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山-聚焦】保山如何在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间求解最大值?

李继洪 保山日报 2022-07-24




生态环境部授予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力促身处历史机遇中的保山,加快解答跨越发展的绿色方程之步伐。在GDP与生态环境之间,保山坚定地选择走绿色发展之路,在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间求解最大值,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算好”加、减、乘、除“绿色运算法则”,推动保山走既“绿”又“富”的跨越发展路子。


加法
加码生态投入  筑牢绿色发展根基


放眼望去,隆阳区水寨乡海棠洼社区满目青绿。整个社区不到12平方公里的国土(约1.8万亩)面积中有1.6万亩被厚厚的人工林所覆盖。数场暴雨冲刷过后,从山上流经社区的溪流依旧清澈见底。近90%森林覆盖率,让之前只能种苦荞、洋芋的穷山沟变成了金山银山。

海棠洼的森林来之不易。30多年前,在求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下,洼子绝大部分山林变成了荞麦地和洋芋地,“整个寨子的山头几乎被剃了光头。”80岁的杨有济指着社区周围的山头回忆说,毁林的结果就是洼子缺水越来越严重,毁林开荒的荞麦地产量也越来越低,种出的洋芋品质也一年不如一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寨乡拉开了艰苦的植树造林的序幕。“在温饱与短期没任何收入的植树造林间选择,谁会去上山种树呀?只能千方百计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山上种树。”海棠洼社区总支书记杨春永依稀记得,严重缺水的水寨乡,只能在雨季种植果松,“人背马驮,栽下一株株小树苗,就这样一直种到现在,才有了今天的绿水青山。”杨春永说,森林的来之不易以及它带来的巨大收益,让现在的海棠洼村民只想种树而不会砍树。

以生态立市的保山,对“绿”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虽然森林覆盖率超过了65%,但保山植树造林率依然在稳步增长,“最近几年全市的森林面积都在以2%的速度增长着。”保山市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科科长朱建祺透露,2014年以来的3年间,保山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在3.5%以上,2017年,数据就变成了8.5%,同比增幅达到139.9%,环保投入超过58亿元,而保山当年的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也就62.3亿元。当地深知,生态环境是保山最大的优势,只有不断筑牢生态文明这个绿色根基,才有可能获取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


减法
严格环境监管  法律法规长利齿


从右甸坝坝尾的红木树丫口鸟瞰昌宁县城,一幅绝美的城田山水图跃然眼前。在全国首部关于田园城市保护的《保山市昌宁田园城市保护条例》严格保护下,国家园林县城昌宁的田园魅力正在加速释放。

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效减轻了全市生态环境承载压力,是保山良好生态资源的“庇护神”。“要打造生态这个绿色聚宝盆,不仅仅要有充足的环保投资,更要让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长出锋利牙齿。”保山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薛众介绍,保山在全省试点编制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摸清了全市生态资源“家底”,成为全市领导干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长牙的账本”。这份包括了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四大生态基础资源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将是保山各级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依据之一,更是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失责后进行责任追究的信息基础。

保山各级领导干部无不意识到,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配套实施的《保山市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实施方案》《保山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不再是一纸空文,而是成了武装到牙齿的生态卫士,是决策施政过程中不可碰触的生态红线。

老百姓对保山生态环境保护的严格感受深刻。“严格按照环境标准进行生产和排放,不要在环保上心存侥幸,抓到一次我们一年的利润就没有了。”这是龙陵一家工业硅企业老板对生产部门负责人的警告。去年,保山市淘汰全部黄标车5852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3%。河(湖)长制全面落实,市域3大水系7条主要河流、县以上城镇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4.5%,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按时序有力推进,省下达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街道越来越干净,绿树也一年多似一年,空气质量一年比一年好。”长年生活在隆阳区的李大爷感到城市越来越宜居。


乘法
提档产业生态化  激活增长乘数因子


生态资源的厚积薄发让保山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保山为工业集聚化发展创新性建设保山工贸园区“园中园”,则是保山产业生态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

保山工贸园区为每个县(区、市)划出一块飞地进行招商引资和产业建设,每个县(区、市)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建设一个专门工业园,形成“园中园”的集约化发展,有效地将此前分散于五个县(市、区)的产业资源有机整合到位于隆阳区内的保山工贸园区。“不但有效地避免了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和产业建设的重复投资,还大大提升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企业之间生产体系的系统耦合,产业要素得到高效利用。”日前,省工信厅副厅长陈云生考察了保山工贸园区后竖起了大拇指。由龙陵县建设的“硅基”产业园,引入了国内一流的单晶硅企业西安隆基5GW单晶硅棒生产线,带活该县硅工业企业的同时,激活了发展的乘数因子,有效推动龙陵乃至云南水电—硅材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依托生态资源,‘园中园’正在挖掘新动力,开拓新空间,培育经济增长‘乘数因子’,以新产业的‘几何级增长’推动经济发展。”保山市工信委负责人说,按照工业集聚化思路建设的保山工贸园区设有符合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项目准入门槛,在发展与生态保护中找到了最大公约数。

保山对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探索的成功,在农业规模化方面更加成功。出台实施的《保山市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打造10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主攻种养、加工、销售规模化,积极创建全市“规模化、工业化、品牌化、标准化、生态化”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区、三产融合聚集区、农旅结合休闲观光体验区。去年,全市新认证“三品一标”企业3户、产品5个,高黎贡山生态茶业荣获“云南省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称号,“高黎贡山”牌普洱古树茶入选云南10大名茶,昌宁红茶、龙陵紫皮石斛荣登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百强榜。


除法
共享绿水青山 寻求发展最大公约数


几场雨过后,青华海越发清丽。这个面积过万亩的湿地公园成为保山中心城区市民休闲娱乐不可或缺之地。“这个城市公园建得好,得民心。人人都能到这里享受清凉。”保山市民王大爷的话,道出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社会公共产品,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道理。

保山跨越式发展的“绿色运算法则”,最终目的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求解最大公约数,让全体老百姓共享绿水青山带来的高质量发展成果、高品质生活体验。

如果说投资数十亿元的青华海湿地公园让老百姓充分分享到了保山“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生态化建设目标,那么,海棠洼社区杨淑香一家人的发家致富正是谚语“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生动再现。水寨乡山头的密林中,盛产松茸和松露两种珍贵山珍,40岁出头的杨淑香从最初自己采收松茸、松露销售到现在联系外商替群众销售山珍,成了乡里的致富带头人。“由于林子厚,生态环境好,水寨乡年产松茸5吨左右、松露15吨左右,仅这两种菌子产值就在600万元左右。”杨淑香说,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星期她就要付给松茸、松露采摘户上百万元货款,“乡里有农户光是采菌每年收入都可达20万元。”水寨乡老百姓从森林里得到的收益还有松果、高品质土豆以及重楼等珍贵药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点不假。”这是水寨乡老百姓的共识。



李继洪



编审:李赛航

责任编辑:杨冬燕  刘自明  杨  健

电话:0875-2203983

E-mail:bsrbwx@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