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柏医健

其他

帕金森赛道竞争激烈,新疗法、新靶点涌现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死亡,表现为震颤、肢体僵直、行动困难和动作迟缓等运动症状,以及嗅觉减退、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据世界帕金森协会统计数据,目前全球共有570万PD患者,我国约有270万,到2030年我国PD总人数约为全球的一半。已获批的PD药物目前,PD发病原因仍不明确,认为与基因遗传、环境问题、年龄老化等因素有关。临床上PD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治疗方式。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传统抗PD药物主要包括六大类(详见下表)。其中左旋多巴是PD治疗中最常用的一种药物,但长期使用多巴胺制剂会出现药效波动现象,即ON-OFF现象。“ON”是指尽管未加用任何相关治疗,患者突然活动正常,肢体僵硬消失,可以自如活动。“OFF”是指患者突然出现肢体僵直,运动不能,就像断电一样。PD治疗中,延长开的时间是患者和医疗保健提供者共同的目标。抗胆碱能药物是一类较早用于治疗PD患者震颤的药物,最常用的是苯海索。促多巴胺释放药金刚烷胺是谷氨酸受体拮抗剂,能加强突触前合成和释放多巴胺(DA),减少DA的重吸收,对少动、强直、震颤均有改善作用,并且对改善异动症有帮助。多巴胺替代药左旋多巴是一种天然的化学物质,能够进入大脑并转化为多巴胺,起着补充脑内DA神经递质的作用,能减轻震颤,有效改运动迟缓与强直症状,是目前治疗PD最有效的口服药物。多巴胺受体(DR激动剂)可分为麦角类DR激动剂和非麦角类DR激动剂两种,其中麦角类DR激动剂可导致心脏瓣膜病变和肺胸膜纤维化,在国内外已很少使用。而非麦角类DR激动剂(如普拉克索、吡贝地尔、罗匹尼罗、罗替戈汀和阿朴吗啡等)适用于早发型PD患者的病程初期。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主要作为左旋多巴的辅助性治疗,增加左旋多巴的疗效,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适用于有明显波动症状的重症PD患者,是目前欧美和国内治疗指南明确推荐的、辅助多巴胺治疗PD患者的一线药物。B型单胺氧化酶(MAO-B)抑制剂是PD一线治疗药物,用于早期PD的单药治疗或是晚期症状波动的辅助治疗。此外,近年来全球监管机构还批准了几款新型抗PD药物,如Acadia的Nuplazid(Pimavanserin)、Kyowa
2022年11月22日
其他

红杉、高瓴加持的合成生物学赛道,华东医药、巨子生物、华恒生物……

Biotech融资举步维艰,然而合成生物学赛道“风景这边独好”。11月伊始,一级市场中便有多家合成生物学企业陆续公布新一轮融资信息,涵盖红杉中国、斯道资本、义翘神州等多元投资者。二级市场上,涉及合成生物学的企业近期也利好消息频现。例如,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起多品牌组合的重组胶原蛋白龙头巨子生物,成功于11月4日在港交所上市;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全球丙氨酸龙头华恒生物,发布了靓丽的2022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总营收9.84亿元,同比增长58.38%;扣非净利润2.02亿元,同比增长123.13%。红杉、高瓴等头部机构频频加持合成生物学赛道11月3日,微构工场宣布获得9500万元新一轮融资,其中,义翘神州与关联方拉萨爱力克分别拟出资5000万元、4500万元认购公司2.55%股权、2.3%股权,合计占4.85%股权。此次A+轮融资投后估值约19.61亿元(按照9500万元认购4.85%股权计算),A+轮融资约3.6亿元。11月7日,合成生物学企业柯泰亚生物宣布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由斯道资本和红杉中国投资,老股东源码资本、食芯资本跟投。▲北京微构工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融资历程来源:天眼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微构工场还完成了2.5亿元A轮融资,由国家混改基金领投,国中资本、GRC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MNC药企“抢食”百亿美元蓝海市场,歌礼制药、众生药业带头攻克NASH新药

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公转一圈是一年。但一年又一年过去,至今仍未有一款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药物获批上市。期间,就连吉利德科学、诺华、辉瑞等全球制药巨头,都曾在NASH领域折戟过。尽管如此,上述MNC药企和歌礼制药、众生药业、微芯生物等国内药企,仍在竭力攻克NASH新药。患者人群庞大、治疗药物稀缺,NASH药物市场空间巨大为何MNC药企折戟后仍坚持研发NASH新药,原因就在于我国既是癌症大国,也是肝病大国,都存在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根据Journal
2022年11月15日
其他

民营眼科医院的“战国时代”

战国时期,经过长期诸侯割据战争,诸侯各国盛衰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弱小国家被消灭,中原地区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七雄局面的形成,既是春秋以来兼并战争的结果,又是中国统一的前奏。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改革,国力逐步强盛。从秦孝公到秦王政的100多年时间中,秦国国力更加强盛,在军事制度方面实行按郡县征兵,完善了军队组织,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士卒勇猛,车骑雄盛,远非其他六国可比。而今天,民营眼科医院的发展格局,与战国时代是何其相似,“一超多强”的局面已然形成,扩张、竞争、碰撞正在上演。草莽英雄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近代中国西医的发端,源于一家眼科医院。1835年,美国医学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十三行新豆栏街丰泰行创办广州眼科医局,这不仅是我国首家眼科专科医院,同时也是中国首家西医医院博济医院的前身。眼科医局创下了中国西医史上许多第一:第一例眼疾手术、第一例卵巢切除术、第一例膀胱取石术、第一例乙醚麻醉术、第一例氯仿麻醉术、第一例病理解剖术等。孙中山先生便是在此处学习并开始从事革命活动。经过180余年的发展,经由广州眼科医局演化而来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是目前中国最好的眼科医院。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暨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榜单上,中山眼科中心已连续9年荣膺该排行榜眼科学全国第一,实力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官网就在中山医学院中山眼科中心成立的1983年,张朝聚从鄂尔多斯达拉特旗人民医院调到包头市任职。5年后的1988年,年过五旬的张朝聚,倾其所有,东挪西借,终于在包头市九原区建了一座400平米的眼科门诊楼——朝聚眼科。这或许是所有民营眼科医院的开端。一年以后的1989年,还在日本九州大学攻读眼科博士的何伟随导师松井孝夫组织的国际义诊团来到中国抚顺义诊,这次义诊改变了何伟的一生。随后,何伟在留学期间回国义诊10余次,这个过程中,他也深深感受到,仅靠几次义诊解决不了贫困患者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本问题。1995年,何伟决心回国,在中国东北创建了第一所眼显微外科医疗机构——沈阳何氏眼科医院。在何伟创建何氏眼科的两年后,1997年,陈邦倾尽3万元积蓄,采取“院中院”的形式与传统公立医院捆绑合作,在公立医院中设立眼科专科做近视检查和常规近视手术,依托着公立医院优势资源,赚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国家开始大力整治公立医院“院中院”,陈邦只得从公立医院搬出来,另谋出路;2001年,陈邦收购了长沙钢厂职工医院;随后,他又在沈阳开了第一家眼科医院。一口气两家医院,爱尔眼科正式诞生。2003年,爱尔眼科在长沙、成都等地几乎同时开出了四家医院,正式以连锁模式扩张。就在这一年,莆田籍商人苏庆灿以1700万元超低价格中标厦门眼科中心,华厦眼科由此登上历史舞台。苏庆灿的莆田老乡林春光在一年后的2004年,创办了新视界眼科,并以此成为“莆田系”医院行业的代表性人物。2006年,厦门眼科中心与厦门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正式以“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对外挂牌。而这一年,徐旭阳和广州鑫视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资创办了普瑞眼科。此时的徐旭阳,还只是一个占股10%的小股东。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徐旭阳先后通过增资、收购股权等方式,逐步取得了普瑞眼科的实际控制权。在中国内地这些来自于草莽的创业者还在摸爬滚打的时候,远在香港的林顺潮医生早已成名,1995年获世界杰出青年奖、2000年获选明日世界领袖、亚太眼科高学术成就奖、亚太优质眼科临床教授奖、香港人道年奖等各类奖项拿到手软。因为在世界及亚太眼科领域具有前瞻性的研究,以及在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和视觉科学系主任的13年期间,培养了许多国际眼科人才,林顺潮也被尊称为“视觉领袖”。为了更远大的抱负,“神医”毅然从商,于2012年在香港成立首家眼科中心。▲林顺潮医生,来源:希玛眼科官网这些民营眼科医院的各路豪杰,经过多年的奋斗之后,随着华厦眼科的姗姗来迟,终于在今年的资本市场上迎来了聚会时刻。纷争开始眼科赛道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507.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3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6%。由于民营眼科医院运营模式可复制性强,在过去的几年间,中国民营眼科医院发展迅猛。2015年到2019年,民营眼科医院市场规模迅速从189.3亿元增长至401.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7%,预计到2025年民营眼科专科医疗服务市场将持续增长,达到1102.8亿元。▲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来源:华厦眼科招股书由于眼科在设备配置、临床流程方面,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绝大部分眼睛的检查基本上都能实现可视化、数据化和标准化,相较于综合医院,眼科的设备投入、场地投入等要求相对低,眼科医疗服务市场空间巨大,因此获得了社会资本的青睐。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民营眼科医院从2016年的485家增至2020年的1005家,在国内所有眼科医院里,民营医院占比从2016年的90.3%升至2020年94.7%,民营眼科的发展之迅速令人惊叹。另外,眼科相关企业注册量从2011年的1066家增至2019年10366家,十年增长10倍。▲中国眼科专科医院数趋势来源:华厦眼科招股书时至今日,我国的民营眼科医院的竞争格局,基本已经定型,不出意外的话,“一超多强”的局面将一直持续下去。回顾发展史,国内民营眼科医院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特点,都带有浓烈的创始人印记。爱尔眼科创始人陈邦是个退伍军人,在下海经商浪潮下,从椰树牌椰汁的总批发到房地产,他陆续换了好几份工作,经历过海南地产泡沫的打击,也饱尝了在台湾建设文化主题公园的“苦果”。这种善于折腾、敢于下注的性格也深深刻进了爱尔眼科的发展基因中。2009年10月,创业板首批28只新股正式开始交易,爱尔眼科正是其中一员。头顶“眼科第一股”的名号,其IPO计划募集3.4亿元,扣除各项发行费用,最终超募5.42亿元,超募比例高达159.4%。上市以后,爱尔眼科实现大跨步发展,2009年—2013年,其营收从6.06亿元增长至19.85亿元,年复合增速34.5%;归母净利润从0.92亿元增长至2.23亿元,年复合增速24.8%。为了撬动更多资金投资医院,从2014年起,爱尔眼科出资9800万元,发起成立湖南爱尔中钰眼科医疗产业并购投资基金,以“PE+上市公司”双轮驱动为运作模式,再次吹响“做大”的冲锋号。2014年-2021年,爱尔眼科并购基金旗下医院数量迅猛爬坡,从16家增加到318家,增长了约20倍;同期,体系内医院数量则从50家增加到234家,增长了约4.7倍。截至2021年结束,爱尔眼科品牌医院、眼科中心及诊所在全球范围内共有723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眼科医疗服务机构。其中,中国内地610家(上市公司旗下292家,产业并购基金旗下318家),中国香港7家,美国1家,欧洲93家,东南亚12家。▲来源:爱尔眼科官网莆田商人苏庆灿在这买下厦门眼科中心之后,厦门眼科中心的属性多次在“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机构之间来回“横跳”。最终凭借长袖善舞的本事,华厦眼科于2010年开始福建省内连锁化扩张战略,先后于福州、泉州开展眼科医疗业务,并于同年12月,控股上海和平眼科医院,正式迈出了向福建省外发展的步伐。目前已在国内开设57家眼科专科医院,核定床位数3603张,覆盖17个省及46个城市。不过要说长袖善舞,苏庆灿的莆田老乡林春光玩转资本的手段实属一流水平。2018年2月,林春光耗资1.6亿元受让光正集团控股股东光正投资所持上市公司2516.66万股股份(占比5%),实现举牌。2018年下半年,光正集团通过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新视界实业、林春光等合计持有的新视界眼科51%的股权,交易价格达6亿元。不久之后,光正集团又以7.41亿元收购新视界眼科剩余49%股权,两次收购光正集团合计付出13.41亿元。光正集团也正式改名“光正眼科”,并在此后不断加快并购脚步,截至2022年上半年结束,光正眼科已在10个中心城市开设13家专业眼科医院和1家眼视光诊所。同为商人出身的徐旭阳职业生涯早年效力于美国眼力健公司,做着销售工作,不久后又跳槽至美国科医人医疗激光公司,出任高级销售工程师。这两段外企销售的经历,为普瑞眼科今后重营销的发展策略埋下了伏笔。截至2022年上半年结束,普瑞眼科已在全国拥有23家大型眼科医院及3家眼科门诊部,总营收达8.9亿元。其中,销售费用1.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了18%,远超同行,被称为“最喜欢投广告的眼科公司”。与上述4位创始人商人出身的身份形成鲜明对比的何伟,作为眼外科医学博士、医术精湛的眼科医生,何伟的身上少了些商业色彩,多了些人文关怀。创业初期,何氏眼科就确定了企业的价值观:贡献社会、患者信赖、共同发展。成立以来,何氏眼科一直在努力深入到医疗资源薄弱的地区为群众做实事,开展公益眼健康筛查及科普教育。在医疗之外,何氏眼科提出教育是基础,建立了“医、产、学、研”全方位的体系。依托这个体系,何氏眼科打造出来三级眼健康医疗这一服务模式,目前共有3家三级眼保健服务机构,32家二级眼保健服务机构,55家初级眼保健服务机构,2022年上半年总营收4.68亿元,发展十分稳健。家族企业朝聚眼科并不满足于内蒙古一隅,近年来将目光也投向了拥有极大增长空间的江浙地区的二、三线城市。除了内蒙之外,朝聚眼科也在河北、山西、浙江、苏北等投资建设多家医院,目前已拥有18家眼科医院组成的网络,2022年上半年总营收达5.33亿元。相较于中国内地这些花费十数年时间才获得资本认可的民营眼科医院,头顶“神医”光环,希玛眼科的资本之路盛况空前。不仅上市前融资阶段各路大佬积极入局;马化腾更是在基石投资中直接包揽三分之一股份。2017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希玛眼科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创下纪录,成了香港史上超额认购超过1500倍的10家公司之一。截至2022年上半年,希玛眼科总营收达8.81亿元,以香港为总部,同时在中国内地布局了深圳、北京、上海、广州等八家眼科医院,福州等两家眼科中心,上海的三家眼科卫星诊所,不出意外的话,几年间便能冲击国内民营眼科龙头老二的地位。▲来源:希玛眼科官网当这些草莽英雄或殿堂人物相聚资本市场后,意味着他们再次站在了同一平台开始竞争,不同的是,这次的舞台更加宏大,也更加晃眼,江湖混战或许才刚刚开始。结语眼科之所以能跑出规模庞大的民营企业,除了政策助力之外,主要得益于疾病的特点。眼科主要疾病通过外科手术便能解决,而屈光、视力矫正、配镜业务等甚至带有消费性质,这也造就了眼科医院的盈利模式可以被不断复制,继而迅速扩张。未来在眼科行业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眼科医院或许将不再是主角,而是成为一个集治疗、科研、消费为一体的综合平台,类似于体检机构,而背后的器械、医药等上下游也将繁荣起来,眼科江湖将愈发热闹。后续发展如何,美柏医健还将持续关注。【参考资料】1、各大上市公司公告、官网、年报、招股书等2、《185年老医院迎来新布局》,南方新闻网,2020-12-313、《中国民营眼科江湖暗战》,金融界,2022-10-184、《爱尔眼科陈邦:财富的灯塔,舆论的漩涡》,节点财经,2022-6-29【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美柏医健立场,欢迎交流补充◇
2022年11月14日
其他

“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被集采倒逼转型的信立泰,全面起势

近日,信立泰发布2022年三季度业绩公告,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5.48亿元,同比增长16.5%;归母净利润5.4亿元,同比增长37.64%;扣非净利润4.67亿元,同比增长38.68%。在疫情反复的当下,这份业绩表现可谓亮眼。从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在医药股“万马齐喑”的背景下,信立泰股价自今年4月以来,逆势上涨超40%。▲信立泰股价走势
2022年11月11日
其他

DS-8201“猛虎在前”,HER2 ADC赛道正愈发激烈?荣昌、乐普、恒瑞、科伦争相突围

ADC为例。虽然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RC48)、浙江医药的ARX788、恩美曲妥珠单抗(Kadcyla,T-DM1),都和DS-8201一样属于HER2
2022年11月10日
其他

