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荐读|刘华、闫慧颖:近十年东盟华文媒体“国际中文教育”主题挖掘研究
好文荐读(第126期)基于LDA模型的近十年东盟华文媒体“国际中文教育”主题挖掘研究
“好文荐读”不定期更新,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核心期刊亮眼论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推荐更多值得一荐的好文哦~
文章简介
文章来源:刘华,闫慧颖.基于LDA模型的近十年东盟华文媒体“国际中文教育”主题挖掘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4):152-161+206-207.
摘要:东盟国际中文教育与华文媒体联系密切,在凝聚族群和传承中华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建立东盟10国25家华文媒体2013-2023年关于“国际中文教育”报道的主题语料库,并基于LDA主题模型分析,发现东盟华文媒体“国际中文教育”相关报道中包括三类12个主题,其中“华文教育”、“国际中文教学”、“华社参与”、“经贸合作”是目前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热点主题。从演化趋势来看,上升型主题包括“国家政策”、“教育体系”、“国际中文教学”、“经贸合作”,下降型主题包括“新冠疫情”、“家庭教育”、“华社参与”、“华文教育”,平稳型主题包括“华侨华人”、“华文艺术”、“文化交流”、“师德修养”。东盟华人社会对“华文”词语的使用度最高,但相关概念区分模糊;东盟华侨华人关注中国时政动态、经贸往来,职业汉语需求随合作加强而提升;东盟华侨华人重视文化传承和家庭教育,但新生代华裔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减弱;“华文教育”主题强度随移民程度深化而下降,“国际中文教学”主题强度上升;东盟华文媒体积极宣传“国际中文教育”,但报道质量及传播效果有待提升。为促进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提高其在东盟华文媒体中的传播效果,国际中文教育相关决策机构,以及华社、华校和华文媒体应把握机遇,扩大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效力;多方合作,发挥华社的各项资源优势;重视培养,增进新生代华裔对祖籍国认同感;综合施策,提高国际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强宣传,提升中文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关键词:东盟;华文媒体;国际中文教育;LDA模型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境外华语资源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研究”(19ZDA311)的阶段性成果。
感谢刘华教授授权推广,全文下载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一、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际中文教育概念界定概述
“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郭熙等认为,国际中文教育包括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海外的国际中文教学和海外华文教育(注:郭熙、林瑀欢《明确“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16日,第3版。)。王辉认为,国际中文教育既包括国内面向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又包括国外面向当地居民的中文教学和面向华侨华人的华文教学(注:王辉《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国际中文教育:问题与对策》,《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4期,第11-22页。)。邵宜等认为,国际中文教育是一个上位概念,华文教育是一个下位概念,华文教育是国际中文教育有力的组成部分(注:邵宜、卢月丽《论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关系》,《华文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4期,第1-8页。)。
本研究的“国际中文教育”,泛指在东盟地区开展的面向当地居民的国际中文教学和面向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由于东盟地区华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与华文媒体的密切联系,下文在全面介绍国际中文教育的同时,将重点讨论华文教育。
(二)东盟华文媒体及其助力中文教育研究现状
