形成之前的关于“我小时候”的事,是看护人(如妈妈)叙述的关于“我”的亲历故事。“我”记住了再叙述,这是“我”的亲历间接叙事。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中的“我”(孙光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父亲和母亲那次长凳之交,是我此后漫长人生的最初开端。亲历直接叙事的“我”本文用两个“身份我”来建模:1)生活的我,2)叙述的我。生活的我以当下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当下生活场景是活着最鲜活的单元,它的上位单元有:生活场景和发展成长阶段(如童年、少年、青年、壮年、晚年),全部一起构成生活的我。叙述的我是把生活的我编织成故事。记忆把两个身份的我整合为一。叙述的我所讲的故事来自记忆中的场景。自我叙述本于自我意识与身份的定位。换句话说,自我叙述是遵循纪实原则,还是根据需要对真实亲历体验做“技术性处理”,是有暗箱操作空间的,涉及到个人的道德修养,即儒家经典里强调的做人的最高境界“诚”:讲述真实发生的人生故事,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或形象编织假故事,是做不做一个诚实人的问题。在“我”的双重身份外,还有一个角色,即研究者。本文作者正是充当这个角色。研究人生历程叙事,不能跟基于文本研究的叙事学混为一谈。后者是基于物化文本的叙事学。人生历程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石是生命哲学,特别是狄尔泰的生命哲学(philosophy of life),以及人生诠释学(hermeneutics)。生命哲学和人生诠释学关注的首要问题是人生的意义是怎么产生的?人生为什么要有意义?上文讨论的当下亲历体验三阶段、造意等,是在以单村郎(Jacob Uexkull2010[1934])为代表的生物符号学(biosemiotics)、狄尔泰(W.Dilthey1989;Rickman1979)为代表的生命哲学,以及利科(P.Ricoeur1984,1985)为代表的诠释学指导下提出来的。因篇幅有限,本文这里点到为止,将另文专门介绍。上面阐释的三个角色“我”,在人生历程叙事研究中的逻辑关系,可视化为图4:

图4从右向左读起。右边是“生活的我”。鲜活的当下场景为时间的切人点,其前为过去,其后为未来。这个亲历过程不断产生记忆场景。中间“叙述的我”是从亲历生活的我中抽身出来,讲述已经发生的故事。进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从当下场景抽身返回到多年前的、记忆中的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采用口述,故事发生的时空间前后顺序是比较容易互换的,也是容易出错的,但是容易纠正的。这些特点被语出即逝这个缺点所抵消。正鉴于此,口述人生历程需要借助录音和录像以求取得较高的保真度。图4中用长方形框标出的文字章节:1-N序列”指文字叙述产生的线性化序列。上文提到过,人类记忆力是失真的,容易被扭曲的,图4中间底端的“国家记忆….”即群体记忆,可用来对个体人生历程记忆进行验证和校正。图4左边的“叙事研究者”,本文作者正在行使这个角色。

2.5 人生历程生活轨迹:编织人生历程章回故事

生老病死是人生历程的普遍规律。然而个体生活及其亲历体验是个体的、特殊的、绝无雷同的。正如狄尔泰所强调的,每个生命历程都有自身的特殊意义及其价值。理论上讲,每个生命历程都应该得到尊重,记录在案,永世流传。实践上当然是可望而不可及。本文通过几十位老人面对面访谈,参考国内外人物传记,以及30多年一直在建设的现场即席话语多模态语料库,得到如下切实可行的跟踪人生历程生活轨迹的方案。

2.5.1 时、空间移动轨迹

当下亲历体验是人生意义最基本的源泉。亲历体验的最基本特征是亲历者与当下时空间的不可分离性,即同一个人不可能在同一时间点上在两个不同的地方。换句话说,当下亲历者在某时间点产生亲历时,注定有个具体的、唯一的空间位置。同样,当下亲历发生在另外一个空间位置时,亲历者注定不在原来的时间点上。当下亲历者一亲历一具体时空间是绑定的,不可分的。由此亲历者,无论是在时间上的移动,还是空间上的移动,都构成亲历者轨迹,成为生活活动轨迹的一部分(Gu2002有比较详细的阐释)。某老人出生地在山东,童年在山东度过,后来随父母闯关东,在东北某地放过羊,还见过日本人等,时空间移动轨迹对他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

2.5.2 语言资源:提供方式与获取

Gu(2009,2012)根据Hagerstrand的时间地理学(time geography),提出话语地理学(discourse geography)。话语地理学区分地面承载话语、文字承载话语、空间承载话语和网络承载话语四个层面。这四个话语层面是把上文定义的语构世界做了进一步细化。个别仍居深山的贫困文盲老人,只有地面承载话语一层。对于不用手机、不上网、只听广播或看电视的文盲老人来说,他们只有两个话语层,即地面承载话语和空间承载话语。