今日,心泰医疗在港交所上市

今日,心泰医疗在港交所正式上市,发行价29.15港元/股,共发行2245.5万股,由中金公司独家保荐。▲来源:招股书隐形冠军乐普心泰医疗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心泰医疗”)致力于主要针对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拥有20年的历史。心泰医疗同时也是乐普医疗今年分拆上市的第二家子公司。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医疗器械市场主要包括三大应用领域,即先天性心脏病领域、心源性卒中领域及瓣膜病领域。先天性心脏病领域对应产品主要为心脏封堵器,瓣膜病领域主要是人工瓣膜,心源性卒中领域主要是卵圆孔未闭封堵器及左心耳封堵器。从产品布局来看,心泰医疗是中国唯一一家产品组合覆盖上述全部三个领域的供应商。按2021年市场份额计,心泰医疗是中国最大的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产品及相关手术配套产品制造商,销售收入占市场份额为38%;同时已发展出相较同行业最全面的心脏瓣膜在研产品组合。其产品组合大致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即封堵器产品及心脏瓣膜产品,包括了20款已上市封堵器产品、9款封堵器在研产品以及21款主要心脏瓣膜在研产品。先天性心脏病领域产品心泰医疗已针对常见类型先天性心脏病,主要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等开发了丰富的封堵器产品。目前已有8款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产品及相关手术配套产品获得13项国家药监局颁发的III类器械注册证。在研产品方面,心泰医疗的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预计于2024年第二季度上市;自2023年至2024年,其计划推出14款新产品,包括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生物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经导管植入式主动脉瓣膜系统及TMVr-A(经心尖二尖瓣夹修复术)系统等。▲心泰医疗产品管线来源:招股书心源性卒中领域产品心泰医疗的第一代左心耳封堵器产品及第一代卵圆孔未闭封堵器产品已分别于2020年6月及2012年8月实现商业化。在研产品方面,预计于2022年第四季度在欧盟启动第一代左心耳封堵器在研产品海外临床试验;预计于2022年第四季度在中国启动生物可降解左心耳封堵器在研产品临床试验。▲心泰医疗产品管线来源:招股书瓣膜病领域产品心泰医疗已制定全面的介入心脏瓣膜在研产品管线,涵盖全部主要瓣膜病,主要包括主动脉瓣疾病、二尖瓣疾病以及三尖瓣疾病。在研产品方面,心泰医疗的二尖瓣主要管线包括经心尖二尖瓣修复系统(TMVCRS)、TMVr-A系统及TMVr-F(经股二尖瓣夹修复术)系统。目前,其拥有一款正在注册的心脏瓣膜在研产品、一款准备注册产品、四款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产品、六款处于型式检验阶段产品以及九款处于设计阶段产品。▲心泰医疗产品管线来源:招股书2019-2021年,心泰医疗总营收分别约为1.16亿元、1.48亿元和2.23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5190.9万元、6877.2万元和5869.7万元。其中,2021年,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产品营收1.32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达59.5%;封堵器产品营收4845.7万元,占21.8%;封堵器相关手术配套产品营收4156.8万元,占18.7%。研发方面,2019-2021年,心泰医疗研发支出分别为2580万元、3900万元和4140万元,分别占同期总营收的22.2%、26.3%和18.6%。▲心泰医疗产品应收明细来源:招股书2020年后,国内结构性心脏病新器械、新技术不断涌现,手术累计数量上显著提升。国内的TAVR(经过导管的主动脉瓣置换手术)例数以每年近50%的增长速度飞速攀升,超越了既往所有介入技术的发展速度;与此同时,卵圆孔未闭封堵、左心耳封堵手术等在例数上也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作为心脏病学介入治疗前三次革命中诞生的龙头,心泰医疗的前景和竞争力如何?潜力巨大心脏容易出现的问题分为三大类,主要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及结构性心脏病,而结构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心肌病及其他情况引起的并发症,增加了心源性卒中及心肌梗死等风险。在中国,符合针对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条件的患者人数由2017年的约480万名增至2021年的530万名,并预计于2025年达到约600万名。中国针对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医疗器械市场的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4亿元增至2021年的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8.3%,并预计于2025年达到104亿元,自2021年至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51%。▲中国针对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来源:招股书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是在X射线透视导引及床边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的协助下,进行外周血管穿刺及将输送导管和封堵器推送到先天性心脏发育缺损的相应部位的方法。这是一种微创的心血管阻断治疗技术,用于治疗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产品主要包括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国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市场规模达到4.26亿元,目前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国产产品的占有率超过91.5%。在国内公司中,心泰医疗的市场份额最高,达到38%。取得这样的市场地位与优秀的产品力密不可分,心泰医疗的先心病封堵器在很多维度的比较中都是第一,如推出了第一个国产室缺封堵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又如推出全球第一个全降解封堵器,并且是将可降解技术应用到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开创者。而在心源性卒中赛道上,心泰医疗布局了多款卵圆孔未闭封堵器及左心耳封堵器。它们都在快速放量中,在过去的两年中几乎从零做到了4800万的收入,也占了目前收入21.8%的比例,成为了先天性心脏病产品以外的新增长点。在介入瓣膜市场,中国瓣膜病介入器械市场规模2021年已经达到10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加到7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9.8%。目前,国内市场已经有9款TAVR产品实现商业化。2021年,我国的TAVR手术超过6500例,而2020年我国的TAVR手术量还只有3500台。在二尖瓣市场,只有雅培的二尖瓣缘对缘修复产品MitraClip在国内获批上市,中国市场还有超过14家企业布局二尖瓣市场。2021年,国内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手术量约350例。结构性心脏病市场复杂多样,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市场诞生了国产隐形冠军心泰医疗,而整个瓣膜市场则还处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心源性卒中市场则处于发展初期,国产替代趋势明显。这也预示着市场尚未成型,心泰医疗或将大有可为。▲心泰医疗部分封堵器产品来源:招股书2022年,对乐普医疗来说,是个大丰收之年。今年2月份,乐普生物登陆港交所;9月,乐普医疗GDR(全球存托凭证)在瑞士交易所成功上市,募集资金总额约为2.24亿美元,成为第一家在瑞士上市的创业板企业。此番再度收获心泰医疗上市,表明了其分拆战略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心泰医疗的历史可追溯至1994年5月,当时上海十六铺物资公司成立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以从事形状记忆合金材料产品开发与应用。乐普医疗于2008年收购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作为其附属公司,以专注于封堵器的开发。截至IPO前,乐普医疗直接持有心泰医疗85.48%股份,通过全资附属公司天地和协持股0.86%,合计共持股86.34%。同时,一众投资界巨头也入场表示支持,维梧资本持股4.79%,红杉资本持股1.92%,上海生物医药持股0.97%,鼎晖资本持股0.96%。此前的2021年5月,心泰医疗曾获得9517.7万美元(含人民币9518万元和8000万美元)的融资,完成融资后,心泰医疗的估值约为10.45亿美元。▲IPO前心泰医疗股权结构来源:招股书结语在冠脉支架集采后,医疗器械企业经历了一番波折,这些波折同样也传导到了结构性心脏病领域产品。不过,最近的脊柱类产品集采释放的温和态度,又让整个医疗器械行业看到了希望。未来,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瓣膜介入手术量和左心耳封堵手术量将有望迅速提升,驱动行业高速增长,且目前国产企业基本和全球研发前沿处于同一梯队,有望进军国际市场。作为梯队领军企业的心泰医疗,未来十分可期。后续发展如何,美柏医健还将持续关注。【参考资料】1、心泰医疗招股书2、《百亿心脏介入市场开启第四次革命,红杉、鼎晖押注的这一龙头冲刺IPO
2022年11月8日
其他

今日,华厦眼科在创业板上市

今日,华厦眼科在创业板正式上市,发行价50.88元/股,发行6000万股,发行后总股数5.6亿股。▲来源:招股书龙头老二华厦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厦眼科”)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专注于眼科专科医疗服务的大型民营医疗连锁集团,目前已在国内开设57家眼科专科医院,核定床位数为3603张,实际开放床位数为2951张,覆盖17个省及46个城市,辐射国内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华北等广大地区。2020年-2022年上半年,华厦眼科总营收分别为24.72亿元、30.07亿元和15.22亿元;其中眼科业务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同期分别收入21.89亿元、26.26亿元和13.37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88.53%、87.33%和87.81%。在眼科业务的各诊疗项目中,白内障、眼底、眼表等亚专科下的诊疗服务项目存在通过医保基金进行结算的情形,因此受到医保控费一定的冲击,收入增速放缓,在短期内面临一定的收入增长压力。2020年-2021年,华厦眼科的白内障业务收入分别为6.56亿元和7.56亿元,同比变动分别为-8.60%和15.33%;眼底业务收入分别为3.1亿元和3.4亿元,变动分别为-1.95%和9.71%。屈光项目、配镜业务未通过医保基金进行结算,不受医保控费的影响,因此这两项收入增长较快。2020年-2021年,华厦眼科的屈光项目同比增长分别为20.48%及31.64%,配镜业务同比增长分别为18.46%及36.49%,成为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在所有的连锁医院中,华厦眼科的主要净利润来源为厦门眼科中心。2021年,厦门眼科中心实现净利润2.18亿元,约占华厦眼科总净利润的47.98%。在华厦眼科57家连锁医院中,尚有18家在2021年度处于亏损状态。▲华厦眼科近年来业务营收组成来源:招股书如果从眼科医院的连锁数量和营收规模看,华厦眼科仅次于爱尔眼科,处于行业第二的位置。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华厦眼科的壮大主要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单体医院运营阶段(2004年-2009年):厦门眼科中心前身是一家区属眼科医院。在全国医疗体制改革、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的背景下,华厦眼科创始人苏庆灿于2004年受让了改制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厦门眼科中心的全部股权。2004年5月,厦门眼科中心获福建省卫生厅批准成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2006年6月,厦门眼科中心与厦门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成为厦门大学的非隶属附属医院,正式以“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对外挂牌。连锁化探索阶段(2010年-2012年):2010年,国家颁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推进医卫生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放宽社会资本办医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优先申办医疗机构,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在此背景下,华厦眼科于2010年开始福建省内连锁化扩张战略,先后于福州市、泉州市开展眼科医疗业务,并于同年12月,控股上海和平眼科医院,正式迈出了向福建省外发展的步伐。连锁化全面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2015年12月,华厦眼科有限整体变更为华厦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开始了全面推行全国连锁布局战略的阶段。自2013年,福州眼科、成都华厦、深圳华厦、郑州视光、佛山华厦、西安华厦、重庆华厦等医院陆续投入运营。▲华厦眼科连锁医院分布情况来源:招股书截至IPO前,苏庆灿作为华厦眼科的实际控制人,与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70.56%的股份,合计控制68.16%的表决权;发行后,苏庆灿与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62.99%股份,控制60.84%表决权。值得注意的是,苏庆灿为莆田籍商人,因此华厦眼科也被市场普遍认为是“莆田系”医院。但与大众认知中的“莆田系”医院不同的是,华厦眼科在国内眼科领域内的实力出众。目前,华厦眼科已组建一支覆盖眼科八大亚专科及眼视光的专家团队,汇聚了黎晓新、赵堪兴、葛坚、刘祖国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眼科学界专家,此外,刘旭阳、王利华、王骞、郭海科、张广斌、吴护平、潘美华、蔡锦红、王玉宏等9名学科带头人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各专业学组中分别担任副组长或委员。我们知道,眼科龙头爱尔眼科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是A股市场上唯一的眼科医院标的,被誉为“眼茅”,深受市场追捧。那么,华厦眼科作为龙头老二,此番登陆资本市场,也将受到追捧吗?繁荣之下的隐忧在过去,市场上一直有“金牙银眼铜骨”的说法。可见,眼科赛道是一条坦途。我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507.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03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6%。相比于公立医院眼科,在过去的五年间,中国民营眼科医院发展迅猛。2015年到2019年,民营眼科医院市场规模迅速从189.3亿元增长至401.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7%;预计到2025年将持续增长,达到1102.8亿元。▲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来源:招股书事实上,这三年来,众多眼科医院纷纷登陆资本市场,目前在A股上市的眼科连锁还有光正眼科、何氏眼科、普瑞眼科,港股的希玛眼科和朝聚眼科,其中何氏眼科和普瑞眼科都在2022年完成了A股上市。目前民营眼科医院赛道处于“一超多强”的局面,行业龙头爱尔眼科2009年上市以来创造了十年市值增长超52倍的神话,2020年巅峰时市值接近4000亿元。仅2022年上半年,爱尔眼科实现营收81.07亿元,净利润高达12.91亿,营收和净利增速都高达两位数,境内医院187家,门诊部132家。因此,华厦眼科虽然在连锁医药数量和营收规模仅次于爱尔眼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华厦眼科能与爱尔眼科相比拟。但是相较于其他竞争对手,华厦眼科的竞争优势也十分明显。普瑞眼科2022年上半年总营收8.9亿元,在全国共有23家大型眼科医院及3家眼科门诊部;何氏眼科同期总营收4.68亿元,有3家三级眼保健服务机构,32家二级眼保健服务机构,55家初级眼保健服务机构;新视界眼科全国建立了13家眼科医院。这些对手与华厦眼科比起来,又有很大差距。▲来源:华厦眼科官网不过在眼科赛道一派繁荣之下,并不能掩盖民营眼科医院当前正面临的难题。与所有民营医院面临的问题一样,民营眼科医院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2022年上半年,爱尔眼科的销售费用为7.87亿元,同比增长12.09%,占营收的比例为9.71%。事实上,爱尔眼科的销售费用增长极快,2019年,该费用达到了10.49亿元,2020年微增至10.66亿元,2021年同比大增35.67%至14.47亿元。不止是爱尔眼科,普瑞眼科在2019年至2021年的营销费用分别为1.34亿元、1.39亿元和1.79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1.27%、10.24%和10.49%。2022年上半年,其营销费用为1.60亿元,同比增长7.18%,几乎相当于2021年全年的营销费用。轻视科研也是民营眼科医院的一个共同特点。2022年上半年,爱尔眼科的研发费用为1.14亿元,同比增长11.12%,占营收的比例仅为1.41%;普瑞眼科的研发费用为254.8万元,占营收的比例仅为0.29%;何氏眼科的研发费用为30.89万元,同比下降46.62%,占营收的比例更是低至0.07%。此外,民营眼科医院蒙眼狂奔带来的诸多弊病也已开始显现,比如频频曝出医疗事故、虚假宣传、过度诊疗等等。仅在今年上半年,爱尔眼科就有多家医院被处罚,处罚原因包括违反广告法、使用过期医疗器械等,此前因与抗疫英雄艾芬的医疗事故纠纷也闹得沸沸扬扬;何氏眼科存在50余起医疗纠纷;普瑞眼科涉及的违规违法处罚多达40余起;朝聚眼科则在招股书中披露了42起与患者有关的医疗纠纷。结语早在2016年,华厦眼科就启动了上市辅导,不过直至2020年7月,华厦眼科的上市申请才获受理,一年后,经创业板上市委会议审议通过。历时6年时间,华厦眼科上市之路并不平稳。虽然整个眼科赛道的发展模式日臻成熟,但华厦眼科此番上市或许只是开始,上市以后如何维持业绩增长,如何克服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发展出差异化的竞争模式,是华厦眼科需要十分认真思考的问题。后续发展如何,美柏医健还将持续关注。【参考资料】1、华厦眼科招股书2、《眼科医院蒙眼上市,失控的营销成本》,蓝鲸财经,2022-10-8【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美柏医健立场,欢迎交流补充◇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今日,巨子生物在港交所上市

今日,巨子生物正式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24.3港元/股,共发行2260.88万股,由高盛和中金公司联席保荐。▲来源:招股书胶原蛋白龙头巨子生物控股有限公司(“巨子生物”)是中国基于生物活性成分的专业皮肤护理产品行业的领军者。按零售额计,巨子生物是2021年中国第二大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公司,同时从2019年起连续三年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胶原蛋白专业皮肤护理产品公司,产品组合中共有106项单品,涵盖功效性护肤品、医用敷料和保健食品的八大主要品牌。2019-2021年,巨子生物总营收分别为9.57亿元、11.90亿元和15.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7.39%;净利润分别为5.75亿元、8.26亿元、8.28亿元,整体增速十分爆表。▲巨子生物近年财务数据,来源:招股书其中,可复美和可丽金两大品牌收入占比较高。2019-2021年,这两个品牌的合计营收分别达到7.71亿元、9.80亿元、14.24亿元,占同期总营收比重均超过80%,在2021年更是达到了91.7%。按零售额计,可丽金和可复美分别是2021年中国专业皮肤护理产品行业第三和第四畅销品牌。可复美是巨子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专为皮肤修护及其他护肤解决方案而设计的皮肤科级别专业皮肤护理品牌,产品涵盖功效性护肤品及医用敷料。自2011年推出以来,可复美品牌产品已经受中国皮肤科医生的广泛临床验证研究,销售至1000多家公立医院及约1700家私立医院和诊所。2015年,随着可复美品牌医用敷料日渐流行,巨子生物将可复美品牌产品扩展到了大众市场和在线渠道。除了医用敷料以外,巨子生物还开发了一系列面向大众市场的可复美品牌产品,包括面膜、爽肤水、乳液、喷雾、精华、面霜和凝胶等。目前旗下共有32项单品,包括一个医用敷料系列及四个护肤品系列,包含面向大众消费者群体的28项单品。可丽金为巨子生物另一个中高端多功能的功效性皮肤护理品牌,于2009年推出,主要功能是抗衰老、皮肤保养和皮肤修护的护肤品。该品牌旗下的产品组合包括60项SKU单品,包含喷雾、面膜、面霜、精华、乳液及凝胶的形式。▲来源:巨子生物官网截至目前,巨子生物正在开发49种具备皮肤修护、抗衰老及美白等功效的功效性护肤品,主要的管线产品是可复美Human-like重组胶原蛋白修护精华;正在开发37种新型医用敷料、重组胶原蛋白为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新型及创新型填充剂产品、骨修复材料及可吸收生物膜等生物医用材料和七种保健食品。胶原蛋白之外,巨子生物还押宝稀有人参皂苷,稀有人参皂苷药理功效为抑制肿瘤生长及增强免疫能力。巨子生物计划扩大稀有人参皂苷生产线,将目前的630千克产能直接扩大到26.78万千克,增幅超过400倍。销售策略方面,巨子生物主要实行“医疗机构+大众消费者”的双轨销售策略,从医用到大众市场,从线下到在线,并从在线到线下。医用产品已进入1000多家公立医院、约1700家私立医院和诊所以及约300个连锁药房品牌;直销主要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包括天猫、京东、抖音、小红书和拼多多)上的直销店铺进行销售,在线直销的收入从2019年的1.58亿元增至2021年的6.44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16.5%和41.5%。▲巨子生物近年销售渠道营收情况,来源:招股书产能方面,巨子生物的重组胶原蛋白产能为每年10.88吨,是全球范围内拥有最大重组胶原蛋白产能的公司之一,其正在计划未来三年将产能提高到200吨;Rk3、Rh4、Rk1、Rg5及CK五种高纯度稀有人参皂苷已达百公斤级规模化生产,远超其他商用来源,并达到大规模生产的临界规模。自2020年爱美客登陆资本市场之后,整个医美行业彻底爆发,轰轰烈烈的上涨中也让人们看到了医美的潜力,不仅各大上市公司纷纷转型,越来越多的参赛者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暴利”的颜值经济在颜值经济蔚然成风的当下,医美在年轻人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2021年中国医美用户人数超过1800万人,是2017年的4倍多,较2020年增长19.27%。2018-2021年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约为2274亿元,较2020年增长15.10%。▲来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357863301296055&wfr=spider&for=pc即便如此,对标全球市场,我国医美渗透率仍然显著低于欧美日韩成熟市场,未来增长潜力有望持续释放。从渗透率看,2020年韩国医美渗透率为21%,美国为16.8%,日本约为11%,而中国大陆的医美渗透率仅为3.9%,有巨大提升空间。医美赛道的蓬勃发展,至今已孕育出来诸多细分赛道,在玻尿酸领域,已诞生“玻尿酸三巨头”:华熙生物、爱美客、昊海生物。胶原蛋白赛道的争夺战也已打响。中国胶原蛋白市场规模增速显著高于全球市场增速。2019年中国胶原蛋白的市场规模增长至9.83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的6.40%;而到2027年,中国胶原蛋白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76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的6.96%,2016-2027年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6.54%,高于全球的5.42%的市场增速。未来国内胶原蛋白市场,或许将实现规模和产量的双向增长。▲2017年至2027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应用规模来源:招股书目前胶原蛋白市场尚未形成巨头,巨子生物虽然正处技术红利释放的机遇期,但竞争对手已来势汹汹。医用敷料龙头敷尔佳正在冲刺创业板,主要从事专业皮肤护理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售产品覆盖医疗器械类敷料产品和功能性护肤品,主打敷料和贴、膜类产品,2019-2021年总营收分别为13.42亿元、15.85亿元、16.50亿元,规模要大于巨子生物;身处胶原蛋白同一赛道的锦波生物和创尔生物已先于巨子生物登陆新三板,锦波生物生产类人III型胶原蛋白,创尔生物主攻传统动物源胶原蛋白。此外,其他领域的龙头玩家也跨界布局,今年4月华熙生物收购益而康生物,正式进军胶原蛋白赛道,剑指巨子生物腹地。前后夹击下,巨子生物并不具备绝对的竞争优势。不过不必担心,巨子生物由于手握核心技术,得到了诸多投资界大佬的背书,前景十分可期。第一女博士的商业王国巨子生物是产学研转化的典型企业之一。范代娣是我国生物化工专业第一位女博士,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担任高级访问学者回国后开始创业,致力于人源型胶原蛋白的研发。2000年,范代娣博士和团队成功研发出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同年,范代娣联合丈夫严建亚创办了巨子生物。2003年,巨子生物突破了量产瓶颈,推出可丽金品牌,使我国成为全球首个量产类人胶原蛋白的国家。▲范代娣博士、教授来源:巨子生物官微范博士的丈夫严建亚,除了是巨子生物的董事长外,还于2002年创立西安威力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三角防务,股票代码300775),并自2015年9月起一直担任三角防务的董事长;其女严钰博也在巨子生物担任董秘一职。另外,西北大学深深刻在巨子生物的基因中,除了目前范代娣正担任西北大学化工学院、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教授外,包括严建亚在内,8名高管有4名毕业于西北大学,而研发骨干更是清一色来自西北大学,都是范代娣的学生。截至IPO前,范代娣通过信托持股59.97%,通过Healing
2022年11月4日
其他

大涨28.07%!泓博医药破除破发魔咒,CXO春天又来了?

