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 彭少逸青年突击队:弘扬科学家精神 抢占科技制高点
文 | 唐琳 肖勇 通讯员熊志建
作者唐琳系《科苑党建》编辑部主任,肖勇系山西煤化所研究员、ICC 彭少逸青年突击队队长,熊志建系山西煤化所综合办公室主任
ICC 彭少逸青年突击队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炭高效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由6人组成,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2人、青年科技骨干1人,是一支在多相催化领域研究基础扎实、工程经验丰富的青年科研骨干队伍。
对标对表 践行初心使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少逸早年留学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他毅然回国,投身到国家建设和科研工作中。彭少逸创立的柱内显色指示剂快速测定油品中烃类组成的色谱方法和薄层吸附剂快速分析气态烃的色谱方法,成为我国早期油品测定的国家标准。他开创和研制的一系列催化新材料,为我国多相催化科学和分析检测科学作出了杰出贡献。
通过系统认真地学习彭少逸的先进事迹,队员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养分,并将精神养分及时转化为践行初心使命的信念与力量、推进科技攻关的激情与动力。大家一致表示,要向彭少逸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把他们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与新时期中国科学院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时代责任紧密结合起来,不畏艰险、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勇于开拓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奏响突击队攻关的“最强音”。
ICC彭少逸青年突击队授旗仪式
坐稳“冷板凳” 抢占科技制高点
出于对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的判断,突击队十多年前就开始布局甲烷和二氧化碳干重整技术。
坐住坐稳“冷板凳”是科研人员保持科研定力的基本素养,更是攀登科技高峰所需决心毅力的折射和体现。突击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一个又一个难题,队员们不得不面对研究进展慢、技术成果少的困境,特别是催化剂从实验室规模向工业化规模批量制备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放大效应,但实验室实现的结果在放大过程中却始终难以实现。
面对困难,突击队多次召开技术攻关会议,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大家不盲目追随其他科研热点、转变既定科研方向,对于重整研究方向保持科研定力,稳中求进。在技术开发方面,队员们提出了理论基础、模拟计算、实验数据、工程验证相结合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并根据各自的研究基础和专业特长,多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再将方案优化集成、验证和迭代,从而形成一套从实验室技术向工业化技术迈进的完整方案。
经过多年持续攻关,突击队终于实现了在重整催化剂上构建具有氧化 - 还原循环功能的活性位点,实现碳物种反应速率和生成速率的合理匹配,制备出干重整催化剂,在解决制约领域技术发展和产业化应用重大科学问题的同时,实现了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职责使命。
技产融合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利用甲烷和二氧化碳干重整制备合成气是 C1 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富碳天然气直接利用的核心反应。
在山西煤化所与项目课题组牵头下,突击队与山西省中晋太行矿业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合作项目主要挑战在于催化剂的工业化生产,考虑到不同工段的合理衔接,工业催化剂的生产周期需有效控制。队员们勇于接受挑战,主动承担责任。为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突击队进行了任务分工,既有单独承担的任务,又有协同交叉合作。
突击队始终秉持基础科学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科研理念,在技术开发上有意识地培养工程化思维,尽可能提高研发技术的工业适用性。队员们深入生产企业一线开展现场调研,了解企业产品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作用和供需关系以及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避免在攻关过程中出现“闭门造车”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问题。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队员们进行催化剂放大标准流程和产品质量控制,必须长期待在生产车间进行催化剂生产。每天连续数小时在 40℃的高温下进行操作,给队员们的心理和身体承受能力带来巨大挑战。此时,“冲在科研第一线”是每个队员心中最朴素的理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他们渴望的科研目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使得突击队最终克服了科研攻关道路上的层层阻碍,向着既定目标奋力迈进。
经过数百个日夜的攻关奋战,突击队最终圆满完成干重整催化剂生产任务,并与中晋太行矿业有限公司启动运行了全球首套焦炉煤气甲烷二氧化碳重整提质耦合氢气竖炉直接还原铁示范装置。示范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并实现了稳定运行,突破了产业界多年未解决的催化剂技术瓶颈为我国钢铁冶金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推荐阅读
来源 | 《科苑党建》杂志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