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多人觉得这个官博挺好玩,以“调戏”为乐趣 | 博物君张辰亮

SELF格致论道 SELF格致论道讲坛 2019-12-12

博物君,这个让无数博物爱好者如雷贯耳的名字,在新浪微博上,他拥有900多万的死忠粉,每天回复上千条微博提问,帮助公众鉴定各种稀奇古怪的物种。在粉丝眼里,他或萌或高冷,但最统一的评价是博学。他为何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储备?又是如何一步一步从两万的微博粉丝做到现在的规模?他的高冷范是怎么炼出来的?博物君张辰亮亲自现身说法,为你讲述博物君炼成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a14114dut53

张辰亮

《博物》杂志微博主编


以下内容为张辰亮演讲实录:


我今天主要给大家分享一下管理《博物》杂志微博的经验,我刚开始接手时是2万粉丝,现在是900万粉丝,算是新浪微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账号。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从小就比较喜欢大自然,最喜欢的是昆虫,从小就抓蜻蜓或者逮蚂蚱,观察各种昆虫的习性,抓回来自己养。后来上本科的时候,想选昆虫专业,但本科没有这个专业,我就选了跟这个最接近的植物保护专业。也会学植物学、昆虫学,抓标本,去野外实习,还是挺符合我的兴趣。


 

毕业之后考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有昆虫专业,所以我就报了,学的是昆虫分类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的对其他的植物、动物都产生了兴趣,我爱好广泛,都接触了一点。研究生的时候我开始去《博物》杂志实习,之前也经常看《博物》杂志,觉得挺有意思,就去那里实习。那个时候还没有毕业,跟主编说给我点活干,主编说现在没有别的活,我们的微博还没有专人管理,你去管理微博吧,我就开始管微博了,就是这么简单。

 

刚开始管微博的时候,我没有任何经验,当时我自己也没有微博,就想怎么让粉丝能够快速增长,用各种办法,比如发一个段子,为什么海是蓝色的?因为小鱼在里面吐泡,特别无聊,跟《博物》杂志也没有关系,就是发段子,发一些宠物的图。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做着做着觉得没有什么意思,跟《博物》杂志的形象也不太符合。另一方面,发这种东西的账号太多了,没有办法从里面脱颖而出,当时我觉得应该做一个不一样的官博。

 


编辑部的刘莹老师说《博物》杂志是一个动物、植物、天文地理都介绍的杂志,比如有人见到身边不认识的动植物,就会问《博物》杂志这是什么?这是自发的行为。当时没有专人管理,也没有人回答这些问题,刘老师就说你是学这个专业的,你来答一答,我觉得挺好,就开始答了。

 

这一条微博是我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字非常多,还把拉丁学名写上去了,写这么多字才转发了7条,还有几条是《博物》杂志出名之后粉丝再转发的,经常是转发零条,评论一两条。但是这个路线是对的,因为这方面的官博还是非常少的。于是就开始在微博上解答各种网友的疑问。

 


方向找到了,官博的形象也需要重新设计一下。一般官博的形象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死板的信息发布平台,这样就没什么意思了,我想人格化一点,看上去像有血有肉的人。刚开始因为没有群众基础,为了让大家接受,我选择了卖萌的方式,就是说话客气一点,比如“元宵是摇出来滴,汤圆是包出来的滴”,现在想起来还挺恶心的。



当时想显示一个人畜无害的形象,但是也有点问题,这么卖萌的形象,看上去没有权威性,大家以为是一个小屁孩,说的东西也不敢相信。另外,好多人觉得这个官博挺好玩,以“调戏”为乐趣。


我每天后台会回答什么问题,转发到官博上是极少数的,大部分的解答都是在评论里,网友问我一个问题,我直接在评论里回复,这个回复不会再斟酌字句,我就直接写这个物种的名字,要不忙不过来。但很多人就不干了,比如我光回复一个名字,他说怎么不跟我卖个萌?