11月1日,泓博医药在创业板正式上市,发行价40元/股,首日收盘于51.23元/股,大涨28.07%,一扫过去几个月医药相关个股上市即破发的阴霾。不仅如此,今日泓博医药所属的CXO赛道也迎来了久违的暴涨,康龙化成港股和A股分别大涨14.58%和11.06%;药明康德、泰格医药、昭衍新药等龙头企业同样收获满满,满屏鲜红的局势似乎又回到了2021年年中的盛况。泓博医药同时身处CRO/CDMO两个高爆发赛道,来得正是时候吗?研发与生产的结合体泓博医药是一家新药研发以及商业化生产一站式综合服务商,致力于药物发现、制药工艺的研究开发以及原料药中间体的商业化生产,主营业务主要涵盖药物发现(CRO)、工艺研究与开发(CRO/CDMO)以及商业化生产(含CMO)。其中,药物发现包括药物化学研究、合成化学研究以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工艺研究与开发包括工艺化学和工艺开发以及原料药CMC研究;商业化生产包括新药定制化生产(CMO)及自主仿制药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泓博医药主营业务,来源:招股书2019-2021年,泓博医药总营收分别为2.45亿元、2.82亿元和4.4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5.20%;净利润分别为4725.47万元、4869.14万元和7357.66万元,复合增长率为24.78%。从数据上看,增速颇为可观。按业务类型划分,2019-2021年,泓博医药的药物发现板块收入分别为9218.52万元、1.32亿元和2.35亿元;商业化生产板块收入分别为1.16亿元、1.14亿元和1.19亿元;工艺研究与开发板块收入分别为3435.47万元、3224.27万元和9282.71万元。▲泓博医药主营业务收入按业务类型情况来源:招股书其中,药物发现板块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20年、2021年分别较同期上升43.62%、77.42%,主要是由于随着原有客户在执行项目取得进展导致营业收入增长。CMO板块收入主要来自替格瑞洛系列中间体,2019-2021年,该产品收入分别为9472.08万元、9924.36万元和1.09亿元,分别占CMO板块收入的81.68%、87.16%和91.67%。研发方面,2019-2021年,泓博医药分别投入1055.2万元、1183万元和1714.44万元,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为27.47%。与国内大部分CRO公司一样,泓博医药按地区划分的收入来源同样以境外为主。2019-2021年,泓博医药境外收入分别为1.97亿元、2.19亿元和3.14亿元,占主营业务的比重分别为81.28%、78.53%和70.29%;其中,美国为主要收入来源国,同期收入分别为9317.01万元、1.11亿元和2.27亿元。▲泓博医药国内外营收及占比来源:招股书我们知道,我国的CRO和CDMO近年来已经跑出了国际前十的企业,“药明系”已经是无法超越的存在,康龙化成、凯莱英等也正在大跨步前进,泓博医药这种迷你型的CRO/CDMO在巨头环伺之下,能抢下多大的蛋糕呢?小业务高收入毋庸置疑,当前这个时期是国内众多CRO/CDMO的黄金时代,大部分迷你型企业靠着一两个主要产品就能实现可观的营收。泓博医药仅靠替格瑞洛一款药的研发生产就已经活得不错。替格瑞洛是由阿斯利康研发的一种新型、小分子抗血小板药物。该药是一种可逆性ADP受体拮抗剂,无需代谢直接起效,血浆半衰期约12小时,2011年7月在美国获FDA批准上市,2012年11月在中国获批上市,产品名称为“倍林达”。替格瑞洛化合物专利于2019年底到期。2019年,倍林达全球销售额为15.81亿美元,同比增长20%左右;同期在中国市场的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的销售额为14.79亿元,增长45.36%,市场规模较大,且增长迅速。泓博医药是全球范围内较大的替格瑞洛中间体供应商之一。2020年8月,第三批国家集采替格瑞洛片有6家企业入选,泓博医药是其中5家企业的合格供应商;第四批国家集采替格瑞洛片4家中选企业中有3家为泓博医药客户;截至2021年底,向美国提交替格瑞洛DMF(Drug
2022年11月2日
其他

小众肿瘤迎来新疗法,肝内胆管癌领域还有哪些新药值得期待?

15;11(3):268-277.10.《精准治疗胆管癌,高特异性FGFR2抑制剂初步临床结果积极》,药明康德,2021年【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美柏医健立场,欢迎交流补充◇
2022年11月1日
其他

数字化战略分析专题 | 解析数字化如何赋能罗氏全价值链

数字化已成为医药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几乎所有的制药巨擘都不约而同地将数字化战略作为公司级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作者在上篇《他山之石,解码阿斯利康的数字化战略与启示借鉴》分析了阿斯利康是如何进行数字化战略布局的。在本文中,作者将目光投向制药巨擘罗氏,罗氏拥有其他任何医药巨头都不具备的产业结构,数字化战略在罗氏“诊断+制药”的闭环竞争力中又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而对于同样想要涉足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的企业来说,罗氏的数字化战略又将带来哪些前瞻视角?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引发您的思考。罗氏数字化战略的三大举措数字化战略对罗氏意味着什么?罗氏相信数字化对整个医药行业价值链的重大影响,数字化为企业内部全价值链赋能,并且是维持和发展其核心业务的必要条件之一。罗氏的数字化战略由三大战略举措所构成,分别是助力核心产品(制药、诊断产品、数字疗法)差异化、优化公司内部价值链以及提升用户体验。▲图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500亿美元减肥药黄金赛道:诺和诺德领先,多款新药蓄势待发

肥胖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代谢障碍疾病,患者机体脂肪总含量过多和/或局部含量增多及分布异常,1948年被WHO列入疾病名单。BMI是肥胖症诊断的通用标准,但各国标准不同。BMI的计算方法为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当BMI超过一定值时,则可被定义为超重或肥胖。据WHO定义,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目前该标准已被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多国采用。而我国将BMI≥24定义为超重,BMI≥28定义为肥胖。目前,肥胖已经成为危害全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悉全球约40%成年人超重或肥胖,而我国超50%成年人和20%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已成为全球超重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肥胖既是独立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多种癌症(如子宫内膜癌症、乳腺癌等)、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诱因,被WHO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六大危险因素之一。据悉,全球每年因超重或肥胖导致死亡的人数高达280万。摩根士·丹利团队认为肥胖是“新的高血压”领域,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重磅炸弹药物类别”,预测2030年全球减肥药物的销售额将达到540亿美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药企开始掘金减肥药市场,并且已有所斩获。近年全球批准多款减肥新药,诺和诺德Wegovy、Saxenda表现优异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之后全球监管机构批准了多款减肥新药,如诺和诺德的Saxenda(liraglutide,利拉鲁肽)和Wegovy(Semaglutide,司美格鲁肽)、Rhythm
2022年10月1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今日,毕得医药在科创板上市

今日,毕得医药在科创板正式上市,发行价88元/股,发行1622.91万股,发行后总股数6491.64万股。▲来源:招股书乘得CRO东风又一家医药研发上游的上游企业来了。毕得医药是一家聚焦于新药研发产业链前端,依托药物分子砌块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等核心业务,提供药物分子砌块及科学试剂等产品的企业。药物分子砌块是新药研发全过程必备的、从毫克级/克级至百克级/吨级需求量不断增长的研发材料。在药物发现阶段,新药研发企业需要对成千上万个药物分子砌块用于靶标发现、苗头化合物、先导化合物、临床候选化合物进行筛选和优化。▲来源:招股书为了降低成本,制药企业和CRO通常直接购买药物分子砌块,繁荣了一众上游的企业,毕得医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2019-2021年,毕得医药总营收分别为2.48亿元、3.91亿元和6.0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10.25万元、5900.36万元、9757.3万元。按产品类型分类,2021年,毕得医药的药物分子砌块收入5.33亿元;其中,杂环类收入2.76亿元、苯环类收入1.64亿元、脂肪族类收入9293.72万元。科学试剂收入7298.55万元;其中,催化剂及配体收入5722.52万元、活性小分子化合物收入1576.03万元。▲2019-2021年毕得医药营收组成来源:招股书作为目前国内产品库最大的药物分子砌块自主品牌供应商之一,毕得医药凭借深耕药物分子砌块行业积累的多年经验,具备向新药研发机构提供超过30万种结构新颖、功能多样的药物分子砌块的能力,常备现货产品超过7万种;常备科学试剂现货产品近1万种。客户群体包括全球生物医学研究机构及医药公司8000余家,包含了跨国医药企业、境内医药企业、国内外CRO、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客户。其中,药明康德为毕得医药第一大客户,2019-2021年,毕得医药来自药明康德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848.68万元、4418.97万元和6300.19万元。海外业务方面,毕得医药已在美国、德国、印度、中国香港等地区拥有5家子公司,2019-2021年,境外销售收入分别为1.02亿元、1.92亿元和2.79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41.17%、48.98%和46.11%,呈现上升趋势。研发合成技术方面,毕得医药目前主要有手性药物分子砌块的合成技术、苯环类药物分子砌块的合成技术、脂肪族类药物分子砌块的合成技术、芳杂环类药物分子砌块的合成技术、非天然氨基酸药物分子砌块的合成技术等,这些技术均处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2019-2021年,毕得医药研发费用分别为2368.27万元、2149.37万元和3488.30万元,分别占总营收的9.53%、5.49%和5.75%。▲毕得医药研发占比情况来源:招股书事实上,药物分子砌块行业中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已经有多家,毕得医药在其中竞争力如何,排名多少?打造分子砌块龙头我们知道,新药研发是一个漫长而且复杂的过程,一个新药分子实体从靶点发现到最终投入市场通常要经历十几年的时间,测试上万个化合物。新药研发需要大量结构新颖、功能多样的药物分子砌块作为基础。据统计,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进入药物研发管道的5000至10000个先导化合物中,平均只有250个能够进入临床,平均只有1个能最终获得监管部门的新药批准。因此,全球医药研发支出中有30%用于药物分子砌块的购买和外包,其中靶点-苗头阶段占比约为2.75%、苗头-先导化合物阶段占比约为5.61%,先导化合物优化阶段约占16.72%,临床前研究约占7.10%。随着新药研发成本的增加,制药企业研发的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从以前全部自主研发到后来的部分内部研发加上部分研发外包,到现在大型制药公司研发倾向于直接项目购买以及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在此背景下,行业内诞生了大量的早期新药研发机构。因此,在全球医药研发行业稳步增长的情况下,药物分子砌块研发和生产行业也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前景,特别是那些掌握最新信息,熟悉药物化学、有较强化学技术实力的企业。据Nature
2022年10月11日
其他

今日,健世科技登陆港交所

今日,专注于开发用于治疗结构性心脏病介入产品的健世科技正式登陆港交所。此次IPO拟全球发售807.64万股,其中香港发售约占10%,国际发售约占90%,另有15%的超额配股权。据悉,健世科技反响热烈,香港和国际分别获得1.52倍及1.19倍的超额认购。在生物医疗行业正处于资本寒冬的当下,港股未盈利创新医疗器械企业纷纷遭受二级市场惨烈抛售,面临上市即破发的尴尬局面。健世科技成立11年,连年亏损,却能屡屡获得包括高瓴、春华、中金在内的众多明星机构青睐,究竟有何独到之处?在研产品全球领先,凸显稀缺性健世科技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高科技医疗器械公司。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健世科技目前拥有10款在研产品,其中2款处于确证性临床试验阶段;3款处于可行性临床试验准备阶段;3款处于临床前阶段。产品管线覆盖不同类型结构性心脏病(包括三尖瓣疾病、主动脉瓣疾病、二尖瓣疾病及心力衰竭)的全套治疗解决方案。▲健世科技产品管线
2022年10月10日
其他

今日,中国最大民营疫苗企业,艾美疫苗IPO上市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在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也给全体国民上了一堂防疫课,民众接种疫苗的意愿大幅增强,中国疫苗行业进入了发展新阶段。今日,中国民营疫苗巨头,艾美疫苗正式登陆港股。此次发行971.4万股,仅占总股本的0.8%,以发售价16.16港元算,募资1.57亿。中国疫苗赛道曾有“战国七雄”的说法,分别是艾美疫苗、智飞生物、万泰生物、沃森生物、科兴生物、康泰生物、康希诺。除艾美疫苗外,其余6家早已上市并曾取得至少500亿上下的市值,此番艾美疫苗上市后的表现如何,值得期待。兼并整合,造就中国第二大疫苗企业疫苗接种作为控制疾病的重要途径,是回报率最高的公共卫生投入之一。然而,由于我国疫苗行业长期存在前置壁垒,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发展严重滞后。2018年,震惊国人的长春疫苗事件爆发,随后的2019年《疫苗管理法》出台,成为中国疫苗行业的重要转折点。《疫苗管理法》出台后,行业规范发展,鼓励技术创新成为新方向。随着新冠疫情,疫苗供应链进一步催化强大,一大批新兴疫苗企业快速成长,中国疫苗行业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从销售数据来看,中国疫苗市场销售收入由2015年的251亿元增至2021年的761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疫苗市场,其中2019年-2021年,年均增长达到42.2%。即使如此,中国疫苗的渗透率仍然不足。中国人均疫苗支出(2021年为8.4美元)远低于美国(2021年为65.0美元)和日本(2021年为21.8美元)等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缺乏效果更佳的新疫苗。随着更多国产创新疫苗的密集上市,预计到2030年,中国疫苗市场规模将达到2157亿元,增速远超全球市场。▲中国疫苗市场规模(不含新冠疫苗)来源:灼识咨询乘着中国疫苗市场高速发展的东风,成立于2011年的艾美疫苗,迅速成长为中国民营最大的疫苗全产业链集团之一。根据招股书显示,按2021年批签发量(不含新冠疫苗)计,艾美疫苗是中国第二大疫苗制造企业,市占率为7.4%,仅次于市占率35.5%的国有企业国药中生,在民营疫苗公司中排名第一。是仅有的四家向中国所有3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销售疫苗产品的企业之一。艾美医疗的市场地位并非与生俱来,其快速发展和大手笔的收购分不开:2015年,艾美疫苗以6.6亿元收购了艾美诚信,获得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汉逊酵母)业务;2016年,以3.43亿元收购了艾美康淮,获得甲型肝炎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业务;2017年及2019年,以总计约11亿元,分两次收购了艾美卫信,获得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腮腺炎疫苗及MPSV4的制造及商业化,并间接控制了荣安生物80%股权;2020年,宁波保税区以荣安生物20%股权向艾美疫苗投资,艾美疫苗完全获得荣安生物的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业务;2021年5月,斥资3.85亿元现金和价值6.58亿元的公司股票,收购了珠海丽凡达50.15%的股权,拿下mRNA新冠疫苗的研究及生产布局。通过兼并整合,艾美疫苗拥有了四个持证生产企业,成为中国所有疫苗公司中第二大生产许可证持有者,民营疫苗公司中最大的持有者;还拥有了八款针对六个疾病领域商业化疫苗产品,为公司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以及一大批热门的疫苗研发管线和疫苗平台技术。研发骤增,布局多元化产品组合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艾美疫苗营收分别为9.5亿元、16.4亿元及15.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亿元、4.0亿元及-6.8亿元。2021年亏损主要因为公司该年股份报酬开支高达9.5亿元。虽然艾美疫苗拥有8款疫苗产品,但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乙型肝炎疫苗和人用狂犬病疫苗,2019年至2021年,这两种疫苗贡献了84.2%、90.2%及93%的收入。其中,重组乙肝炎疫苗(汉逊酵母)使用重组技术产生类病毒分子抗原,拥有更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性价比最优,是市场上公认最佳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技术路线。按2021年批签发量计算,艾美疫苗是全球及中国最大的乙型肝炎疫苗生产企业,国内市场份额占45.4%;目前国内将近80%新生儿接种的乙肝疫苗产自艾美。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是当前人用狂犬疫苗的主流类型。按2021年批签发量及销售收入计,艾美医疗是全球及中国第二大人用狂犬病疫苗供货商,国内市场份额分别为18.1%及16.2%。▲疫苗产品组合来源:招股书过于依赖单一产品收入且主力产品增长空间有限,将制约业绩的持续增长。为摆脱对单一产品的依赖,扩大自身的营收规模,艾美疫苗加大了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在研发技术方面,凭借内部有机增长以及外部资源整合,艾美疫苗成为唯一一家在全球范围内同时拥有5种经过验证的人用疫苗平台技术的中国疫苗企业,包括细菌疫苗、病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联合疫苗以及mRNA疫苗平台技术。在研发管线布局方面,艾美疫苗拥有针对13个疾病领域的22款在研疫苗,其中4款(mRNA新冠疫苗、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PSV23及MCV4)已经处于关键性的II/
2022年10月6日
其他

破发22.78%!作为mRNA“卖水人”,近岸蛋白惨淡登场

9月29日,近岸蛋白正式登陆科创板,发行价106.19元/股,发行约1754.39万股,发行后总股数7017.54万股。作为mRNA新冠疫苗的“卖水人”,近岸蛋白此前受到市场的很多关注,不少观点认为其掌握了通向未来技术的密码。却不曾想,在申购阶段就传出坏消息:网上投资者弃购1.25亿元。首日开盘,破发率达22.78%;收盘时再度下探至-28.89%,中签的散户,人均亏损超1万元。如此惨淡的亮相,真是尴尬至极,难道mRNA还未真正走上舞台,就要遭市场抛弃了吗?受益新冠猛发展苏州近岸蛋白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岸蛋白”)是一家专注于重组蛋白应用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为靶点及因子类蛋白、重组抗体、酶及试剂的研发、生产、销售,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来源:官网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及技术开发积累,近岸蛋白综合了23项核心技术搭建的技术平台,已经累计推出了2900余种靶点及因子类蛋白产品、60余种重组抗体产品,500余种酶及试剂产品。按照应用领域分类,近岸蛋白的靶点及因子类蛋白包括诊断抗原408种,靶点蛋白2201种,细胞因子380种;重组抗体包括诊断抗体51种,其他抗体12种;酶及试剂包括mRNA原料酶及试剂22种,其他药物用酶及试剂3种,生命科学研究用酶及试剂418种,分子诊断酶及试剂101种。另外,近岸蛋白还有少量的CRO服务。2019年-2021年,近岸蛋白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557.43万元、1.8亿元及3.42亿元,2020年度、2021年度增长比例分别为405.23%、90.16%,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样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新冠疫情的影响。首先是新冠检测试剂原料产品销售大规模增加;其次是mRNA疫苗行业迎来市场机遇,推动近岸蛋白mRNA疫苗原料产品销售大规模增加。2020年-2021年,近岸蛋白新冠相关业务收入分别为1.13亿元及2.56亿元,占当年总营收比例分别为62.98%及74.80%;非新冠业务同期收入分别为6653.71万元和8611.75万元,收入增长率87.04%和29.43%,增长率呈现下滑趋势。▲近岸蛋白营收组成来源:招股书进入后疫情时代,近岸蛋白部分受益于新冠的业务逐渐萎缩。其中,2020年-2021年,近岸蛋白新冠诊断抗原实现收入5567.11万元及602.76万元,2021年已呈现大幅下降趋势。主要由于国内外疫情的发展及疫苗普及率的提高,新冠抗体检测试剂无法区分是感染新冠病毒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还是注射新冠疫苗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另一项贡献营收比例较大的业务mRNA原料酶及试剂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近岸蛋白的mRNA原料酶及试剂主要供应新冠mRNA疫苗生产研发企业使用,大客户包括沃森生物、石药集团、丽凡达生物、斯微生物。其中,沃森生物为最大客户,2021年近岸蛋白对其销售mRNA原料酶及试剂为1.22亿元,占当期mRNA原料酶及试剂收入比例约的95%,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目前,沃森生物的新冠mRNA疫苗国内III期临床的现场工作基本结束,正在进行数据整理和持续血清检测,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也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不过我国监管层在对待mRNA疫苗问题上似乎比较谨慎,复星医药引进的新冠mRNA疫苗至今仍未获批,未来若沃森生物项目研发失败、监管导向发生变化,或将对近岸蛋白mRNA原料酶及试剂业务的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新冠疫情的发展走向如何,谁都无法确定,但近岸蛋白这两年来实实在在地吃到了新冠疫情带来的红利,获得了大踏步发展,十分幸运,这种幸运能一直持续下去吗?行业新秀随着科学研究、生物药行业的发展及精准医疗的兴起,科研机构、生物医药和诊断企业对于重组蛋白质量的要求显著提升,倾向于选择性能优异、质量稳定的重组蛋白,降低药物研发及生产的失败率。重组蛋白产业链由上游生物制品原料、原辅料、包装材料、耗材及设备供应商,中游生物科研试剂生产商及下游客户群体组成,下游的应用领域包括药物开发、生命科学基础研究、诊断试剂以及新型疫苗的研发与生产等。▲重组蛋白产业链来源:招股书随着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重组蛋白市场发展势头强劲。根据专业机构预测,国内重组蛋白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5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45.4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23.3%,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37.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8.4%。但是多年以来,R&D
2022年9月30日
其他

