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CSSCI 来源集刊《语言学研究》2023年第34辑

七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心得
2024-09-06
《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34辑 

    《语言学研究》(CSSCI 来源集刊)2023年第34辑刊发15篇文章。主要包括语言学理论研究、具体语言研究、语言对比研究、语言应用研究、书评栏目,内容涉及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语言转用、句法位移、语言景观、借词研究、谱系树模型、方言研究、隐喻研究等。欢迎转发扩散!

    往期推荐:

    刊讯|CSSCI 来源集刊《语言学研究》2023年第33辑



目  录  

本期话题

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

03 主持人语 陈保亚

05 强势语言做基语对目标语带来的深刻变化 ——以汉语和回辉话接触为例 / 陈保亚 田祥胜

23 茶名“荈”的源流及其文化蕴含 / 汪锋 殷玥

35 论汉语越南语核心关系词的确定 / 咸蔓雪

46 不同类型语言的接触中借词的语音变化刍议——以蒙古语的汉语借词 “茶”为例 / 袁琳

57 核心词替换在语言转用式接触中的表现——以九河纳西语为例 / 李子鹤

78 语言接触如何影响谱系树模型?——傣汉接触个案研究 / 余德江

语言学理论研究

97 最简方案下的两类句法移位 /  胡皓月 胡笑适

110  试析斯拉夫—俄罗斯早期语法传统中的《八大词类说》 / 尹旭

12医药商务咨询会话中的语力交织与身份交互建构 / 周敏 张艳红

具体语言研究

139 河南滑县方言的呼语 / 段亚广

149 西班牙语soy历时演变初探 / 赵飞

168 意象图式在隐喻识解中的作用机制——以俄汉谚语“妻子”隐喻为例 / 陈势

语言应用研究

183 生活空间视角下北京 “韩国城社区”语言景观研究 / 聂平俊 刘宏刚

19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俄罗斯媒体中的传播与阐释 / 刘淼

209 介词对比中的“偏侧”关系与语义图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 王鸿滨 王予暄

经典译文

231 编者按 / 钱军

234 名词句 / [法]埃米尔 本维尼斯特(著)龚兆华(译)

书评

249 《赋能人类行为—致敬Emanuel A.Schegloff的互动言谈研究》评介 / 黄佳丽 俞东明

257 《病毒话语》(剑桥应用语言学系列)述评 / 闵杰 侯建波


提  要  

强势语言做基语对目标语带来的深刻变化 ——以汉语和回辉话接触为例

陈保亚  北京大学

田祥胜  湖北师范大学

摘  要本文基于语言材料和基因信息,证明回辉话(目标语)音节类型的转变(从双音节无声调到单音节多声调)是在侗台语和基语(汉语)的共同干扰下完成的;回辉话语法类型的转变是在基于(汉语)对回辉话实施干扰和借贷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汉语对回辉话形响最为深刻,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强势语言的汉语处于基语地位,回辉话处于目标语地位。关键词:  占语  回辉话  侗台语  汉语  基因  借贷  干扰

茶名“荈”的源流及其文化蕴含

汪   锋   殷   玥    

北京大学  

摘  要本文根据文献材料说明了茶名“荈”的意义、来源及使用。“荈”在一些字典中解做“老叶”的说法得不到实际用例的支持,茶名是其唯一义项。“荈”宇的来源很可能是依形造字,兼有语义的促进,进而获得其音“荈”宇造出来表茶后,先与其他相关名词连用(如:茶荈、荈草),再逐渐单用,先后出现在偏正结构(修饰语+荈)、动宾结构(动词+荈)中;通过对比烹制动词以及饮食动词与“荈”“茶”“茗”的搭配情况,可以看出“荈”限于书面语言,且比“茗”更为少见。通过梳理茶名“荈”的源流,考察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状况,可以透视其背后的文化蕴含,为茶文化提供更切实的细节。