我觉得老这样也挺没劲的。再加上粉丝越来越多,回答的问题越来越多,工作量一大也萌不起来了,就慢慢的进入到高冷期

 

以前的卖萌期是很保险的办法,好多官博都卖萌,不会出大的篓子,但也不容易出效果。高冷期反而会达到很好的效果,高冷的官博非常少,这种反差挺有意思,反而粉丝增长得非常快。但高冷有一个风险,要把握好度,高冷过了就变成嘲讽,变成没有礼貌。

 

这个粉丝是一个小姑娘,看到路上有一个条状物体,觉得特别害怕,问这是什么蛇?她要过这条路,让我赶快鉴定一下,我就回答“绳子”,其实就是一个绳子,她看错了。这就是所谓高冷,我这样回答也没有任何问题,它本来就是绳子,我就回答它是绳子,既有高冷的效果,也不会显得没有礼貌的嘲讽。把握好这么一个平衡点,高冷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博物》以短微博为主,微博的特点就是短,受大家欢迎的原因也是短,人们不爱看长篇大论,尽量把语言精简,但是让《博物》微博涨粉特别多的都是长微博,打造固定形象的也是几条长微博。

 

第一个转折点是一篇长微博——印尼摄影师,当时网上流传很多照片,隔一段时间就火一回,比如一个小树蛙举着叶子,像举着伞一样,或者学人类跳舞的动作,或者一只蚂蚁单腿站立,或者是青蛙趴在蜗牛的背上,这些照片大多是印尼摄影师拍的。


他们其实是用一些人为的方法,甚至是不人道的方法,用线、玻璃,把青蛙强硬摆成那个姿势,拍完之后再把这些线PS掉,放在网上说是抓拍到的小动物天然的状态,这就不是很好了。一方面涉及对动物的虐待,一方面对大家认识动物的习性有错误的影响。

 

我后来受不了了,把这些图归纳起来,每一条分析,这个照片怎么拍的,那个照片怎么拍的,做了一条长微博。这些照片在网上是很出名的,大家看到这样的反转,就会觉得很震撼。另外会觉得这个官博可以分析这些东西,挺有意思的,别的官博干不了这个事,就关注了,这个微博转了6万多条,也让粉丝翻了一倍,从5万到了10万。一旦过了10万,再涨粉丝就快了。



还有一个就是“你画我猜”。很多人问我动植物,他凭着回忆画了一张画,拿这个画来问我 ,画的经常是非常烂,非常简陋,但往往会意外的画出很重要的鉴别特征,虽然别人看起来根本不可能认出来,但是我可以认出来,我也把这些画归纳起来做成了长微博,叫“你画我猜”。


 

大家一看这个很有意思,关注之后不但可以自己画,还可以看别人的画,也可以看如何分析,给《博物》杂志涨了很多粉丝。对于长微博,要不然就不写,要写就要利于自己官博的形象,让大家发现你干的活儿,别的官博干不了,关注你之后,只有从你这儿才可以看到这些好玩的东西,这样才有关注你的理由。

 

早期我喜欢发一些自然爱好者感兴趣的内容,显得官博知道得多,显出能力。比如我喜欢原生鱼类,会发鱼类的知识,我觉得很好玩,但转发特别少,评论会说这个跟他有什么关系?我就觉得还是要接地气,要回答老百姓真正关心的问题,不是玩自己的、我很牛、我觉得自己特别棒,其实根本没有人理你,我就慢慢转变这个观念。

 

我曾经顽固的发过一段时间的“雨花石系列”,每回发一个雨花石,分析里面的图案是什么,后来实在没人理了,我也就不弄了,转为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但是要说出花儿来。比如这种水果叫百香果,在南方是非常多见的植物,如果只说叫百香果,评论里边会有很多人说这个东西还用科普啊,这有什么可值得说的。



但是我是用了另外一种办法,我说这是百香果,但重点介绍它的吃法,比如把果肉挖出来放到杯子里,倒冰可乐进去,既中和了百香果的酸味,又可以让可乐有特别的香味。他们知道怎么吃了,也激发了大家的探讨,有的人说放到养乐多、冰脉动里也好喝。我把这些评论再转发,激发了更多的关注。把常见的东西说出花来,是我后来改变的一个路线。



回答问题的最高境界就是解答网友多年的疑惑,如果我回答完问题之后,别人说这个问题我终于知道了,之前我潜意识里一直有这么一个问题,也不知道问谁,这回终于知道答案了,我就会特别高兴。因为这些东西是我说的,虽然常见但是平时没有人关注,有的不屑回答这个问题,但其实大家感兴趣的就是这些问题。

 

