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文荐读|许钊:现代汉语的时系统

许钊 语言学心得
2024-09-03


好文荐读(第132期)现代汉语的时系统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现代汉语的时系统
许钊浙江大学文学院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许钊.现代汉语的时系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4,(04):101-112.


摘要:现代汉语的时系统不能完全走 Reichenbach(1947) 或 Comrie(1985) 的时理论道路。本文从事件时间、 参照时间和说话时间之间的两两关系出发, 讨论了以下内容: 第一, 基于对汉语句法成分的观察, 指出“相对时”理论并不适用于汉语, 汉语的事件时间与参照时间关系表达“体”意义, 这印证了金立鑫(2008) 的主张; 第二, 分析参照时间理论存在的问题, 明确了说话时间是陈述功能和最新视点功能的复合体, 论证事件时间与说话时间可以构成基本的时类型; 第三, 指出说话时间与参照时间具有视点分化关系, 说话时间可以对参照时间定位从而表达时意义。最后, 根据定位对象是事件时间还是参照时间的不同, 区分汉语时间定位方式的直接性与间接性, 将汉语的时系统调整为“直接时—间接时”系统, 为建立基于汉语时间定位方式的详尽时体理论做准备。

关键词:时; 体; 系统; 参照; 逻辑形式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情态与体的同现限制研究”(23BYY042)

感谢《语言教学与研究》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一.引言

语言学界对时(tense) 系统的研究有两条重要的理论道路, 一是自 Reichenbach(1947) 以来的“时-体并立”理论, 二是以 Comrie(1985) 为代表的“绝对时-相对时”理论。两种理论虽然都包含了说话时间(speechtime, 简称S) 、事件时间(eventtime, 简称E) 和参照时间(referencetime, 简称 R) 三个时间要素, 但是要素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却大相径庭。

Reichenbach(1947) 认为参照时间和说话时间相互区别, “时”始终通过参照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先后关系表达, 事件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对“时”没有贡献(金立鑫2008) , 事件时间的作用在于和参照时间构成“体”意义。

Comrie(1985) 则将事件时间视为表达“时”的必要条件, 并认为说话时间就是最基本的参照时间, 其他时间是次级参照时间。在“时”的构成方面, 事件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构成了“绝对时”, 事件时间与其他参照时间的关系构成了“相对时”。

以上分歧可以总结为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时”由哪几个要素构成? 二是各个要素之间能够构成什么? 针对这两个问题, 不同语言的具体情况不同, 两种理论也展现了不同的适用性。例如:

(1)I had sent the email when you came.(你来的时候我已经发送了邮件。) (自拟)

(2)a. kienqatel.(He had killed.) (引自Comrie1985:77) 

b.se jkunqatel .(He will have killed.) (引自 Comrie1985:77)

例(1) 中事件send the email(发送邮件) 和参照时间you come(你来) 具有先时关系, 由于英语的have done 是学界普遍认同的“完成体”形式, 因此例(1) 的时体类型应该是“过去时-完成体”, 此时 Reichenbach 理论更适用于英语的时体类型解读。

例(2) 是马其他语用例, 其中例(2a) 的kien 是表达过去意义的助词, 作 he was 的理解, qatel 是动词kill 的过去式(he killed) 。当kien 和qatel 直接搭配时, 句子表达事件 kill 处于基于过去参照时间的相对过去时。同理, (2b) 中的se jkun 是表达将来意义的助词, 作he will be 的理解。se jkun 和qatel 直接搭配, 表达基于将来参照时间的相对过去时。以上情况中,事件时间与参照时间之间不涉及“体”的表达形式, 时间先后关系完全通过动词的过去式和助词的过去/将来形式表达, 因此 Comrie 的相对时理论更具有适用性。此外, 金立鑫等(2020)指出俄语也通过相对时表达事件时间和参照时间的关系。

以上说明,Reichenbach 和 Comrie 的理论在不同语言中具有不同的适用性, 哪种理论更有优势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问的是, 汉语的时系统应该走哪一条理论道路? 面对汉语具体句子的时间定位表达, 我们该如何处理句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例如:

(3)a. 昨天你给我打电话时我已经走了。(自拟) 

b.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已经离开了。(自拟) 

c. 看! 我买了一本书! (自拟)

例(3a) 应该理解为“过去时-完成体”还是“过去时-相对过去时”? 例(3b) 应该理解为“将来时-完成体”还是“将来时-相对过去时”? 例(3c) 中是否隐含了一个参照时间, 并且该参照时间是不是构成汉语“时”的必要条件?