吴应辉、何洪霞将受语言政策影响的东南亚早期汉语传播归纳为“三起两落”,呈现出“波段共振性”特点(注:吴应辉、何洪霞《东南亚各国政策对汉语传播影响的历时国别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6年第4期,第80-92页。)。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汉语热”、“华文热”在世界各国兴起,东盟华文媒体积极转型,形成了网络化、全球化以及跨媒体化的新趋势,为中文以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强劲推动力。
学界日益关注到华文媒体对中文学习的积极作用。朱晓昆简析了东南亚华文报纸的中文学习版面在助力中文教育方面的积极影响(注:朱晓昆《大众传媒助力华文教育——简析东南亚华文报纸的中文学习版面》,《新闻记者》2016年第7期,第88-92页。)。也有研究着眼于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不同国家的华文媒体(注:李善邦、郭晴云《新时期印尼华文报纸对华文教育的推动作用》,《东南亚纵横》2013年第3期,第61-66页;石维有《泰国华文媒体助推华文教育的路径》,《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43-46页;姚敏《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华语社区与华语传承》,《语言战略研究》2021年第4期,第11-18页。),分析了华文媒体对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从总体上看,目前基于历时性的、较大规模的东南亚华文媒体语料库,对国际中文教育进行探讨的相关研究较少,特别是对近期国际中文教育热点主题、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关注不足。
二、研究方法、框架与语料
(二)研究框架本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数据收集与预处理。从网络上采集新闻报道,进行语料清洗、分词、去除停用词处理。第二阶段,语料统计分析。统计语料的年度数量,分析报道栏目、高频词、搭配词等特征。第三阶段,LDA主题建模。调整相关参数,计算困惑度、选择最佳主题数目。第四阶段,主题分析。归纳文本的主题内容、筛选出热点主题,并分析主题强度演变趋势。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三)语料说明
研究发现,“中文”、“汉语”、“华文”、“华语”等词语在东盟华文媒体中存在混用现象。为了更广泛地收集语料,本研究以“中文、华文、汉语、华语、华语文、祖语、传承语、继承语”分别与“教育、教学、学习”等词组合形成的搭配,以及“教师、学校、学生、中华文化”等与“国际中文教育”相关的词语构成搜索词串,抽样采集了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10个东盟国家(注:截至2023年,东盟有10个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具有代表性的25家华文媒体网站(注:这25家华文媒体是:《亚洲时报》、《光华日报》、《华侨日报》、《星洲日报》、《千岛日报》、《国际日报》、《印尼商报》、《新加坡眼》、《8world 新闻网》、《新加坡狮城》、《联合早报》、《柬华日报》、《柬中时报》、《金边晚报》、《泰国头条》、《星暹日报》、《中华网》、《缅华网》、《金凤凰报》、《老挝时报》、《世界日报》、《菲华网》、《西贡解放日报》、《越南时代报》、《越南通讯社》。)自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的相关报道,构建了国际中文教育主题语料库(以下简称为“中文教育语料库”)。语料库文本数共计17461个,字符数共计22560853字。
(二)不同栏目与报道来源分析
东盟华文媒体网站的板块栏目,主要分为本地新闻(注:华文媒体根据本地区情况开设当地的新闻板块,例如“雅加达及周边地区”新闻,这里统称为“本地新闻”。)、国际要闻(注:国际新闻包括除了所在国家与中国之外,其他国家的综合新闻。)、中国资讯,以及财经、社会、文化、旅游、体育、娱乐等。进一步统计华文媒体中各栏目关于“国际中文教育”的报道数量,发现前5位华文媒体及其栏目分别为:《亚洲时报》的“地区新闻-亚庇西海岸”栏目(1485篇)、《缅华网》的“华文教育”栏目(1279篇)、《世界日报》的“华社”栏目(1092篇)、《柬化日报》的“华社动态”栏目(856篇)、《千岛日报》的“华社”栏目(677篇)。
东盟华文媒体报道内容主要包括介绍华校情况、培训活动、参赛获奖等。有些媒体开设了“华教”、“华社”、“华文教育”等专栏,报道数量更多,内容更加集中,如《柬华日报》的“华社动态”栏目,关于“国际中文教育”的报道数量在其网站报道中占比最高。
进一步分析相关媒体报道来源发现,除了“本报记者”外,作者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类型:(1)各地的华文学校(大、中、小学等)、孔子学院的教师或学生;(2)综合性的社团,如菲华联谊会、菲华青商会;(3)同乡会,如福建励学会、普宁同乡会;(4)宗亲会,如菲律宾让德吴氏宗亲总会、新加坡宗乡总会;(5)当地华文教育(教师)联合会,如印尼华文教育联合总会、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
四、高频词及词语搭配分析
(一)高频词统计分析
