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如何失去大陆的?(二)高雄港外远去的桅杆
(点击上面蓝色”南洋智库“关注,您将从这里获得独到的思想分享)
翻开地图不难发现(如上图所示),高雄港处于大陆东南海岸线的中间,周围被大陆、韩国、日本菲律宾的港口环绕,处于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中心位置,拥有绝对的区位优势,是西太平洋最具竞争力的物流枢纽港。从欧洲、中东、非洲、美洲大陆、澳洲来往的货柜(大陆称集装箱)班轮,可以通过高雄港集散后,通往大陆沿海港口、韩国、日本各港口。加上台湾自身IT和轻工装备产业的巨大出口货源,高雄港在上个世纪是最有机会成为西太平洋第一货柜港口条件的。即使被拥有市场纵深,处于长江和海岸线T型节点的上海港超越,高雄也将以其不弱于香港的优势地位而轻松保持其世界十大货柜港口的桂冠。
在上个世纪很长时间内,高雄都雄踞世界十大货柜码头之列。当时大陆港口装卸效率低,管理落后,国际航线覆盖不足。随着货柜运输船舶日益大型化,只有枢纽性港口才可以提供大型班轮的充足货源。香港和釜山正是抓住这个机会而实现货柜物流业的腾飞。如果当时海峡两岸实现三通,那等于打开了高雄港吸收大陆国际贸易货源的管道,不仅分流香港和釜山的物流机会,也将极大地提升和巩固高雄在整个西太平洋的枢纽地位,拉大相对釜山和日本港口的优势。
但长期不三通,导致世界主要航运巨头将东亚主要转运基地设在釜山和香港(马斯基已转往宁波),他们本来最有兴趣的是台湾。
政治的操弄下迟迟不来的三通,则彻底断送了高雄本来拥有的机会。而且该机会永远不会再来。有台湾人痛心于被韩国超越,看一下高雄放弃而被釜山抓住的机会就明白了,其实,台湾放弃而被韩国抓住的大陆机会远不止海运业。如果提前十几年开放三通,台北机场也早就成为不亚于香港的东亚主要航空枢纽。
今日大陆港口的管理水平和装卸效率已经进入世界一流水平,庞大的国际贸易量、通往五大洲的密集航线,使得世界十大货柜港口中有七家来自大陆(包括香港)。很显然,大陆国际贸易的货柜已找不到任何理由再来高雄转运,很可能永远不会再来。而香港虽然面临深圳和广州南沙港口的激烈竞争,但香港早期已经建立起来的客户群和稳定的国际和内陆航线,足以让香港还可以维持相当长时间的世界十大货柜枢纽港口的地位,而高雄已经看不到再重新上位世界前十的能量和机会。
两岸迟迟不三通,也让那些早期准备将培训中心和部分总部职能设在台湾的跨国公司,只好转去大陆。半导体设备领域的领袖企业——美国应用材料公司AMAT居然投资数十亿美元在西安,而却避开了其最大客户群聚集地的台湾新竹,不能不说与迟迟不来的三通有密切关系。
马英九上台后虽然立即开放三通,也主要是方便两岸人民和企业的往来,在转口贸易和转运物流方面已经太迟了。现在每年两岸之间200万货柜的海运量(还不都是去高雄,部分去基隆等港口),和香港2000万箱以转运为主的运量比起来,不难看出,海峡两岸现在的集装箱运输量主要是两岸之间的贸易往来,借助于台湾港口的转运业务可以忽略不计。
高雄市由港口物流业错失大陆市场机会而失去的庞大税收、产业链生机和数万的就业机会,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呢?如果要骂人的话,又该骂谁呢?
没有失去后的反省,只能进一步失去。高雄市被剥夺海运物流业发展权(何尝不是一部分市民和企业的生存权力?)的同时,高雄市民和他们支持的政治人物却还在对大陆人权关心备至,甚至还在用他们宝贵的民主权力投票将导致高雄重大损失的民进党员推上了市长的宝座。唉,高雄市民真的太超脱!
作为时刻关注和祝福台湾的拥有国际视野的大陆知识分子,看台湾同胞如此糟蹋眼前的机会而不自知,尤其是亚洲四小龙中的其它三个都在拼命抓紧大陆机会时,台湾却成了最慷慨的谦让者,不能不深感惋惜而徒呼奈何!
尤其是作为台湾在东亚和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竞争对手的韩国,充分利用了被台湾放弃的大陆机会,在过去几年中多项经济指标上将台湾甩在后面。“台独”政治思维和去中国化的反动操作,不能不说是自取其辱和自毁前程的根本原因。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谢谢!)
++++
推荐阅读:
理工科博士的人文坚持(新加坡《联合早报》对董玉振博士人文贡献的人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