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列国》之红颜祸水(一)

肚哥 青史可鉴 2023-07-06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肚哥



《说列国》之红颜祸水(一)


西周亡于周幽王,而其中的罪魁祸首则是褒姒——这是“正人君子”们的看法。他们认为,一个王朝的兴替,往往取决于一个柔弱的小女子。


比如,当越王勾践派范蠡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时,伍子胥就进言说:“臣闻: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也,王不可受。”


后来,男人们把这种颜值极高但毁灭性又极强的雌性生物称之为“红颜祸水”。


不过口中说的是一回事,心里想的又是一回事了,正常的男人们对于“红颜祸水”的态度大约都是“心向往之”,这其中就包括千古圣人——孔子。


孔丘也是个正常的男人,听说卫公夫人南子非常漂亮,就特别想去见她,没想到弄得子路大发脾气,最后逼得孔老夫子赌咒发誓的,说什么“我要有什么坏心思,天打五雷轰”。结果落下了一个话瓣——子见南子,让人家议论了两千多年,弄得道德家们时不时得出来替他老人家解释一下。



孔子能有什么坏心思呢?其实无非是想对女人这样美好的事物研究一下而已,便如同冯梦龙先生和司马迁先生,前者是一个正常的男人,后者是半个男人,两人分别在《东周列国志》和《史记》中对褒姒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肚哥是个正常的男人,也不能免俗,所以咱们的春秋战国也从褒姒开始说起。


当然,故事开篇之前先得简要回顾一下周幽王的爷爷和爸爸。


周幽王的爷爷是周厉王,名叫姬胡。姬胡在位三十七年,留下了两个著名的成语:“道路以目”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其实周朝自从武王伐纣建立大周开始,传到姬胡的手中快二百年了,还算风调雨顺、四夷宾服。如果姬胡是一个平庸的君主,和他的祖辈们一样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或许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那么恶劣的名声,可他偏偏是一个有想法的君主。


有想法了就要想改革,改革就要得罪人。


众所周知,周朝施行的是封建制,也就是将领土分封给诸侯国,领土以内的山川土地及物产归各诸侯所有,而各诸侯只需向周天子缴纳一定的贡赋即可。但是经过二百年的发展,各诸侯国不断发展兼并、扩张势力,逐渐地有些诸侯过的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多,也就慢慢地不受周天子的约束了。


姬胡想要东征西讨、征服四夷,就要发展军事,就要练兵,就需要钱。可是各诸侯国贡赋的钱越来越少,所以姬胡就推出了“国有化”运动——收回一些诸侯和贵族的土地和河湖——收归国有,同时也不让人们进去打鱼捕猎。


当然,被动了“奶酪”的既得利益者是不情愿的,就难免要背后议论。面对国人的“谤”,姬胡使用了绝大部分统治者都喜欢的招数——打压。


史书记载,“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卫巫应该是一个人,但是一个人肯定不能监督所有的人,所以肚哥怀疑卫巫建立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特务机构,如同后世的锦衣卫,发现了说君主坏话的人就抓来杀掉。


在这样严密的言论控制下,结果是“其谤鲜矣,诸侯不朝”(《史记》云)。当然不是议论少了,是不敢议论了,大家在街上碰见也不敢打招呼,只能用眼神来交流。诸侯也不敢来朝贡周天子了,生怕来了就被抓住下大狱。


对于取得的成果,姬胡很得意,告诉召公说,“吾能弭谤矣”。可是召公回答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看来,几千年的古人还是很聪明的,知道控制YAN LUN ZI YOU就像治理河流采用堵塞的办法一样,一旦决口,只能是堤毁人亡;不如采用疏导的办法,可以减少很多损失。


历史证明,统治者都是自以为是的。自以为是的表现就是不听劝,我行我素。



终于,不堪忍受姬胡暴政的国人组织起来,走上街头,冲向了周天子的王宫。姬胡仓皇出逃,连夜逃往彘地(今山西霍县西北)。十四年后,姬胡死于彘,谥号为“厉”。


(待续)










历史小知识

顺便给大家普及一下“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区别。


“谥号”起于西周,是指对帝王或者诸侯大臣的生平能高度概况的评价性文字。既然是评价,就难免有褒贬——“美谥”和“恶谥”,一般的叫“平谥”。历史上谥号多为褒扬,如帝王诸侯中的“汉文帝”、“秦穆公”、“唐宪宗”,大臣中如王阳明的谥号是“文成”、曾国藩谥号为“文正”,都是属于“美谥”。


但是有一些就难免含有贬义了,如“厉”、“幽”、“哀”、“灵”。据《谥法解》,杀戮无辜曰厉;壅遏不通、动祭乱常曰幽;早孤短折曰哀;乱而不损曰灵。这些都是“恶谥”。不过,宋时朝廷规定,人死为大,因此不再作恶谥。


宋以后,“谥号”字数逐渐增多,甚至多达十几个字,如嘉靖帝谥号为“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康熙的谥号则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庙号是专指皇帝的,一般由继承人来追赠。历史上凡是“祖”或者“宗”,都属于“庙号”。周朝到秦没有庙号,从汉朝开始逐渐恢复庙号制度。如唐太宗、宋仁宗、明成祖,康熙的庙号是“圣祖”、雍正的庙号则是“文宗”。


年号则是皇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其年号为“建元”。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事、要事,⼀般都要更改年号。⼀个皇帝所⽤年号少则⼀个,多则⼗⼏个。如唐⾼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多⼀⼈终身使用⼀个年号,如正德、乾隆等。


后人称呼古人一般遵循方便的原则,如明清皇帝一般称呼年号,若称呼“谥号”,估计要犯糊涂;周时无论天子或是诸侯,都只有谥号,所以称呼谥号;而唐宋时,由于年号改动频繁,加之谥号逐渐增多,因此多称呼其庙号。











END





青史可鉴我们一起读一些有趣的历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