中文教育语料库经分词、统计词语频次后,按频次降序排列生成词表,去除助词、介词、连词、代词等功能性停用词后,前10位高频词语为:中国(56059次)、华文(28583次)、学校(26240次)、学生(23647次)、发展(21198次)、老师(19322)、教育(16239次)、缅甸(13956次)、文化(12865次)、合作(12503次)。这些词语体现了东盟华文媒体对中国及中华文化、中文教育等方面的重视。在前20位高频词语中,与华文教学相关的名词(如“教学”、“学生”),与中国有密切经贸往来的国家名词(如“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主体名词(如“华社”、“华侨”、“华人”),与各类活动有关的名词(比如“文化”、“活动”),都在东盟华文媒体的报道中广泛出现。(二)词语搭配分析1.“中文”及相关词语的搭配共现分析本研究统计“中文”、“华文”及相关词语使用频次,该类词语按降序排列如下:华文(28583次)、中文(11413次)、汉语(8228次)、华语(4691次)、母语(1491次)、华语文(158次)、祖语(11次)、传承语(1次)。可以看到,“华文”、“中文”、“汉语”词语在东盟华文媒体中较为常用,它们与“国际中文教育”概念密切相关,而“华语文”主要是台湾地区的说法。“祖语”这一概念由郭熙教授提出,在《千岛日报》的一篇报道中,他强调要保护好母语(祖语)(注:《世界母语日谈母语》,《千岛日报》网站,2022年2月25日发布,2023年12月25日访问,https://www.qiandaoribao.com/2022/02/25/%e4%b8%96%e7%95%8c%e6%af%8d%e8%af%ad%e6%97%a5%e8%b0%88%e6%af%8d%e8%af%ad/。)。“传承语”这一概念很少出现在东盟华文媒体中。我们进一步分析上述词语(注:由于“传承语”的相关语料太少,暂不统计搭配情况。)在东盟华文媒体中的搭配情况,并列出了每个词语各自高频搭配的前10位词语(见表2)。
表2 “中文”及其相关词语的搭配共现情况统计表
从整体上看,上述“中文”及其相关词语的右搭配共现词频普遍高于左搭配词频,如“华文”的右搭配频次占到了78.24%,形成了“华文+”的常用结构。这些词语常出现的右搭配词语多为名词,如“教育”、“教学”、“学校”、“教师”等,构成“华文教育”、“中文学校”、“汉语教学”、“华语教师”;“华语”多与“辩论”、“朗诵”、“演讲”等语言表达形式组合,如“世界华语辩论赛”已成为影响力较大的国际青年辩论赛事。“华文媒体”在东盟国家具有重要影响力,在塑造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化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高频出现的左搭配词语中,动词多为“学习”、“推动”、“维护”等,这表明东盟华侨华人对“华文教育”、“中文教育”、“汉语教学”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名词多为“学校”、“学生”、“教师”,以及“缅甸”、“菲律宾”、“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反映出其主要教学对象和教学区域。
2.“国际中文教育”及相关词语统计
为了解东盟华文媒体中“国际中文教育”及相关概念的使用情况,本研究进一步统计了“华文教育”、“汉语学习”(注:由于“华语文”、“祖语”、“传承语”在中文教育语料库中的使用频次较低,不再统计。)以及国内常用概念“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等在中文教育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
“华文教育”(8164次)在东盟国家华文媒体中使用频次最高,“汉语教学”(1186次)、“中文教育”(1055次)次之;“国际中文教育”(396次)、“汉语国际教育”(156次)、“对外汉语”(126次)的使用频次较低。东盟华文媒体在使用“华文教育”、“汉语教学”、“国际中文教育”等词语时,没有很好地区分它们在内涵上的差异。如“我们希望本国各地将来能有更多的孔子学院,使更多菲人能够有机会接受华文教育”(注:《商总邀请马尼拉亚典耀孔子学院院长 梁广寒博士主持线上学术和文化讲座》,《世界日报》网站,2021年11月20日发布,2023年12月25日访问,https://worldnews.net.ph/post/138211。),该句把原本不属于孔子学院主要功能的华文教育,也包含在孔子学院的功能中了。
表3 主题类别及其高权重主题词统计表
从主题和词项分布上看,12个主题可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影响国际中文教育的因素,包含宏观因素、具体因素、突发因素;第二类是中文教学有关主题;第三类是中华文化传承传播相关主题。
1.影响国际中文教育的三种因素
宏观因素:“经贸合作”、“国家政策”主题。“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也带动了本土汉语人才的需求;同时,高层面“国家政策”的引导,也促进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如:“随着中柬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两国在经贸、文化等领域交流日益频繁,对华文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学好华文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中柬友谊深化和高棉大建设的有力推手。”(注:《2019年柬埔寨华文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班正式开班》,《柬华日报》网站,2019年8月1日发布,2023年12月25日访问,https://www.jianhuadaily.com/20190801/59460。)
