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基金经理王宗合:做投资&做基金经理有两大风险
“当你说到行业增速这件事情,说实在的,你就已经离深度研究很远了。”
“所谓的能力圈,就是你要赚过大钱。懂一点不算能力圈,你说你也懂茅台,但是你在茅台历史上赚了20%,这不叫能力圈。”
“做投资只有两个风险:第一个层次的风险就是,看错导致的永久性损失风险。第二是丧失盈利机会的风险。波动不是风险。”
“从研究员当基金经理,会面临着两个非常大的成为陷阱的东西......这也是市场上大部分基金经理干了两三年、三五年,被淘汰掉的最重要的原因。”
以上,是鹏华基金董事总经理、权益投资二部总经理王宗合在鹏华基金“基本面大学”的分享。
这是一个理念很正、非常坦诚的分享,关于团队合作深度研究的细节,站在实践者角度去看容易出现的陷阱和误解,很有学习感,小雅很喜欢,很想推荐给你。
鹏华基金“基本面大学”原本是针对鹏华基金内部员工做的专业培训,30多位投研人士悉数登场,开场主讲就搬出了非常低调的明星王宗合。
正好,前些天王宗合给几个权威媒体“开小灶”,回答了一些市场关心的问题,小雅也听了一下录音,整理了部分东西,放在一起做了一个关于王宗合的最新12问。
先来认识一下低调的王宗合。
他是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曾在招商基金做食品饮料、商业零售、农林牧渔、纺织服装、汽车等行业研究。2009年5月加盟鹏华基金,做过食品饮料、农林牧渔、商业零售、造纸包装等行业研究。
2010年12月起,王宗合任鹏华消费优选股票型基金基金经理,至2020年6月22日,这只基金9年半的累计回报率255.1%,年化回报14.25%。同期,沪深300指数涨32.34%,年化回报率为3.01%。
管理一只基金长达近10年的基金经理非常罕见。
小雅统计,国内管理单一基金超过7年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包括偏股型、股票型、灵活配置型和平衡混合型)基金经理,全市场仅66位。
如果以2010年12月31日为限,与王宗合有着同样或更长期限的基金经理仅有17位,这17位的年化收益王宗合仅次于富国基金的朱少醒,以14.25%排名第二。
时间稍微拉近一些,从2014年12月以来,鹏华养老产业基金在王宗合管理5年半时间,年化回报是20.31%,鹏华中国50近3年的年化回报是20.03%。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王宗合管理9只公募基金,管理资金规模125亿。
从风格来看,王宗合的股票仓位基本保持在85%以上,不太择时。
王宗合主要管理组合的股票仓位如下图:
从持股集中度来看,王宗合的持股集中度几乎都在60%至75%之间,甚至高达82%,非常集中。
从持仓时间来看,王宗合的不少重仓股大概率连续持有超过2年以上时间。
比如茅台、五粮液,鹏华消费优选连续重仓14个季度,爱尔眼科已连续重仓9个季度等。
以下是小雅整理的王宗合分享。
自定义风格:价值成长型
1,你是怎么做投资的?
王宗合:我其实是价值投资。我理解的价值投资,它的价值来源分两个部分:
一个是跌出来的价值,简单理解,由于情绪问题和各种问题,1块钱的东西跌到5毛,我们买入以后,它又回归到一块钱,这是赚价值回归的钱。
第二部分价值,是企业通过不断经营、成长出来的价值,赚的是企业长期持续的自由现金流成长、利润成长的钱。
我的风格属于第二个为主。我把自己定义成价值成长型的风格,因为我希望挖掘的价值,是企业通过长期持续稳定的成长,成长出来的价值。
2,在这样的风格下,你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王宗合:我们是自下而上精选个股,这是一个前提,如果市场没有被泡沫化,我们可能绝大部分精力,每天都在分析细分子行业、分析个股。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A股市场、港股市场加起来大几千只股票,研究的是哪些公司?这些公司是怎么筛选出来的?
其实,所谓价值成长型的风格,还有个特别重要的特点,我们期待自己持有的公司具备长期稳定、复利性成长,它的利润和现金流都是复利式的成长,这不是一年、两年的成长,我们希望是长期成长。
长期成长的基因:沃土中的好公司
3,什么样的公司更具备长期成长的基因?