2年融资6亿元,一家有潜力的新兴创新药企角逐百亿“黄金赛道”

9月14日,专注于自身免疫和过敏免疫治疗的百明信康宣布完成近4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凯泰资本、普华资本、佳辰资本、龙磐资本和安吉瑞兴资本等5家机构投资。实际上在2021年2月,百明信康就已经获得了由凯泰资本、普华资本和佳辰资本投资的2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2年融资6亿元,百明信康之所以能获得诸多投资机构的青睐,除了拥有多个自主研发的技术平台以外,还在于其所处的过敏和自身免疫赛道都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2年融资6亿元,专注过敏和自身免疫赛道,10款产品在研百明信康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中国新兴生物技术中心上海,同时在欧洲制药业的核心区域巴塞尔拥有运营中心,专注于自身免疫和过敏免疫治疗两大领域。从管理层情况看,公司管理团队成员来自中国、美国和欧洲,在生命科学和医疗行业的整个业务链中拥有丰富的经验,包括企业管理、CMC、药物开发、药政法规事务和产品商业化等方面。而且,公司核心成员都从罗氏、强生、Alexion、Shire、美国FDA、Aventis、葛兰素史克、博腾及复星等知名公司和研究机构积累了行业经验。例如,百明信康创始人徐爱武博士拥有25年以上的工业经验,此前曾长期担任重庆博腾制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腾制药)总裁兼副董事长,带领公司完成股权改革和A股上市(SZ300363),负责多项国际并购,将博腾制药的业务拓展至全球。经过多年的努力,百明信康成功开发了PCFiT和Apitope两大技术平台,并快速构建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适应症的研发管线。就过敏免疫治疗而言,目前过敏性鼻炎的标准治疗仍然是局部或系统性的抗组胺药物,或者鼻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但这些产品仅能减轻症状,不能阻止过敏发展成更严重的疾病。变应原特异性的免疫治疗是唯一可以改变疾病进程的疗法,但市场渗透率较低。为此,百明信康开发了PCFiT(重组肽载体融合蛋白)免疫治疗技术平台
2022年9月29日
其他

药企“分拆”启示录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医疗医药大健康市场经历了剧烈的动荡,受益者如辉瑞年入数百亿美元,更多的则是受到或多或少不利影响的药企,包括一众跨国巨头。为了适应新形势变化,这些跨国巨头两年来动作频频,3M、GE、诺华、葛兰素史克等纷纷宣布分拆、剥离计划,加速整合成为这些跨国药企近期的主旋律。国内市场,分拆也越来越流行,夸张的如微创医疗已经将5家子公司送上资本市场,传统药企也纷纷摩拳擦掌,分拆的戏码愈演愈烈。分拆的现实意义一般来说,市场并不总是能够准确地认识和评价一个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特别是一些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其业务范围往往涉及广泛的领域,使得市场投资者以及分析人员对其所涉及的复杂业务可能无法作到正确理解和接受,因此,可能会低估其股票的市场价值。经过分拆后,有关子公司价值的持续公开信息可能会对子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正面的影响。如果子公司的上市价格理想,母公司还可通过子公司的分拆上市获得可观的资本溢价。这也是传统药企分拆子公司上市的动力和初衷。除此之外,分拆对于企业的发展还有许多好处,比如增加融资新渠道、理顺控股结构、出售部分资产变得容易、更好地把管理人员与股东的利益结合起来等等。正因为有这么多好处,上市公司分拆的需求越来越大。▲来源: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1891366595/p70bbf6c302700s77o?cre=picpagew&r=0但是在过去我国企业资产重组的方式中,兼并收购的形式相对多一些,分拆的形式比较少。特别是在2019年以前,没有政策法规的支持,药企分拆出的子公司多见于到境外上市。有需求就会有回应。2004年7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境外分拆通知》,允许A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境外上市;2019年12月,在借鉴《境外分拆通知》的基础上,证监会制定发布了《境内分拆规定》,正式回应了上市公司要求分拆其子公司独立在境内上市的呼声,为A股分拆上市提供了法规支撑。为了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2022年1月,证监会做出整合决定,基于《境外分拆通知》和《境内分拆规定》的修改和整合,《上市公司分拆规则(试行)》发布,对分拆上市的条件、实施程序和信息披露及中介机构核查职责等方面作出了统一的法律要求,并针对两项旧规适用过程中市场反映的实践操作问题一并做出了明确,两项旧规就此废止。▲A股分拆上A与港股分拆回A的政策比较来源:毕马威中国官微据不完全统计,自2019年《境内分拆规定》发布以来,截至2022年9月,共有89家A股上市公司筹划分拆子公司至境内交易所上市。其中,已有17家分拆子公司成功登陆A股;另有5家分拆子公司IPO已提交注册,距离上市仅一步之遥。制药企业中也已出现诸多成功分拆的案例。A拆A的案例包括成大生物、百克生物、华兰疫苗;分拆至港股的如复宏汉霖、乐普生物、“微创系”各公司等;分拆至美股的包括传奇生物等。分拆之后,这些药企都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已成功的案例《境内分拆规定》出台后,第一家成功IPO的分拆子公司为百克生物,于2021年6月25日上市,百克生物的母公司为大白马长春高新。百克生物成立于2004年3月,在分拆上市前,长春高新作为百克生物第一大股东,持有46.15%的股权比例,分拆后,持股比例仍保持在40%以上,并不影响控股地位。百克生物主营业务为人用生物疫苗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主要产品为水痘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鼻喷流感疫苗。2017-2019年,百克生物经营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水痘疫苗产品,水痘疫苗贡献的收入和利润三年合计占比在90%以上。通过分拆,长春高新想要实现的意图为:母公司长春高新将更加专注于基因工程药物、中成药以及房地产业务;百克生物将依托科创板平台独立融资,促进自身人用生物疫苗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发展。分拆将进一步提升母公司整体市值,增强母公司及所属子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那么,长春高新目的达到了吗?首先在市值上,长春高新在宣布分拆后,整体估值确实获得了一次大飞跃。2019年年初其市值尚不足300亿元,2019年结束时市值达895.24亿元,一年内市值翻3倍,成功跻身2019年国内医药上市公司市值TOP10;截至2020年6月初,长春高新市值超1400亿元,达到峰值,虽然这其中不全是百克生物的因素。百克生物科创板上市募资15亿元,目前拥有14项在研疫苗和2项在研的用于传染病防控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其中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已申请生产,3个在研项目已处于临床阶段,12个在研项目处于临床前阶段。上市一年,基本实现自我融资造血能力。▲来源:长春高新官网除了百克生物,目前A拆A成功上市的成大生物和华兰疫苗也均为疫苗企业。市场观点普遍认为,经过新冠疫情的洗礼,国家层面对疾病预防领域愈发重视,一些目前仍是进口占主导地位的疫苗如HPV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等急需完成国产替代,因此疫苗企业分拆上市成功率也较高。更早之前至境外分拆上市的药企,也都获得非常不错的发展。复宏汉霖是复星医药旗下的创新药子公司,于2019年9月在港交所上市。经过三年的发展,复宏汉霖的商业化之路非常成功,截至目前,已经有5款产品成功上市。2022年上半年,复宏汉霖实现总营收12.89亿元,同比大涨103.5%;净利润亏损2.52亿元,亏损幅度缩窄35.8%,距离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跨越仅一步之遥。传奇生物是金斯瑞旗下专注开发CAR-T细胞疗法的子公司,于2020年6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募集资金4.24亿美元。因为主打产品西达基奥仑赛临床试验数据过于耀眼,传奇生物备受关注,上市首日开盘立即大涨60.86%,开盘市值47.9亿美元。西达基奥仑赛于2022年2月上市,成为中国首个获美国FDA批准的细胞治疗产品,及全球第二款获批靶向BCMA的CAR-T细胞免疫疗法。截至目前,传奇生物总市值已超65亿美元。因为这些成功的案例在前,越来越多的传统药企的分拆子公司正在递表的路上。心想事成?今年8月,科伦药业发布公告称,拟分拆控股子公司川宁生物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申请已获深交所审议通过。虽然可喜可贺,是这并不意味着科伦药业能松口气,因为还有最后一关考验等待着,鉴于川宁生物质地并不好,因此能否顺利IPO还存有悬念。早在2009年,川宁生物项目刚刚宣布开始时,就被业内称为“疯子战略”。科伦药业排除万难,投资逾80亿元,建设了头孢、青霉素、硫氰酸红霉素等全品种抗生素中间体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球抗生素中间体规模较大的生产者。但是抗生素中间体业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要求较高,无论生产用地、厂房、生产线装置、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初始购置,还是技术改造,都需大量资金。光在环保投入上,川宁生物就耗资逾30亿元。因为这些原因,川宁生物截至递表时的总负债约36.71亿元,向母公司科伦药业拆借资金高达数十亿元,日子属实不好过。分拆上市后,川宁生物将募集6亿元,其中的4亿元将用来偿还银行贷款,虽然远远不够。▲来源:科伦药业官网川宁生物的分拆上市,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因为它的目的更像是续命,而不是发展。大部分分拆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特别是一些需要“烧钱”的创新药子公司。这类公司越来越多,几乎每一家传统大型药企都有正在酝酿分拆的创新药子公司,如四环医药的轩竹生物和惠升生物、科伦药业的科伦博泰、绿叶制药的博安生物、众生药业的众生睿创等等都已进入上市前的融资阶段。但并不是每一家药企分拆都能够顺利。分拆上市走热的同时,合理监管也在同步加强。近期,分拆子公司上市终止现象增多,关联方及关联交易、同业竞争、资产财务及人员的独立性等问题成为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就在本月初,天士力发布公告,终止所属子公司天士力生物在科创板分拆上市。这已经是天士力生物第三次谋求IPO失败。2018年,天士力通过将生物药相关资产划转给所属子公司天士力生物,谋求分拆该板块独立上市;2019年6月,天士力生物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最终由于“估值未达预期”而中止;2020年8月,天士力生物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报送了科创板上市申请,5个月后主动撤回了该申请,原因系考虑到年度审计进度安排及自身业务发展。而第三次分拆失败后,天士力似乎已经心灰意冷。结语制度的创新能够为市场带来活力,分拆新规的出台,体现了我国在金融领域持续改革的决心。对企业来说,这是一项政策红利,分拆可以为上市公司提高资本运作能力、扩张股本规模腾出空间,形成企业系,从原来的单路纵队发展成集团作战,竞争力更上一层楼。不过在监管上,还需要做好把关,防止某些滥竽充数、抱着不良目的的公司登陆资本市场而损害投资者正当权益。后续发展如何,美柏医健还将持续关注。【参考资料】1、各大上市公司官网、年报、公告等2、《创业板or科创板?还是去海外?长春高新宣布分拆上市,股价跳涨3%》,医药经理人,2020-5-253、《药企扎堆分拆疫苗业务独立上市》,中国证券报,2020-6-104、《企业分拆有什么现实意义?企业分拆监管的政策建议有哪些?》,零点财经,2018-9-235、《新规解读》,国浩视点,2022-1-256、《川宁生物“拆”不掉的痛点珍惜“种树”时刻》,首条财经,2022-8-25【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美柏医健立场,欢迎交流补充◇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红杉入局,极具诱惑的新蓝海赛道,跨国制药巨头抢着进场!

近年来,单抗、双抗、ADC等大分子生物药可谓风头正盛。但是,随着以PROTAC、分子胶为代表的蛋白降解技术的出现,不仅使得小分子药物再次掀起了研发热潮,也吸引了众多顶流资本入局。例如,作为新一代蛋白降解剂药物研发商的阿泰克生物,就于2022年7月获得了由红杉中国领投的Pre-A轮融资。虽然阿泰克生物聚焦的是基于ATTEC(蛋白降解技术路径之一)研发新一代蛋白降解剂药物,而不是热门的PROTAC或分子胶技术路径,但也有望凭借新兴技术在蛋白降解领域打造出差异化优势。此外,随着众多药企抢滩布局PROTAC、ATTEC赛道,使得蛋白降解技术正在引领小分子药物走向下一个黄金时代。蛋白降解技术成研发热门,阿泰克生物获红杉中国投资阿泰克生物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聚焦全球首创的新一代蛋白降解药物研发的公司,聚焦全新自噬-溶酶体靶向降解的小分子胶水新药,致力于为“无法靶向”的致病蛋白或“不可成药”的靶点提供全新治疗方案。阿泰克生物是少数聚焦ATTEC技术的蛋白降解剂企业,其ATTEC小分子胶水筛选技术,能高通量、高效率、低成本完成靶点筛选。根据阿泰克生物表示,Pre-A轮融资获得的资金,将用于持续推进基于ATTEC技术的新一代蛋白降解剂药物的研发工作,包括升级药物靶点筛选系统,扩充研发专业团队,推进药物小分子的结构设计、改造、验证等。由此可见,阿泰克生物聚焦的ATTEC技术可用于解决“无法靶向”的致病蛋白或“不可成药”的靶点的问题。▲阿泰克生物的融资历程和企业股东来源:天眼查实际上,ATTEC与PROTAC(蛋白靶向降解嵌合体)、分子胶一样,都属于蛋白降解技术,而蛋白降解技术是攻克“不可成药靶点”难题,以及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的研发大热门。众所周知,治疗癌症的靶向药物,是针对特定靶点开发的针对抑制剂。但是,在传统的小分子抑制剂开发过程中,人们往往发现与疾病相关的目标蛋白质不可成药。这意味着,决定靶向治疗能否发挥更大价值的因素,就在于能否攻克更多的靶点。尤其是,药企若想构造差异化优势,势必要解决无法“不可成药靶点”的问题。这就是为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以PROTAC赛道为代表的蛋白降解技术,会成为热门赛道的原因。相比传统的小分子药物和基因靶向药物(比如siRNA、ASO、shRNA和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新一代全小分子PROTAC不仅保持了小分子药物的低生产成本、高生物利用度等优势,还能够靶向传统小分子药物“不可成药”的靶点。正是基于PROTAC技术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治疗优势,使其成为了药企竞相追逐的热门赛道。例如,除了Arvinas、C4
2022年9月23日
其他

投融资井喷的前沿赛道,或将诞生一批顶尖而前沿的公司

行业前景的好坏,可从融资情况窥见一斑。这一点,从新兴技术领域就能得到验证。以细胞治疗领域为例。根据Frost
2022年9月22日
其他

343种药品敲定,今年的医保谈判名单有何看点?