具体因素:“华侨华人”、“华社参与”主题。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加和生活地域的拓展,华人社团遍及华侨华人聚居地,并在海外组建同乡会、宗亲会等,组织了多种交流活动。周敏、刘宏将海外华人社团的跨国主义实践总结为家乡发展项目的投入、大型慈善事业的参与、联谊活动、节日庆典活动及商贸经济活动五种显著类型(注:周敏、刘宏《海外华人跨国主义实践的模式及其差异——基于美国与新加坡的比较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3年第1期,第1-19页。),这些活动增强了东盟华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突发因素:“新冠疫情”主题。受疫情影响,海外中文教育发生了巨大变革,教学形式从线下转为“线上”,学校通过“视频”开展文化活动,组织“网络”夏令营等。“海外涌现出大量线上华文教育机构及各种线上教育产品,中国各涉侨机构、各华文教育基地举办的大量免费华文教育网络课程丰富多彩”(注:《疫情冲击下海外华文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发展趋势》,《柬中时报》网站,2021年7月9日发布,2023年12月25日访问,https://cc-times.com/posts/14550。),推动了中文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
2.中文教学有关主题
中文教学有关主题包含“教育体系”、“华文教育”、“国际中文教学”、“家庭教育”。近年来,“国际中文教学”(注:本文的“国际中文教学”特指在东盟国家开展地,针对当地居民的汉语教学。)在东盟国家具有良好发展趋势,华侨华人积极完善中文办学、培训等“教育体系”。泰国、新加坡、越南等东盟国家已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升了中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郭熙指出,家庭是影响海外华语传承因素的重中之重(注:郭熙《试论海外华语传承话语体系的构建》,《语言文字应用》2023年第2期,第2-10页。)。东盟华侨华人重视家庭教育,关注子女的成长和发展,积极培养他们学习中文的兴趣。
3.中华文化传播传承主题
中华文化传播传承主题包含“师德修养”、“文化交流”、“华文艺术”。东盟华侨华人沿袭了儒家文化中孝顺和尊崇长辈的传统,华文学校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提倡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是中文教育的核心内涵,华人社团与中文学校积极筹办各类文化活动,培养华裔青年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华文文学作品是华侨华人的精神给养,华文媒体开设了专门的文学栏目,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
(二)热点主题分析
本研究分别对主题强度及其阈值进行计算。统计显示,“华文教育”、“国际中文教学”、“华社参与”、“经贸合作”主题的强度均高于主题强度阈值(0.085),是目前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热点主题。我们结合前文(表3)筛选出的每个主题的高权重主题词,统计近10年词语的使用频率变化情况,进一步分析热点主题的内容特征。
1.“华文教育”主题内容分析
“教师”、“教材”、“教学”三教问题是“华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具有较高热度,但从具体报道来看,存在教学资源不平衡、师资短缺等问题,如“霹雳华校董事会联合会指出,华校闹师资荒是个存在已久的老问题,估计华文老师在5年内将有断层的危机”(注:《华文师资五年内恐断层 霹董联会促修正中文系招生条件》,《光华日报》网站,2022年2月28日发布,2023年12月25日访问,https://www.kwongwah.com.my/20220228/%E5%8D%8E%E6%96%87%E5%B8%88%E8%B5%84%E4%BA%94%E5%B9%B4%E5%86%85%E6%81%90%E6%96%AD%E5%B1%82-%E9%9C%B9%E8%91%A3%E8%81%94%E4%BC%9A%E4%BF%83%E4%BF%AE%E6%AD%A3%E4%B8%AD%E6%96%87%E7%B3%BB%E6%8B%9B/。)。完善教学资源,构建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迫在眉睫。华文学校日益重视的“华测(即华文水平能力测试)”,呈稳步上升趋势,如“建国中学吴德成校长表示,我们鼓励不同族裔学生学习华语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也欢迎已擅长华语者取得华测证书为自己加值”(注:《东马首次华语文能力测验 即起线上报名 7月23庇建中举行》,《亚洲时报》网站,2022年6月8日发布,2023年12月25日访问,https://www.asiatimes.com.my/2022/06/08/%e4%b8%9c%e9%a9%ac%e9%a6%96%e6%ac%a1%e5%8d%8e%e8%af%ad%e6%96%87%e8%83%bd%e5%8a%9b%e6%b5%8b%e9%aa%8c-%e5%8d%b3%e8%b5%b7%e7%ba%bf%e4%b8%8a%e6%8a%a5%e5%90%8d-7%e6%9c%8823%e5%ba%87%e5%bb%ba%e4%b8%ad/。)。但如何通过测试,实现“以考促学”值得我们思考。“暨南大学”、“华侨大学”是开展华文教育的重要基地,培养了大量华文教师与学生投身于华文教学工作,受到东盟华人社会广泛认可。新冠疫情后,国内高校恢复线下教学,海外中文学校也恢复“培训”活动,但受经济下行、“侨生”数量减少等影响,频率增幅较小。
