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报告 | 关于中国青少年婚育率的研究

Sex&LoveArchive Love Archive 2021-03-11



生育和人口一直是中国当代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降低早婚早孕率是鼓励最佳年龄生育的重要前提。近年来中国青少年的早婚和生育率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呢?这些趋势背后又是哪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呢?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本文将为你呈现一项时间跨度达 25 年的宏观研究报告。该报告对于中国青少年早婚早育率的时间趋势,以及作用其上的各类社会因素进行了研究。


该研究以中国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中的汇总数据为研究基础。


「今日分享」

《1990 年至 2015 年间中国的青少年婚姻和生育趋势》

原文:Luo D, Yan X, Xu R, et al. Chinese trends in adolescent marriage and fertility between 1990 and 2015: a systematic synthesis of national and subnational population data. Lancet Glob Health 2020; 8: e954–64.


《中国青少年婚姻和生育的趋势和社会决定因素》

原文:Yuanyuan Wang, Jie Qiao. Trends and social determinants of adolescent marriage and fertility in China. 2020, 8(7):e873-e874.


01

早婚早育问题的全球视野与中国现状



早婚和生育是社会不平等和全球健康中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与一系列对年轻母亲及其后代或短期或长期的消极的社会及健康的后果相关。其后果包括怀孕并发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精神和身体疾病与残疾、儿童早期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同时这些后果不利于教育、就业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


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中,早婚率(在 20 至 24 岁的女性中,在 15 岁之前和 18 岁之前已婚或同居的比例)是目标 5(性别平等)的一项主要监测指标,而青春期的生育率(每 1000 名 10-14 岁和 15-19 岁的人的生育数量)是目标 3(良好健康与福祉)的另一个关键监测指标。


在全球范围内,20-24 岁女性中 15 岁之前已婚或同居的人呈持续下降趋势,从 2003 年的 8.1%下降到 2013 年的 6.4% 和 2018 年的 5.0%;而 18 岁之前的这一比例从 2003 年的 27.2%下降到 2013 年的 22.2%,2018 年为 20.8%。


与此同时,青春期生育率也显示出相似的趋势,15-19 岁女性的生育率从 2000 年的 56/千人降至 2015 年的 45/千人和 2018 年的 44/千人;然而,这两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标(性别平等以及良好的健康和福祉)出现了显著地域差距。目前,在大多数社会中,除某些最不发达国家外,15 岁以下的女孩生育的情况并不多见。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快速转变,这可能影响了青少年在婚姻和性行为方面的态度和行为。然而,对于中国青少年婚姻和生育方式的时间趋势,以及作用其上的宏观因素的研究很少。


罗冬梅及其同事在《柳叶刀全球卫生》杂志中对从 1990 年至 2015 年间的中国全国人口普查和中国 1%全国人口抽样调查获得的汇总数据进行了二次分析研究。他们发现,在个人层面,受教育程度低或生活在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的女性更容易早婚早孕;在地域层面,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及少数民族女性所占人口比列高,男性人口数量高于女性,人均生产总值低的地区常常会出现更高的青少年早婚早孕风险。


在该研究和文献参考的基础上,罗冬梅团队将中国早婚早孕率的回弹与一些预想性驱动因素相联系——男性偏见下的生育率大量的内部流动务工人员青少年间更多的性行为。因此,他们呼吁实施一些列针对青少年的策略,包括增加全面深入的性教育,保障女性的受教育权利,为性生活积极性更高的青少年提供充足的生育方面的服务。

 

同时,一些相关研究显示,22-28 岁是对女性来说最理想的生育年龄,在这一阶段,女性所面临的生育风险更小。对于中国社会来说,避免早婚早育的同时鼓励在适龄阶段生育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需要有更多的研究和政策来回应这一挑战,来调和生育问题带来的两方面的社会影响。


02

中国女性青少年结婚和生育趋势分析



研究背景


早婚早育是影响健康和福祉的重要社会因素。过去 30 年间中国发生了快速转变,包括未婚青少年性活跃程度增高、大量年轻农民工的涌现以及男女性别比例失衡,这些都有可能改变中国女性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状况。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 15~24 岁女性结婚和生育的长期趋势。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中国全国人口普查(1990、2000 和 2010 年)和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1995、2005 和 2015 年)中获取 15~24 岁女性婚姻和生育状况的汇总数据进行研究。人口普查对象包括人口普查时居住在中国且具有中国国籍的所有居民。在 1%人口抽样调查中,随机抽取调查小区(社区/村),抽中调查小区内的所有中国籍居民都被纳入调查。在人口普查或人口抽样调查中,人口普查员在家户住所,根据户主或熟悉家庭情况的其他家户人员提供的信息,填写并核实人口普查表,其中包括基本人口学特征、受教育程度、婚姻和生育状况等信息。本研究计算了 15~24 岁女性已婚率和生育率,还建立了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多元回归模型,以检验已婚率或生育率与受教育水平、性别比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比的关系。