这条微博,问为什么爬山的时候看到一些悬崖的大石头下面经常支着小棍子。大家爬山的时候经常会见到,可能也会疑惑,但爬完山之后就忘了,也不知道问谁。


后来我解答了一下,最开始是监测山石沉降的土办法,支好木棍,下完大雨如果断掉了很多,说明石头开始下沉了。后来发展成一种民俗,支一个棍子,显得腰杆硬。两方面都介绍一下,就比较有意思,别人转发就知道原来是这样用的,或者下次爬山的时候也可以跟别人讲。



有时候要科普的东西实在没什么可说的,需要单找一些点,用这些点带动传播。比如像这个多肉植物,叫宝绿,它实在没什么可说的,长得也不出彩,习性也平淡无奇。我就说这个东西叫宝绿,是多肉里最丑的,你再精心饲养,也是这个“宽粉成精”的德性,因为它长的很像宽粉。



后来转发的人都说“宽粉成精,哈哈哈”。这个转发无形中帮我传播了知识,这个植物叫宝绿。所以运用一些别的方法带动传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干的就是科普,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知识。

 

经常有人问你为什么懂那么多?其实有很多原因,第一是我爱好比较广泛,各方面都接触一点,各方面都略懂,但是知道得不是很深。昆虫还算好一点,别的都是一些最常见的东西,对于什么都不懂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觉得你挺懂的挺多的。其实再问得深一点,我也不见得会。


我平时科普的东西都是最常见的,如果一个人能把生活里那些最常见的东西都知道是怎么回事,那就不错了,在别人眼里就是一个很博学的人,不用太高精尖的,科普不要门槛太高。

 

第一是物种常见,第二是积累学习。因为每天要科普,要往外掏,还要补新的东西,这样才不会“感觉身体被掏空”。还要实时地向高人请教,有各领域的达人,不会就多问,这也不丢脸。在官博上我也经常“@”别人,人家告诉我,下次这个知识就是我自己的。

 

检索能力也非常重要,好多人问我的知识,我也不会,但是我一搜索就可以说出正确答案,也可以分辨出检索的答案对不对,靠不靠谱。这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知识死记硬背记在脑袋里是很蠢的办法。

 

这个微博,有人在大连的金石滩看到空中有一个大烟圈悬浮着,就问我是什么,我当天看到很多人都问我这个东西,我觉得可能有共性,就搜索了“金石滩烟圈”。结果出来了很多这样的微博,其中有一条微博评论说“发现王国”,是什么意思?我就继续检索“发现王国”,发现是金石滩边的一个游乐园,里面有一个游乐设施,每一次表演就喷一个烟圈,就是这么简单。


我说出这个答案之后,很多人就说太神了,你怎么连这个都知道?其实我就是很简单的搜索出来的。

 


作为科普工作者,经常有人只重视“科”,忽视了“普”,怎么让大家乐于接受知识是很难的。科普文章或内容只是自然爱好者、科学爱好者接受,一般老百姓不愿意接受,因为看不进去,科普的方式跟老百姓是脱节的,这一点科普应该向广告学习。

 

广告是给产品做科普,一个商业的产品,如果只把说明书拍在那儿,让大家看完之后就去买,可能吗?不可能。商业广告现在已经进化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式,只需要把产品的某一小点放在这儿,用各种各样的传播手法去推动,大家就会有兴趣去了解这个产品,甚至购买这个产品。

 

科普就是给科学做广告,把科学这个产品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不要指望一股脑都灌进老百姓的头脑里,而是一点一点用轻松快乐的方式传播,大家接受起来就很容易,还会帮助你传播。比如段子手,他们会把我的微博截一个图,拼成九宫格当段子发,评论里也有很多粉丝安利《博物》杂志的微博,他们会主动传播。

 


我觉得把科普当成段子不是坏事,把科普写成段子,大家也乐于传播。什么时候咱们普通人能够一天不看科普就浑身难受:今天心情不好,看点科普吧,太无聊了,看点科普吧!这个时候科普就达到了“普”的效果,我非常期待那一天,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直达原文

SELF讲坛全称“SELF格致论道”讲坛,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公益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SELF是 Science, Education, Life, Future的缩写,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尝试打破过去纯粹以“知识传播”为主的科普形式,专注于思想的传播,力图从思想的源头上促进公众参与科学的积极性。关注微信公众号SELFtalks获取更多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