2.“国际中文教学”主题内容分析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联系愈加紧密,东盟各国日益重视“汉语教学”,大力培养中文人才。东盟国家开设了多所“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我国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也选派汉语“志愿者”及“汉语教师”赴当地开展教学活动,这些都具有较高关注度,华文媒体相关词语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汉语水平考试(HSK)”是海外学生来中国求学、就业的必备条件,也是申请“奖学金”的重要依据,日益受到重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东盟多个国家在文教、经贸等方面展开合作,各国对汉语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强,“职业教育”成为关注热点。国内大专院校结合自身优势与东盟国家发展需求,积极拓展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聚焦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发挥专业优势,研制了一批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助力‘一带一路’数字化人才培养”(注:《共育数字技能人才 走进国际中文日》,《柬华日报》网站,2023年4月20日发布,2023年12月25日访问,https://www.jianhuadaily.com/20230420/193399。),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了贡献。
3.“华社参与”主题内容分析
“华侨华人”是华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热度最高,但华裔新生代对族群认同感呈代际减弱趋势。从主题词可以看出,东盟“华侨华人”的祖籍主要是“潮州”、“厦门”等中国沿海城市。耿虎指出,由个体走向集体,由分散走向联合,既是海外华族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注:耿虎《华人教育文化传播及建设——以东南亚为中心的考察》,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4-6页。)。华人社团将华侨华人个体团结在一起,在海外组建“宗亲会”、“同乡会”等,发挥其联络亲情乡谊、凝聚华侨华人力量的重要作用。东盟华侨华人关注“华文教育”事业发展,热度较高。华人社团不仅为“华文教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还联合“华校”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感。同乡会通过创建“基金会”、“联合会”等,为华裔学生颁发“奖学金”、“助学金”,确保华裔子女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如“不少同乡会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对学业成绩优良的同乡子弟表示鼓励,及对家境清寒的同乡子弟提供学费补贴,为同乡和国家社会培育人才”(注:《永和古厝同乡会新职员就职 施伟廉代表商总出席并致词》,《世界日报》网站,2022年12月22日发布,2023年12月25日访问,https://worldnews.net.ph/post/154278。)。
4.“经贸合作”主题内容分析
随着“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积极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东盟国家“共享共建”,实现“互利共赢”。东盟华人社会密切关注中国时政、经贸等发展动态,加强与中国企业的项目合作、经贸往来,表示“我们期待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更多国家开展贸易往来,开发更多市场”(注:《“让更多国家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世界日报》网站,2019年2月22日发布,2023年12月25日访问,https://www.asiatimes.com.my/2019/02/22/%e8%ae%a9%e6%9b%b4%e5%a4%9a%e5%9b%bd%e5%ae%b6%e4%ba%ba%e6%b0%91%e6%9c%89%e6%9b%b4%e5%a4%9a%e8%8e%b7%e5%be%97%e6%84%9f/。)。中文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话题之一,其热度持续上升。各国不同行业对中文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各地区的中文机构相继开设了“中文+”、“华文+”课程,涉及旅游、法律、高铁、经贸等多个行业。多元化的需求也丰富了中文课程,如“孔子学院通过与中老铁路公司合作,积极探索‘汉语+职业技术汉语’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起连通中国和老挝的‘心灵高铁’”(注:《东盟国家6家孔子学院师生共话壮族三月三》,《柬华日报》网站,2022年11月4日发布,2023年12月25日访问,https://www.jianhuadaily.com/20220411/161549。)。
