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斜杠青年?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文 / 非非马
前两天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看到一篇文章《为什么你至少要拥有两份事业?》,它的作者卡比尔·塞加尔(Kabir Sehgal)是《纽约时报》与《华尔街日报》畅销作家,著有七本书,同时也是一家财富500强公司的企业战略家,此前曾做过摩根大通集团(J.P. Morgan)的副总裁,还是美国海军后备军官,又是一位音乐制作人,曾荣获多项格莱美奖。
同时拥有四份职业的他,以身示范,鼓励人应该同时拥有多份事业。
他经历耀眼,由他现身说法,似乎也格外有说服力,令人心向往之。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多姿多彩呢,这不仅意味着多重自我价值实现,还通常意味着更丰的收入,何况,如他所说,不同的事业之间还可互相助益。
拥有多重事业,这种全新的工作生活模式,在国际上正趋流行,还出现了专有名词指代——斜杠青年(A Slash)。据了解,这个概念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在2007年推出的《一个人/多重职业:一种工作生活的新模式》(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 Success)。这类人习惯用斜杠(slash)间隔自己的多重职业,比如“律师/演员/制片人”,于是,“Slash”便成为这类人的代名词。
从去年开始,“斜杠青年”这一名词概念在中国蹿红,自称“多重身份探索者”的女作者Susan Kuang甚至出版了一本《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全力推荐这种新式生存。
而在我们“非非马”公号的团队里,就有四位斜杠青年,包括我自己。但是,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做一个“斜杠青年”真是明智选择吗?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老实说,这曾是很困扰我的问题:在创业(做文化交流公司)和写作(写专栏、写公号)之间如何平衡取舍?
其实,是否合适做一个斜杠青年,因人而异。在匆忙上前拥抱一种更新鲜刺激的生活方式时,我会建议先认真思考清楚如下几个问题,再做决定。
一、你为什么想做个斜杠青年?
人之所以想做多份事业,可能有各种原因。
比如我们“非非马”公号的专栏作者鱼前进,90后的她一直是个斜杠青年,最多同时做着四份工作,主要动力是“寻找方向”,从不同的可能性里确认自己是谁,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这在很多刚出校门不久的斜杠青年中很有代表性。
至于我自己,既想做文化交流公司,又想写作,则是因一份事业不能完全满足我的需求,或者是经济收益上的,或者是兴趣与人生价值实现上的。做文化公司能较好满足我的生存,但却不是我内心最热爱的工作;写作是我内心最有激情的事业,却不足以给我提供一份体面生活。至少,在自媒体创业未成气候之前,一个写作者可预期的稳定稿费收入远不能与我运营文化公司相比。
此外,作为一个写作者,丰富的人生实践、更宽阔的人脉,的确有益。在写公号不能形成稳定收入的阶段,有另外一份稳定收入,也让我免去了生存之忧,才可放松、安静地随性写作,不用因为急于变现而太在意点击率和粉丝数。
我们只有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多份事业,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为抵达目标而努力。
比如对鱼前进而言,最重要地是认识自我、了解所长所短,寻找最合适自己的方向,那么她的重点,首先是建立对不同事业全面而深度的认知,对自己能力边界的认知,她需要不断尝试、不断试错。
而对我而言,这显然不再是重点,简单来讲,我更需要在已经确认的方向上,尽可能做深做扎实,同时提高效能。
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标,是做任何决策的第一步,它也决定了我们怎么制定“作战方针”,这一点下面会细说。
二、是否有全面的认知和心理准备?