9月17日,国家医保局正式公布《2022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药品名单》(下称“名单”),共343种药品正式通过形式审查,包括目录外新增品种西药183个、中成药15个;目录内续约品种西药111个、中成药34个。通过梳理这份名单可以发现,本次新增品种包括新冠治疗药物、“百万一针”的CAR-T疗法、双抗等明星单品,看点十足。新冠药将正式进入医保早在今年3月份,国家医保局就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疫情防控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及时调整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新冠治疗用药。文件指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新增药品,各省级医疗保障部门参照相关要求,将其临时性纳入本省份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彼时,辉瑞的新冠治疗药物Paxlovid(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刚刚在中国获批不久,就被纳入临时医保范畴,国家医保局的效率值得点赞。但是Paxlovid一盒2300元的定价,对我国的支付能力来说,是非常昂贵的。好在今年7月,首款国产新冠治疗药物阿兹夫定终于获批上市。国家卫健委第一时间就印发通知将阿兹夫定片纳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参保患者使用该药时医保基金可按规定予以支付。负责阿兹夫定商业化的复星医药也很快公布价格,定价每瓶270元。按照推荐的用法用量以及每片剂量,患者每天需要服用5片,14天治疗需要70片,即两盒的用量,所需费用540元,相较于Paxlovid,阿兹夫定价格优势非常明显。由于我国疫情控制较好,新冠发病人数不是特别多,因此待到正式谈判的时候,Paxlovid是否会降价进入医保还存在悬念。▲来源:真实生物官网肿瘤药为最大品类从适应症来看,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入选“名单”数量最多,共89个,其中可见诸多明星抗肿瘤药身影。首先是PD-1/L1单抗或双抗数量众多。截至目前,国内已获批上市14款PD-1/L1单抗、1款PD-1+CTLA-4双抗,其中PD-1单抗10款(8款国产、2款进口)、PD-L1单抗4款(2款国产、2款进口)、PD-1+CTLA-4双抗1款(国产)。已进入医保的PD-1/L1单抗包括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本次新增4项适应症:鼻咽癌三线及以上、鼻咽癌一线、食管癌一线以及鳞状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新增2项适应症:鼻咽癌一线和食管鳞癌一线;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新增2项适应症:食管鳞癌一线和胃及胃食管交界处腺癌一线;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新增4个新适应症和1个目录内适应症的新联用方案:晚期肺癌二/三线、食管鳞癌二线、鼻咽癌一线以及高度微卫星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实体瘤。与2021年目录相比,本次名单中新增复宏汉霖PD-1斯鲁利单抗以及康宁杰瑞/思路迪/先声药业PD-L1恩沃利单抗,在6月底踩点获批的康方生物的PD-1/CTLA-4双抗卡度尼利单抗也在“名单”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获批上市的其他几款国产PD-1/L1抑制剂,如康方生物/正大天晴的派安普利单抗、誉衡药业的塞帕利单抗以及基石药业的舒格利单抗注射液均未在“名单”内。另外,相比国产PD-1/L1的积极参与,一众进口产品包括K药、O药、阿替利珠单抗以及度伐利尤单抗均缺席本次名单,经过前面几年的陪跑,或许进口厂商们已经想开了,即使没有进入医保,销量也都还过得去,也就不再强求了。▲来源:https://www.tmtpost.com/6224970.html其次是CAR-T产品瑞基奥仑赛也备受瞩目。瑞基奥仑赛是国内上市的第二款CAR-T产品,由药明巨诺研发,于2021年9月在中国获批上市。采购挂网价为129万/针的价格,比首款上市的CAR-T产品复星凯特120万/针的阿基仑赛注射液还要贵9万元。因此,此番欲进行医保谈判是准备大幅降价,还是仅为到此一游?事实上,因为瑞基奥仑赛的销售不理想,已对药明巨诺产生极坏的影响,不仅各大股东纷纷减持,股票也被调出了港股通序列。2022年上半年,药明巨诺总营收仅有6600万元,共开具了77张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处方,完成了64例患者的回输,这与其之前的商业化预期完全不符。或许降价进入医保,将成为药明巨诺的一根救命稻草,但成本摆在那里,降价又能降多少呢?▲来源:药明巨诺官网除了上述品种,诸多国产首发抗肿瘤药也现身此次“名单”,包括恒瑞医药、亚盛医药等此前备受关注的明星单品。达尔西利于2021年12月获批上市,是国产首款CDK4/6抑制剂,由恒瑞医药自主研发,作为1类新药获批;瑞维鲁胺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二代AR拮抗剂,于2022年6月获批上市,在国内二代AR拮抗剂创新药中,该产品为首款获批上市产品。两款首发明星单品,如果能顺利进入医保,应该能抢下进口药垄断市场一大块肥肉。亚盛医药三代Bcr-Abl抑制剂奥雷巴替尼于2021年11月获批上市。奥雷巴替尼是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款三代Bcr-Abl抑制剂,具有潜在Best-in-class潜力,用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后伴有T315l突变的慢性髓性白血病。首款国产ADC维迪西妥单抗、ALK抑制剂恩沙替尼等也因新增适应症出现在此番“名单”中,可谓星光熠熠。罕见病药再受重视在今年7月,国家医保局曾表示,今年没有对罕见病药物设置“2017年1月1日后批准上市”申报医保目录的时间限制,而且今年的医保目录会向罕见病患者、儿童等特殊人群适当倾斜。因此我们看到今年的此份“名单”中,在继续支持创新药的基础上,还着重体现了对罕见病治疗药物的关注。据统计,本次“名单”中共近20个罕见病、少见病领域药物。其中,赛诺菲产品数量最多,共有4款产品入围,包括治疗庞贝病的注射用阿糖苷酶α、法布雷病的注射用阿加糖酶β、黏多糖贮积症的注射用拉罗尼酶浓溶液、戈谢病的注射用伊米苷酶;武田制药则带来了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治疗药物拉那利尤单抗、戈谢病治疗药物维拉苷酶α。国内药企在罕见病领域也开始发力,诺爱药业治疗黏多糖贮积症II型的艾度硫酸酯酶ß注射液,兆科联发研发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利鲁唑口服混悬液,汉光药业治疗酪氨酸血症Ⅰ型的尼替西农,兆科药业治疗尿素循环障碍的苯丁酸钠,万邦德制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石杉碱甲,恒邦药业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的伊奈利珠单抗等也出现在本次“名单”。犹记得2021年医保谈判时,谈判官一句“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令多少人动容,其背后的罕见病治疗药物进医保呼声也被推至高潮。但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罕见病药品依然是少之又少,人数少,价格高,国家医保有自身的支付门槛等因素,均是罕见病药品进入医保的困难所在。▲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a/20211205A04P3G00根据《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我国罗列的121种罕见病中,有77种在中国有治疗药物,其中29种罕见病的58个药物已纳入国家医保;另有14种罕见病的29个药物未进入医保范围。罕见病药进医保,依然任重而道远。结语每年的医保谈判,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进入医保,不仅仅只是患者端支付的费用减少这一作用,很多时候,可能将拯救一个又一个陷入困境的家庭。自2018年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以来,我国的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正以火箭般的速度进行着,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医疗医药产业链。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相信,医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将越来越重要。后续发展如何,美柏医健还将持续关注。【参考资料】1、各大上市公司公告、官网2、《辉瑞新冠特效药Paxlovid再遭质疑!研究:对40-65岁人群几乎没用》,东方财富网,2022-08-253、《343个品种通过初审纳入2022年医保目录,四大亮点抢先看!(附名单)》,医药经济报,2022-9-174、《2022医保目录初审名单公布:PD-1继续卷,新玩家接踵而至!》,金融界,2022-9-65、《2022年医保谈判即将启动,天价罕见病药今年怎么谈?》,界面新闻,2022-9-7【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美柏医健立场,欢迎交流补充◇
2022年9月20日
其他

Biotech的流动性之殇

近日,港股通调出3家Biotech,引起了市场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直接的反应是这3家Biotech用股价的大幅下跌回应了市场的关切,同时由于“市值不低于50亿港币”的要求,也让一众徘徊在未满足序列的Biotech瑟瑟发抖,有实力者近期不断拉高市值,没能力的越发遭到抛弃,更有离谱的诸如乐普生物,用单日最高超过380%的涨幅来表达被调入港股通的喜悦。事实上,港股通只是起到BUFF加成功能而已,真正体现价值的还是要靠管线的前景和商业化的业绩。打铁还需自身硬此次被调出港股通的3家Biotech,自上市以来的发展也不全都是不尽人意,也有取得一定成绩的闪光之处。药明巨诺的瑞基奥仑赛作为国内第二款获批的CAR-T产品,129万元/针的定价曾引起市场的广泛讨论。在药明巨诺2020年底上市时发布的招股书中,其预测中国的CAR-T市场将于2021年增长至6亿元,将于2024年增长至54亿元,并于2030年增长至243亿元,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8.7%。但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太大。2022年上半年,药明巨诺总营收仅有6600万元,共开具了77张瑞基奥仑赛注射液处方,完成了64例患者的回输,这与其之前的商业化预期完全不符。从瑞基奥仑赛上市之初广泛讨论的结果看,大部分观点认为CAR-T产品在中国的发展,存在着许多客观约束。首先是价格问题,完全自费的129万元/针注定不是多数家庭能承受的数字,纵使部分患者能够接受价格,58.6%客观缓解率(ORR)、51.7%完全缓解率(CR)的性价比也是考虑因素之一;其次是适应症狭窄,瑞基奥仑赛是一款靶向CD19的CAR-T产品,只针对血液瘤有效,而血液瘤的市场非常有限,仅占我国癌症整体发病率的4.5%。另外,自2021年5月起,药明巨诺就连续遭大股东抛售减持,先是第二大股东Syracuse(持股10.83%)拟出售所有普通股,仅隔一个月第三大股东药明康德以29.15港元配售2300万股,套现6.7亿港元。一系列因素致使药明巨诺从最高超过200亿港元的总市值一路跌至目前的16亿港元,令人唏嘘不已。▲药明巨诺上市以来股价走势来源:同花顺嘉和生物有高瓴资本撑腰却依然是付不起的阿斗。在融资阶段,嘉和生物是各方争抢的香饽饽,2013年沃森生物就入场控股,一度持有超60%嘉和生物的股权;2018年,康恩贝和泰格医药也进场支持,高瓴资本更是在一级市场从原股东手里大量抢入嘉和生物股权。至IPO时,高瓴资本持有嘉和生物总股本29.38%,为最大股东。但是可惜的是,上市即巅峰,嘉和生物股价不断走低,高瓴资本也趁上市之机套现离场。沃森生物选择坚守,但坚守的结果是损失惨重。根据2022年半年报,投资嘉和生物造成沃森生物8000多万的亏损。虽然上市之初嘉和生物的在研管线十分丰富且颇具竞争力。但两年多过去了,其管线进展十分缓慢,此前的竞争力也丧失殆尽,目前仅有一款英夫利西单抗生物类似药获批,PD-1、CDK4/6抑制剂原计划的获批时间也一再推迟,令人费解。2022年上半年,嘉和生物总营收仅300万元,全面亏损总额约4.08亿元。坚守了14年的创始人周新华也在今年4月离职,或许也是带着失望离开,目前嘉和生物总市值仅13亿港元,为巅峰时期十分之一不到。▲嘉和生物上市以来股价走势来源:同花顺和铂医药自上市以来的发展,其实不错的。2017年时,和铂医药仅有1项自主研发产品,至2022年,已经拥有高达16项自主研发产品。进展最快的巴托利单抗,预计2022年下半年或2023上半年就重症肌无力适应症提交上市申请;针对干眼症的特那西普也已经完成了III期临床试验首次期中分析。而且,和铂医药握有目前全球范围内都非常稀缺的全人源抗体平台,目前共有三个,分别为全人源重链抗体HCAb平台、全新的第二代全人源抗体发现平台H2L2以及免疫细胞衔接器平台HBICE。数十家抗体制药企业与和铂医药合作,其中就包括信达生物、百济神州等知名药企。2022年上半年,和铂医药与阿斯利康达成了一项3.5亿美元的合作协议,License-out基于HCAb的免疫细胞衔接器HBICE平台生成的新型双特异性抗体,可见和铂医药研发实力还是非常强劲。或许只需时日,便能等到花开。▲和铂医药在研管线来源:2022年半年报经此次港股通名单调整一事,一些尚在港股通目录之内,但市值等硬性要求已风雨飘摇的Biotech,如三叶草生物、亚盛医药等,如果无法完成自救,未来恐怕将遭到来自港股通账户的抛售。流动性不足是估值低主因?近半年以来,在科创板上市的未盈利Biotech数量开始多起来,并逐渐超越选择通过港交所18A条款登陆的Biotech数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在港交所交易的Biotech流动性不足。Biotech的流动性为什么会不足?这与港股市场的交易规则有关,注册制市场、T+0、双向交易、不设涨跌幅等等导致港股交易资金极度逐利,成熟且理智的投资者结构和市场环境,造成所有市场流动性都集中在金字塔最顶尖部分。地缘政治动荡、中美关系没有突破性进展、全球经济开始走向衰退等一系列内外部因素正在影响港交所的成交量。2021年1月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额尚还可达2448.64亿港元,至2021年年中日均成交1452.21亿港元;转年的2022年1月日均成交额仅为1283.77亿港元,同比近乎“腰斩”。Biotech的成交量上,2021年一季度,31家港股18A平均便达到了58亿港元成交额。而2022年,40余家Biotech的第一季度平均成交额为29.06亿港元,比去年同期相比,成交额蒸发了一半。平均日均换手率也从2021年一季度的0.48%下降到2022年一季度的0.39%。虽然下半年以来,港交所Biotech成交量稍有回升,但日成交金额低于1000万港元的药企却日益增多。极端的例子如迈博药业,近三分之一交易日成交金额少于5万港元,部分交易日甚至0成交;这类“僵尸”Biotech还包括中国抗体、创胜集团、和誉等等10数家药企。市场的眼睛是雪亮的,造成这类“僵尸”Biotech惨淡的成交额并不能仅仅归咎于港股市场的流动性不足,而必须从其自身找问题。迈博药业于2019年5月在港交所挂牌交易,共发行约7.84亿股,筹资10.68亿港元。经过几年的发展,迈博药业几乎已经把钱烧光了,2021年中报时,迈博药业尚有3.8亿元现金储备,如今账上仅剩0.8亿元;2022年上半年,迈博药业营收2884.7万元,同比下降64.49%,其中,2100万来自“合同研发收入”,药品销售和商业推广授权收入仅700万余元,而上半年费用支出达1.44亿元,已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目前,迈博药业只有一款英夫利西单抗生物类似药获批,而在研管线中,也几乎都是奥马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等多达10款的生物类似药。或许迈博药业想复制复宏汉霖的成功路径,但复宏汉霖背靠复星医药输血,可没过过苦日子。迈博药业能不能撑过今年都是个问题。其他的Biotech,诸如中国抗体、创胜集团、和誉、加科思等的问题在于研发管线基本处于早期阶段,离商业化还非常遥远。中国抗体仅有抗CD22单抗SM03一项适应症处于临床III期阶段,其余项目均处于II期及更早阶段;创胜集团则更为夸张,10个候选药物18条在研管线全部处于临床I期及更早阶段。选择在科创板上市的Biotech情况稍微好点。以同样在研管线处于早期阶段的益方生物和迪哲医药为例:益方生物产品管线共有3个处于临床II期及更早阶段的核心产品和5个临床前在研项目,估值仍超70亿元,日成交金额2000万元以上;迪哲医药研发管线组合中拥有4个处于临床II期及更早阶段项目,目前市值更是超过125亿元,日成交金额1000万以上。结语Biotech的流动性之殇告诉我们,成功IPO并不意味着最后的胜利,而只不过是更为艰难险阻旅程的起点,如果不能回归本源,创造出真正有意义的临床价值,沦为“僵尸股”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样的投资背景下,既蕴含着传奇性的投资机会,也隐藏着大量吞金蚀骨的陷阱,更加考验投资者的智慧、格局和勇气。后续发展如何,美柏医健还将持续关注。【参考资料】1、各大上市公司官网、年报、公告等。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性考量为先三大上市主场Biotech如何抉择?》,IN核观药人,2022-6-282、《和铂医药-B(02142.HK):营收大增11.5倍,多管线获重大突破,显现巨大创新力》,格隆汇,2022-9-53、《嘉和生物发布2022年上半年业绩报告》,雪球嘉和生物,2022-8-314、《半年77单,业绩承压,药明巨诺被踢出港股通,CAR-T商业化路在何方?》,药渡仿制,2022-9-65《中概股集体回港上市流动性不足怎么破》,GPLP,2020-6-14【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美柏医健立场,欢迎交流补充◇
2022年9月16日
其他

造芯片的盯上了人体器官

Profiler的开发创始人、MIT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的Polina
2022年9月15日
其他

百亿市场却依赖进口,今夕是“核”年?

在癌症治疗纷繁复杂的赛道上,新疗法新药物层出不穷,靶向药物、免疫疗法、细胞疗法、基因疗法常年来都是科研和投资的热点。然而,临床中针对大多数实体肿瘤最常见最基础的治疗方法仍旧是手术切除加放疗和化疗。就在8月25日,专注于开发靶向α放射性药物用以治疗广泛实体瘤的Aktis
2022年9月13日
其他

创新药业绩逆势爆发,这些药企传出反转信号

时代是一股强大的气流,我国医药行业时代正迎来新的时代,一个由仿制药转向创新药的崭新时代。在滚滚向前的创新药转型洪流大军中,恒瑞医药、翰森制药、科伦药业、中国生物制药等传统药企正在借势奔涌。创新药转型“大军”,上半年战绩如何?创新药转型不易,要迈过很多坎。由于传统药企有着不同的经营模式和产品结构,因此转型路径、创新药研发模式等都有显著差异,自然业绩表现也有所分化。以2022年中报业绩为例,科伦药业、翰森制药均实现了正增长。科伦药业上半年实现总营收91.25亿元,同比增长10.84%,归母净利润8.6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6.15%,主要得益于公司输液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非输液药品销售持续放量;子公司伊犁川宁主要产品价格持续上涨;集采和疫情影响,导致产品推广活动减少,销售费用下降;投资收益增加、研发费用同比增加等。▲科伦药业的产品收入情况来源:2022年中报翰森制药上半年录得收入44.34亿元,同比增长0.75%,股东应占溢利12.98亿元,同比增长0.57%,主要得益于营收结构往毛利率提升的方向大幅改善,尤其是创新药商业化持续放量。反过来看,尽管恒瑞医药和中国生物制药拥有国内数一数二的强劲销售团队,上半年仍实现了负增长。其中,中国生物制药录得收入约151.9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5.9%,归属于母公司持有者应占盈利约19.2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77.3%,净利润下滑的原因是由于应占联营及合营公司盈利减少。在2021年半年报中,中国生物制药将持股15.03%的新冠疫苗企业北京科兴中维列为联营公司并以权益法入账,同时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整体为公司带来合计约75.85亿元的盈利贡献。但是,今年上半年由于北京科兴中维新冠疫苗销量下降,财务表现低于去年同期,使得公司应占联营公司及一家合营公司亏损减少至5.03亿元。不过,如果扣除应占联营公司及一家合营公司盈利及亏损(扣除相关税项及非控制权益),若干非现金项目及一次性调整后,中国生物制药上半年经调整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归母净利润约16.5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4.5%。▲中国生物制药联营公司及一家合营公司的投资情况来源:2022年中报相较之下,曾经的“医药一哥”恒瑞医药交出了史上最差的成绩单:上半年实现总营收102.28亿元,同比下降23.08%;归母净利润21.19亿元,同比下降20.55%。在财报中,恒瑞医药也明确给出了营收和净利双双下降的诸多原因:集采导致仿制药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多款创新药由于纳入医保谈判后销售价格下降,加之疫情反复、产品准入难等因素,创新药收入增长较慢;国内疫情导致医疗机构日常诊疗业务量缩减,麻醉条线及造影剂条线销售收入下滑;产品出口订单出现积压,部分海外业务需求未能及时转化为销售收入;公司整体生产运营成本提高;研发投入加大,影响了当期利润。从整体业绩来看,恒瑞医药作为创新药转型“大军”中的一员,想要摆脱仿制药的束缚、轻装上阵转型创新药,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创新药转型战果:恒瑞、翰森、科伦各有千秋那么,这些传统药企是如何向创新药转型的?成果如何?我们逐一来看。为了更快地实现创新药转型,恒瑞医药坚决砍掉了不符合长期战略发展目标的低端仿制药业务,同时加大对创新药研发的投入。2022年上半年,恒瑞医药累计投入研发29.09亿元,同比增加12.74%,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同比提升至28.44%,其中费用化研发投入21.84亿元,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同比提升至21.36%。凭借“由仿到创”的前瞻性布局,目前恒瑞医药已经有11款创新药在国内获批上市,数十个创新药正在开展临床试验,均位居国内同行业前茅,同时还打造了一支5300多人的规模化、专业化、能力全面的研发团队,并开展近20项国际临床试验。恒瑞医药的研发管线不仅覆盖了双抗、ADC、PROTAC等前沿技术,针对多靶点、组合序贯疗法,而且全方位地广泛覆盖多个治疗领域,走多元化战略,从而形成上市一批、临床一批、开发一批的良性循环。相较之下,中国生物制药则通过自主研发和业务发展双轮并行的方式实现创新药转型,主要聚焦于肿瘤、外科/镇痛、肝病、呼吸系统等4大治疗领域。研发管线方面,目前共有40个肿瘤领域的创新候选药物处在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包括3个产品处在上市申请阶段,4个产品处在临床III期,6个产品处在临床II期,24个产品处在临床I期,3个产品处在临床申请阶段。同时,预计肿瘤领域未来3年(2022-2024年)将有4个创新药和14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翰森制药走的是“内部研发和外部BD结合”双向驱动的研发模式。其中,三年内达成了16项BD合作,打造了丰富的研发管线。目前,公司拥有研发人员1432名,超过7000人的专业销售队伍,上半年研发投入约7.39亿元,占收入比重约16.7%,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从研发管线看,翰森制药正在进行的创新药临床试验超过40项,来自于超过25个处于临床不同阶段的创新药项目。同时,还布局了siRNA、ADC及融合蛋白等多元化的国际前沿新药技术领域。另外,今年上半年还提交了一项1类创新药培莫沙肽(曾用名:培化西海马肽)的上市申请,新增用于治疗未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非透析慢性肾病患者的贫血;新申报及获得临床批件6项,均为创新药相关。科伦药业同样很早就进行了创新药转型,过去九年来启动了面向国内外市场的300余项药物的研究,其中包括33项具有me-better特征的创新小分子(11项)和生物技术药(22项),主要以肿瘤为主,同时布局了自身免疫、麻醉镇痛、心血管等疾病领域,形成了疾病集群和产品迭代优势。当前创新临床研究阶段临床项目共14项,临床前开发阶段项目4项,药物发现阶段项目15项。在14项创新项目开展临床研究,包括A167、A166、SKB264等在研产品,涉及恶性肿瘤、自身免疫、麻醉镇痛等重大疾病领域,其中A167是在鼻咽癌适应症上首个申请NDA的PD-L1单抗。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科伦药业不仅完成了SKB264(TROP-2
2022年9月9日
其他

他山之石,解码阿斯利康的数字化战略与启示借鉴

数字化,已成为制药行业主要的发展趋势之一。纵观近年来跨国药企的战略规划及相关战略举措,数字化战略已成为公司级战略的重要构成。数字化战略赋能企业内部价值链,并被认为是发展核心业务的必要条件。阿斯利康也不例外。今年6月,阿斯利康中国对CCIC创新疾病管理团队进行组织架构上的调整:将其四大事业部的创新市场岗位正式划入数字化与商业创新部CCIC创新疾病管理团队。这一举措,被业界认为是阿斯利康向数字化创新发展方面的深入布局。那么,阿斯利康是如何进行数字化战略布局的?其数字化战略举措又能为其他制药企业带来哪些启示?贯穿患者旅程的数字化医疗创新解决方案根据2021年阿斯利康发布的数字健康战略报告显示,其以患者为中心的数字化健康战略布局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推广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运用数字化健康解决方案改善疾病诊疗效果、重塑患者健康管理旅程。▲图
2022年9月6日
其他

上市首日大幅破发超20%,微创电生理拿什么扛起国产化大旗?