再进一步, 汉语的时系统面临着 Reichenbach 和 Comrie 两种理论“二选一”的局面, 还是应该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走一条更符合汉语实际情况的道路? 

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时间要素的两两关系展开分析, 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 汉语的事件时间和参照时间的关系表达“相对时”还是“体”; 第二, 汉语的事件时间和说话时间能否表达“时”; 第三, 汉语的参照时间和说话时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汉语的时系统。 


二.汉语事件时间与参照时间能否构成“相对时” ?


Comrie 与 Reichenbach 时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歧是事件时间 E 与参照时间 R 具有什么关系。Reichenbach 认为 E-R 关系表达“体”(金立鑫2008) , 而 Comrie(1985:124) 认为 E-R关系属于“相对时”, 两种界定在不同语言中都能找到对应, 如例(1) 和(2) 。汉语的事件时间与参照时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这需要结合汉语的语言事实来谈。我们在 BCC 语料库中检索了事件时间先于参照时间发生的用例。例如:

(4)a. 只是我终于搞懂了我喜欢她的时候我已经失去了和她在一起的机会

b. 他在说这话的时候我已经听到了车声

c. 你认识我的时候我已经蓄了很长的头发

d. 当你调静音的时候我都醒了

e. 那时我刚做完手术, 身体很差, 只能在山脚下走走

(4a-e) 均表达了事件时间先于参照时间发生的时间关系, 事件的时间定位属于过去的过去”。例如在例(4a) , “失去机会先于参照时间搞懂我喜欢她发生, 通过第一个词尾可知参照时间先于说话时间发生, 所以事件失去机会在时间位置上是过去的过去”, 句子的时类型是过去时-相对过去时”/“过去先时”。

但是, (4a-e) 中事件时间与参照时间的先时关系以时间副词已经”“”“的出现为句法条件, 如果缺少这些时间副词, 那么事件的先时意义将不复存在具体来说, 如果缺少时间副词已经”, 那么例(4a) 中事件失去了机会与参照时间搞懂我喜欢她只具有同时关系(4b-c) 同理, 并且例(4c) 中的认知不表达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认识1 ) , 而是表达相识之后的结果状态( 认识2 ) , 从而在时间上包含持续事件蓄了长头发”, 以强化同时意义(4d) 如果缺少时间副词”, 那么事件时间我醒了只能发生在参照时间调静音的时刻(4e) 如果缺少时间副词”, 事件从相对于参照时间的近过去时关系转变成了真包含关系,做完手术发生在那时”。

上述同时时间关系可以通过添加副词恰好”“恰巧”“正好验证例如:

(5)a. 他在说这话的时候我恰好听到了车声

b. 当你调静音的时候我恰巧醒了

c. 那时我正好做完了手术

据此我们初步认为, 已经等时间副词是汉语表达事件时间先于参照时间的必要语法手段这一现象在参照时间位于将来时域时更加明显

(6)a.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 我已经踏上了远游的路途。(自拟)

b. 那估计你到公司的时候我已经走了

(7)a. *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 我踏上了远游的路途

b. * 那估计你到公司的时候我走了 

例(6a) 中参照时间“读到这封信”后于说话时间发生, 事件“踏上遥远的旅途”表达将来基点的相对过去意义, (6b) 同理不赘但是, 如果删除句法成分已经得到例(7) , 那么事件相对于参照时间的先时意义不仅消失, 还变得不合语法

综上, 已经等时间副词是满足汉语相对过去时意义的句法条件根据形式和意义的互证原则可以认为, “已经等时间副词背后的语法意义是构成汉语先时意义的必要条件

那么已经等时间副词的语法意义是什么? 目前学界有两种说法夏群(2011) 认为已经表达先时时间关系, 杨荣祥李少华(2014) 以及许钊吴钲(2023) 都将已经等时间副词归入先时类别相反, 陆俭明马真(1985:98) 已经视为”(意义) , 邵洪亮(2013) 已经理解为实现体”, 金立鑫(2019) 已经理解为已然体”(引自朱庆祥2020) 。