关键词 荈   茶   茗   造字   竞争

论汉语越南语核心关系词的确定

咸蔓雪   北京大学 

摘  要:本文基于已有的关于越南语核心词和汉语越南语关系语素的研究成果,讨论确定汉语越南语核心关系词的原则,具体围绕核心关系词的择词单位、语音对应和语义关联等问题展开。本文按照所确定的原则列出两阶(高阶和低阶)汉越语核心关系词表。汉越语核心关系词体现了汉语和越南语之间深刻的语言接触,把汉越语关系词在两阶核心词中的分布与层次结合考察,可进一步观察汉越语言接触的特点。本研究也可为深入考察汉、越语言与南亚、侗台、南岛等诸语言之间的关系提供线索。

关键词:核心词   语言接触   越南语   汉越语关系词

不同类型语言的接触中借词的语音变化刍议——以蒙古语的汉语借词 “茶”为例

袁   琳  北京大学

摘  要同一时空借贷产生的借词能够和施借语言中的原词保持严格的、不弱于同源词之间的语音对应。本文选择了中蒙两国基础方言标准音中的汉语借词“茶〞的读音[tʃhɛ:](正蓝旗)和[tshae](乌兰巴托)进行研究。通过建立完全对应,我们认为[tʃhɛ:]和[tshae]的借用本字是“茶叶” 而非单字“茶”,因为蒙古语的复合元音由音组演变而来,单字“茶”的韵(麻韵开口二等平声)无法为蒙古语复合元音的产生创造条件。“茶叶”进入蒙古语的时间应不早于《中原音韵》编写的年代。彼时的蒙古语音系中含塞擦音音位/tʃh/,且复合元音/ɑi

/已开始形成。同一时期,汉字“茶”的声母(澄母)已清化且塞擦音化,汉字“叶”的声母已变成半元音,韵尾也已消失,汉字“茶”的韵结合汉字“叶”的声韵(馀母叶韵开口三等入声)正好满足蒙古语复合元音/ɑi

/的形成条件。“茶叶” 借入蒙古语后,受蒙古语不同方言音变规律的支配,读音继续发生变化。在借贷发生时的蒙汉音系匹配规律和借贷发生后蒙古语音系内部音变规律的双重作用下,这例借词形成了今天的读音[tʃhɛ:]和[tshae]。由此我们发现,在充分考虑语言接触的情况下。借词和同源词的音变方式没有不同。语音系统并没有区分同源还是异源,只要语音条件得到满足,词汇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

关键词:语言接触   蒙古语   汉语借词   茶   历史语言学   语音变化

核心词替换在语言转用式接触中的表现——以九河纳西语为例

李子鹤   北京大学

摘 要本研究为考察语言接触深入语言转用阶段时核心词替换的表现。我们对九河纳西语与汉语的接触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确定了九河纳西语的两阶核心词表,收集了54名发音人的核心词和社会因素数据。分析表明,在九河纳西语案例中,高、低阶核心词平均替换率有极显著的差异,高阶核心词替换率的增长速率显著低于低阶核心词。一部分年龄较小的发音人的最熟练语言已经转变为普通话,最熟练语言为普通话的发音人,核心词替换率增长速率明显高于最熟练语言为纳西语的发音人。15岁以下的最熟练语言为普通话的发音人,高阶核心词替换率的增长速率已经高于低阶核心词。这可能预示着言语社团即将发生语言转用。

关键词:语言接触   语言转用   核心词   最熟练语言   纳西语

语言接触如何影响谱系树模型?——傣汉接触个案研究

余德江   北京大学

摘 要本文讨论语言接触对谱系树模型的影响机制。从傣汉接触个案出发,我们认为外来成分进入谱系树结构有以下三种机制:(1)强势通语的垂直扩散机制;(2)进入早期节点后分化演变机制;(3)持续分层接触的层累机制。在骑马坝傣语接触个案基础上,我们探索了借词替换对使用词源统计法构建谱系树的影响问题。结果显示,词汇替换会严重影响谱系树节点间的距离,在替换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还可能改变谱系树的结构。