斜杠青年、风生水起玩跨界,从外面看去,绚烂多姿,于是很多人带着“幻想”和“不切实际的憧憬”便掉进了这个大坑。
然而,事实的另一面是,同时操两份甚至多份工作,你的工作压力与强度陡增,稍不留神便被胁迫成高速旋转的陀螺,工作和生活就此失衡。对此,你是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除此之外,你还得有承担风险的准备。你很可能因为精力分散,导致两份工作都没做到位,更别说做到优秀,甚至卓越。
很典型的例子,田朴珺女士看似又能写书、又能拍纪录片,且制片人、主持人一肩挑,还搞房地产、办游学,同时玩着自媒体,但最后呢,至少书评口碑欠奉,纪录片纵有一堆大咖加持,却流于形式和肤浅,微信公号也表现平平。
所以,在决定做斜杠青年之前,先问下自己,是否正面、反面都看到了,心理上也做好了充分迎接挑战的准备。
三、是否具备从事多份事业的客观条件?
有了战略目标、确认了战场、了解了敌手,并有了上战场的心理准备,接下来便需要掂量自己的炮弹、装备情况,你是否具备相匹配的条件去打赢这场仗。不是说都得万事俱备,才能上阵,但条件明显不具备却强行上阵,很可能上场没五分钟便阵亡了,这无疑是毫无意义的浪费。
那么,同时从事多份事业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条件?
01
至少已能从容做好一份事业
我们都知道一万小时理论。想把任何工作做好,都必得掌握核心知识、技能,投入大量时间和实践,反复训练、提高。此外,你往往还需要做行业人脉的积累、拓展,处理好团队内外的协调与协作等等,所以,做好一份工作的综合要求挺高。如果一份工作做得还踉踉跄跄,不能游刃有余,何来余力做好第二份工作?
能否做好眼下的工作,与你是否喜欢眼下的工作,这是两个问题。如果确认要同时做两份工作,并且不是出于为了换掉手上的工作才去做第二份工作,至少要先把手上的工作能应对自如。
我自己再早些时候,在给国企创业以及自己创业做文化交流公司的初期,虽内心也很想继续写作,但基本没有实行,因为,此前从未做过商业的我,初初进入一个全新领域,需要学习与应对的新事情太多,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首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总要先站稳脚跟,才能谈其它发展。何况这也关系着自己经济上是否足以自立。
02
时间精力足够分配
虽说时间挤挤总是有的,但毕竟它的总量有限。如果希望做第二份工作,首先意味着时间资源的重新分配。这需要评估和规划。
首先,现有工作,对时间的消耗是怎样的?是一份时间密集型工作吗?通过调整,可以拿出来做第二份工作的时间有多少?
比如我在国企做的时候,工作负荷本身已经超强,基本平均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几乎是常年无假期、无周末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客观上也没有多余时间去做其它工作。但是等自己做公司之后,经过两三年积累,我目前的时间就相对可调配,项目也可以自由选择和调整,那么我就可以分配出一定精力从事写作。
其次,第二份工作对时间的消耗性质如何?弹性空间有多大?从学习技能到胜任工作,甚至做到杰出,需要投入的时间总量是否可承担?它是否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健身、休息等,这些也要考量。
有些工作不太适合作为第二份工作,但像写专栏、写自媒体公号文章,相对就适合。第一,它出版节奏相对自由、可控;第二,单篇文章的时间投入总量相对也可控,尤其是对我这样一个还算“熟练工”的作者而言。毕竟这些轻写作不像学术研究、论文写作那样过于耗时耗力。
评估两份工作的时间消耗情况,包括生活琐事对自己的时间占用,比如是否有父母、子女需要照顾,需要怎样程度的照顾,很必要。每个人情况不同,实事求是地测算可分配的时间资源,是合理决策的前提。
03
高效作战的能力
是否有良好的时间管理技巧,做事是否高效,或者至少经过培训,可以提高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做事效率,对于想要做多份工作的人而言,是必备技能。当然,哪怕不同时从事多份工作,这项能力也很关键,需要要有意识去培养。
04
必要的后援
必要的后援,可能是你的生活搭档——比如能否和你共同作战的伴侣;可能是自己请的家政钟点工;也可能是你工作上的合伙人。
比如我要想兼顾文化公司经营、写作、公号运营,而我又想保证自己写文章的时间,那我就很需要能在商业项目以及公号运营上,寻找和我志同道合,且能力、资源可以互补的合伙人,毕竟个人的时间、能力,都有限。
这些条件也许目前还不具备,但需要考虑,并且尽快想办法具备,否则,可能很难走长远。
四、是否有一份可行的作战方案?