本文认为, “已经属于体范畴对例(4a-c) 的分析证明了只依靠词尾是无法独立表达事件时间先于参照时间的, 只有已经等时间副词的出现, 这种先时关系才成立, 而这一现象有悖于1 蕴含的先时意义( 林若望 2017; 朴珉娥袁毓林 2019) 。根据 Frajzyngier & Shay(2016:32-33) 的功能透明原则, “如果两个形式或结构在同一小句中共现, 且不合作编码同一个功能(即语法意义) , 那它们所编码的功能分属两个不同的功能域”( 引自欧阳晓芳2020) 。这说明, “已经并不和共同编码先时意义, 而是在此基础上承担了先时以外的其他功能, 我们认为这一功能就是完成体”。

完成体的核心意义是过去事件的当前影响(Comrie 1976:52) , 当前相关性”。虽然金立鑫等(2020) 从类型学视角证明了完成体当前相关性没有必然联系, 但是本文暂且认为, 如果从原型范畴的视角看待完成体意义, 那么典型的完成体仍有明显的当前相关性, 并且这一点对于汉语而言是适用的, 如例(4a-e) 和例(6a-b) 中的已经”“”“正是表达了事件的结果状态延续至了参照时间, 如图1所示: 

图1呈现了事件时间与参照时间的时间关系。对于汉语而言, 事件时间与参照时间并不是简单的先时关系, 而是通过事件的结果状态彼此关联。对于这种关系的表达, 助词“了”首先发挥“实现体”标记功能, 使事件从概念世界进入现实世界, 出现在如图1所示的时间坐标上,此时事件时间与参照时间具备先时关系; 之后, “已经”将处于先时位置的事件的结果状态(eventstate, 下文简称 Estate) 延续至参照时间, 使两个事件之间的先时关系变成了状态延续关系, 表达事件发生或结束后的状态在参照时间上为真, 即从“相对过去时”转变为“完成体”。如例(4a) 中事件“失去了机会”首先通过“了”的语法功能成为了现实事件, 在此基础上, “已经”表达了“失去”的状态延续至过去参照时间“搞懂我喜欢她”。例(6a) 中“了”将事件“踏上了遥远的旅途”标记为相对于参照时间“读这封信”的现实事件, “已经”进一步表达了事件发生后的状态延续至了将来参照时间。判断状态延续的依据是, 如果否认结果状态在参照时间上为真, 那么句子不成立。例如:

(8)a. 当你调静音的时候我都醒了, * 但是你调音的时候我又睡着了 

b. 估计你到公司的时候我已经走了, * 但是你在公司的时候我可能又回来了。

(9)a. 你调静音之前我醒了, 但是你调音的时候我又睡着了。

b. 估计你到公司之前我就走了, 但是你在公司的时候我可能又回来了

(8a) 之所以不合法, 是因为对事件醒了的结果状态在参照时间上为真既出现了肯定又出现了否定同理, (8b) 之所以不合法, 是因为事件走了的结果状态在参照时间上为真, 却在后一小句中出现了否定, 因此前后句义矛盾当然, 这种结构状态的延续可以被打破,只需要在(8a、b) 中添加时间词之前即可, (9ab) 所示。(9a) 醒了的状态在调静音之前的某一时点上成立, 至于是否延续至调静音, 句义并不做限制, 因此后一小句可以表达原有状态的终止。(9b) 同理

综上所述, 汉语所谓的相对过去时”/“先时是通过完成体语法手段实现的由于完成体是事件发生或结束后的状态延续, 所以蕴含了事件的实现意义和先时意义, 这误导了人们只看到了事件相对于参照时间的先时关系, 而忽略了实现这一关系的语法手段, 完成体”。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 既然具有先时意义, 为什么无法独立承担事件时间先于参照时间的语法功能? 本文将在第四节指出, 这与汉语的时间定位方式有关, 并且将根据定位方式的独特性, 对汉语的时系统做出调整。


三. 汉语事件时间与说话时间能否构成“时” ?