(三)主题强度演化趋势分析
为了在时间维度上进一步研究主题演化趋势,本研究根据后离散方法(注:单斌、李芳《基于 LDA 话题演化研究方法综述》,《中文信息学报》2010年第6期,第43-49、68页。),将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12个主题分散到时间窗口,并计算每年主题强度。近10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东盟国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和东盟国家不断加强战略对接,“国家政策”、“经贸合作”主题热度逐渐增强;“中文教学”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呈上升趋势;“华侨华人”、“华文艺术”等主题强度较为稳定,具有持续的关注度。但随着华裔新生代对居住国归属感的增加,对祖籍国亲近感的减弱,“华文教育”、“家庭教育”主题强度有所下降。
根据12个主题强度的演化趋势特点,我们将具有相同演化趋势的主题进行分类。这些主题可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平稳型。
1.上升型主题
上升型主题包括“国家政策”、“教育体系”、“国际中文教学”、“经贸合作”。在疫情期间,“教育体系”、“国际中文教学”主题出现短暂下降趋势,但随着疫情受到控制,线下教学活动恢复正常,这些主题整体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东盟国家认识到学习中文的必要性,除了华裔子弟,非华裔学生也积极学习中文,因此近两年“国际中文教学”主题强度不断增加。2023年是中国与东盟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第二年,也是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我们预测,未来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体系、教学规模将进一步完善与扩大。
2.下降型主题
下降型主题包括“新冠疫情”、“家庭教育”、“华社参与”、“华文教育”。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海内外各类线下活动被迫暂停,华人社会筹措资金,捐赠“口罩”等物资,但也受到经济持续下行影响,“华社参与”主题强度有所下降。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线上教学”成为主要学习方式,家庭成为学习和娱乐的主要场域,呈波折上升趋势。随着移民程度加深,华裔新生代积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与祖籍国疏离感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减弱。周敏等指出,华裔新生代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与父母大相径庭,亲子之间的文化鸿沟导致了家庭代际关系紧张(注:周敏、王君《中国新移民的教育期望及其面临的挑战、制度限制和社会支持——以美国和新加坡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年第4期,第1-9页。)。新生代移民认同所在国文化,不再将自己视为“异域华人”,导致“家庭教育”、“华文教学”主题呈缓慢下降趋势。
3.平稳型主题
平稳型主题包括“华侨华人”、“华文艺术”、“文化交流”、“师德修养”。东盟华侨华人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继承了“尊师重道”、“谦逊友善”的传统美德,拥有丰厚的精神内核。在重要传统节日,华人社团积极组织文艺表演、宗族活动等,增强华裔族群对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亲近感。“华校”、“孔子学院”开设了“书法”、“武术”、“剪纸”等文化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华裔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侨务部门与海内外学校合作,组织“夏(冬)令营”、中华文化知识竞赛、中华文化大乐园等。这些活动深受华裔青少年的喜爱, “夏令营的活动让华裔青年对悠久的历史中华文化和中国发展有更多了解,也能增进彼此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注:《文化参访团广东行 欢迎高校生即报名》,《亚洲时报》网站,2017年6月12日发布,2023年12月25日访问,https://www.asiatimes.com.my/2017/06/12/%e6%96%87%e5%8c%96%e5%8f%82%e8%ae%bf%e5%9b%a2%e5%b9%bf%e4%b8%9c%e8%a1%8c-%e6%ac%a2%e8%bf%8e%e9%ab%98%e6%a0%a1%e7%94%9f%e5%8d%b3%e6%8a%a5%e5%90%8d/。)。
