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丨当“近代史开篇地”遇上“古代史第一章”……
珠江潮起,伶仃汤汤,日复一日记录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壮举;随州悠悠,青山巍巍,年复一年埋藏着曾国的遥远历史。随着曾国历史的不断发掘,中国近代史第一章添上新的厚度。一南一北,一近一远,当近代史开篇地遇上古代史第一章,会激发什么历史火花?
8月10日至11月10日,鸦片战争博物馆年度大展《挖出来的“汉东大国”——曾国青铜器精品展》将在海战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展出。展览由东莞市文广旅体局指导,鸦片战争博物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分社主办,随州市博物馆协办。
《挖出来的“汉东大国”——曾国青铜器精品展》展出了随州市博物馆藏曾国文物109件(套),珍贵文物近60件(套),是近年来大规模、高规格、多类型的国宝级青铜器首次在东莞展出。
展览作为“东莞品质文化之都”系列活动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广大市民群众全方位、立体化走近曾国文物,近距离体验展览,提升东莞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
国宝配好展。这是一次围绕曾国青铜器展开的全新尝试。
《挖出来的“汉东大国”——曾国青铜器精品展》打破了以往时间轴贯穿曾国700年历代曾侯的展示手法,以全新的角度——曾国考古进行切入,从物质、社会和文化三个层面来对曾国进行详细阐述,是一场融合社会学、人类学、图像学视角,立足多元叙事和阐述的展览。
展览深度如何?大纲见真章。
展览大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琢之盘盂”围绕曾国青铜样貌,从“青铜源流”“钟鼎之齐”“鬼斧神工”三个单元,对曾国青铜原料的来源和输送进行了研究分析,再从物质的层面分析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在周文化和楚文化的不同影响下,对曾国青铜器的造型、工艺、纹饰、铭文进行初步解读。
第二部分“南国曾邦”聚焦曾国文化变迁,先后按“藩屏南方”“世服于楚”“汉东大国”三个单元,展示曾国从建立、强大到走向衰落、最后臣服于楚国的七百年兴衰史,以及孕育发展出的高度发达的文化。
第三部分“斯文在兹”讲述曾随文化遗风,把丧葬文化、军事文化和礼乐文化三个层面解读为“事死如生”“金戈铁马”“华夏正声”三个部分,带领市民用视觉发掘、用心灵感悟、用耳朵聆听蕴藏在随枣走廊中的华夏广阔气魄。
鸦片战争博物馆表示:“本次展览早在去年10月就开始筹划,为此成立了专门的策展团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用近三个月时间查阅曾国历史以及青铜器相关资料,与随州市博物馆密切联系,调取本次展览的文物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写陈列大纲、进行形式设计、社会教育和宣传推广策划等。”
青铜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而在青铜器中,曾国青铜器则被誉为“中国南方青铜文化的标尺”。
为何发掘至今只有四十余年的青铜器,却有着如此高的评价?
在这批曾国文物出土之前,曾国是一个从未有史书记载的国家。20世纪70年以来,随着曾侯乙墓、叶家山、擂鼓墩、文峰塔等的相继发掘,其出土的大量带“曾”铭文的青铜器,慢慢勾勒出曾国700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也让曾国被称为“挖出来的诸侯国”。
与此同时,曾国也成为两周时期唯一一个能利用考古材料构筑其基本历史的诸侯国。通过数年考古发掘,曾国15个带有私名的曾侯得到确定,极大完善了曾国历史进程,填补了两周史上关于曾国记载缺失的空白。
700多年间,曾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从目前出土的青铜器来看,其数量之多,时间跨度之长,器形种类之丰富,铸造工艺之精湛在两周时期极为少见。
本次来莞的上百件青铜器上,记载着曾国从南方军事重镇到矿产资源的重要基地,从西周南土的重要封国到江汉地区的区域政治中心,从与楚国为盟到为楚所兼并的尘封历史,与这些因时间久远而氧化的斑驳印记相反,这段历史经时间积淀更加熠熠生辉。
