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新药业绩逆势爆发,这些药企传出反转信号

粽哥2025 美柏医健 2022-12-21


时代是一股强大的气流,我国医药行业时代正迎来新的时代,一个由仿制药转向创新药的崭新时代。

在滚滚向前的创新药转型洪流大军中,恒瑞医药、翰森制药、科伦药业、中国生物制药等传统药企正在借势奔涌。

创新药转型“大军”,上半年战绩如何?


创新药转型不易,要迈过很多坎。

由于传统药企有着不同的经营模式和产品结构,因此转型路径、创新药研发模式等都有显著差异,自然业绩表现也有所分化。

以2022年中报业绩为例,科伦药业、翰森制药均实现了正增长。

科伦药业上半年实现总营收91.25亿元,同比增长10.84%,归母净利润8.6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6.15%,主要得益于公司输液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非输液药品销售持续放量;子公司伊犁川宁主要产品价格持续上涨;集采和疫情影响,导致产品推广活动减少,销售费用下降;投资收益增加、研发费用同比增加等。

▲科伦药业的产品收入情况
来源:2022年中报

翰森制药上半年录得收入44.34亿元,同比增长0.75%,股东应占溢利12.98亿元,同比增长0.57%,主要得益于营收结构往毛利率提升的方向大幅改善,尤其是创新药商业化持续放量。

反过来看,尽管恒瑞医药和中国生物制药拥有国内数一数二的强劲销售团队,上半年仍实现了负增长。

其中,中国生物制药录得收入约151.9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5.9%,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应占盈利约19.2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77.3%,净利润下滑的原因是由于应占联营及合营公司盈利减少。

在2021年半年报中,中国生物制药将持股15.03%的新冠疫苗企业北京科兴中维列为联营公司并以权益法入账,同时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整体为公司带来合计约75.85亿元的盈利贡献。

但是,今年上半年由于北京科兴中维新冠疫苗销量下降,财务表现低于去年同期,使得公司应占联营公司及一家合营公司亏损减少至5.03亿元。

不过,如果扣除应占联营公司及一家合营公司盈利及亏损(扣除相关税项及非控制权益),若干非现金项目及一次性调整后,中国生物制药上半年经调整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归母净利润约16.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4.5%。

▲中国生物制药联营公司及一家合营公司的投资情况
来源:2022年中报

相较之下,曾经的“医药一哥”恒瑞医药交出了史上最差的成绩单:上半年实现总营收102.28亿元,同比下降23.08%;归母净利润21.19亿元,同比下降20.55%。

在财报中,恒瑞医药也明确给出了营收和净利双双下降的诸多原因:集采导致仿制药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多款创新药由于纳入医保谈判后销售价格下降,加之疫情反复、产品准入难等因素,创新药收入增长较慢;国内疫情导致医疗机构日常诊疗业务量缩减,麻醉条线及造影剂条线销售收入下滑;产品出口订单出现积压,部分海外业务需求未能及时转化为销售收入;公司整体生产运营成本提高;研发投入加大,影响了当期利润。

从整体业绩来看,恒瑞医药作为创新药转型“大军”中的一员,想要摆脱仿制药的束缚、轻装上阵转型创新药,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创新药转型战果:恒瑞、翰森、科伦各有千秋


那么,这些传统药企是如何向创新药转型的?成果如何?我们逐一来看。

为了更快地实现创新药转型,恒瑞医药坚决砍掉了不符合长期战略发展目标的低端仿制药业务,同时加大对创新药研发的投入。

2022年上半年,恒瑞医药累计投入研发29.09亿元,同比增加12.74%,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同比提升至28.44%,其中费用化研发投入21.84亿元,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同比提升至21.36%。

凭借“由仿到创”的前瞻性布局,目前恒瑞医药已经有11款创新药在国内获批上市,数十个创新药正在开展临床试验,均位居国内同行业前茅,同时还打造了一支5300多人的规模化、专业化、能力全面的研发团队,并开展近20项国际临床试验。

恒瑞医药的研发管线不仅覆盖了双抗、ADC、PROTAC等前沿技术,针对多靶点、组合序贯疗法,而且全方位地广泛覆盖多个治疗领域,走多元化战略,从而形成上市一批、临床一批、开发一批的良性循环。


相较之下,中国生物制药则通过自主研发和业务发展双轮并行的方式实现创新药转型,主要聚焦于肿瘤、外科/镇痛、肝病、呼吸系统等4大治疗领域。

研发管线方面,目前共有40个肿瘤领域的创新候选药物处在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包括3个产品处在上市申请阶段,4个产品处在临床III期,6个产品处在临床II期,24个产品处在临床I期,3个产品处在临床申请阶段。同时,预计肿瘤领域未来3年(2022-2024年)将有4个创新药和14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