8月31日,微创电生理在科创板正式上市,作为国内电生理器械领域的龙头之一,上市首日即交出了大幅破发20.35%的成绩单,让人有些诧异。因为国内电生理器械市场到目前为止还是外资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微创电生理被视为可能实现大规模国产替代的种子选手之一,发展空间极大。不过在万物皆可集采的年代,资本的态度还是谨慎的,对这类潜在集采对象敬而远之或许可以避免黑天鹅事件的发生。背靠“微创系”大树,微创电生理有自己的发展节奏,或许也已经有了免疫集采的能力。▲来源:官网国产替代大空间这是“微创系”的第6家上市公司,距离上一家“微创脑科学”上市仅过去一个多月,微创医疗正以肉眼可见的加速度将子公司送上资本市场,“造富”速度令人叹为观止。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微创电生理”)是一家专注于电生理介入诊疗与消融治疗领域创新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提供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以精准介入导航为核心的诊断及消融治疗一体化解决方案。电生理介入器械是门好生意吗?根据2022年6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的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高血压2.45亿,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心律失常3000万,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心衰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房颤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仍高居榜首。不过,尽管我国拥有庞大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人数,但受限于快速性心律失常疾病早筛尚未推广、电生理手术难度较高等因素,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接受心脏电生理手术治疗的比例较小。相较于美国,中国心脏电生理手术治疗仍然具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中国目前心脏电生理手术治疗量约为128.5台/百万人,而美国则达到了1302.3台/百万人。我国快速性心律失常领域仍存在巨大的未满足的市场需求,以2020年房颤患者与房颤消融手术为例,2020年我国房颤患者达1159.6万人,但对应房颤手术仅为8.2万台,渗透率较低。▲中美心脏电生理手术量对比来源:招股书随着心律失常患者检出率的提高和术式的逐步成熟,心脏电生理手术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增加。国内心脏电生理器械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14.8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1.5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8.3%,预计到2024年,电生理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211.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2.3%。▲中国电生理器械市场规模来源:招股书长期以来,国内电生理器械市场始终由强生、雅培等跨国医疗器械厂商占据垄断地位。据统计,2020年国产电生理医疗器械市场份额仅为9.6%,国产化率不足10%,进口厂商具备明显优势。以销售收入计算,2020年中国电生理器械市场的前三名均为进口厂商,其中强生占据主导地位,2020年心脏电生理销售额达约30.30亿元,市场占比为58.8%,排名第一;其次是雅培和美敦力,分别占比21.4%和6.7%,三者合计市场份额超过85%。从国产电生理器械市场占有率看,微创电生理处于行业龙头位置。按营收排名,仅次于惠泰医疗,但微创电生理更加专注,依托母公司微创医疗平台后劲也更加有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微创电生理已形成领先的技术优势,不仅是全球市场中少数同时完成心脏电生理设备与耗材完整布局的厂商之一,而且是首个能够提供三维心脏电生理设备与耗材完整解决方案的国产厂商。后劲十足目前,微创电生理已经突破并掌握了电生理介入诊疗与消融治疗领域相关的核心设计与制造技术,主要包括高精度定位导航技术、心电微信号采集处理及分析技术、三维心腔快速建模算法等,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优势。电生理介入诊疗方面,微创电生理自主研发的Columbus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是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磁电双定位标测系统,标志着国产厂商在心脏电生理高端设备领域首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按照产品应用的手术量排名,2020年,微创电生理在我国三维心脏电生理手术量中排名第三,国产厂家中排名第一。消融治疗方面,微创电生理依托能量治疗技术平台实现了对“射频+冷冻”两大主流消融能量技术的突破。心脏射频消融导管、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等成熟产品在国产同行中优势地位明显,同时以压力感知磁定位灌注射频消融导管为代表的高精度导管项目已经提交产品注册申请,新一代心脏冷冻消融项目已进入临床阶段。▲微创电生理产品矩阵来源:招股书微创电生理的产品矩阵还有一个特点,即已经形成围绕Columbus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形成闭环生态。三维电生理手术中由于需要使用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受限于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的开源性及闭源性,因此存在导管与设备的匹配性问题,而微创电生理现有产品类别中Columbus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是基本闭源产品,形成产品矩阵的绑定。2021年,微创电生理总营收1.89亿元,其中导管类产品为主要营收品种,收入1.47亿元,总营收的77.85%;设备类产品收入1139.78万元,占6.02%;其他产品收入3054.81万元,占16.13%。导管类产品营收又以标测类导管和三维消融导管为主,2021年分别收入6283.41万元和7662.56万元。▲微创电生理近三年产品营收情况来源:招股书研发方面,2019年至2021年,微创电生理的研发投入分别为4061.94万元、4085.06万元和6301.23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34.59%、46.12%和47.40%。目前微创电生理的主要在研产品矩阵包括射频消融系列、冷冻消融系列和肾动脉消融系列等。其中高密度标测导管、压力感知磁定位灌注射频消融导管等是进口厂商的核心竞争力,国产厂商尚未有同类产品上市,微创电生理前瞻性预判布局将助其快速占领国内市场。但是,自冠脉支架集采以来,所有的高值耗材都瑟瑟发抖,市场上的投资者也对这类生产公司避而远之,曾经被认为集采可能性不大的电生理领域,在不久前也遭遇变故。集采避风港?如上文所述,国产电生理医疗器械市场份额仅为9.6%,国产化率不足10%,为何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国产产品依然无法撼动进口产品的主导地位?电生理手术分为二维和三维技术。二维使用X射线定位;三维使用电磁技术实现精准定位,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三维消融手术能够缩短手术和X射线曝光时间、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也有利于增加消融的有效性,降低术后房颤的复发率,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国产厂商在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方面仍与国际领先的同类产品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际巨头推出的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时间较早且具备较强的市场垄断地位,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数据并能够覆盖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病症,其核心性能及核心算法层面具备先发优势,而国内厂商的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上市时间普遍较晚,且通常需经历从单一的磁场定位或电场定位到磁电双定位的技术迭代,临床数据方面积累较少。二是为提高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的临床易用性,国际同类先进产品均推出了三维心腔快速建模模块、高密度标测模块及压力感知模块,并上市了相应导管配套使用,国内厂商尚无高密度标测模块及压力感知模块实现商业化。说到底,还是技不如人。▲2020年中国心脏电生理器械市场竞争格局来源:招股书国产化率不足是不是意味着电生理类产品能成为集采的避风港?就在今年一季度,许多投资机构对电生理赛道依然青睐有加。某券商在1月份的研报里提到,预计电生理类耗材短期内不会集采,3-6年后可能陆续分品类开展集采。但是现实给了这样的预判一个沉重的打击。今年4月,国家医保局对2022年地方联盟集采作出统一部署协调,规划福建牵头开展电生理和腔镜吻合器采购联盟集采,并纳入2022年拟重点推进项目;5月10日,福建省即发文开展心脏介入电生理类、腔镜吻合器类医用耗材产品信息采集工作;6月1日和6月2日,山西省药械集中招标采购中心、西藏自治区医保局先后发布通知,要求开展腔镜吻合器和心脏介入电生理类医用耗材历史采购数据填报工作。电生理集采来得如此之快,出乎大部分相关机构的预测。集采将如何改写国产化率不足的电生理类产品市场格局?这是之前从未碰到过的命题,一切都未可知。结语“微创系”的上市子公司有个特点,母公司微创医疗都紧紧地掌握着这些子公司的控制权。但是微创电生理是个例外,截至IPO前,微创医疗仅持有微创电生理38.49%的股权,第一大股东是持股41.11%的嘉兴华杰。由于股权分散,微创电生理并无实际控制人。微创医疗为何愿意出让这么多股权给投资机构,放弃控制权,值得玩味。后续发展如何,美柏医健还将持续关注。【参考资料】1、微创电生理招股书、官网2、《心律失常高值耗材进入射程,集采已无避风港》,钛媒体APP,2022-6-13【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美柏医健立场,欢迎交流补充▲点击小程序,查看500+海外创新项目◇
2022年9月5日
其他

今日,百奥赛图今日在香港主板上市

百奥赛图董事长兼总经理沈月雷博士认为:“CRO公司,尤其是从事早期新药研发的CRO公司,从幕后走向台前,将是一个趋势,CRO和Biotech的界限将变得模糊。”今日,百奥赛图正式在香港主板上市,发行价每股25.22港元,预计全球发售2175.85万股H股,市值100.05亿港元。成立于2009年的百奥赛图是一家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及临床前研究服务创收公司,收益主要来自提供基因编辑服务、临床前药理药效评价、模式动物销售及抗体开发。既“卖铲子”又下场“掘金”,CRO公司亲自开展新药研发,百奥赛图特殊发展模式引发业内广泛争议的同时,2021年全年亏损达5.45亿元,近两年合计亏损约10.2亿元。百奥赛图未来如何盈利,如何实现其商业价值,将成为验证其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关键。沈博士的二次转型2009年,从美国回来的沈月雷博士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成立了百奥赛图。2011年,百奥赛图开发出基于ESC/HR的基因编辑技术平台并向首个客户提供基因编辑服务。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在基因编辑服务领域,百奥赛图建立了成熟的技术平台及专业服务系统,为客户完成了约3500个定制基因编辑项目,内部开发了约2500种基因编辑动物及基因编辑细胞模型产品。▲ESC/HR
2022年9月1日
其他

模式动物龙头拓展高成长CRO赛道,或有意外惊喜?

在创新药研发服务类企业中,有做CRO、CDMO或CXO一体化服务的,也有做更细分的分子砌块、药物安全性评价、模式动物等。虽然这些企业都是服务于创新药的研发,但经营业务却没有“统一范式”。唯一相同的,恐怕就是都依托于自身的优势,谋求打造一体化服务能力。本文就以模式动物领域为例,探讨百奥赛图、南模生物和药康生物差异化的经营模式、业绩表现,以及拓展CRO服务的成长逻辑。模式动物龙头成长记随着时代的大潮滚滚向前,三大模式动物龙头——南模生物、药康生物和百奥赛图都已相继登陆资本市场。在这三大龙头中,南模生物是成立时间最早(2000年)的“老大哥”,但整体营收规模却最小。这主要与公司的经营业务有关。南模生物的主营业务为提供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产品及相关技术服务,其中模型产品主要应用于基础科学研究和药物开发;技术服务主要应用于基因功能表型分析、靶点验证、药物发现及评价等。这些主营业务,建成了一条从靶点基因到基因编辑产品/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定制化模型、标准化模型),再到模型繁育、药效评价及表型分析、饲养服务的模式生物服务流程。▲南模生物的产品和技术服务的关系来源:招股书成立于2017年的药康生物,一直专注从事实验动物小鼠模型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简单回顾药康生物的关键节点事件:2018年,启动“斑点鼠”计划,打造商品化的完备小鼠资源库;2020年,启动“无菌鼠及悉生鼠计划”,并逐步完善人源化小鼠模型产品,以此为依托进行功能药效业务的建设,完善定制繁育的能力。2021年,启动“药筛鼠”计划,计划构建800+基因全方位的药物靶向小鼠品系库,为药物研发产业筑路;2022年,IPO募投项目“野生鼠”计划逐步推进,建立更丰富遗传多样性的小鼠模型。经过多年的沉淀发展后,药康生物可为客户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化小鼠模型,同时开展模型定制、定制繁育、功能药效分析等一站式服务,满足客户在基因功能认知、疾病机理解析、药物靶点发现、药效筛选验证等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领域的实验动物小鼠模型相关需求。▲药康生物的主营业务概览来源:公司财报相较于南模生物和药康生物的单一经营战略,成立于2009年的百奥赛图则采取了多元化发展战略。从最初的提供基因编辑服务,到2014年研发出基因编辑技术可在大鼠上实现双基因同时基因敲入,以及研发出一系列免疫检查点人源化小鼠,进入模式动物领域,再到2015年建立综合药理学服务平台,2016年建立循证体内抗体发现平台,并成立佑和从事抗体发现平台候选药物的临床前及临床开发,到最后发布全人抗体小鼠模型RenMab小鼠以及启动千鼠万抗计划(大规模体内抗体发现计划),大规模发现新颖而多样的可成药单克隆抗体,百奥赛图的发展历程可谓相当丰富。丰富的发展历程,使得百奥赛图的经营业务越来越多元,目前业务模式包括药物开发业务及临床前研究服务两大类,其中药物开发业务包括肿瘤学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研发、抗体开发业务;临床前研究服务包括基因编辑、临床前药理药效评估及模式动物销售。简言之,百奥赛图已经发展成为“临床前CRO
2022年8月30日
其他

出道即巅峰的AI制药这就要凉凉了?

Technologies等各大制药巨头。尽管裁员声明发布之后,周四股价上涨超过14%,摩根大通已将Absci从增持下调至减持,并指出其产品组合存在问题。分析师Julia
2022年8月29日
其他

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产品风口将至?

AD临床诊断标准资料来源:NINCDS-ADRDA此后,新的诊断标准不断推出,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2007年,国际工作组织(International
2022年8月26日
其他

恒瑞、康哲入局!坐拥3.6亿患者,一座闪闪发光的金矿!

我国不仅是癌症大国,还是眼科疾病大国。眼科疾病是一种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常见疾病,从0-1岁的婴儿期到40岁以上的中老年,从先天性白内障到青光眼,不仅覆盖了各个不同的年龄阶层、患者数量庞大,疾病种类还相当广泛。据统计,在我国眼科患病人群中,近视、干眼症患者人群数量分别以6.3亿、3.6亿排名前两位,两者合计占比接近80%,且患病人群比例均高于全球,发病率也较高。在20-40岁的中青年人群中,干眼症的发病率为20-30%,也就是说100个人里面有20到30个人患有干眼症。不同于药品治疗占比较小的近视,药品是目前干眼症最为主流的治疗方式。庞大的患者人群,让干眼症用药市场呈现出良好的成长前景。从环孢素的竞争格局看,目前国内仅有一款来自兴齐眼药的产品在售,但恒瑞医药、康哲药业、和铂医药等“后来者”们,正携着不少处于临床后期阶段的在研产品席卷而来。毫无疑问,我国干眼症用药市场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3.6亿干眼症患者,环孢素临床认可度高受我国人民生活方式转变、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增长、过敏源增加、用眼不当等各类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眼科领域不仅拥有庞大的患者群体,而且疾病种类还相当广泛。各年龄阶段均出现了不同的眼科疾病患者,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包括屈光不正(近视和远视)、干眼症、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病和葡萄膜炎。▲眼科疾病患者流
2022年8月25日
其他

今日,联影医疗在科创板上市

今日,联影医疗正式登陆科创板,发行价109.88元,发行1亿股,发行后总股份约8.24亿股。来源:招股书“巨兽”来袭今年科创板最大的IPO来了。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影医疗”)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性能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及医疗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从发展势头看,联影医疗是国内医疗影像设备最强的参赛选手,而且还在以大幅度增长抢占着外资品牌大量市场份额。来源:官网目前,联影医疗已累计向市场推出80余款产品,包括磁共振成像系统(M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射线成像系统(XR)、分子影像系统(PET/CT、PET/MR)、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RT)以及生命科学仪器。在数字化诊疗领域,基于联影云系统架构,提供联影医疗云服务,实现设备与应用云端协同及医疗资源共享。具体产品包括几个大类:医学影像设备、放射治疗产品、生命科学仪器、基于云的医疗互联网软件。其中,营收的大头主要为医学影像设备,包括MR、CT、XR、PET/CT、PET/MR等。磁共振成像系统(MR)联影医疗拥有独立设计、研发和制造高场超导磁体、高性能梯度线圈、高密度射频线圈、多通道分布式谱仪以及MR成像软件和高级应用的能力。已推出1.5T、3.0T等多款超导MR产品,可满足从基础临床诊断到高端科研等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按2020年新增台数占有率口径统计,联影医疗的MR产品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1.5T及3.0TMR分别排名第一和第四。来源:官网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CT)联影医疗掌握了CT用探测器、球管、高压发生器和高速旋转机架以及图像处理高级应用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先后推出了16排至320排CT产品,包括国产首款80排CT产品uCT
2022年8月22日
其他

青梅煮酒,漫谈丙肝解药博弈

2022年的丙肝市场可谓“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欧美市场自2015年达到巅峰后持续萎缩;中国等新型市场方兴未艾,大批患者急需治疗。2020年,国家医保目录首次纳入4款丙肝药物,2021年又新增4款。但如果我们回到并不久远的2011年,我们会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没有口服药物,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干扰素注射治疗,副作用大,治愈率只有30%。短短十年间,丙肝解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将治愈率提升到了90%以上。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第一款丙肝重磅炸弹为何两年内就退市?单年销量超过100亿的小分子药物背后的商业决策是什么?让我们回到更早的2002年,一同回顾丙肝解药的研发与上市历程。BILN-2061,替拉瑞韦,波普瑞韦丙肝是个很隐蔽的病毒,1989年才被发现。之后各大药企投入了很多资源研发解药,但都没什么进展,直到2002年底,勃林格殷格翰率先“证明概念“,用化合物BILN-2061证明小分子可以抑制丙肝的蛋白酶(相较于通过免疫途径发挥作用的干扰素,这类药物被称为“直接抗病毒药物”)。福泰和先灵葆雅随后也推出了自家的蛋白酶抑制剂候选药物替拉瑞韦和波普瑞韦。对制药界不熟悉的人可能会简单地认为福泰和先灵葆雅“抄袭”了勃林格殷格翰。但药物研发是漫长的,蛋白酶靶点由于在抗艾滋药物研发中起到关键作用,早就是热点,比如福泰早在1993年就启动了丙肝研究,此时已经研究了9年,还在1996年解析了关键的丙肝蛋白酶晶体结构,勃林格殷格翰只是在这个赛段领先。BILN-2061后因为毒性停止了研究,最终未能成为上市药物,但它鼓励了福泰和先灵葆雅继续开发自己的丙肝解药。2009年是制药界的并购大年,辉瑞收购惠氏、罗氏收购基因泰克,福泰创始人乔舒亚·博格的老东家默沙东则收购了先灵葆雅,接手了波普瑞韦的开发。2010年底,两款药物都开始提交新药上市申请,默沙东的进度略微领先——但这点领先对福泰可能是致命的。由于FDA在一段时间内只会为一类药物召开一次药物上市专家咨询会议,福泰如果错过了这次专家会议,上市就可能晚半年,“在针锋相对的市场竞争中这就是永恒”。他们加班加点,只用4个月整理出了100万页(没错,是100万)的申请材料,与默沙东在同月提交了申请,赶上了专家咨询会议。次年5月,两款药物都获批上市,治愈率都超过70%,但福泰的替拉瑞韦用药更简单,市场表现远强于波普瑞韦,上市半年销量接近10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重磅炸弹级药物——不过大部分人可能没听说过这款药物,但索菲布韦(商品名索华迪)你大概听说过。索菲布韦横空出世用一句话概括索菲布韦的传奇就是“吉利德制药在2011年以110亿美元收购索菲布韦,但索菲布韦第一年销量就超过了100亿美元。”
2022年8月18日
其他

上半年产品销售迎来爆发,百济神州能否长期制胜?