Comrie(1985:58) 将“绝对时”理解为事件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先后关系, 这一界定的背后是将说话时间视为最基本的参照时间。Comrie 的观点遭到了不少学者的批评, 反对意见认为说话时间不具备参照时间的功能, 主张一个句子一定存在独立的参照时间, “时”则通过参照时间和说话时间的关系表达, 从而反对事件时间与说话时间能够构成“时”/“绝对时”。要想回答事件时间与说话时间能否构成绝对时的问题, 首先需要理解反对派的“参照时间”是什么。

反对派对参照时间的理解可以划分为狭义派和广义派狭义派认为, 参照时间是事件在时间轴上严格对应的时间位置McCoard(1978:92) 认为事件时间一定重叠于某一时间,事件的发生意味着在那一时间上成为现在”;Papp(1985) (引自 Declerck 1991:249) 将参照时间定义为句子真值条件被评估时所在的时间位置”;Deckerck(1991:255) 认同事件时间必须重合于参照时间, TS=TOsit表示

     (10)a. John slapped Bill. (约翰打了比尔一巴掌。) (引自 Manietal. eds. 2005:11

      b. John slapped Bill yesterday. (约翰昨天打了比尔一巴掌。)

根据狭义派的观点, (10a) 中事件在说话时间为真的前提是情状“John slaps Bill”在说话时间之前的某一时间t 上为真(Manietal. eds. 2005:11) ,t 的时长与情状持续的时长完全一致, 并且作为情状的参照时间而存在(10b) 增添了时间词 yesterday( 昨天) ,yesterday修饰的不是事件时间, 而是狭义派主张的参照时间t。因此, 狭义派认为参照时间视为事件映射在时间轴上的时段, 参照时间与事件时间形影不离且完全重合广义派认为, 参照时间是事件的时间认知窗口”, 背景句中的外部时间或时间背景” (陈振宇2007:127) , 既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区间, 如框架状语昨天”“下星期”“今年”, 也包括对事件观察的某种视点, 如参照时间真包含于事件时间, 视点通过对事件内部时间结构的观察得到了进行体, 因此参照时间不仅不需要与事件时间完全重合, 还可以与事件时间存在包含、真包含、部分重叠等多种关系。根据广义派, 例(10b) 中的yesterday 就是参照时间, 此时参照时间包含事件时间; 例(10a) 的参照时间则是隐性的, 或包含事件时间, 或完全重合于事件时间, 但是无论哪一种情况, 参照时间一定存在。简言之, 虽然狭义派和广义派对参照时间的理解不同, 但是两派都认同参照时间与说话时间的独立性, 并将参照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视为”。
本文首先论证狭义派的主张不成立, 所谓的狭义参照时间混淆了内在情状与现实事件的关系内在情状是动词或动宾短语内在的时间特征( 于秀金2013) , 因此是概念层面的意义, 吃一个苹果”“eat an apple”作为内在情状并不在时间坐标中占据任何位置现实事件是内在情状进入现实世界后的真实事件, 此时事件在时间坐标中占据特定位置, 在语言层面上被时体等语法手段标记, 如汉语通过迂回手段的助词”, 英语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
内在情状和现实事件最大的区别在于, 内在情状需要借助参照时间才能在时间坐标中出现, 而事件时间则是内在情状转换成现实事件后出现在时间坐标中的结果, 它们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显示了内在情状首先被参照时间定位, 潜在的事件过程转换成了时间轴上的事件时间, 事件时间一旦出现, 就与参照时间(说话时间) 产生了先后关系。

狭义参照时间的问题在于, 错将事件时间当作了需要被参照时间定位的内在情状, 因此认为事件时间必须时刻伴随一个参照时间才能为真。例如,Bennett & Partee(1978:69) 认为He built a house 为真的前提是 He builds a house 在过去的某一时段t 上为真, 如果将 He builds a house 改为 He build a house, 那么这一观点就是正确的, 因为后者是没有语法标记的内在情状, 需要被参照才具有时间意义, 而前者是被第三人称单数标记的现实的事件, 自身已经具有了时间意义。Landman(1992) 则避免了这样的混淆, 作者指出Mary is building a house 的前提是“Mary build a house”在更大的时间区间上为真,Landman 避免使用builds 也许正是反映了现实事件和内在情状的区别

简言之, 事件时间是事件在时间坐标上的映射结果, 不需要以其他参照时间的存在为成真条件, 狭义参照时间理论难以成立

广义派的主张是否具有普适性, 本文暂且持消极态度虽然这一派不再将参照时间视为事件为真的前提条件, 而是将参照时间视为观察事件的认知窗口, 但是这一主张仍然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 事件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联性存在强于其他参照时间的情况例如:

(11)a. 我昨天买了一本书。(自拟)

b. 我明天会买一本书。(自拟)
根据广义参照时间理论, (11a) 是过去时-完整体, 参照时间由时间名词昨天承担, 去时通过昨天先于说话时间表达, 完整体通过事件时间包含于参照时间表达(11b) 是将来时-完整体, 参照时间由时间名词“明天”承担, 将来时通过“明天”后于说话时间表达, 完整体通过事件时间包含于参照时间表达。问题在于, 例(11a、b) 同样是事件时间包含于参照时间, 为什么例(11a) 使用了助词“了”作为时态标记而例(11b) 使用了“会”? 这只能说明事件的完整体意义还存在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对立, 而这并不是通过事件时间包含于参照时间表达,而是通过事件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表达的。如果将说话时间视为最基本的参照时间, 那么说话人站在当前对事件进行外部观察, 从而得到了完整体意义, 并根据事件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先后关系得到了现实与非现实以及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区分。金立鑫等(2020) 也指出, 世界语言中同一标记兼表过去时和完成体(即本文的完整体) 是常见现象, 实际上汉语也是如此, “了”在最简结构中既表过去时, 也表完整体, 同一语法形式的复合意义正是通过说话时间与事件时间既有先后关系, 也有外部视点关系而得到的。因此, 说话时间也许就是最基本的参照时间。第二个问题是, 句子不包含参照时间信息的情况并不罕见例如: (12)a. 她发现我常喝热水, 就特意为我准备了一个暖水瓶
b. 有一次, 我发现了台风的主要征候, 尽管当时一些次要征候不明显
c. ! 我买了新衣服。(自拟)
(12a-c) 中不提供参照时间信息虽然陈振宇(2007:131) 认为, 几乎没有一个陈述不是在时间背景中进行的, 但是问题在于, (12) 中说话人并不关心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 只关注事件在说话时间上为真, 即使(12b) 中提供了近似参照时间有一次”, 说话人和听话人也并不关心是哪一次, 只明确了事件相对于当前时间而言是真实发生的。Declerck et al. (2006: 320) 也指出, 虽然参照时间对听话人来说往往是必要信息, 但是英语中也同样存在参照时间对过去时没有贡献的情况例如(引自 Declercketal. 2006:320) :
(13)a. He is no longer the successful painter that he was. (他和以前相比不再是成功画家了。)
b. You should be glad that you were born rich. (你应该庆幸生在了富裕人家。)
从例(12) (13) 可以发现, 参照时间的作用更多是满足交际的需求, 的目的则是明确事件与说话时间的位置关系如果说话时间不具备基本的参照功能, 那么我们将无法以说话时间为指示中心, 从而对过去现在将来做出判断
以上说明, 通过说话时间和事件时间的关系能够对事件做出最基本的时间定位这一判断的另一个依据是, 如果删除所谓的广义相对时间, 句子的时意义不变, 例如:
(14)a. 我昨天买了一本书。(自拟)
b. 我买了一本书。(自拟)
即使删除(14a) 的参照时间昨天”, 也能通过事件时间买一本书先于说话时间得到过去时”。
将说话时间和事件时间视为的构成要素, 等于默认了说话时间具有参照功能, 其中一个证据是间接引语(indirect speech) 用法例如:
(15)a. 小王: “我会按时完成作业。”(自拟) 

b. 小张: “小王说他会按时完成作业。”(自拟)

c. 小张: “我那时认为小王会按时完成作业。”(自拟)

d. 小张: “小王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自拟)

(15a) 是将来时(现在时- 将行体”, 对此学界观点不一) 用例, 根据广义参照时间的观点, 句中包含了说话时间事件时间完成作业和隐性参照时间, 将来时由参照时间后于说话时间决定当另一个说话人将例(15a) 当作间接引用语传递时, 就出现了例(15b) 过去时用例, 此时例句中包含了四个时间要素, 分别是说话时间(小张) 、说话时间(小王) 、参照时间(小王的说话时间) 、事件时间完成作业”, 其中过去时由参照时间(小王的说话时间) 先于说话时间(小张) 表达可以发现, (15a) 中的说话时间发生了向例(15b) 中参照时间的转变, 这说明例(15a) 的说话时间本身具有参照功能, 只不过在例(15b) 的间接引语用法中显性化了。同理, (15c) 的过去时由参照时间我那时认为先于说话时间表达, 我那时认为在例(15d) 中正是说话人在那一时刻的当下认知, 这说明说话时间的参照功能实际上就是说话人当下的最新认知(Langacker 2011) , 并在间接引语中转变为过去的认知, 参照时间意义得到了凸显

综上, 本文认同 Comrie 将说话时间视为最基本参照时间的处理方式, 说话时间实际上是陈述功能和最新认知功能的复合体。因此, 汉语的事件时间和说话时间能够构成“绝对时”。 


四.汉语参照时间与说话时间有什么关系?