从老年人口角度看,以1961年出生的老人为例。1961一1967年间为学前生活:绝大多数参与地面承载话语,出生在大城市家庭条件好的儿童才有可能上幼儿园,接触到文字书。1968—1972年间、1973—1979年间,步入小学、初高中学习生活:此时的学习材料绝大多数为文字承载的。由于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加上文字承载话语所需要的脑力开支和经济负担,很多人无法进人正规教育生活。随着广播的普及,电视成本下降,家庭拥有率提升,空间承载话语进人人们的生活。1979年当时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为部分人提供了远程教育的通道,学习者通过文字的和空间的两种话语承载方式获得教育资源。2000年后,少数人接触互联网,获得网络承载话语。至2021年,该人群步入老年阶段。概言之,60岁及以上老人,他们的语言生活差别是巨大的。大多数贫困的农村山区老人一辈子目不识丁,因条件限制,无法获取文字承载话语、空间承载话语,更谈不上网络承载话语。

老年人生活活动轨迹一方面在分层上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即使在同一层面上也是因人而异的。老年人地面承载话语 一面对面和现场即席为其典型特征一一是本文研究的焦点。是因为这层话语的轨迹最能反映老年人的特点。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受限于身体的健康状况,家室及其周边环境成为他们的核心活动区域。话语类别包括:家庭话语、购物话语、广场舞话语、棋牌话语、旅游话语、劳动话语、寻医话语、婚丧嫁娶话语、村委会/居委会话语、家禽话语、宠物话语、信仰话语等。

2.5.3 人生历程里程碑:改变人生发展轨迹的关键事件

个人发展轨迹当然是受国家发展轨迹制约的。如新中国成立改变了4亿多人的发展轨迹。自然灾害(如大地震)改变区域发展轨迹,个人同样无法幸免。本文把影响人群发展轨迹的事件称为“队列事件及其发展轨迹”。定性为右派、知青上山下乡等是典型的队列事件,改变了一群人的发展轨迹。

在做老人访谈时,我们关注的标杆话题,如出生地、居住环境、父母、教育、颠覆性疾病、择业、婚姻、子女、晋升、逆事等,详见下文3.2节。人生历程的实际过程是沿着时空间线性展开的,不可逆的。人生历程叙事则是可逆的,而且是倒叙的。这得归功于语构世界超越当下、超越多模态系统限制的功能。

2.6 小结

人们只要活着就不停地做当下亲历,在三个层面上构建人生意义。人生即叙事,像章回小说那样有条理地娓娓道来。日常生活里的各种生活场景、昼夜更替、四季轮回等,正是生活场景的条理,也是人生叙事的条理。

本文采用修辞学视角用修辞场景这个概念来模拟生活场景。修辞学视角不同于其他视角(如人类学、考古学、刑侦学),突出表现在:1)生活场景与人生意义之间的互动关系;2)生活场景中的人的作用,特别是观念和价值的体现。“模拟”(modeling,或日“建模”)借自软件工程。简要地说,即通过一套元语言构建模拟对象的模型。下节阐释如何进行模拟。