8月4日,百济神州公布了2022年半年度业绩:实现总营收42.1亿元,同比下滑13.9%,其中产品收入实现36.76亿元,同比上升132.2%;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66.64亿元。但亏损额扩大,并不影响资本市场对这份成绩单的肯定:公告后的两个交易日,百济神州H股合计大涨近17%,总市值达到1640亿港元。百济神州股价不跌反涨,背后最关键的原因,是对于一家已经拥有16款上市产品的创新药公司而言,比关注一时的亏损更重要的是,公司是否具备长期成长性。在国内创新药内卷、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谁能率先从过去的“资本驱动”模式切换到“成长驱动”模式,谁就能在风暴中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产品销售迎来爆发,百济切换“成长驱动”模式在百济神州交出的这份成绩单中,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核心产品销售迎来爆发。2022年上半年,百济神州实现产品收入为36.76亿元,上年同期产品收入为15.83亿元,产品收入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百悦泽®(泽布替尼胶囊)和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的销售增长。但合作收入仅有5.34亿元,主要来自于对诺华制药授权合作百泽安®、欧司珀利单抗的合作预付款进行的部分收入确认,而上年同期合作收入为33.08亿元。加之,由于美元升值导致汇兑损失7.71亿元,最终导致百济上半年营业亏损64.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0.63亿元。▲百济神州2022年半年度主要财务数据和指标来源:公司公告尽管受此影响,百济神州上半年总营收、净利润等均有所下滑,但核心产品的“内生性增长”却亮点十足。2022年上半年,百悦泽®全球销售额总计15.14亿元,占产品收入的比重约为41.2%,上年同期全球销售额总计4.17亿元。其中,美国市场销售额总计10.15亿元,上年同期销售额总计1.68亿元;中国市场销售额总计4.55亿元,上年同期销售额总计2.48亿元。同期,百泽安®在中国的销售额总计12.51亿元,占产品收入的比重约为34.03%,上年同期中国市场销售额总计8亿元。换言之,这两款核心产品上半年以合计27.65亿元销售额占公司产品收入比重高达75.22%,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达65.67%,意味着占据公司大部分收入。深入来看,之所以核心产品销售迎来爆发,存在几大方面原因:首先,全球商业化布局领先。目前,百悦泽®已在包括美国、中国、欧盟等在内的超过50个市场获批多项适应症,并在全球建立了广泛的临床开发布局,预计今年公司将继续在另外10余个国际市场实现百悦泽®的商业化上市。其次,拓展多适应症、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带来市场份额增量。今年上半年,百悦泽®在美国市场销售增长,主要由于美国处方数量的持续增长以及临床医生在获批适应症中的使用增多,而在国内三项适应症全部纳入医保;百泽安®在中国市场实现销售增长,主要得益于医保报销范围扩大带来的新增患者需求,目前国内已有五项适应症纳入医保,持续推动了其在已获批适应症的市场渗透率和市场份额的扩大。再者,BTK抑制剂仍处于蓝海市场,竞争尚未充分。截至目前,全球仅有5款BTK抑制剂获批上市,分别是伊布替尼、泽布替尼、奥布替尼、阿卡替尼和小野制药的Tirabrutinib(2020年3月日本上市),其中仅有前3款在国内上市。最后,优异的疗效更获市场青睐。根据百悦泽®“头对头”对比伊布替尼用于治疗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的全球临床三期试验ALPINE研究的最终缓解评估结果显示,经独立评审委员会(IRC)确认,百悦泽®在该项适应症中展示了优于伊布替尼的总缓解率(ORR)。此外,百济神州还公布了其他产品的收入情况,但目前贡献业绩占比较小。2022年上半年,安进公司授权产品在中国的销售额为3.84亿元,上年同期为1.15亿元;百时美施贵宝授权产品在中国的销售额为3.27亿元,上年同期为2.18亿元。由此可见,随着更多产品商业化上市并获得市场认可,百济神州已逐渐切换到注重内生性增长、提高造血能力的“成长驱动”模式。群狼环伺,内忧外患可如果从长期来看,虽然百济神州目前凭借领先的商业化布局、拓展多适应症等优势已经抢得一席之地,但仍要面临“群狼环伺、内忧外患”的挑战。如前文所述,百济的大部分产品收入主要来自百悦泽®(泽布替尼胶囊)和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两款核心产品。但这两款产品的市场红利还能维持多久、未来的成长前景如何,存在极大考验。究其原因,即将到来的激烈市场竞争是最大变数所在。百济神州在BTK领域的竞争对手,除了4款已上市产品以外,还要面临即将上市产品以及其他在研产品的竞争。目前,礼来已经于2021年12月向FDA滚动递交了pirtobrutinib(LOXO-305)用于治疗套细胞淋巴瘤的新药上市申请,而信达生物于今年3月与礼来达成了多项产品授权合作,其中就包括享有pirtobrutinib未来在中国大陆商业化权利的优先谈判权。另外,目前全球进入临床阶段的在研BTK抑制剂超过20款,可谓群狼环伺。其中,已有3款处于Ⅲ期临床,分别是德国默克的Evobrutinib(针对MS适应症)、赛诺菲的Tolebrutinib(开展RMS、nrSPMS、PPMS、MG等多项适应症)、赛诺菲的Rilzabrutinib(但Ⅲ期天疱疮试验失败);还有近20款处于Ⅰ期、Ⅱ期临床的竞品,竞争对手覆盖BMS、艾伯维、罗氏等海外制药巨头,以及华东医药/远大医药、恒瑞医药、人福医药、海思科等国内实力药企。由此可见,在不久的将来,百济神州在BTK抑制剂领域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PD-1单抗领域,恶劣的市场竞争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根据米内网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全球已获批上市了近20款PD-(L)1单抗药物。其中,截至2022年7月,国内已有10款国产PD-(L)1单抗上市。而且,目前国内还有超过30个国产PD-(L)1单抗已提交上市/临床申请。其中,嘉和生物的PD-1单抗杰诺单抗(杰洛利单抗)已报产在审。▲获NMPA批准的国产PD-(L)1单抗来源:米内网除了核心产品面临激烈竞争的“外患”以外,百济神州的“内忧”也是极大考验。为了能推出更多创新药产品,百济采取高举高打、持续“烧钱”研发的战略。自2017年以来研发费用就一直保持不断增加的态势,5年累计投入高达约317亿元。而“烧钱”研发又给百济神州带来了持续亏损,不仅仍未实现扭亏为盈,亏损还持续扩大,最近4年公司年亏损额总计达到330亿元。“高举高打”战略收获成效,能否长期制胜?但回过头来看,百济神州的“烧钱”研发战略,也确实带来了正面反馈。例如,已经登陆全球超过50个市场的百悦泽®(泽布替尼胶囊),目前还提交了另外43份上市许可申请,其中在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都有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在审批当中。另外,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的适应症已经达到9项,其中有5项适应症纳入国家医保,成为国内获批适应症数量最多、也是纳入医保数量最多的PD-1单抗,而且第10项适应症上市许可申请已于今年6月23日获国家药监局受理。▲四大国产PD-1单抗医保谈判详情(标*为2021年末谈判新增适应症)图源:Insight整理对比而言,竞争对手信达生物就稍逊一筹。今年上半年,信迪利单抗的销售额仅有1.5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74亿元),同比下降26%。对于一款已经上市3年而且是最早被纳入医保报销的产品而言,这份成绩单远不及市场预期。相反,百济神州不仅实现后来居上,还积极推动百泽安®出海。一方面,在全球广泛的临床布局上,百泽安®包括在30个国家和地区入组受试者超过11000人。另一方面,在商业化布局方面,百泽安®在美国针对二线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新药上市许可已获FDA受理,虽然因疫情缘故,原本今年7月12日审批的时间被延长,但公司还计划2023年向美国递交G/GEJ、ESCC、HCC等其他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在欧洲,百泽安®提交的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以及ESCC患者的上市申请获EMA受理,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向EMA递交上市申请的PD-1单抗;在澳大利亚和英国,百泽安®提交的NSCLC和ESCC两项适应症的上市申请也已经在审评当中。相较于其他竞争对手,百济神州在全球市场的布局方面,无疑已经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总体而言,百济神州今年上半年产品收入的爆发,主要得益于强劲的商业化能力。截至2022年5月5日,公司全球商业化团队规模超过3400人,覆盖亚太地区、北美和欧洲等,虽然规模仍不及跨国制药巨头,但也优于不少国内创新药企业。此外,目前百济神州已经拥有16款上市产品,同时还有近40款临床阶段候选物和商业化阶段产品,丰富的产品和在研管线也给公司业绩带来了长期稳定性。就看百济神州能否保持稳健态势,在创新药商业化这场“持久战”中长期制胜。【参考资料】1.中泰证券、insight数据库、米内网数据等2.各公司财报、公告、招股书【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美柏医健立场,欢迎交流补充▲点击小程序,查看500+海外创新项目◇
2022年8月15日
其他

RWE时代已到来,药企如何出奇制胜?

罗氏运用“单臂+RWE合成对照臂”加快恩曲替尼上市申请资料来源:Digital
2022年8月9日
其他

第二款AD新药快要来了?解析阿尔茨海默病疗法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17;13(1):80在2期试验开放延展期中,无论是新治疗组还是再治疗组,Lecanemab均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水平。这表明,Lecanemab持续治疗的临床效益仍然存在。▲图
2022年8月8日
其他

今日,盟科药业在科创板上市

今日,盟科药业正式在科创板上市,发行价8.16元/股,发行1.3亿股,发行后总股本6.55亿股。▲来源:招股书一股“清流”在国内,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未见以抗生素为主要研发对象的公司上市,如今这一沉寂被打破了。上海盟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盟科药业”)是一家以治疗感染性疾病为核心,拥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企业。由于盟科药业在创新抗菌药领域的突出研发贡献,其核心产品的开发得到了中国政府和美国专项抗菌研发基金全球性合作计划的多次支持资助。盟科药业在中国市场上是为数不多的抗感染领域拥有强劲研发实力的稀缺标的。目前,盟科药业的产品管线主要聚焦于治疗耐药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感染,处于临床阶段的药物共3款,商业化产品1款;临床前项目5款,包括1款治疗新冠的药物。▲盟科药业研发管线,来源:招股书核心产品--康替唑胺康替唑胺是新一代噁唑烷酮类抗菌药,从分子结构看,是利奈唑胺的“me-better”。其作用机理为:噁唑烷酮类药物可竞争性与核糖体50S亚基的P位点相结合,导致fMet-tRNA无法结合于该位点,从而抑制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及肽键形成过程中肽链由A位向P位的易位。因此,噁唑烷酮类化合物通过抑制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达到抗菌效果。这款新型抗生素拥有多个优势,康替唑胺对从中国和美国临床分离得到的革兰阳性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优于利奈唑胺;已完成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显示,康替唑胺未见肾毒性、肌肉毒性、骨髓抑制毒性、周围神经和视神经毒性等潜在风险,安全性优于已上市抗耐药革兰阳性菌药物。另外,由于康替唑胺具有噁唑烷酮类产品的特殊作用机制,与其他结构类型的抗菌药不易发生交叉耐药,天然耐药频率低。康替唑胺已于2021年6月在中国获批上市;2022年3月,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也已经启动。▲康替唑胺作用机理,来源:招股书MRX-4:康替唑胺水溶性前药MRX-4是基于康替唑胺结构独特设计和开发的水溶性前药,已开发为注射和口服两种剂型。MRX-4具有新的分子结构,可在体内转化为康替唑胺发挥疗效,其具有与康替唑胺相同的抗菌谱和药理性质。MRX-4采用了国际化的临床试验策略,已于2019年完成了美国II期临床试验,并于2021年7月完成了中国I期临床试验。MRX-8:新型多黏菌素类抗菌药MRX-8为多黏菌素类的新型抗菌药,用于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作用机制为多黏菌素类结构中包含的阳离子及脂肪酸侧链与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外膜带阴离子的脂多糖和磷脂之间相结合,竞争性取代膜脂磷酸基团上的2价阳离子(钙离子和镁离子),从而导致细胞外膜溶解,使得细胞内成分外漏,最终导致细菌死亡。在设计之初,MRX-8就基于多黏菌素类药物存在的安全性和生产工艺问题进行了针对性开发,并建立了肾毒性的评价模型,最终得到了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RX-8分子。2020年11月,盟科药业在美国启动了MRX-8的I期临床试验,并已于2021年10月提交了中国新药临床试验申请。▲MRX-8作用机制,来源:招股书临床前项目包括两个新型抗菌药MRX-5(硼烷类化合物)、MRX-7(截短侧耳素类)、两款自主设计开发了肾脏靶向新药MRX-15和MRX-17,以及一款以3CL蛋白酶作为靶点的治疗新冠药物。盟科药业的研发管线十分精炼,相较于前不久上市的研发管线同样精炼却争议颇多的益方生物,盟科药业的上市却迎来一片叫好,这是为何?久旱逢甘霖抗菌药在经历了上世纪的黄金发展期后,诞生了众多的药物类型,例如最为常见的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头孢类、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但是自达托霉素1987年发现以来,目前已有30余年未出现新机理抗生素。现有抗生素已无法满足治疗需求,全新机理和全新靶点抗生素研发难度大,抗生素发现的真空期出现。然而,细菌耐药正在成为人类健康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抗菌药耐药性是对目前全球卫生、食品安全和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率在某些国家可能超过40%-60%,如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抗菌药耐药性将造成1000万人死亡,甚至超过在2050年癌症的死亡人数。因此,能够对抗耐药菌的“超级抗生素”也成了医疗发展的“刚性需求”。市场规模方面,噁唑烷酮类药物在中国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抗菌药市场中持续呈增长趋势,2020年中国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市场规模为15亿元,2016至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1.2%。随着中国抗菌药市场明确分级管理且安全性更高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将陆续在中国上市,中国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市场规模预计将于2030年增长至60亿元。▲中国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抗菌药市场规模来源:招股书目前,康替唑胺在中国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主要用于复杂性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由于该药物展现出优异的有效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并且在临床上属于“刚需”的高端抗生素。康替唑胺距中国获批仅6个月,在2021年12月就通过国家医保谈判,成为2021年新版目录中唯一新增的具有新化学结构的抗耐药菌新药。而从这背后也可以看出这款产品具有相当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有业内预测,盟科药业的康替唑胺+MRX-4,有望超过利奈唑胺销售峰值13.5亿美元。不过,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对高级抗生素的市场前景或许还需要冷静思考,谨慎乐观。因为作为人类对抗耐药菌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了尽量避免耐药菌的出现,特别是在“限抗令”的压力下,高端抗生素通常在临床治疗中应用不会太广泛。对待多重耐药菌,一般也依据抗生素分级策略,优先使用已上市多年的老药。不过,面对盟科药业这样的创新药“清流”,资本市场还是给足了面子,各路投资大佬纷纷携资为其站台。多年的坚持盟科药业的创始人为袁征宇博士,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袁征宇就一直在从事抗菌药物研发工作,1996年参与成立抗菌新药研发公司Vicuron,2005年6月被辉瑞以19亿美元收购。2007年7月,袁征宇创立盟科药业,历时14年终于将康替唑胺成功研发出来。盟科药业在上市之前,经历了多轮的融资,募集的金额也非常之高。2020年8月的D轮,由华盖资本、国药中金等投资了近3亿元;不到半年时间的E轮融资中,君联资本、盈科资本等又投资了近7亿元。截至IPO前,Genie
2022年8月5日
其他

仅次于肿瘤的热门领域,恒瑞、信达抢滩入局自身免疫赛道

除了肿瘤以外,自身免疫也是医药行业中不容忽视的热门赛道。根据美柏资本统计显示,肿瘤在2021年跨境License
2022年8月4日
其他

今日,诺思格在创业板上市

今日,诺思格在创业板正式上市,发行价78.88元/股,发行15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6000万股。▲来源:招股书姗姗来迟又一家临床CRO来了,不过显然迟到了。诺思格(北京)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诺思格”)是专业的临床试验外包服务提供商,即临床CRO企业,为全球的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综合的药物临床研发全流程一体化服务。主营业务包括临床试验运营服务(“CO服务”)、临床试验现场管理服务(“SMO服务”)、生物样本检测服务(“BA服务”)、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服务(“DM/ST服务”)、临床试验咨询服务、临床药理学服务(“CP服务”)等。2021年,诺思格总营收6.08亿元。其中,CO服务收入3.16亿元,占总营收的51.99%;临床试验现场管理服务收入1.11亿元,占18.22%;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服务收入9069.36万元,占14.91%等。▲诺思格主要业务收入情况,来源:招股书从上述收入组成看,CO服务是诺思格的收入大头。CO服务是指临床CRO企业为申办方提供的I至IV期临床试验综合服务,协助制药企业及医疗器械企业进行临床试验。CO服务执行过程可以划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主要阶段。具体工作涵盖了临床试验的全过程,包括组织和参与临床试验方案的讨论、临床试验机构的管理、临床试验项目管理等。SMO服务也是诺思格比重较大的一块收入来源,SMO服务包括协助研究者进行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招募和筛选、临床试验原始文件的管理、临床试验数据的录入、受试者的协调与管理等工作。不久之前刚刚上市的普蕊斯就是专业SMO机构,与诺思格构成竞争关系。▲来源:http://eastwin-med.com/newsitem/277483039诺思格成立于2008年,拥有复杂的公司架构。旗下子公司主要有:主营SMO业务的圣兰格北京、主营临床试验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的南京艾科曼等。截至IPO前,诺思格控股股东艾仕控股,拥有38.24%股权;石河子凯虹拥有16.3%;石河子康运福拥有16%等。而在诺思格的股东中,我们还发现了高瓴资本的身影,不过占比不大,仅拥有0.4%股份,其他股东还包括君联资本、深创投等。诺思格实际控制人为WU
2022年8月2日
其他

AI+多组学,计算医学将引领医药研发新时代?