王宗合:第一,任何公司的创业、成长、发展,都离不开所在的行业环境,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中,容易出现长期价值成长的个股。
什么叫肥沃的土地?就是行业的外在环境让领头企业容易形成长期竞争壁垒,容易形成长期的成长性。
我们不可能在一片沙漠中去寻找绿洲,它也有概率,但这是小概率事件,从精力投入和研究投入上是得不偿失的,我们更愿意在沃土中去寻找有潜力的股票。
所以,选股首先要看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不是大行业,而是公司运营的小行业、小环境。
第二,一个企业如果赚的价值成长,企业自由现金流利润有持续成长性,除了它所依赖的行业,还要看它所塑造商业模式的稳定性、持续性、成长性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容易在这个商业模型上形成长期的竞争壁垒,形成很好的成长性。
当然,商业模型最后有的体现出规模和效率,比如品牌溢价,有的体现出成本优势,各不一样,但是核心会看商业模式。
第三,一个好公司是需要人去经营的,这个公司最好有很优秀的管理层。
人、商业模型加上环境,这三个维度的各方面都好,这样的股票是很少的。
有时候,商业模型很好,行业很好,但是公司的管理层一般,这并不意味着就成不了牛股,但是行业权重不一样,商业模型需要叠加的人的能力也不一样,人的重要性也不一样。
有些行业,人是非常重要,权重非常大,有些行业,可能人的权重没有大。
一旦选出这样的公司来,我们的持仓时间都很长。
真正的估值是靠定性去估的
选择至少被低估一倍的公司做长期持有
4,长期持仓背后的支撑是什么?
王宗合:第一,研究要深入。你的研究要支撑你对公司未来能有这样的判断力,而这个判断是接近于客观的,这才真正的有意义。
第二,研究要领先。价值成长要真的长期持有,一定是你对这个公司的长期理解远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这才能支撑你做长期投资。
所以,我们对研究的要求非常高,我们做交易、开新仓或者说变动的时候都非常谨慎。
第三,一个好公司,在深度研究之后,也要匹配合理的价格或低估的价格。
做投资,最终要涉及到估值问题。大家经常看卖方报告,用传统的思维逻辑,觉得这个行业20倍便宜了,这个公司25倍贵了,跌到20倍又便宜了,在我看来,这完全是没道理的,这不叫估值。
其实,估值是对未来很长时期公司发展趋势做的判断,壁垒是很高的,不是简单拍一拍,20%的业绩增长,现在20倍贵了,15倍便宜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估值,只是市场情绪的一种标识而已。
我们对估值非常严谨保守,不会受市场情绪的波动。
我最近看了一个人的讲话,他把巴菲特价值投资怎么去做公司估值,用比较直白的语言表示出来,我觉得讲得很好。
他说,估值这个东西,我算它的安全边际的时候是量化的,但实际而言,这个公司的真正估值是靠着一些定性的因素去估的,你说这个公司就值200或者就值250,这是算不出来的。
所谓现金流折现,它更多是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真正的做价值投资的人不会说,我觉得这个公司便宜了,有20%的机会、30%的机会、50%的机会,我买入它,到了25%卖掉它,这不叫价值投资,这样的人赚不了大钱。
如果一个公司你通过做研究,它只低估了20% 、30%,低估的程度不足以让你去做价值投资、去买。更多的是,我们研究一个公司,觉得这公司至少比将来的市值被低估了一倍甚至更多,这是我们需要看到的,这是我的风格。
我不是说一个股票赚20%就跑了,也不会随着市场的短期情绪波动,在自己研究的长期核心动能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去轻易改变自己。
这是我的投资理念和风格,从三个维度:选个股;深入研究;看估值。
在这种模式下,我的持仓也很简单:
第一,集中投资。我的前十大、前二十大都相对集中;
第二,长期投资,我持仓超过两年的股票非常多,很多持仓两年以上的股票,表现较好。
第三,低换手率。我的换手率是比较低的,剔除申赎因素,单边换手率大概是40%、50%;高的时候,可能70%、80%。(小雅注:前面的图表里面有统计数据)
5,怎么才能做到研究深入?
王宗合:假设大家坚持的理念是一样的,基金经理到最后创造的价值多与少这件事情,很多取决于他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异性。
所谓的研究公司,研究的是长期持续稳定的复利式成长。
研究过程中,既需要有很深刻的研究功底,又需要对行业、企业发展有很深的洞察,最核心就是你对自己的研究能力有没有信心,你能不能挖到这样的股票?这是研究能力要领先。
第二,站在我们公司的品牌上,我们的买方资源、卖方资源、上市公司资源、专家资源,资源的可互动性上应该是够的。
只不过,这些资源够不够让我对一个公司和产业产生深度理解,能不能让我的持股时间非常长、将来收益率非常高,这就不见得了。
充分利用自己的研究资源,形成团队的合力、研究的合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6,能否举些过往长期持股的例子?
