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清华大学建筑专业四年级课设作品,太厉害了!
场地矛盾——城市“孤岛”
两河四街位于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在城市景观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地段作为清河景观带上的重要过渡节点,东西向串联三山五院地区与奥森公园廊;同时从城市生活角度,地段是清河沿线沟通南北两侧住区的重要“缝合点”。然而其现状景观品质似乎仅仅起到功能性的作用,并未融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本组同学将地段的主要矛盾归纳为三点:1.物质空间封闭:处于快速交通与社区围墙包裹之中,交通不畅,可达性差;2.生态效益薄弱:蓝绿资源较丰富,但整体质量差,对于人们生活未起到积极促进作用;3.活动空间缺失:地段内存在丰富的活动场景,但缺乏相应的空间设计,活动主要聚集于桥头、街角等边角空间。
设计定位与策略:根据本组对现有问题的分析,将核心概念落在了“生态”与“生活”上,通过清晰的路径设计,丰富的场地设计,流动的场景设计和系统的种植设计,保留地段原本的生态属性,同时使原本孤立的地段融入人们的城市生活。
设计基于对人群活动需求的调研与分析,整合出由景观轴包裹生活轴的空间结构,在不同功能轴上设置活动节点,实现多样化的空间设计。
通过驳岸生态修复、点面结合的绿化网络、慢行体系与兴趣节点构建等等一系列生态提升与社区营造手段,将城市孤岛变为“百花深处”的活力片区。
根据清河南北两岸人群活动强度与环境质量的差异,在南北驳岸的设计中强化了生态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对比:南岸以城中村为背景,引入湿地恢复生境,通过生态湿地-城市农场-社区的过渡,强调居住与自然的融合共生;北岸以城市的高层建筑为背景,设计了口袋公园-垂钓平台-桥头广场等,强调人群活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除湿地之外,南岸还引入了生态驳岸,草甸,都市农场,防护林等生境体系,通过地形改造和种植,逐步恢复生态系统,丰富植物层次以吸引不同级别的动物消费者。随着生态系统的逐步构建,其可以满足的人群需求也会逐渐丰富,让生态和生活在这里结合,使得自然环境充分发挥其对居民生活的涵养效果。
针对清河与小月河沿线的差异,设计考虑了自然景观与社区景观之间的区分与结合:自然景观为大尺度减少干扰的湿地/林地,而聚居区内则需要更小尺度的社区景观。设计提出了社区“软性隔离”的理念,外围绿化向社区内部渗透,而社区丰富的活动场景向社区外延伸,在内与外之间形成非物质的限定。
四街社区内部的营造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几步:现状建筑拆除与梳理,居住片区划分与节点的改造;节点功能策划,植入商业与服务业,促进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拓宽车行道,引入慢行道路网络;围绕慢行体系布置绿化景观,形成社区内绿网……通过对居民活动要素的分析,本组选取了四街与小月河周边的重要节点,引入买卖集市、下沉式运动场、街心花园、坡地儿童活动场等功能,通过地形改造与植被种植,塑造流动的生活场景,营造安定与宜居的生态社区。
- END -
||-往期精彩内容:
· 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