8月10日晚,《挖出来的“汉东大国”——曾国青铜器精品展》将于海战博物馆大广场举办开幕式活动。鸦片战争博物馆精心编排的历史情景剧《青铜之恋》将现场首演,情景剧紧扣展览主题,以曾国历史为依据,讲述曾国青铜器的前世今生,同时宣布展览开幕。届时,南方+客户端将全程直播。
展览期间,鸦片战争博物馆将举办5场专题学术讲座,邀请专门研究曾国历史与青铜器的学术界专家大咖,向市民群众讲授曾国考古、曾国历史、曾国青铜文化等专题知识。
在宣传教育活动方面,鸦片战争博物馆以“展览+”理念,将展览和插画、潮流文化、特定人群、音乐结合。
展览与插画协会合作,建立展览文物中的古老纹样与今日插画的有机连接,实现古今插画的碰撞;与“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合作,开设博物馆里的“火柴盒”专场,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潮流艺术文化的融合;与台港澳办等合作,例如面向台湾儿童开设博物馆夜场等活动;在展览开幕式以及中秋前后等时间节点,打造博物馆里的音乐会,让听众从中感受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亚㛣分裆鼎:“再现千年前兽面”
分裆鼎,也称鬲鼎,是鬲和鼎的混合体。器口呈三角桃圆形,方唇,鼓腹,浅裆,外底略凹呈三条凹槽,三足。器外口沿下饰细线云雷纹、列旗纹组成的展体式兽纹带一周,对裆处各有一条扉棱,各组以短扉为鼻梁分别组成三组展体式兽面纹。
侯用彝盉:“典型的西周早期形象”
器上有盖,盖隆起。顶上有半环钮,盖上饰有云雷纹组成的兽面纹,盖后侧有半环钮套连鋬上方。器口外侈,短颈内束,斜肩鼓腹,分裆高足。足微呈蹄形。器前有翘起的管形流,后侧有兽形鋬柄。鋬下腹部有铭文“侯用彝”。
曾侯带盖圈足簋:“深邃坚韧的楚地雄风”
器为圆口,沿外侈,方唇,颈微束,弧壁,圆鼓腹略下垂,圜底略平,高圈足外撇,腹部有两个对称兽首形半环耳。盖面饰一周略粗的凸弦纹。盖缘弦纹间饰兽面纹花纹带一周,两侧饰爬行龙纹。盖、器铭文相同,均2行6字,作“曾侯乍宝尊彝”,“侯”字反书。
曾侯與编钟:“千年钟声再聆听”
形体完整,长甬、衡面略内凹,衡部和甬体各面浮雕有密集、较小的蟠螭纹,舞部和鼓部的浮雕蟠龙纹较突出。全钟共有铭文169字,推测铸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97年,内容记载了曾国始封祖、吴破楚入郢后曾国保护楚王的历史,同时揭开了“曾国始封之谜”与“曾随之谜”两大谜团。
尊盘:“失蜡法铸造典范”
由尊和盘组成,铜尊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铜盘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尊体呈喇叭口,口沿附加精细繁缛的透空附件,颈、腹和圈足各附四条形态不同的龙形装饰。尊与盘上均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
镶绿松石青铜缶:“最早的冰箱”
缶有盖,盖面平,盖顶中央有一由五个螭形短柱支撑的圆形捉手,盖沿内折以扣合缶口。缶身小直口,宽平折沿,方唇,直颈,弧肩较宽,肩部有对称的兽面半环钮衔环,鼓腹,平底,矮圈足。通体饰镶嵌的勾连云纹并镶嵌绿松石。盖内铭文“曾侯丙之赴缶硖以为长事”。
资讯丨浪漫七夕,盐博上演“汉服大秀”,再现华夏服饰文化魅力
展讯丨“妙手传天禄 丹心鉴古今——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开展公告
资讯丨国内首座!燕山大学举行东北亚古丝路文明博物馆落成仪式
资讯丨恭博馆长冯乃恩:文化内涵挖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基础
资讯丨“行走的非遗”为陕西旅游添风景
重磅!上海七部门联合制定《上海市公共文化设施收费管理办法》
资讯丨山西发布:加强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应对工作
征集丨【对话文博大咖,让博博会听见你的声音】文博100问访谈征集
白皮书发布丨《打造“跨次元”的博物馆数字世界——基于AI+XR的数字化创新探索》
直播回顾丨走进中国农业博物馆:大暑时节至,品味夏正浓
展讯丨2022“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开幕
点击在看,关注行业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