上一节指出, 说话时间反映了说话人当前最新的认知和视点, 是最基本的参照时间那么说话时间和参照时间在汉语的表达中是否存在关联? 参照时间对的表达是否有贡? 回答是肯定的

本文认为, 参照时间与说话时间存在视点分化的关系, 二者也可以构成”。首先看例(4a) 和例(6a) , 在此重复为例(16a、b) 。

(16)a. 只是我终于搞懂了我喜欢她的时候我已经失去了和她在一起的机会

b.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 我已经踏上了远游的路途。(自拟)

前文指出, (16a) 的时体类型应该理解为过去时- 完成体, 其中过去时由参照时间先于说话时间表达, 完成体由事件时间的结果状态重叠于参照时间表达同理, (16b) 的时体类型应该理解为将来时- 完成体, 参照时间后于说话时间得到了将来时, 事件时间的结果状态延续至参照时间得到了完成体这说明, 参照时间起到了联结说话时间和事件时间的媒介作用这一媒介的关联机制是, 说话人并没有对事件直接进行定位, 而是采取了迂回的方式, 首先对另一事件进行定位, 之后站在另一事件的时间点上(参照时间) 观察目标事件的时间位置这种间接定位的方式如图3所示:

 

图3 呈现了汉语间接时间定位的方式, 由步骤①和步骤②组成。步骤①是说话人将原本处于说话时间的观察视点转移到了另一事件上的过程, 这一过程本文称之为“视点分化”。例如, 例(16a) 中的另一事件是“搞懂我喜欢她”, 说话人首先将视点从说话时间转移到了搞懂自己喜欢对方的时刻, 其次站在该时刻(参照时间) 确定“失去在一起的机会”与自身具有重叠关系的时间位置。例(16b) 同理不赘。

简言之, 参照时间与说话时间具有视点分化关系, 其中说话时间是最基本的参照时间, 参照时间则是视点从说话时间分离出来, 转移到其他事件或时点上的结果

从参照时间和说话时间的关系可以发现, 汉语对目标事件的时间定位存在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说话时间直接对事件进行时间定位, 通过说话时间与事件时间的先后关系直接得到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这种定位方式本文称之为直接时”。第二种方式是说话时间对其他事件进行时间定位, 站在其他事件的时点上观察目标事件的位置, 此时说话时间不与事件时间直接关联, 而是通过参照时间作为纽带, 说话时间-参照时间关系表达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 这种定位方式本文称之为间接时”。

间接时与直接时的区别在于, 构成的要素不同直接时通过说话时间与事件时间的关系进行时间定位, 间接时则通过说话时间与参照时间的关系进行时间定位参照时间在间接时中的必要性体现在, 如果将参照时间从间接时中删除, 那么句子的时类型随之发生改变例如:

(17)a. 我已经失去了和她在一起的机会

b. 我已经踏上了远游的路途

(17a-b) 是将(16a-b) 中的参照时间删除得到的结果, 此时例(16a) 的过去时- 完成体变成了例(17a) 的现在时-完成体, 16b) 的将来时-完成体变成了例(17b) 的现在时-完成体之所以发生时的类型变化, 正是因为参照时间的删除, 导致了事件时间与说话时间从间接关联变成了直接关联, 原本的结果状态延续至参照时间转变成了延续至说话时间, 因此从过去时变成了现在时

最后回答第二节末尾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蕴含先时意义的词尾无法独立表达事件时间先于参照时间? 这是因为, 一个句子只能对一个事件进行时间定位, 当说话人已经对参照时间进行时间定位的时候, 将无法对目标事件再进行定位, 此时只有事件时间重合于参照时间时, 才能推导出事件时间的位置对于汉语而言, 正是因为事件时间与参照时间具有完成体关系, 事件的结果状态部分与参照时间存在重叠部分, 才能在明确参照时间所在位置的同时间接得到事件时间的位置因此, “无法独立表达事件时间先于参照时间, 原因是此时的时间定位对象不是事件时间, 而是参照时间, 事件的时间位置需要根据与参照时间的重叠关系推导得出, “已经背后的完成体成为了表达重叠关系的语法手段综上所述, “无法独立表达事件时间先于参照时间, 恰好验证了汉语存在间接时的时间定位方式 