关键词语言接触   谱系树   借词替换   层次   傣语

最简方案下的两类句法移位

胡皓月 胡笑适

清华大学 

摘 要: 移位是生成句法理论框架中的核心句法操作之一。随着理论的发展,学界对移位提出了多种归因,始终未达成共识。例如,在最简方案框架下,Chomsky (1995, 2000, 2001,2004,2008)就曾提出强势D特征、EPP特征、OCC特征、EF特征等各类形式特征作为移位的驱动力,而Chomsky(2013,2015)又将移位归结为短语加标算法中的计算规则之一。针对句法移位动因不清的问题,本文综合考察各类短语句法移位,,在此基础上提出,句法移位可根据动因分成两类:一类为实现语段的特征聚合,另一类为了加标。从根本上来说,两种移位都是满足概念—意念界面解读的重要手段,是人类语言计算系统达成最优设计的必要机制。

关键词句法移位   特征聚合   加标   概念—意念界面

试析斯拉夫—俄罗斯早期语法传统中的《八大词类说》

尹   旭   北京大学  

摘 要: 《八大词类说》是开启斯拉大一俄罗斯早期语法传统的重要著作,为后世基本确立了语法描写的框架结构和术语基础,在语法思想史和语言学史中占据关键地位。本文采取文本细读的方式,在梳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深入解读了《八大词类说》中词类、静词、动词相关内容的编写思路,并且将共置于语法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广泛的文本比较,以明确其在语法思想史中的定位及后世影响。

关键词:《八大词类说》   语法思想史   俄语史   静词   动词

医药商务咨询会话中的语力交织与身份交互建构

 袁周敏   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大学

 张艳红   太原科枝大学 

摘 要虽有一些文献探讨了会话中的不同身份建构及其语言表现与语用动因,但是多忽视了身份建构中的语力交织现象。本研究基于对医药商务咨询会话语料的分析,认为咨询顾问在交谈中专家身份与同伴身份交互出现,并尝试提出语力交织的概念描述这一现象。研究发现,专业术语、断言与使役策略的使用建构了咨询顾问的专家身份;寒暄、恭维与共情策略的使用建构了咨询顾问的同伴身份。这些策略的交替使用,以及身份的交互建构均带来不同程度的语力交织。语力交织表现为言语层面的话语多声与身份交互,源于社会层面话语主体身份的多元性,体现出人际会话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关键词医药商务咨询会话   身份建构   语用策略   语力交织

河南滑县方言的呼语

段亚广   河南大学

摘 要本文描写分析河南滑县方言的呼语范畴。呼语是话轮中说话人首次呼唤听话人的独立称呼语,滑县方言用特殊语法形式编码这一范畴,包括称谓尾字变韵和称谓前后添加附加成分两种形式。我们认为,变韵形式是语气词“哎”用于称谓后发生语法化,并在形式上同前一音节合音的结果,而附加成分则是构词语素“小”“孬”“妮”词义虛化的结果。本文的描写和分析有助于推进我们对汉语方言呼叹范畴的全面认识。关键词:滑县方言   呼语   附加成分   语法化

西班牙语soy历时演变初探

赵   飞   商务印书馆

摘 要西班牙语虽然和其他现代罗曼语一样源于通俗拉丁语,但其系动词ser(“是”)的直陈式现在时第一人称单数形式soy(“我是”) 却和拉丁语形式sum(“我是”)有很大区別,特別是-y这一在拉丁语和中世纪卡斯提利亚语中均不存在的词尾,引起了语言学家对其起源和演变的争论。本文依靠历史语言学的比较方法,从形态学和语义学角度对西班牙语中添加-y的必要性加以分析并尝试还原soy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

关键词比较方法;罗曼语;形态学;语义学;必要性

意象图式在隐喻识解中的作用机制——以俄汉谚语“妻子”隐喻为例

陈   势   四川外国语大学 

摘 要意象图式通过自下而上的形成路径和自上而下的认知路径建构日常知识。在两条路径中,意象提取和析出受认知主体、自然和文化环境的三重影响并附有主观情感态度,使不同民族在隐喻生成和识解过程中呈现差异。本文从抽象的认知方式出发,总结俄汉谚语中“妻子”隐喻识解的九种意象图式,通过深层认知框架对表层语言进行解码,分析俄汉谚语中“妻子”隐喻的概念化过程,揭示其语义形成机理,认识两民族的思维共性与文化差异。