王宗合:其实大家都能从我管理的基金季报、中报、年报的信息披露里看到我买入的时间和大致的持仓成本。
比如说茅台,我大概是2016年开始10月份还是几月份开始买,两百七八十块钱开始买,我持有茅台的时间大概是三年半,现在大概茅台是1200多块钱。
再比如说五粮液,当时我们最低的时候,15块钱左右,可能复权下来,是20多块钱的成本,现在五粮液的股价大概是125到129,涨四五倍。
再比如说我买医药,比如长春高新,我买的时候大概是150块钱,现在是600块钱,涨了4倍。
爱尔眼科,当时我买的时候,复完权大概是15块钱,现在是45块钱;
格力电器,我持有的时间大概是两年左右大概涨了两倍。
再比如说,我们之前买的通策医疗,大概是60多块钱的成本,最后大概是110块钱左右卖掉。
我就是希望找到这样的股票,这样的行业,这样的公司,做这样的投资,这就是我的理念和风格。
风险有两种,波动不是风险
7,持股时间长,行业波动是否带来风险?
王宗合:我的理解,风险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风险就是,造成永久性损失的风险。
比如,你10块钱买了一个公司,你觉得将来值30块钱,但其实这个公司基本面的演化,它没有成长出来价值,反而这个过程中跌了,比如变成5块钱了,这是个很大的风险,所谓永久性损失,就是你看错了,这公司不值这么多钱。
举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是典型的价值陷阱,原来也是机构重仓股。比如说**传媒,它的财务报表非常好看,轻资产,现金流非常好,ROE爆高。
那时候它的静态PE还是不高的,各种财务指标都非常好,很多典型的做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都买,都出现在他们的十大重仓股中,这个公司我也仔细看过。
它的股价最低时大概是3块6,现在4块钱左右。实际上,这是个价格陷阱。
它的核心风险是什么?是你看错了,错在哪里了?就是自下而上选股的时候,大家去见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时候,都觉得他很有想法,很积极,也很有战略眼光,人的能力很强。
但这公司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它商业模型的极度不稳定,它潜含的未来风险很大,最后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但我说它是一个风险,倒不是说因为它跌了是风险,而是因为它跌了,其实是它的基本面和长期的增长价值没有了,这就是风险。
很多人早期8块钱买了,一度赚了,到15块钱基本翻倍了,但如果你一直没卖,不认错的话,现在会亏掉一半。我们做价值成长投资,这是一种风险,你看错了,你还不认错,主观认知和客观现实出现了极大的偏差,这是很大价值陷阱。
第二个是丧失机会的风险。
比如,前段时间疫情导致的市场恐慌,作为价值投资者,我看到这些公司长期现金没发生大的变化,我会坚守,很恐慌的时候,我知道这个跌错了,我在底部会抄,我只是做对了事情的一方面。
事情的另一方面是什么?其实这个跌,跌出来有一个很好的买入机会,如果没买,就是放弃盈利机会的风险。
也就是说,我做价值成长投资,很深度的研究某些公司、某些股票,它确实成长出价值了。而总有一个因素导致我当时没有去买,丧失了盈利,这也是风险。
在我看来,风险只有这两种。很多人会问,短期市场波动是不是风险?
如果你是一个以周为投资周期、以月为投资周期的投资者,它就是风险,因为你想买进去就卖出来,你就想赚那20%的钱,你是做交易的,对你来讲,波动就是风险。
对我来讲,它可能不意味着风险,跌下来反而意味着机会,因为我们对一个企业估值,区别于现在市场的情绪,我是看长期的,我不会因为这个波动丧失本金,也不会丧失我未来的盈利能力,波动对我不是风险。
成长必须带来价值,才值得投资
8,如何看待价值和成长的区别?