六、传播特点与对策建议
(一)传播特点
1.东盟华人社会对“华文”词语的使用度最高,但相关概念区分模糊在华文媒体中,“华文”及“华文教育”的使用频次最高,“中文”及“汉语”的频次次之,有的词语存在泛用问题,如“我们重视发展华文教育,希望中华文化在高棉大地上发扬光大,推动中文成为柬埔寨青少年学生必学的一门国际语言”(注:《2021年柬埔寨国际中文日活动在线上举办》,《柬华日报》网站,2021年4月20日发布,2023年12月25日访问,https://www.jianhuadaily.com/20210420/111086。)。有的华文媒体甚至在“华文教育”板块中报道“孔子学院”相关新闻,如缅华网“华文教育”专栏,报道了大量关于“孔子学院”开展中文教学的情况,相关概念在东盟国家华人社会中存在混用现象。2.东盟华侨华人关注中国时政动态、经贸往来,职业汉语需求随合作加强而提升“华文”、“中文”等词语的搭配词及各主题相关的主题词项中,常出现“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该区域国别化的特征应引起关注;高权重主题词中不仅出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等,还出现“中柬”、“中菲”等双边关系词语,这与中外国际关系、中国国家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各领域、多行业对职业汉语的需求增强,“中文+”、“华文+”热度日益提升,汉语的经济效益和实用价值越发凸显。
3.东盟华侨华人重视文化传承和家庭教育,但新生代华裔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减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人社会和华文教育的精神内核,在增强民族认同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化交流”、“师德修养”、“华人文学”主题具有较稳定的关注度。但新生代华裔接受的是碎片化、表面化的民族文化教育,不像老一代华人保留着传统的家庭观念。从主题强度变化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华社参与”主题热度下降,新移民更重视“小家”和“自我”发展,对祖籍国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呈代际减弱趋势。
4.“华文教育”主题强度随移民程度深化而下降,“国际中文教学”主题强度上升东盟日益重视中文学习和人才培养,国际中文教育整体呈良好发展态势,其中“华文教育”主题度最强,但随着移民程度加深主题强度有所下降。新生代华裔加入居住国国籍,子女求学于当地教育体系,“华校”也不再是专门为华裔子弟开设,而是适合各民族甚至国际学生的教育单位(注:张盛闻《借“一带一路”华教发展将更专业化》,《星洲日报》2017年2月17日,第4版。),导致“华文教育”具有“二语化”倾向。“国际中文教学”主题强度呈上升趋势,“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汉语水平考试”等词语使用频率增加,“教学体系”日益完善。
5.东盟华文媒体积极宣传“国际中文教育”,但报道质量及传播效果有待提升结合前文分析,与“中文”及其相关词语经常搭配的动词为“推动”、“发展”、 “维护”等。这些词具有积极的语义色彩,传递出东盟华文媒体大力支持“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态度。但开设专栏的媒体较少,大多数报道由教师、学生、同乡会等组织或个人提供,且报道质量良莠不齐。从报道内容来看,选题较为单一,多以节日活动、培训消息为主,缺少对话题的深入分析。其受众多为本地区、本次活动的相关机构或参与者,传播范围不够广泛,影响力有限。
(二)对策建议为促进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提高其在东盟华文媒体中的传播效果,本研究对国际中文教育相关决策机构,以及华社、华校和华文媒体提出如下建议。
1.把握机遇,扩大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效力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国际中文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应及早建立国际中文教育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具有国别化特征的中文教育学科规划,确保中文教育更好地走向东盟各国。同时,东南亚华人移民人数众多,又具有传承本族语言和文化的优良传统,可以通过构建“星状”传播体系(注:韩晓明《东南亚华人身份认同变化对汉语传播的影响及前瞻》,《语言文字应用》2016年第4期,第93-99页。),扩大中文的国际传播范围,增强中文与中华文化的感召力。
2.多方合作,发挥华社的各项资源优势为提高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华社要增加与其他社团、组织的交流互动,构建立体多维的侨团联盟,发挥其在所在国家的人力、财力等资源优势,确保华校的平稳运转,减少环境政策的影响。同时,华社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中文比赛等,提升中文在所在国家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华裔新生代和当地年轻人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学习中文的兴趣,促进民心相通。