三. 修辞场景:概念、数据及实现样例


3.1 修辞场景:有别于主流修辞学的观点

修辞场景用作专门术语待下文阐释。我们首先回顾一下大家熟悉的相关术语:语境、情景、上下文。关于这三个术语的研究文献颇丰,这里无法详说,只引修辞学史家的论点作为代表。宗廷虎、李金苓(1998:20)评述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时,指出“研究怎样适应具体语境为修辞学的任务之一”。他们评述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时,写道:“‘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理论,显示了我国修辞学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谓“第一义”,宗、李两位进一步指出“意味着作者【陈望道】强调这一理论已成为修辞的总原则、总规律。…体现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和内容统一的重要原则。“语境”或“情景”或“上下文”,其称谓的概念有两个默认支撑前提:1)所用的语言(即现代汉语)是有标准的,用法有好坏美丑之分;2)这个标准语是凌驾于个体使用者的。个体使用者的任务是通过学习修辞而达到“活用”“恰如其分地”表达“态度”以及做“评价”。正是这两个支撑前提与目前我国老人的真实情况不符,理由如下:1)当前2.6亿多60岁及以上老人,部分人是文盲,一辈子说当地方言,修辞学教科书里的标准、规范、评价体系等,他们从未听说过;2)上文定义的“语构世界”是老人通过日常生活亲历体验构建起来的,是自然自发的,不是通过外来专门训练得到的,老人自然自发构建的语构世界,是老人生活亲历体验的结晶,是老人自我实现的一部分,是老人自带的身份特征之一。在传记体文学里,用人物自已的语言刻画人物是常用的手法。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地痞无赖孙广才(孙光平的父亲)替儿子去相亲,伸手摸楼上房中姑娘的乳房,挨打后,“我父亲怒气冲冲地大声喊叫:“哪有这样不讲理的,我不就是替我儿子摸摸她身子骨结实不结实,就把我打成这样子。‘”这段话正反映了孙广才语构世界中构建的一个地痞无赖的行为一语言逻辑。本文关注的修辞场景即指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景。生活场景的最大特点是,它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随着人们的当下亲历体验开始,也随着当下亲历体验结束而告一段落。以某老人走进某超市购物为例。她走进超市的那一刻当下购物亲历体验开始,付账走出超市结束。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修辞场景实例。牛津大学社会学教授Argyle等(1981)提出影响深远的“社会场景”(social situation)理论为本文讨论修辞场景的主要理论源泉。3.2 人生历程叙事结构的概念模型生命科学把人生历程划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见上文图3),在人生历程叙事中可以视为“章回”的功能,修辞场景为“章节”的功能,造意模块相当于“句子”,三个“世界”相当于“词”或“字”。我们现场采访老人所用的采访提纲正是根据发展阶段拟订的,由此我们得到人生叙事“章”的结构。这也是人物自传喜欢采用的。图5为我们的访谈内容结构图:


图5对于数据建模来说提供了一个概念模型。所谓概念模型,即为计算机处理线性文字文本时提供一个非线性的、以概念为轴心的内容结构。当我们把录音访谈转写成线性文字文本后,对于计算机来说,就是一长串符号。相当于我们把一本文字自传取消目录、取消章回、取消段落、取消标点以后残留下来的字母或汉字。再比如让我们听一个外国人用我们完全不懂的语言讲述他的人生故事,我们听到的便是一串呼吸支撑的声音流。图5中的各项相当于把一长串符号按图示(操作上即插概念标签)分成概念块(可理解为高速公路上插上各种功能路标)。3.3 人生历程叙事的混合编码:重构的重要性当下亲历是通过自然多模态感官系统进行充盈地体验各种修辞场景。这是唯一的、无法完整复制的。我们现在利用各种数字技术采录充盈体验,所得到的永远不是原来的样子,真可谓“道可道,非常道”!我们项目除了录音、录像外,还跟临床医生合作,采录老人的生化数据、影像数据等。我们由此得到的多媒体编码数据跟当下亲历充盈体验相比仍然是不完整的、失真的,甚至是扭曲的。然而,多媒体编码数据给我们的回报却是无量的,突出地表现在它把原来流尚即逝的动态体验物件化,以便永久保存、编辑或再生。正是这种特性使得本文做修辞场景元宇宙重构成为可能。以本文第一作者过世的母亲为例。为了祭祀母亲,找到她生前的一张照片。该照片即把她物化了,得以保存至今。有了此照片,我们利用元宇宙的一种技术让静态照片里的人“活”起来,而且还可以说话(见图6)。非常遗憾的是,母亲生前没有留下好的语音样本,“复活”的母亲现在说的是普通话,听起来失真而不像她本人!这一点显示保存亲历体验人的多模态信息的重要性。

3.4 修辞场景元宇宙技术重构示例:瑶池对话系统人生历程中当下亲历过无数个修辞场景,用当今的元宇宙技术进行逐个重构,理论上是能够做到的。我们以家祭这个修辞场景为例做了重构尝试。谈到家祭,人们会联想到南宋诗人陆游的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作为民间祭祀的子类是丰富多彩、内容庞杂的,可以说有一个家庭,就有一个家祭内容,不可能完全雷同。然而,在祭祀的观念、结构、礼仪程式上,是有共性成分的。这是因为任何家祭对于家庭生命群体来说是尽孝道之大事,不允许随意草率对神灵不敬的。为家祭服务的瑶池对话系统,其概念结构、数据模型和工程实现所用技术,见表1:

该系统由四个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单独测试已经完成,整个系统按期完成后将无偿给有兴趣者使用。

四.修辞学传承与提升:叙事、场景、做人

4.1 质疑:还是修辞学吗?