王宗合:市场上有些分类,成长和价值两者好像是分开的,是不搭界的,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真正做投资的时候,你肯定希望赚企业被低估的钱,或者赚企业成长出来的价值的钱,核心理念的根基是这样的。
为什么我们会说成长价值?如果没有成长,请问,企业的价值来源是什么?只能是跌出来,假设没有跌出来,在短期看似合理的状态下,价值只能是来自于企业长期现金流的成长。我知道,现在价值、成长的定义比较混乱,但是我比较坚持我的看法:它俩不冲突。
我为什么说自己是价值成长风格,而不叫成长风格?我自己理解,成长必须得带来价值,才值得投资。
如果一个公司只是在成长,但是飘在天上的成长,比如说它估值非常高,或者说它的估值和未来的成长性和现在的市值比,隐含了大量的泡沫风险。这个成长带来的不是价值,可能是一种趋势投资,它掺杂着市场情绪,这和价值投资不一样。
从未来来讲,企业价值增值的一个来源一定是它的成长性,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一个企业的成长性很好,如果是长期或者阶段性的成长,回过来看,现在看所谓的价值角度来讲,它有可能处于泡沫之上,它可能就不具备价值。
我一直讲,独立的估值很重要,就是这个道理。我不做没有价值的成长,泡沫化的成长或趋势性的投资,不在我的视野范围内,我不想把市场的情绪叠加到我的组合中,变成很杂乱的样子。
你可以说,成长的东西不见得代表有价值,但除了低估价值价格回归,价值一定来自于公司长期的利润和现金流的成长。
赚过大钱才算能力圈,懂一点不算能力圈
9,你的能力圈是什么?
王宗合:所谓的能力圈,就是你要赚过大钱。懂一点不算能力圈,你说你也懂茅台,但是你在茅台历史上赚了20%,这不叫能力圈。
茅台涨了那么多,你赚20%,你说的再好听,它也不算能力圈,你要在这只股票上、在这个板块上,真正地验证过、赚了大钱,这才叫能力圈。
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算,我在家电上赚过大钱,在食品饮料上赚过大钱,在医疗服务上赚过大钱,在创新药上赚过大钱;快递不算赚大钱,但是我挺看好的。
我不会固守在我赚钱的这些东西上不动,将来,教育、互联网(互联网我们赚过大钱)等最具创造价值的领域,都要把它变成自己的能力圈。
可能某些产业,我穷尽自己的研究能力、资源,最后它还是不能让我觉得它有创造价值的确定性趋势,不能让我很安心地去持仓,这可能就不在我的认知范围之内。
比如,你让我判断锂、钴,黄金的价格,原油的价格,我用这种方式穷尽研究,我用了很多精力,我不认为我有能力圈能进去,有些东西我是建立不了(能力圈)的。
但目前来讲,刚才我说的这些产业,包括云计算,有些东西我可能现在还没有赚到钱,但我觉得,通过有效的方式是都可以进入(能力圈)的。
原本我在电子上没有赚过大钱,我们去年三季度开始研究芯片,我们把新财富第一、专门研究芯片赛道的挖到我们团队中来,我不是为了让他看芯片,因为我觉得他资质挺好的,一个看芯片的人能那么深入的看产业和行业,把公司讲得那么清楚,不随着市场情绪飘,我觉得很难得。
我们自己内部培养的电子研究员,看得也很好。但是去年3季度,我们没有买芯片。
有人问,你不是说自己是价值投资、是成长投资吗?怎么没买芯片?我们所谓的价值投资、赚成长的钱,要看到这个企业创造价值远远大于我们买过来的价格,而不只是为了买成长、买成长公司。
有可能它在市值很高的基础上成长也挺快,但我穷尽自己的研究,穷尽成长,也很难解释它将来在这个价值之上还有很大的价值创造空间,我们不会在所谓泡沫或者看不清的基础上去买成长。
一个基金经理如果做价值投资,他长期在这个行业中能赚到钱,而且确实赚的是企业创造价值的钱,可以说,这个基金经理在这个细分行业上有能力圈。
但是反过来不成立,不能说这个基金经理在一个季度一年、在一个板块赚过钱,他就在这个板块就有能力圈,这是完全不对的,因为市场有各种因素导致上涨下跌。
我们研究了芯片,我们看不清,在这个位置没有去买,我不是说见到成长趋势好、赛道好、公司好,就要买,那不是做价值投资。但从能力圈上来说,我们肯定会不断迭代。
功夫在细节里:
如何运用团队去迭代能力圈
10,如何拓展能力圈?