3.重视培养,增进新生代华裔对祖籍国认同感韩晓明认为,家庭使用是华语传承的关键(注:韩晓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亚各国华文教学的本土化转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33-42页。)。要鼓励新一代移民家庭注重家庭环境中的语言传承,构建家庭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子女对华文文学作品、华语电影及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中文的意愿,增进对祖籍国和中华文化的亲近感与归属感。还要鼓励子女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中华文化夏令营等,使之浸润在华语景观的文化元素中,才能帮助子女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综合施策,提高国际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华校要转型升级,需要设置符合不同国家、人群特点的教学目标(注:林瑀欢《东南亚华校的三语教学:趋势与方向》,《全球教育展望》2021年第10期,第85-102页。),培养高素质的本土化教师,编写本土化教材,加速提升办学模式的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进程。同时,华校要与其他华校、孔子学院开展交流合作,建设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中文教育体系,并根据“一带一路”发展需求,利用数字化技术,拓展职业汉语的教学资源,培养复合能力强的“中文+”人才。
5.加强宣传,提升中文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华文媒体是海内外文化沟通的窗口,与华文教育相辅相成,共同维系华人文化血脉。华校要借助华文媒体平台推介办学情况,华社要大力宣传文化活动,以提升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华文媒体要提升报道质量,可通过增加专题报道、开设中文版面,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内涵,并加强与中国及本地媒体的合作,整合传媒资源、拓宽传播渠道,这样才能提升东盟华文媒体的国际影响力。
七、结语
本研究基于LDA主题模型和语料库方法,对2013-2023年东盟华文媒体中关于“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主题挖掘,并归纳主题演化趋势的特点。目前,LDA主题模型较少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相关领域,本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希望能对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借鉴。未来研究将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开展:(1)扩充语料资源,跟踪更多年份的数据,深入挖掘“国际中文教育”主题历时的变化和发展,开展国别化研究等;(2)丰富语料来源,补充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平台中的文本数据,以拓展本领域的研究视角。
作者简介
刘华
个人简介:刘华,文学博士,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暨南杰青,研究方向为海外华语及华文教学、计算语言学、智能汉语教学,E-mail: liuhua@hwy.jnu.edu.cn。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优秀中青年学者、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出国研修优秀中青年学者;《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12)编委、《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系列)编委(2005-2012),北京成像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兼职研究员;国家社科、国家语委、教育部项目/成果通讯评审专家,《厦门大学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等期刊审稿专家。
闫慧颖个人简介:闫慧颖,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计算语言学、数字人文。
本文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欢迎转发扩散!
推 荐
2024-07-28
2024-07-25
2024-07-24
2024-07-19
2024-07-17
2024-07-16
2024-07-15
2024-07-12
2024-07-11
今日小编:文 予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