关键词意象图式   隐喻   俄汉谚语   妻子

生活空间视角下北京 “韩国城社区”语言景观研究

聂平俊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建镇大学

刘宏刚   苏州大学

摘 要近十年来我国语言景观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总体上呈现多元视角、多主题的趋势,但从生活空间视角进行社区景观研究还不多见。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定量和质性结合的方法,运用问卷和访谈作为研究工具,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研究:(1)北京“韩国城社区”的中国居民和韩国居民对该社区景观中语言的感知、态度和模式偏好是否有差异?(2)两个群体对语言的感知与实际语言景观之间是否有差异?研究发现,对语言的感知、态度和模式偏好,两个群体之间存在差异;两个群体的感知与实际语言景观之间也存在差异。两个群体间的感知差异可以从其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差异角度进行解释;对两个群体在语言的态度和模式偏好上的差异,语言选择理论可提供解释;全球化、国民原则和多元文化则是塑造“韩国城社区”语言景观并造成这些差异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韩国城社区   语言的感知   语言的态度   语言的模式偏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俄罗斯媒体中的传播与阐释

刘   淼   北京大学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政治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语料库的方法,以俄罗斯中央和地方报纸为语料来源,考察了近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俄罗斯媒体中的传播趋势以及俄罗斯媒体对这一政治术语的语义阐释与态度认知。研究表明,俄罗斯媒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注和报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有着报道媒体多、数量大、涉及地城广的特点;俄罗斯媒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义内涵解读较为清晰而全面,且积极评价占比最高,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态度越来越友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和消极评价。我们可以据此有针对性地优化对俄外宣工作,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俄罗斯媒体   阐释   传播

介词对比中的“偏侧”关系与语义图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王鸿滨 王予暄

北京语言大学

摘 要本文从语法的功能、语法的表达以及语言的认知三个层面揭示了语法对比研究中介词的“偏侧”表现,并从文化差异、语义对称、句法结构和位置几个方面探讨了介词偏侧关系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探求语言共性的角度出发,尝试运用集语义分析和类型比较于一身的语义图工具,从形意匹配的表意功能层面,从“对齐”各项功能间的语义关系入手,将跨语言研究成果运用到二语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介词教学案例来探索破解偏侧关系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 语法对比   介词对比   偏侧关系   语义图 



期刊简介   

    

    《语言学研究》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编辑、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本刊创刊于2002年,2011年起改为半年刊,每年两辑,已被连续收录为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14-2015,2017-2018)。

    《语言学研究》旨在为广大语言学研究者提供发表见解,探讨各种学术问题的场所。来稿可对现有语言学研究进行梳理、评述,对学科发展提出设想,或者以理论为指导对某个文本/话语片断进行描述,展开实证研究等。

                                                                                              《语言学研究》编辑部

本文来源:《语言学研究》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跳转下载




推  荐




刊讯|SSCI 期刊《语言、文化与课程》2024年第1-2期

2024-09-05

刊讯|《当代语言学》2024年第3期

2024-09-04

刊讯|SSCI 期刊《语言教学研究》2024年第1-2期

2024-09-03

刊讯|SSCI 期刊《社会中的语言》2024年第1-2期

2024-09-02

刊讯|《外语导刊》2024年第3-4期(留言赠刊)

2024-09-01

刊讯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4年第2-3期

2024-08-31

刊讯|SSCI 期刊《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创新》2024年第1-3期

2024-08-29

刊讯|CSSCI 来源集刊《中国语言战略》2024年第1期

2024-08-27

刊讯|SSCI 期刊《语义学杂志》2023年第1-4期

2024-08-25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务必备注“学校/单位+研究方向/专业”

今日小编:小雨

审     核:心得小蔓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心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