近日,北京哲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宣布完成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博行资本以及泰雅资本领投,海金格医药等跟投。本轮融资将用于“计算医学”平台升级和推进自研药物管线。所谓“计算医学”,是将复杂性系统科学的整体论作为方法论,去理解生物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等多个生物层级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系统的角度去捕捉、理解疾病机制。其次,“计算医学”采用密集数据驱动的科学范式,挖掘隐藏于多维组学生物医学大数据中的新洞见。再次,计算医学将生物医学的知识模型转换为数学模型,以生物医学大数据作为输入参数,以人工智能算法对模型进行迭代、训练,输出逼近于真实的生命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从而理解疾病发生的本质,进而为人们提供疾病风险预测、诊断治疗和长期护理的综合性健康管理方案。整体观指导下的“计算医学”,融合多组学大数据研究和AI技术分析,从而更好地检测、诊断、治疗疾病,使个性化医疗决策成为可能。其本质上是与基于“还原论”的传统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的科学范式,这一新范式也正在全球范围逐步兴起,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新趋势。传统医学范式正面临挑战,整体观指引下的多组学研究正在兴起长期以来,西方医学的主流思想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笛卡尔是近代科学的思想奠基人之一,他建议,如果一个问题过于复杂以至于一下子难以解决,那么就将原问题分解成一些足够小的问题,然后再分别解决。这被称为“笛卡尔方法”,我们对生命科学的分析使用的正是这种方法。然而,将这种方法运用于生命科学时,是具有它的局限性的。生命,作为一个多层次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当我们把一个生命系统剖分成各个部分时,生命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作用也就消失殆尽了。基于“还原论”的指导思想,现代医学着眼于单一靶点的靶向药物研发,然而,现代医学的进步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以肿瘤为例,早在12世纪,“癌”这个字就出现在东轩居士撰写的《卫济宝书》中,然而,在近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对许多癌症束手无策,治疗效果提升速度相当缓慢。以肺癌为例,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世纪70年代,肺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约11周,时隔40年后,肺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仅延长了8周。现代医学也逐渐意识到“还原论”的局限性,基于“整体观”的西方医学新思想正在兴起。2015年,奥巴马提出了“精准医学计划”,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定义,精准医疗是指考虑到每个人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个体化差异的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新兴医疗方式。基于整体观的科学范式,精准医学不仅仅着眼于病变部位本身,更关注疾病表象下的多种机制内在联系,从而给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围绕精准医疗展开的基础科研和临床治疗离不开生物信息的支持,多组学研究是“生物医学信息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图
2022年8月1日
其他

癌症早筛商业化加速落地,诺辉健康如何破局?

7月15日,有着“癌症早筛第一股”之称的诺辉健康,发布了一份正面盈利公告:预期2022年上半年收入总额将介于2.17亿元至2.316亿元,同比增长394.5%至427.6%;预期2022年上半年毛利将介于1.82亿元至1.91亿元,同比增长637.7%至673.7%。2022年中报预喜,使得诺辉健康7月18日盘中股价最高飙涨超15%,总市值一度达到120亿港元。2022年以来股价涨了21.3%,最近一个月更是暴涨超70%,这主要得益于结直肠癌早筛产品“常卫清”和“噗噗管”、胃癌早筛产品“幽幽管”实现收入及毛利增加。▲诺辉健康上市以来股价走势来源:富途牛牛此外,贝瑞基因的参股公司和瑞基因,于今年6月23日推出了能一次性筛查6大中国高危高发癌症的泛癌种早筛产品“全思宁”,同样传出利好消息。那么,随着商业化加速落地,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癌症早筛赛道“风向”是否变了?已经拥有三款癌症筛查产品的诺辉健康,又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哪些破局启示?尚处起步阶段的癌症早筛赛道目前,我国癌症早筛赛道尚处于早期起步研发阶段,面临着技术壁垒高、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以及市场认可度低等问题。在上述问题综合作用下,导致成熟化的产品落地较少,癌症早筛赛道也总是伴随着不被看好的声音。首先,癌症早筛存在极高的技术壁垒。从传统的癌症早筛技术(医学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组织活检),到目前主流的液体活检技术,癌症早筛行业经历了漫长的技术更迭过程。但即使是液体活检技术,也仍然需要解决临床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阴性预测值等问题。目前技术更迭仍在进行,被称为“下一代液体活检”的多组学技术正在走上历史舞台。利用多组学检测结合多类别标志物,能够进一步提高检测特异性、降低假阳性率,技术优势相当显著。其次,与创新药研发一样,癌症早筛行业同样要面临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的问题。从研发周期看,癌症早筛的产业化路径需要经过“底层技术开发-回顾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产业化”四个阶段。其中,前瞻性临床研究是整个路径中最重要的一步,但也是“最难啃的骨头”。▲癌症早筛产品研发流程来源:CSCO,中泰证券研究所前瞻性临床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能够模拟真实世界的临床应用场景,可以为申报注册证提供数据支持,相比回顾性研究具有更大的价值。归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通过开展前瞻性研究获得令监管机构信服的数据是拿到注册证的前提,才更有可能纳入权威的癌症筛查指南;另一方面,在医院对医生进行教育和推广早筛产品时,医生会更关注该产品是否能在前瞻性研究中得出可靠的数据来支持其在真实世界中的临床应用。因此,前瞻性临床研究成为了早筛产品从技术到商业化落地的必经之路。但这条路不好走,也是块硬骨头。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不仅耗时长、受试群体规模大,还至少需要3年的随访,资金投入在亿元以上,而目前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回顾建模阶段,有能力开展前瞻性研究的企业较少。最关键的是,即便实现了癌症早筛产品的商业化落地,企业还得解决市场认可度低的问题。相较于针对癌症中晚期人群的伴随诊断,癌症早筛主要面向的是庞大的“表面健康”(看起来健康、尚未出现症状的)人群或潜在高危人群,另外还包括定期体检的人群、保险购买者、康养机构用户、中老年群体、部分高端人士等潜在用户。简而言之,癌症早筛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实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发病风险。但由于目前大多数民众对癌症早期筛查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仍缺乏认知,因此企业在销售癌症早筛产品的同时,还得提高用户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和主动健康的意识。正是在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癌症早筛赛道总是伴随着不被看好的声音。但是,随着癌症早筛产品加速商业化落地后,赛道的风向发生了转变。商业化加速落地,癌症早筛赛道的风向变了过去,国内癌症早筛行业一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试水、探索阶段。如今,随着早筛技术的逐渐成熟,大众认知度的提高、需求增多,尤其是癌症早筛产品获批上市后,行业迎来了由技术向产品转化的发展阶段。2018年3月,诺辉健康的结直肠癌自测型便隐血(FIT)检测产品“噗噗管”获得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并于2018年6月取得CE认证。2018年底,思勤医疗在中国推出了作为实验室开发测试(LDT)的世界首款泛癌种无创早期筛查产品思康宁,采用全新多组学多维度CRS算法,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99%特异度下,灵敏度达75%。2022年2月,思康宁获得了欧盟CE准入资质并准备在欧洲市场推出。2020年8月,和瑞基因上市了首个临床级肝癌早筛产品“莱思宁”,这也是公司首个基于二代测序技术(NGS)的癌症早筛产品。2020年11月,国家药监局批准了诺辉健康的结直肠癌早筛产品“常卫清”的创新三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并在预期用途中明确常卫清适用于“40-74岁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这是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中国首个癌症早筛产品注册证,极具里程碑意义。2021年1月,艾德生物的肠癌早筛产品人类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畅青松”)获得NMPA的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注册证。2022年1月,诺辉健康的胃癌筛查自测产品“幽幽管”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这也是公司自研的第三款癌症筛查检测产品。2022年6月,和瑞基因推出泛癌种早筛产品“全思宁”,能一次性精准筛查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在内的6大中国高危高发癌症,达到灵敏度87.58%、特异性99.09%、溯源准确性82%的国际领先性能。此外,诺辉健康、和瑞基因、泛生子、燃石医学等企业,还拥有多款单癌种或泛癌种产品在研发当中。例如,诺辉健康正在研发的宫证清,就是一种非侵入性尿液家用宫颈癌筛查检测,目前已经处于启动注册试验前的后期发展阶段,预期将于2022年进入筛查注册试验;基于多组学平台开发的液体活检肝癌筛查检测苷证清,目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预期将于2022年第四季度至2023年第一季度期间启动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诺辉健康的产品及主要候选产品的研发情况来源:2021年财报泛生子原研的肝癌早筛产品HCCscreen,是基于M2P-HCC模型的多组学液体活检产品,于2020年9月份获得了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研发进度,未来有望拿下国内肝癌早筛第一证。此前,泛生子公布了一项肝癌早筛前瞻性大规模队列HIT研究,在完成对1615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随访后,主要结果显示:HCCScreen实现了88%的敏感性和93%的特异性,而超声加甲胎蛋白的组合分别为71%的敏感性和95%的特异性。HCCScreen还实现了40.9%的阳性预测值和99.3%的阴性预测值。▲泛生子HCCscreen前瞻性临床研究数据来源:2021年财报由此可见,随着国内癌症早筛赛道迎来由技术转向产品转化的发展阶段,行业风向已经发生积极转变。诺辉健康的商业化破局启示正如前文所述,研发出癌症早筛产品只是产业化路径的其中一步,能否在民众普遍认可度低的市场中卖得好,才是核心关键。那么,已经拥有三款癌症筛查产品并且商业化做得出色的诺辉健康,又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哪些破局启示呢?综合来看,目前癌症早筛上市公司普遍处于亏损状态,但由于各自经营情况的不同,业绩增长也存在明显差异。以2021年为例,燃石医学、泛生子分别实现总营收5.08亿元、5.32亿元,同比增长18.13%、25.32%,均为两位数增长;而诺辉健康虽然只实现2.13亿元总营收,规模相对较小,但相较于2020年的0.71亿元,同比增速高达201.5%,这主要得益于公司的两款结直肠癌早筛产品“噗噗管”和“常卫清”来实现大幅增长。在中国,若获得NMPA批准的IVD证则早筛产品可独立销售,而且商业化的选择更为多样,既可作为产品、也可作为服务提供;否则,早筛产品只能镶嵌进整体的LDT服务(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医疗机构不能直接使用,也不可单独销售产品。▲早筛产品渠道布局、应用场景与终端用户来源:诺辉健康招股书,东吴证券研究所从销售策略看,诺辉健康通过直接销售渠道(包括医院、体检中心、保险公司、药房及网上渠道)向终端用户提供产品,同时也在较少情况下通过分销商提供产品,而且先后和阿斯利康、京东健康、中邮电商、名流健康、平安健康等达成早筛产品的用户教育和商业化推广合作,足见其先发优势、合规优势和渠道优势均相当明显。另外,由于诺辉健康已经拥有多款商业化产品,因此更注重销售端的支出,其中2020年销售费用为0.65亿元,销售费用率高达91.55%,远高于燃石医学、泛生子;2021年销售费用为2.71亿元,高于总营收2.13亿元。正是在销售费用的大额支出下,2021年诺辉健康的“噗噗管”、“常卫清”分别实现收入1.15亿元、0.97亿元,占公司总营收比重分别为54.27%、45.69%,各自占据半壁江山。此外,根据诺辉健康公布的2022年中报正面盈利公告显示:“常卫清”上半年销售收入预期,为6940万元-7690万元,同比增长388.7%至441.5%;销售所得毛利预期为5540万元-6040万元,同比增长592.5%至655%,是因为单次测试收入较高的渠道(如医院及直接面向消费者渠道)的收入占比增高,导致单次测试收入增加。“噗噗管”上半年销售收入预期为6660万元-7010万元,同比增长125.0%至136.8%;销售所得毛利预期为5370万元-5550万元,同比增长208.6%至219%,是因为直接面向消费者渠道及体检中心的单位收入上涨。上市仅有半年的“幽幽管”,销售收入预期反而最高,为8100万元-8450万元,销售所得毛利预期为7370万元-7550万元。可见,正是诺辉健康舍得投入高额的销售费用,以及实施的多渠道销售,才得以延续业绩的大幅增长。▲诺辉健康2022年中报正面盈利公告结语从长远来看,虽然当前单癌种产品由于占据着“蓝海”市场先发优势,能够享受市场独占权,但未来趋势在于泛癌种产品,研发端同样不能忽视。如果癌症早筛企业能够利用单癌种产品赚到的利润,回馈到布局泛癌种产品的研发上,形成“研发-生产-销售”生态循环,或许更利于企业长久稳健发展。【参考资料】1.《癌症早筛行业深度报告系列1:黄金赛道风已来,早筛市场七大问》,国元证券2.《癌症早筛行业深度报告:癌症早筛,撬动千亿市场,掀起时代革命》,东吴证券3.各公司财报、公告、招股书【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美柏医健立场,欢迎交流补充▲点击小程序,查看500+海外创新项目◇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地方集采注射液内有可见异物,低价中标产品现暴雷隐忧

近日,一则题为《关于对黑龙江省七台河制药厂生产的大容量注射剂产品立即采取紧急控制实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刺痛了产业的敏感神经。通知签发单位是黑龙江省药监局,通知显示,在黑龙江省一医疗机构内发现黑龙江省七台河制药厂生产的250ml葡萄糖注射液产品内有可见异物。经监管部门研判,决定立即启动全省药品突发事件四级应急响应,立即通知辖区内药品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停止黑龙江省七台河制药厂所有批次大容量注射剂产品经营使用,立即下架等待召回,并告知同级卫生健康部门停止使用该企业大容量注射剂产品,药品稽查六处要责令企业立即停止生产,库存所有批次大容量注射剂产品就地封存、统计、溯源,启动产品召回工作,对同类产品生产过程开展隐患排查,对库存样品开展抽查检查,全力控制设置产品质量风险蔓延。注射液内现可见异物属严重质量问题注射剂是直接注入人体的产品。存在不可溶解的可见异物是严重质量问题,可能会导致人体局部堵塞、组织缺氧、静脉炎、水肿等后果。可见异物是表征注射剂污染控制的重要指标,防控可见异物需要对原辅料、制造过程、人员操作、空调系统、硬件设计等数十个可能引入异物的要素建立控制策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2022年7月28日
其他

又一不限癌种药物获批,生物标志物政策对诊疗产品影响几何?

近日,美国FDA加速批准诺华Tafinlar(达拉非尼)+Mekinist(曲美替尼)组合疗法,用于治疗携带BRAF
2022年7月26日
其他

今日,益方生物科创板上市,Biotech如何走出至暗时刻

受集采及时而爆发的疫情影响,2021年下半年以来,过去被资本热捧的Biotech突然遇冷,上市未盈利的生物医药创新企业接二连三破发。比起追求创新理论,投资者开始更关注产品何时商业化、公司何时能够盈利。今日,聚焦于肿瘤、代谢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创新药研发的益方生物正式登陆A股科创板,拟募资24.09亿元,主要用于新药研发项目及总部基地建设项目。当资本退潮,创新药迎来寒冬,Biotech如何走出至暗时刻,让资本市场为其未来前景买单,益方生物可供参考。创新是Biotech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一家没有产品上市的Biotech公司而言,如何衡量其投资价值,研发管线的差异性、创新能力的持续性、产品未来的市场潜力是最重要的指标。自2013年成立以来,益方生物就坚持研制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的创新新药。截止目前,其研发管线中有3款肿瘤产品BPI-D0316、D-0502及D-1553,分别处于上市申请(NDA)阶段、III期临床和II期临床试验阶段;一款针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产品D-0120,目前处于II期临床试验阶段。▲益方生物研发管线
2022年7月25日
其他

政策扶持下,肿瘤早筛是下一个明星赛道吗?

肿瘤防治关口前移已是各界共识,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为重要。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正式发布,其明确提出目标: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不低于70%和80%;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达到55%及以上并持续提高。随着多样化肿瘤早筛早检技术的推出,到基于不同筛查技术的产品转化应用,全球肿瘤早筛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那么什么是肿瘤早筛?目前国内有哪些政策支持?其市场前景如何?国内外有哪些企业在布局?肿瘤早筛,是指针对表面健康、尚未出现明显异常症状的目标人群,进行早期癌症和癌前病变的筛查,早筛有望降低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肿瘤早筛按覆盖范围可以分类为单癌种早筛和泛癌种早筛,单癌种早筛是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检测手段发现某个特定的癌症;泛癌种早筛可以检测到多种癌症的存在。按癌症病种分类,可以分为已经技术成熟的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早筛,和还没有早筛标准的癌症早筛,如肝癌、胃癌、食管癌和胰腺癌早筛等。肿瘤早筛商业化前景我国肿瘤现状严峻,根据国家癌症中心、Frost
2022年7月22日
其他

资本疯狂加持合成生物赛道:玩家云集,谁领风骚?

前沿技术一向是资本市场竞相追逐的对象,合成生物学就是其中之一。前不久,弈柯莱生物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获得上交所受理,引发市场热议,同时也再次让合成生物学走进人们的视野。关于合成生物学,江湖上一直流传着它的传说,“造物主”、“颠覆传统行业”、“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那么,究竟合成生物赛道为何能吸引资本疯狂加持,具有哪些“颠覆性”的技术优势?除了弈柯莱生物以外,国内还有哪些合成生物玩家值得关注呢?投融资井喷的合成生物赛道近年来,PROTAC、细胞基因治疗、ADC药物等前沿技术,不仅深受药企追捧,而且随着资本的争相涌入,开启了一轮轮投融资热潮。此外,被视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合成生物学,凭借潜藏的巨大发展前景,也在资本的加持下上演了投融资井喷的态势。根据CB
2022年7月21日
其他

昔日盘中餐或将成为未来救命器官——异种移植希望的开始

6月30日《华尔街日报》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的话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正在计划允许临床研究测试将猪器官移植到人体中,但目前尚不清楚此类试验何时开始,FDA正计划处理来自包括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和巴尔的摩大学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提出的涉及猪器官移植的建议。谈到猪器官移植,或异种(跨物种)器官移植,就不得不从今年1月份一名57岁的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首次转基因猪心脏移植手术开始。由于患者在手术前已存在一定死亡风险,因此马里兰大学的外科团队在获得FDA特殊的“同情使用”授权后,于2022年1月7日上午8:30进行移植手术。经过长达9小时的手术后,医生用一只1岁大、240磅重的小猪心脏替换了患者原本的心脏。这只著名的小猪,是再生医学公司Revivicor专门为异种移植进行基因编辑和培育的,有10处基因被修改,其中包括3个与引发人体免疫系统排异相关的基因。为了防止移植后的猪心组织过度生长,猪的生长基因也被灭活。此外,6个人类基因被植入到猪的基因组中,以增强猪器官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耐受性。▲图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765-z此前,为了提高移植手术成功率,科学团队已尝试将猪的心脏移植到50只狒狒体内进行实验,以研究免疫抑制、低血压、血液凝固受阻等术后反应的应对方法。令人欣喜的是,患者术后反应良好,一度可脱离体外膜肺氧合ECMO而下地行走。移植的猪心脏在几个星期内表现良好,没有任何排异迹象。很可惜的是两个月后,患者健康情况恶化,疑似感染了被移植的猪心脏中携带的猪巨细胞病毒(pig
2022年7月18日
其他

今日,微创脑科学在港交所上市

今日,微创脑科学正式登陆港交所,发行价24.64港元/股,共发行1370万股,由摩根大通、中金公司联合保荐。▲来源:招股书“微创系”再添一员微创脑科学有限公司(“微创脑科学”)是一家致力于向医生及患者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的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公司。单从公司名称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又是“微创系”中的一员。“微创系”此前拥有4名已上市成员,包括母公司微创医疗(HK0853)、心脉医疗(SH688016)、心通医疗(HK2160)、微创机器人(HK2252)。随着微创脑科学的上市,“微创系”医疗器械帝国版图愈加清晰。▲来源:微创医疗官网微创脑科学的前身为微创神通,于2012年5月成立。2021年11月,微创脑科学宣布按计划完成1.5亿美元融资协议的正式签署,引入包括中金资本、华翊资本等在内的多家投资者,此前认购微创脑科学7000万美元可转债的贝霖资本在彼轮进行转股和跟投。按此投后估值,微创脑科学成为神经介入赛道的市值龙头企业,估值达143.57亿港元。截至IPO前,微创医疗持股54.64%,中国微创投资管理持股10.64%,Biolink
2022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