王宗合:我们都学巴菲特、芒格,我看过他们很多书,很佩服他们,巴菲特和芒格他们确实规模都很大了,最近十几年组合的收益率其实没有跑赢纳斯达克。
我认为,一方面是组合的规模大了,另一方面,美国股市上涨更多来自于科技创新,而巴菲特、芒格历史上不买科技股,他们所坚守的能力圈,和整个市场创造价值的那些赛道有点偏离。
评判基金经理最核心的是什么?一个当然是理念、认知能力、历史业绩、风格清晰度,这都很重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他的能力圈必须随着时代发展、产业发展、公司发展而不断迭代。
不可能固守在一个小小的能力圈里,十年、二十年、五十年都不变,你就会一直赢下去。
这个时代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或者八、九十年代的美国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产业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变化、创新的变化是快速的、层出不穷的。
在巴菲特超额收益最快的阶段,他当时买了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赚了很多钱,那个时候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很快,但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没那么大,创造价值的赛道和他的能力圈还是很匹配的。
我们也一样,如果能力圈总是固守在自己最熟悉的那一块,在舒适圈里,那么再过五年、十年,随着产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就出问题了。
任何产业、公司是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一旦过了,你的能力还扎在那个生命周期里,还在那些产业里,无论你的理念多么好,都不会创造很好的收益。
能力圈必须要迭代。我常常说,2006、2007年,如果你把能力圈建立在银行、地产、机械、化工是对的,在那个时代,中国这些细分赛道是最快的。
但是一个很好的价值投资者,如果十年以后能力圈仍然建立在这些板块上,我不知道业绩是啥样,但我觉得,一定不会抓到这个社会中最具有创造价值的那部分企业家、产业和公司。
怎么去迭代自己的能力圈?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基本面投资、深度研究的投资理念,不能动摇。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坚定不移的随着整个社会产业的发展,不断迭代自己,让我们的能力圈、认知能力和整个社会、最具创造价值的产业和企业家、公司去匹配。
怎么拓展能力圈?现在最具创造价值的细分产业,除了消费,还有互联网、教育、创新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云计算、5G应用。
如果一个人去拓展能力圈,人的认知本身是有限的,必须要有团队力量。
每个公司都有不少基金经理,大家都说相互合作,但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各忙着自己的,很难合作到一起。
我们怎么合作呢?
第一,每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擅长的部分,比如,我们有专门投医药股的基金经理,我不是让医药出身的基金经理给我推一个医药股,因为我自己对这个公司没有认知,凭着我对你的信任去买,这是很不靠谱的。
他需要把这个细分赛道里最好的龙头公司、最好的企业家找出来,负责去找市场上对某个公司研究最深的那个人,引到我们的平台上来。
他的研究,他的案头工作,他的深度报告,他对这个公司的认知,我们以他为研究的起点,他给我们建立一个框架,建立一个认知,但并不是他说的是对的。
第二步,我们还要找专家。比如做临床试验的医生,做医药研发公司的人等等。大家慢慢把最好的东西放到平台上,再一起去讨论,各自做决定。
不仅创新药如此,医疗服务、云计算、教育、互联网都如此,每个都在这么做,都是各自找最好的资源。大家都是基于长期的基本面价值投资去看,能力圈自然拓展的快。
我们就是这种团队式的合作,都开展了一百几十场(集体讨论),每周都有三五场,一个公司一个公司去深挖,把最具创造价值的产业和最具创造价值的公司挖掘出来,这就是我们干的事。
我们现在慢慢沉淀出一个研究库、专家库,还有细分行业库、重点公司库。当我想更新某个公司的情况,立马知道谁做的研究是最好的,哪个专家讲的是最清楚的,能力圈是这样拓展的。
我们是扎扎实实和大家一起往前走,我们部门的风格都是长期投资,我拿股票的时间很长,其他基金经理拿的时间也很长。所有人的持仓都不太一样,但大家都是一起聊,合而不同,是一个团队的概念。
当你说到行业增速,已经离深度研究很远了
11,深度研究方法有哪些?
王宗合:其实一个人对一个公司或者一个行业,如果外部的资源都一样,穷尽可用资源以后,自己也愿意做深度研究,最后的结果还会有一些差异。
有些差异,假设不是投资理念带来的,其实就是认知水平带来的,不是每一个人在认知上水平都类似的。
我们培养基金经理也好,基金经理的发展也好,首先特别重视的就是你的认知能力是不是足以支撑一个很好的策略,认知能力可能是最终区别于人与人研究很重要的一点。
第二,你是不是把精力真的放到未来挖掘3~5年空间很大的股票中去,这个市场影响股价短期涨涨跌跌,各种诱惑特别多。
比如说一季度这种行情,TMT板块的这种涨法,它的诱惑力非常强,杂音也很多。面对杂音,你能不能很宁静、很安静地做长期的事情,短期存在着巨大的冲突,所以,精力分配是很重要。
其实做深度研究,比如,当你说到行业增速这件事情,说实在的,已经离深度研究就离得很远了,为什么?