在总体目标确定之后,需要制定可行的作战方案。
首先是根据自己现阶段的核心需求和目标,将两份或者多份工作做出价值优先排序,分出主次、轻重缓急,并就此相应地规划、管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分配。在生存需求优先时,可能需要优先能带来稳定收入的工作;当梦想实现的需求优先时,就可以把梦想工作优先考虑。
以我自己为例,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写作优先于做文化公司。在这样的价值排序下,我会优先保证采访、写作和公号更新的时间,并根据此来调整公司项目的承接,以及其它各项事务的安排。
同时做多份工作,撇开工作本身的难度不说,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时间资源的分配与管理。关键就在于取舍。知道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也更难。这需要对目标和项目进行管理,更需要对欲望做管理,懂得节制。
心有所往,必得心有所止。
比如我现在,承接项目严格控制,慎而又慎,该放弃的收益就要放弃。社交类活动也被大幅压缩,以确保写作时间少受挤压。
要知道什么可行,首先是知道什么不可行。
这里,我想说下我的好朋友黎贝卡,她创办微信公号“黎贝卡的异想世界”后,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时尚博主,各种诱人合作机会纷沓而至。但她却始终能保持冷静:运营公号本身已十分消耗精力,当下还是安心做好内容,只接力所能及的合作。
至于说,斜杠青年怎么把每一份工作都做好,自然是要对每一份工作都深入研究,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思考趋势与方向。哪一项,都是on going的持久战,除非你只想着打游击做投机,玩儿一票就走。
行业信誉、专业度、美誉度,都需要积累。
这里,做彼此有关联的工作就会有一定优势。
需要提到的是,情况和目标会随时变化调整,方案也自然要随之调整。比如,如果写作对我而言,能演变成一个兼具个人梦想和商业价值实现的内容创业项目,我就会调整战略和计划,考虑是否还保留其它项目,保留多少?这都需要具体的分析、决策。
都不是易事。
最后,我想说,做一个斜杠青年,并非是听了一个励志故事,看了一篇励志文章,便可头脑一热投身而入的事情,它是人生的一个重大决策,决定着我们工作与生活的方向和状态,需要三思而后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至朋友圈!
PS.我们开通读者群了,有兴趣入群的朋友,请加非非马的小号feifeima777。
作者非非马
而立之年赴英读硕,学习电影研究,曾为著名文化国企伦敦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
现自己创业从事中英文化交流,并任中英电影节英国首席代表。
微信公号:非非马
新浪微博:非非马UK
往期内容
影视
我的前半生 | 纸牌屋 | 欢乐颂 | 性爱大师 | 东京女子图鉴 | 第一夫人 | 王冠 | 北京遇上西雅图2 | 美女与野兽
人物
马克龙 | 徐静蕾VS蒋方舟 | 春楠 | 简·方达 | 杰奎琳 | 朱茵 | 英国女王 | 邓文迪 | 于佩尔
职场
剑桥包创始人的逆袭 | 村上春树 | 英国女首相 | 曲筱绡VS王柏川 | 白百何职场漏洞
热评
赵雷女人三十 | 华为自拍展 | 小龙女自杀 | 美联航 | 圆桌派 | 假面夫妇 | 北京地铁事件 | 90后
时尚
马伊琍 | 纸牌屋Claire | 高司令 | 好想好想谈恋爱 | 帽子风尚 | 最美石头姐 | 纽约时尚图鉴 | 节约的时尚 | 年龄之魅 | Met Gala
艺术
旅行
说戏梦人生 关注女性成长
女性 | 影视 | 时尚 | 文艺 | 旅行
欢迎订阅非非马
原创文章,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为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