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铁公交色狼多,劝你多穿点,有错吗?

2017-12-09 公周 公眼观察

提供差异视角,开启全新思维,戳蓝字加入


01


公周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公交性骚扰的文章,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几条防范措施。有一条是这样:

“通勤人员避免穿着热裤、吊带等过于清凉的衣物。随身带一件薄外套或丝巾等,上下车或人流拥挤时围挡在臀部、肩周等,防范效果较好。”


谁料,几位姑娘的留言怒气冲冲,既不针对性骚扰,也不针对猥琐男,反而是批评公周:

“女生明明是受害者,凭什么对我们提出这么多要求?难道穿得多一点,性骚扰就不存在了?大热天裹成粽子?脑子进水了吧!”

“穿什么,是我的个人自由。我可以‘骚’、你不能‘扰’!休想为那些龌龊下流的男人开脱!”

女权运动,有时候陷入了自我矛盾

这些批评完全正确。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该把性骚扰和性犯罪,归结于女性的“放荡”和“不检点”。否则,无异于对罪恶的鼓励和放纵。

然而,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正常人都知道,对高峰期挤地铁公交的年轻姑娘来说,吊带、热裤、低胸装、超短裙、过于贴身的牛仔裤,恐怕都不是最好选择。当然,类似建议还有不少:

○女生下夜班、走夜路应该尽量避免独行,午后和傍晚最好不要到偏僻街巷去。

○朋友聚会、工作应酬,尽量不要饮酒更不要醉酒。

○酒吧、迪厅、男人的房间,这些地方干脆别去。

○只要不是绝对信任的人,都不要吃喝来源不明的食物饮料,哪怕多人在场也不行……

这些规则听起来愚蠢又讨厌,让你不自由不舒服不爽不开心,但都是从无数血的教训中来的。只要足够尊重它们,你的安全指数会得到有效保障。

可惜,很多人并不这么想、更不屑于这么做。

 “这是我的权利、你无权干涉!”

“(要我小心这个、躲着那个)不公平、很荒谬、简直无法容忍,人家美国人裸体游行都没问题!” 

“对中国男人的猥琐失望透顶!这个国家简直糟糕透了”。

嗯,这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思维方式。而且绝不仅仅存在于女权领域。


02


很多大学同学毕业后去了公检法,这里面做公安的最少。因为公安太苦太累风险高,对法律专业知识不那么看重。C 哥是个例外,大学毕业同时考了三家法律口单位,结果公安部门办手续抢在前面,他就稀里糊涂穿上警服了。

这几天,他陪领导到北京开会,我们在一起瞎聊。说起近两年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未成年人性侵害案件,几句话扯起死刑话题。公周由衷地感慨:

以前在学校,老师讲废除死刑的理论观点慷慨激昂,大家听得也是心悦诚服。那会儿看到网上、社会上有人讲“坚决要求判处死刑”,甚至搞什么请愿书、公开信的,我都免不了嘲讽一番,甚至直接骂人家法盲。现在才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啊。


C 哥抿了一口牛二,顺嘴骂了一句脏字,“北京人爱喝这个?”摇摇头接茬:

“正常啊。大学老师嘛,不就是一路啃书,啃到硕士博士出国溜一圈,整几篇论文回来,到学校里混口饭吃?价值和理论人家是真懂,问题是他对司法实践了解多少?对中国社会了解多少?对人性了解多少?”

“我来拽两句学术词儿啊。——有人说,刑罚的不可避免性优于刑罚的严酷性。换成人话:怎么才能吓唬人不要犯罪?一种办法,但凡杀人就枪毙,但是呢很多杀人犯逍遥法外。另一种办法,杀人判15年有期徒刑,但是要确保把所有杀人犯都抓得到、关进去。贝卡利亚老爷爷就认为,后面这种办法更好,更有利于防止杀人犯罪。”

“这话乍听起来,嘿,怎么听怎么有道理啊!可实际呢,根本不现实。”

‘严酷性’是相对容易的,比如死刑,谁他妈都怕死。但‘必然性’就呵呵哒了。即便是法治发达国家,哪个能做到100%破案、100%准确?现有条件下,天网恢恢就是个吓唬人的冷笑话!既然做不到刑罚的‘必然性’,又非要取消刑罚的‘严酷性’,特别是取消死刑,你这不吃饱了撑的吗?老百姓能答应?”

“一个北欧小伙子被人杀了,死者妈妈能在法庭上给杀人犯求情,抱着杀人犯的脑袋安慰孩子别怕。中国人行吗?只要涉及人命,99.9%的死者家属强烈要求把凶手判处死刑。不判?公检法、人大、信访能闹你三五年。你看徐玉玉那个案子,她爹一分钱民事赔偿都不要,就想要个‘公道’,人家不懂法?人家很懂,就不乐意按你的套路来!

图为徐玉玉父亲


凭什么老百姓非得迎合你呢?你怎么就不考虑考虑社会心态、公众认知水平呢?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就是最典型的中国国情啊。”

公周苦笑一声,“话糙理不糙。干了!”