研究结果


15~19 岁女性已婚率从 1990 年的 4.7%下降到 2000 年的 1.2%,但在 2015 年反弹至 2.4%。这一年龄组的生育率从 1990 年的 22.0/1000 人下降到 2000 年的 6.0/1000 人,但在 2015 年回升到 9.2/1000 人。已婚率和生育率在 2015 年的反弹存在于绝大多数省份。对于 20~24 岁女性,已婚率从 1990 年的 58.6%下降到 2015 年的 25.5%,生育率从 1990 年的 198.8/1000 人下降到 2015 年的 55.0/1000 人。2015 年,农村地区 15~19 岁女性已婚率和生育率约比城镇地区高 3 倍。(如图 1 所示) 



图 1:Demographic changes in ChinaThe number of 15-24-year-olds by sex from 1950–2020 was estimated and projected by the UN. The horizontal dashed line shows replacement level (2·1 livebirths per woman) total fertility rate.


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女性已婚率存在巨大差异,且 2000 年至 2010 年间,15~19 岁未接受高中教育的女性已婚率有所上升。西部省份 15~19 岁女性已婚率或生育率更高。教育对青少年生育有保护作用,而男女性别比更高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更高的省份青少年结婚和生育的可能性也更大。



图 2:Ever-married rate and ASFR by urban-rural location and by education level, 1990–2015Data were not available for ever-married rate by urban-rural location in 2000 and by education level in 1995, 2005, and 2015. EMR=ever-married rate. ASFR=age-specific fertility rate.


结论


尽管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仍然远远低于更替水平,但青少年已婚率和生育率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稳步下降之后,近十年来出现反弹。各省份需要制定一系列针对青少年的战略来应对这一挑战,包括加强全面性教育、确保女孩继续接受教育,并提供充分的生殖健康服务,特别是要满足性活跃未婚女孩的现代避孕需求。


03

讨论



在中国,与其他健康领域类似,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改善了青少年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维护了其权益。但是,在此快速过渡阶段,不同子组之间存在偏差和波动。早婚早育除了直接带来负面社会影响,影响年轻母亲及其后代的健康外,还会引发青少年(尤其是女孩)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方面的潜在风险。增加的风险包括过早开始性行为、无节制的性交、意外怀孕、不安全的流产、易受性传播感染、性胁迫或暴力,以及其他负面性经历和负面后果。


在中国,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的高质量研究很少。基于一些对中国青少年进行的全国性调查或监测,有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在初次性交时没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每五次性交中就有一次没有采取避孕措施。


100 个曾有过性行为的女孩中就有 20 人怀孕,其中 90%以上曾流产,近 20%曾多次流产;在过去一年中,有 13%的曾有过性行为的女孩遭受了性胁迫。在 14 至 22 岁的青少年中,艾滋病、淋病和梅毒的发病率迅速增加,艾滋病现已成为传染病致死的最常见原因。


所有这些问题都与青少年支持网络的构成密切相关,这个支持网络包括同龄人、父母、家庭成员、老师、卫生保健工作者和社区。研究建议推进性别平等意识,进行性教育和生殖健康服务,除此之外,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对青年友好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青少年的性需求和性行为被视为其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不会被污名化或评头论足,以此来确保每个青少年都能获得足够的信息,服务和保障,以保障其性健康和生殖健康及权利。


该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另一点是 20-24 岁女性的已婚率和生育率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已婚率从 1990 年的 58.6%下降到 2015 年的 25.5%,生育率从 1990 年的 198.8/千人下降到 2015 年的 55.0/千人。这种现象是随着社会经济效益(例如区域经济发展或个人收入水平、教育、就业、性别平等等)得到改善的,对于年轻女性尤为如此。但是,这样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与推迟生育、高产期甚至不育有关,这将加剧中国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一些研究表明,从生物学上来说,女性的理想生育年龄是 22-28 岁,这是生育力或卵巢功能的高峰,妊娠不良后果的风险最小。


因此,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巨大挑战是避免青少年早婚早育,鼓励在最佳生育时期生育。这两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政策来平衡和解决。


罗冬梅团队的研究对于影响早婚早育的因素进行了宏观纵览。相关因素包括教育水平、避孕普及等等。从这些因素入手改变中国现存的生育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关注和研究,政策的出台,任重而道远。


文案&排版 | Carmen

编辑 | Stanley

美工 | 瘦瘦猫





点击下方小程序👇和 SLA 留言互动哦~
「往期回顾」


「下期预告」


8 月 21 日,SLA 组织了第三期讲座,邀请到了具有十多年 LGBT 社群公益服务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梦伤。在讲座中,嘉宾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自我认同的相关理论,从性倾向判断史和自我认同理论初步两个部分展开系统的介绍,内容包括不同的身份划分体系,以及更多元的群体特征。除此之外,他还分享了关于出柜的可行方案和具体建议,为大家分享性少数群体可能面临着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下期推送将分享:

《讲座回顾 | 性倾向判断史与自我认同理论初步》



欢迎关注Sex&LoveArchive你曾面临的性与性别的困惑、问题与思考让我们一同探索并试图回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