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敏:我笃信现场的力量

2016-08-01 赵崇强 人物LIVE




_____

7月30日,杭州最高气温39摄氏度。


西溪天堂艺术中心聚集了三四百人,他们都是来参加第十二期食话分享大会的听众。

6位讲者,6段分享,从下午2点钟一直持续到接近傍晚6点。


Erica Huang,“食物革命”北京大使,“从农场到邻居”农夫市集创始人讲述食物给她带来的变化;


走进古籍的古酒师,穷经皓首只为将古代的酒复刻到当下;


信奉开源的码农,用类似编程的方式将人类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组合在一起制造成超级食物;


想象力学实验室月食项目主理人为食物打开脑洞,制作了一大批你从未见过更未吃过的食物;


环保组织绿色和平的员工,分享她在生态农业一线调研的经历,号召大家保卫厨房;


就连知名包子品牌“甘其食”老板童启华,讲述的,也不是商业,而是包子背后竹蒸笼和龙须草垫的神器故事;


剧院式演讲、一场活动多位讲者、免费分享活动视频……这样的形式与风靡世界的TED十分相似。实际上,食话分享大会经常被人称为食物界的TED,而食话的创始人吴敏曾是TEDx的策展人之一。


“从味蕾到心灵的路径”。正如食话的slogan,吴敏深信食物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人的关联。


 “成熟商业社会的标志是,人们从对物质的追逐中脱离出来,开始去发掘生命中另外一些抽象的、形而上的价值。”吴敏如是引用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不过,临近中午,吴敏和她的伙伴们围坐在西溪天堂艺术中心的大厅,尽管他们的工作更多与精神相关,不过暂时的,他们先得对付完眼前的盒饭。

_____  



食话第12期讲者 从左至右依次为:知其白(古酒师)、伯恩(若饭创始人)、张如愚(想象力学实验室月食项目主理人)、Erica Huang(“革命食物”北京大使)、童启华(甘其食掌门人)、王婧(NGO组织工作人员)


   食物的TED  

 

演讲当天凌晨两点,罗锡芹就醒来了。因为激动难以入眠,当天上午,这位临安太阳镇双庙村的养鸡户第一个来到会场,前前后后参观,站在自己的照片前面端详许久。


“我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养鸡!”大姐在台上骄傲地说,鼓励她的是台下的掌声。


“不要让城市人来代替农民说话。如果话语权是一种权利,那么让农民自己来说。”吴敏说,她很赞成一位设计师朋友的观点。


食话笃信现场的力量,和《舌尖上的中国》等不同。



罗大姐、吴敏、四月(吴敏的朋友)


食话的讲台上,既有大学教授,也有从事一线生产的农民农妇;有长者也有年轻人,有杭州本地的,也有来自异域他乡。


“这种面对面的感动是热烈鲜活的,不同于对着屏幕看纪录片的体验。”一位志愿者写到:每位讲者都有份量,又不做作,只是静静地和大家分享自己与食物的故事,时不时会有几句话戳中内心。


“我们觉得现场的分享,就是live ,是很有生机的很鲜活的一种分享,其实也是一种氛围的营造,其实像TED这种模式,也是一样的。一场几百人,大家一起聆听,中国一直有这样的方式,从孔孟时期,布道的方式,百家争鸣的方式……”


食话提供的正是这样一个布道的平台。在同一个舞台上,截然相反的理念和观点时常出现,有宣扬猪油万岁的美食家,也有素食者;有的讲者感恩并认真对待每一口食物,也有讲者直言食物对他不过只是生理需求。


吴敏乐于见到这种局面,多元、开放、没有一言堂。


吴敏热爱食物。2005年,还在英国读书的吴敏托人从国内带些家乡食物,以拯救被暗黑料理国度摧残的味蕾,通过中间人,吴敏找到去英国旅行的袁野。


就这样,一箱食物将她们连接在一起。直到一年前,在吴敏刚创办食话一个多月,袁野就加入了早期团队与她并肩作战。



“我们也不是说要逆潮流,但在这样的快速地发展、快速地获取信息的时代,我们每个月有这样的一个半天,来这里三个多小时的聆听,我觉得其实是蛮享受的。”吴敏觉得TED首倡的18分钟演讲是一个贡献。