03


这些年,“国情”两个字,成了一些人的遮羞布、挡箭牌。但凡有点脏事儿烂事儿,都用这个来敷衍。老百姓对这种话语逻辑深恶痛绝。实际仔细想想,这话本身没有错,这样体量庞大、历史复杂、发展极不平衡、两千年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起来难度之大、超乎想象。如果单纯凭理想、理论和价值观莽撞做事,恐怕一天也撑不下去。

比如前些年出台的新《劳动合同法》,对工人权益的保障力度大大提高。说起来当然是好事,保护劳动者权益啊,公平正义啊,社会进步啊,吹得天花乱坠。可实际上呢,很多加工类小企业都是订单生产、淡旺季分明、用工灵活。你非要他签订固定劳动合同,高标准搞五险一金,对用工企业限制过多,老板动不动就要赔钱装孙子。乍一开始,老板愁眉苦脸、工人兴高采烈,可算当家做主了。可实际上呢,用工成本过快增长,国际订单根本就没利润了,很多企业一夜之间垮掉,老板买卖厂房设备就去炒房了。

到头来,工人连受“剥削”的机会都没有了。你都失业了,还谈什么劳动权益?多少小企业积累几十年,正在树品牌、搞研发的关键时期,这顿折腾,一夜回到解放前。中国经济怎么转型升级?


再比如,户籍政策。舆论把户籍政策搞得好像万恶之源,又是侵犯了“自由迁徙”的基本人权,又是阶层固化社会停滞,又是剥夺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可实际上呢,户籍政策一旦取消,现有的十几个特大城市都可能被人流淹没,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凋敝会严重十倍百倍。我在老家一个月1000块钱挣得很累,到北京街头乞讨几个小时就能赚几百,为啥不来?凭啥不来?

专家们又说了,这很好嘛,大家用脚投票,让社会自然调解。可你想想,北京户籍政策这么严苛还人满为患呢。什么时候“自然调解”了?就算不考虑犯罪率上升、城市拥堵污染、贫民窟问题,几千万人连饮用水都保障不了,这还咋保障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




04


由于普通人对国际事务了解非常匮乏,价值冲动和简单理想化的问题更突出。

比如提到朝鲜问题,大家普遍是从价值观层面判断,邪恶政权、独裁世袭、奴役人民、愚蠢黑暗、封闭落后……从这种判断出发,大家当然乐于看到朝鲜政权崩溃、“自由和繁荣重新降临”。可实际上呢,有没有考虑过朝鲜崩溃后,我们的国家安全、难民涌入、核污染风险甚至东三省民族团结稳定?

比如“人权高于主权”这个口号,国家为何存在?为国民幸福啊。既然国家不能给自己国民幸福,让美国人来帮忙,有什么不行的?所以,从阿富汗到伊拉克,再到利比亚、叙利亚,老百姓其实对美国人并不排斥。但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美国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后面的事情就搞不定了。民族纷争、教派冲突、极端组织滋生、民生凋敝,美国人根本没有能力、没有兴趣一揽子解决。民众只能失望愤怒,却也毫无办法。


再比如欧洲的移民问题。西方价值体系特别推崇人权,既然战乱国家民众无家可归、面临生死考验,那我当然要从人权保护的角度帮一把了。这个价值观是好的,非常令人感动。可实际上呢,接收难民最积极的德国很快都后悔了。为什么?一是难民人数太多,越接收越是对后来者的鼓励,一开始是走投无路的人当难民,后来都变成偷渡潮了;二是难民不容易管理,这些人到了发达社会,不仅不感恩,反而游手好闲、偷抢淫掠;三是成本高昂,这帮人你得管吃管喝管住、伺候着。本国民众这会儿缓过神来了,敢情请了一帮大爷到家供着呢?所以,无节制的难民政策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价值观的冲动,最后一定会让位于现实的考量。

说到底,驱动这个世界的不是理性和逻辑,而是欲望和冲动。

或许世界真的应该是理想中的“那样子”,但在真的变成“那样子”之前,我们最好先接纳丑陋的“这样子”,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理想要有,价值观要坚持,但务实态度同样不可或缺。

知乎上有个问题挺有意思,什么是典型的学生思维?

其实,只管价值冲动、不懂客观实际,这就是学生思维。



05


我把前几段拿给一位小兄弟看。对方发来几个鄙视的表情。

“少废话。我不管什么困难不困难,你们能干就待着,不能早他么滚蛋!我是纳税人,拿钱养你们这帮孙子,我只要结果。”

“要说现实复杂,也是政府无能,很多问题都是你政府造成的。这会儿在这装大尾巴狼?”

你看,“纳税人”意识和批评权,又是一种价值观,多么理直气壮、牢不可破啊。可这样简单粗暴行走世界,看起来痛快潇洒,最终真的会找到自由幸福之路吗?

| 往期精彩回顾:

同样是曝光个人信息,江歌案你们搞反转,“教科书式耍赖”事件怎么不吭声了?

三原色后续 | 我们真的要对儿童性侵举手投降了吗?

有关“di duan 人口”的文章被删,请在公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

这篇文章很通俗,终于把江歌-刘鑫事件中的法律、道德争议讲清楚了

留学生江歌之死:这张图告诉你想知道的一切

国家公务员考试,最终录取的都是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不建议年轻人把「公平」挂在嘴上?

一个草根腐败家族的兴亡样本

论一位嫖客的自我修养

父亲是厅级干部,但我只信三句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