翰森制药走的是“内部研发和外部BD结合”双向驱动的研发模式。其中,三年内达成了16项BD合作,打造了丰富的研发管线。

目前,公司拥有研发人员1432名,超过7000人的专业销售队伍,上半年研发投入约7.39亿元,占收入比重约16.7%,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从研发管线看,翰森制药正在进行的创新药临床试验超过40项,来自于超过25个处于临床不同阶段的创新药项目。同时,还布局了siRNA、ADC及融合蛋白等多元化的国际前沿新药技术领域。

另外,今年上半年还提交了一项1类创新药培莫沙肽(曾用名:培化西海马肽)的上市申请,新增用于治疗未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非透析慢性肾病患者的贫血;新申报及获得临床批件6项,均为创新药相关。

科伦药业同样很早就进行了创新药转型,过去九年来启动了面向国内外市场的300余项药物的研究,其中包括33项具有me-better特征的创新小分子(11项)和生物技术药(22项),主要以肿瘤为主,同时布局了自身免疫、麻醉镇痛、心血管等疾病领域,形成了疾病集群和产品迭代优势。当前创新临床研究阶段临床项目共14项,临床前开发阶段项目4项,药物发现阶段项目15项。

在14项创新项目开展临床研究,包括A167、A166、SKB264等在研产品,涉及恶性肿瘤、自身免疫、麻醉镇痛等重大疾病领域,其中A167是在鼻咽癌适应症上首个申请NDA的PD-L1单抗。

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科伦药业不仅完成了SKB264(TROP-2 ADC)和另一临床早期项目B这2个ADC项目与默沙东的国际授权合作,而且还确认创新药项目收入3亿元,增加公司归母净利润1.6亿元。

创新药转型启示:BD、战略、先发优势


由孙飘扬掌舵的恒瑞医药,以及由其妻子钟慧娟掌舵的翰森制药,一直深受市场关注,但两者的营收结构变化程度不一。

回顾2021年上半年,恒瑞医药实现创新药销售收入达52.07亿元,占整体营收约四成,虽然这一比例在持续提升,但仿制药收入占比仍然超过60%。

可惜的是,创新药收入结构变化的良好态势在今年上半年没有得到延续。虽然恒瑞没有在中报里明确披露具体的占比情况,但从上半年业绩表现不难看出这一糟糕现状。

据财报显示,由于阿帕替尼、吡咯替尼、硫培非格司亭等多款创新药执行新的医保谈判价格,医保销售价格平均下降33%,加之疫情反复、产品准入难等因素,导致创新药收入增长较慢,甚至个别创新药由于价格降幅较大,上半年销售金额环比有所下降。

反过来,相较于已有11款创新药获批上市的恒瑞医药,虽然翰森制药目前仅有6款已上市的1类创新药(其中5款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但均为同类药物首个国产品种,先发优势明显。

特别是,翰森制药上半年实现创新药销售收入约23.21亿元,不仅媲美Biotech信达生物(2022年上半年总营收22.4亿元),而且同比增速高达约84.8%,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8.5%大幅上升至52.3%,收入贡献占据了半壁江山,意味着已经成功转型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以创新驱动业绩增长的创新药企。

▲翰森制药核心投资逻辑图
数据来源:翰森制药官网、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深入来看,翰森制药的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药品的销售,主要集中在5大治疗领域,包括抗肿瘤、抗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代谢及自身免疫领域,预计到2023年将有7个创新药上市,创新药收入占比将达到60%。

从产品构成看,抗肿瘤领域占据公司收入半壁江山,主要专注于治疗发病率高的实体瘤(如肺癌)以及血液肿瘤,上半年实现收入约24.51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约55.3%;其次,抗感染领域、中枢神经系统领域、代谢及其他领域分别实现收入5.97亿元、8.45亿元、5.41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3.5%、19%、12.2%。

除了翰森制药以外,中国生物制药的创新药收入占比也获得了实质性进展,上半年创新药实现收入34.9亿元,占比提升到22.9%,预计今年能达到24%。

不仅如此,公司还计划2023年创新药收入突破100亿元,进一步提升创新药收入占比,同时还制定了2023年成为世界级创新医药集团,达到1000亿港币的收入目标,其中创新药占到6成以上。

结语


总结来看,已经在创新药转型中取得阶段性成功的恒瑞医药、翰森制药、中国生物制药等传统药企,成为了我国医药行业从仿制药转向仿创结合,再到创新药时代的典型代表。

但毫无疑问,创新药转型不易,未来的路还很长。只有牢记以解决临床未满足的需求的初心,才能走得更远。

【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美柏医健立场,欢迎交流补充


◇ mRNA乘胜追击掘金百亿新赛道

◇ 他山之石,解码阿斯利康的数字化战略与启示借鉴

◇ 上市首日大幅破发超20%,微创电生理拿什么扛起国产化大旗?

◇ 今日,百奥赛图在香港主板上市

◇ 模式动物龙头拓展高成长CRO赛道,或有意外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