吴敏警惕单向的传播。“我们希望选择我们认同的一种方式在表达,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在布道,这样我们也走得不远。”这位出生于文革结束那年的创业者说。


不过, “我们是一个媒体,当然要传播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理解为布道”。


迄今为止,食话已经举办了12期食话分享大会,每一期都有三四百人到现场参加,线上视频最大的单集播放量近百万。


到现场的观众也是各个年龄层都有,一位八旬老人在一次食话分享大会前一晚致电吴敏:“小吴,我明天要来听食话,地址再跟我说下吧。” 吴敏说要安排人接他来西溪天堂,他一再说不要麻烦,就坐公交车来。最后执拗不过,吴敏只能帮他查了公交路线。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走访调研食话 


   “食话”会落地  


除了TED形式的食话分享大会,食话还有许多不同的分叉:主题线下沙龙、嘉年华、工作坊、食践者……


除了团队成员,所有人都在问商业模式,怎么赚钱,什么时候融资,估值多少……也有人问食话是不是要做电商、广告。


吴敏毫不避讳收入问题,“我们现在几乎没有现金流。”食话的几乎所有活动都是免费,工作坊的费用仅勉强能覆盖成本。从成立到现在,所有的钱都是几个合伙人自己掏的腰包。

围观者很着急,吴敏却很淡定。


食话分享大会做到第三期的时候,有地方政府找到吴敏想在食话上推广当地的农产品,“我觉得政府有这样的想法和敏锐,也是好事,但我觉得应该会有更好的方式。”吴敏给对方的回应是“谢谢关注,请你们继续了解食话。”


“如果要卖东西,我们分分钟就可以卖。”她表示很多食话讲者和其他渠道都可以提供很好的产品,放在平台上就可以卖了。


但她不想只是单一地做“你给我钱,我给你物品”这样的模式,“我们有自己商业模式的构想,只是现在还没有呈现出来,食话肯定会落地,未来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文化地标。”


也有不少投资人找过吴敏,但她对资本保持谨慎,“我们希望能找到彼此有文化认同的同行者,对商业文明的本质在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的投资人一起并肩前行。我看到太多A轮B轮融得很快的,他们的高管,核心成员都说现在做事都已经不精细了。因为太快了。”


她追求的是一种安静的、不动声色的力量。食话团队一共10人,只有一位男生,吴敏戏称这是娘子军,她说,女人像水,上善若水,水很柔软,又很有力量,柔软才可以打持久战。


“在创业者人生和日常生活中最常发生的事是,我们需要做一百个决策并且决策必须聚焦,完全聚焦于真相。当我们认为真相完全不同任何其他人的认知时,我们会特别兴奋。出现这种情况时,它可能令人困惑,但你知道自己是正确时,你必须乐意坚持到底并且做不同于任何其他人所做的事情。”吴敏说。


 “鸡汤煨过的冬瓜,和番茄深情相拥;耐心熬出焦糖裹住了软糯的板栗,与红烧肉在锅中翻滚;螃蟹个头还小却已带着诱人的黄,葱姜醋相伴……”这是吴敏两年前发的朋友圈内容。

现在,这位一身中式连衣裙,素色,斜襟盘扣,短发圆脸的妈妈,开始翻出手机里“珍藏”的一张恶搞创业书单。


“第一阶段《从0到1》……第二阶段《佛经》、《老子》、《论持久战》,第三阶段《精神康复学》、《颈椎康复指南》、《心脏病预防与防治》,第四阶段《活着》。”一边念,一边哈哈大笑,敲了敲肩膀,“你看,创业第三阶段。”


 


和对的人在一起



关注人物LIVE (ID:renwulive)

▼ 可以在历史消息里看到 ▼


关注人物LIVE (ID:renwulive)

▼ 在历史消息里看到更多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