五. 汉语时系统的调整


经过前文对事件时间、说话时间、参照时间三者关系的分析, 我们得到了以下认识。

第一, 汉语的事件时间与参照时间构成了完成体而不是相对时意义, 在这一点上 Reichenbach(1947) 理论适用性更强;

第二, 事件时间与说话时间能直接构成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这是因为说话时间是最基本的参照时间, 具有说话人最新的认知和视点功能, 此时 Comrie(1985) 理论适用性更强;

第三, 参照时间与说话时间也能构成“时”, 此时事件时间需要通过与参照时间的重叠关系推导得出, 针对这一点两种经典理论主张相同。

由此看来, 汉语的时系统既有适用于 Reichenbach 理论的一面, 也有适用于 Comrie 理论的一面, 这意味着汉语的时系统需要在结合两种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汉语的时间定位方式的特点做出调整, 如表2所示。 

        调整后的汉语时系统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取消了“绝对时-相对时”框架, 调整为“直接时”和“间接时”框架。这是因为“相对时”在汉语中通过“完成体”表达, 既然“相对时”不存在, “绝对时”也就不作保留; 第二, 在“间接时”中增加了“完成体”(Estate) 和“展望体”(Epro) 要素, 用来表达事件时间与参照时间的关系。将原有的 E<R( 事件时间先于参照时间) 替换成逻辑式 Estate=R, 将原有的 R<E(事件时间后于参照时间) 替换成 R=Epro, 从而凸显事件的结果状态或展望阶段与参照时间的重叠关系, 避免简单将事件时间和参照时间理解成先后关系的误区; 第三, 将“现在时-完成体”和“现在时-将行体”视为直接时与间接时的连续统,称之为“直接-间接时”。这是因为, 一方面, 完成体和将行体是事件的部分阶段, 此时“现在时-完成体”和“现在时-将行体”可以视为对事件进行直接时间定位, 即“直接时”; 另一方面, 完成体和展望体并不属于事件内核的一部分, 事件时间与说话时间的位置关系需要通过事件自身与完成体或展望体的重叠关系得出, 即“间接时”, 因此这两种时态类型具有直接时和间接时的二重性。

      以上调整对汉语的时系统带来的新变化是, 不再追求对“时”的统一解释, 既不像 Reichenbach(1947) 将参照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视为“时”的唯一条件, 也不像 Comrie(1985) 过度注重事件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 而是根据时间定位对象和方式的多样性对“时”进行划分, 即说话人既可以对事件进行直接定位, 也可以对事件进行间接定位, 说话时间既可以与事件时间构成“时”, 也可以与参照时间构成“时”, 还可以与事件的结果状态或展望状态构成“时”。这样做的好处是, 更加清晰地呈现了时间定位的方式, 这在汉语的时系统中尤为必要, 因为汉语没有时的形态变化, 更多根据词汇、体、句式、语境等方式推导出时间定位, 那么对迂回方式的解构和分类就变得尤为关键。因此, 根据定位方式直接性和间接性的视角建立现代汉语时系统, 或许是一条可以考虑的道路。


作者简介





许 钊

个人简介:许钊, 男, 黑龙江大庆人, 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理论语言学、语义学, 电邮:xuzhaogy@126.com。


本文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欢迎转发扩散!




推  荐




好文荐读|张露等:游戏化虚拟情境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

2024-08-13

好文荐读|周义凯、刘海涛:ChatGPT掌握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句长规律了吗?

2024-08-10

好文荐读|冯浩等:拼音文字背景汉语二语者汉字知音、知义和正确书写的关系研究

2024-08-09

好文荐读|周立炜、饶高琦:大语言模型中文语体能力评测研究

2024-08-06

好文荐读丨宋文辉:“对言语法”和中国逻辑

2024-08-03

好文荐读丨郝晓慧、史金生:复合事件回应标题句的互动功能及实现策略

2024-08-01

好文荐读|刘华、闫慧颖:近十年东盟华文媒体“国际中文教育”主题挖掘研究

2024-07-29

好文荐读|夏焕乐、张谊生:构式特征在构式化过程中的互动、机制与结果

2024-07-28

好文荐读|孔英民、朱庆祥:从多动因互动看强化否定还是弱化否定

2024-07-25


欢迎加入“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务必备注“学校/单位+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的嘞着呢

审     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心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