以上关于人生历程叙事的阐释,与修辞学相关主流文献的论述不同。据此,若质疑“还是修辞学吗”是合情理的,但合情理不一定合学理。学理在于:叙事、场景、做人三个概念为研究者所公认的我国修辞学核心概念,本文正是围绕这三个概念而展开的。本文的尝试在于在传承这三个概念时做了些提升,提升之处归纳如下:

4.2 提升传统的叙事、场景和做人

叙事

在我国叙事研究传统中,叙事通常指叙事的成果,特别是用文字写下来的作品,浦安迪称为“叙事文”。他指出“……我国的古代文学传统,……其主流乃是‘三百篇一骚一赋一乐府一律诗一词曲一小说’的传统。前者的重点在叙事,后者的重点在抒情。”(浦安迪1996:10)他认为“中国叙事文学可以追溯到《尚书》,至少可以说大盛于《左传》,但是如果我们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虚构性叙事文体之上,则今天看得到的中国最古的小说,大概是六朝志怪”(浦安迪1996:11)。与本文主题密切相关的是自传体或传记体,浦安迪称为“副文类”。本文着重的普通老百姓(包括文盲)的人生历程叙事,跟传世的叙事文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人生历程叙事聚焦在产生人生意义的动态过程上,而不是成熟的文字作品。两者不矛盾,但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人生历程叙事最大的不同是,叙事是“活出来的”而不是“写下来的”,人活一辈子,等于讲一辈子的故事。顾曰国(2016)从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角度看人生周期,把人生历程视为生成一个人生大数据库的过程:从受孕的单细胞开始,一直生成到死亡方告结束。他提出这样一个人生大数据公式:The(dimensional)self{…{…}…};中文公式为:(方面)己{…{…}…}。在这个模型里,生与死代表两种数据状态:生活态和记忆态。活着为生活态,死亡转化为记忆态。生老病死代表不同的数据状态及其类型变化。我们对活着的老人做访谈,记录的是生活态数据。老人去世后,生活态数据成为极其宝贵的记忆态数据。魏朝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曾写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转引自郭绍虞、王文生2001:159)。把临终老人的人生历程在他们离世之前就用本文提到的元宇宙技术进行重构,演示给他们看,让他们体验到他们的人生历程记忆永存,传世后代,这正是曹丕说的“不朽之事”,年寿虽尽,而记忆永存!

场景

上文3.1节已经讨论过,此处无需赘言。

做人

顾曰国(2019)对修辞即做人作过粗浅的诠释。从人生历程学看做人,这个概念需要细化,要跟人生历程的发展阶段相联系。换句话说,做人在人生历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按人生发展阶段来评述,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有与其相适应的做人。修辞学经典中论修辞即做人,主要是儒家界定的像“君子”那样的做人标准。这跟普通老百姓心中的做人不是同一回事。本文这里要阐释的是做人的另外一个观念,概述为:认识小我、智建大我我们让老人回顾人生历程,讲述人生历程故事,目的之一是帮助老人重新认识过去的“我”,是非成败、功过得失等,虽然已经成为过往的记忆,然而走过来了回头看能够获得人生智慧,变小我为大我,更加智慧地策划和享受余生。这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安度晚年!


作者简介







顾日国

个人简介: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语用学,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修辞学和英语教育。现任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智能教学专业委员会(ChinaCALL)主任,北外网院荣誉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多语言多模态语料库暨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等;原职务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兼应用英语学院院长、网络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料库与计算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当代语言学》编辑部主任等。他在国际SSCI、国内CSSCI及其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2篇,出版学术著作10部、教材50余部。







张永伟个人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应用语言学研究室副主任,语料库暨计算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兼任北京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语言与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料库语言学、计算词典学、计算语言学等。

本文来源:《当代修辞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欢迎转发扩散!




推  荐




好文荐读|陈平: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主语概念

2024-06-25

好文荐读|邓丹、唐一然:汉语二语学习者韵律表达中的音高实现

2024-06-24

好文荐读|柳茜、李泉:美国中小学中文教学调查研究:内容、效果与对策

2024-06-20

好文荐读|冯硕、魏一璞:语用容忍度视角下一语和二语等级含义的加工

2024-06-14

好文荐读|冯志伟、张灯柯:计算语言学中语言知识生产范式的变迁

2024-06-13

好文荐读|崔 璨、王立非:语言国际传播力指数研制与中文传播力评价研究

2024-06-04

好文荐读|应学凤、陈昌来: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四十年

2024-06-02

好文荐读|王姗姗、周小兵:语言共性与汉语二语者多项状语语序习得

2024-05-31

好文荐读|郑伟、刘婧婧: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时代多维度的语言运用研究

2024-05-27

好文荐读|王海峰、韩晓明:国别化中文教育视角下教师课堂教学研究

2024-05-26


欢迎加入“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务必备注“学校/单位+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鸭梨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心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