比如说白酒行业,细分成好多个子行业:高端白酒,次高端白酒、中档白酒、低端白酒,每一个行业都有机会,也都呈现出不同的商业模式。
它有共性吗?当然有,但他们在投资上的区别非常大,打一个包说这是一个行业,如果看白酒行业过去10年量都没有增长,你认为它是一个没有增长的行业,显然不是。
比如说医药,其实每个公司,医疗服务、创新药、医疗器械,比如说疫苗,每个行业都不一样,你给归到一起说这个行业增长多少,对于深入研究来讲,这件事情没有那么大意义,更多的看子板块。
再比如说创新药,有的可能说A类创新,比如说B类,完全是不一样,你只能看这一类,不是大而全的说成长。
包括电子,不同的细分子板块,包括消费电子、半导体,体现的特性又完全不一样,这种比较,你说完全没意义,也还不是,毕竟,大板块长期增长,机会会更多。但我们在实际深入研究的时候,比这要深的多,不能一概而全。
大家往往一谈到成长股投资,就好像成长公司是不是指TMT为主,TMT中有成长股,这没有问题。
但是,难道茅台过去我们持有的这段时间涨了4倍,难道不是价值成长出来的?显然不对,它当然是成长出来的。家电这么多年涨这么多倍,是价值回归吗?它也是成长出来的。
新基金经理容易面对的两大陷阱
12,在新人培养上,有什么秘诀吗?
王宗合:所谓新人培养,其实是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的过程。来我们部门的人,我第一句话就说,全市场确实是淘汰率非常高,历史上是二八比例,我不希望来到我们部门的新人用这个比例去看,我都希望他们成功。
从研究员当基金经理,会面临着两个非常大的陷阱。
第一,研究的时候面偏窄,做了基金经理,面一下变宽了,研究和储备跟不上,所谓的能力圈拓展的过程中,拓展的太慢,跟不上需求,拓展的太快就散掉了,看不了这么深,这是一个陷阱。
第二个陷阱更重要,也是市场上大部分基金经理干了两三年、三五年,被淘汰掉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权益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够长期(肯定是超过10年以上)、稳定可复制规律性的投资策略理念方法,数量不是很多,一个巴掌肯定是能数过来的。
但是一个研究员到基金经理,在形成自己理念风格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合适的引导,没有合适的交流,他会陷入到什么地方?假设市场有效的理念可能5个,但是无效的理念、一定会让你死掉的理念,有千千万万个。
我经常讲,比如说你一个维度是看行业的公司基本面,另一个维度是看市场的情绪,这两个维度中间任何一个点,根据时间的长短,它都是一个策略,很多人都死到这儿了。
我不要求大家一定坚持统一都要做价值投资,那完全没必要,但你所坚持的东西,一定是长期可持续,能复制,别人已经成功过的一个成熟的理念去坚持,不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天才。
历史上,美国这种股票市场发展上百年,成熟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策略、理念、方法就是有限的。
我相信,这个历史过程中,不但是中国很多基金经理去尝试着创新一个东西,来获取超额收益,获取成功,我相信美国早期肯定也是这样,包括现在肯定也有很多是这样,但是那些人全部死掉,
从理念的塑造和性格的形成上,需要让大家避免刚才我说的那两个陷阱。
第二,我们希望,在投资的过程中,你演化成偏成长一些,偏价值一些没关系,甚至是趋势投资都没关系,但是底层一定是扎扎实实的基本面研究,长期的基本面研究,你要一个公司、一个公司认真扎实地去看,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匹配理念风格。
对研究这一块,我们二部都形成了严格的自下而上,扎扎实实看公司的风格。
到最后,可能A基金经理适合在某一个领域扎的特别深,B基金经理也在另一个领域扎的特别深,最后团队有很好的一个互补性。
尽管,我们很少有基金经理持仓完全一致,但又有一些共性,这就是和而不同,就是你的理念风格可能有所差异,但是我深度研究这个底子就是这样,这样,就一个很好的基础和积淀。
另外这几年,在鹏华公司领导推动改革下,我们现在对基金经理的考核方式,还有激励方式,制度上有很大优化,这是投研生态良性发展的很大支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