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二胎之前,你不可不知的N个真相
不少家长怀着 “让孩子有个伴” 的朴素心愿,将生二胎提上了家庭日程。作为一个关心母亲处境的育儿博主,我发现在生不生二胎的决策过程中,对二胎将如何影响母亲的职业、婚姻乃至人生自由的考虑,普遍缺席。此外,除了 “孩子会有个伴儿” 这一显而易见的好处,关于增加一个孩子会怎样影响两个孩子成长环境的讨论,也是不够的。我身边的妈妈有的坚定要生,有的坚决不生,在非正式访谈了她们生与不生的理由以后,我将这些妈妈们的答案梳理成一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要生二胎?
这一部分的理由显而易见,也具有高度的共识,所以这里简要说。
1. 想让孩子这一生有个伴儿,将来如果遇到困难,可以互相支持。等自己老了,两个孩子也可以分担养老的责任。这种想法在感到孤单的独生子女一族中,尤为强烈。
这一诉求的普遍性,与在中国社会中,人所必需的社会支持只能依赖血缘关系的文化和制度现实,以及社会福利保障的缺乏,有很大关系。例如,天灾人祸、突发重病等意外风险的应对,照顾老人所需的劳动力等等,都只能依靠家庭成员的帮助。
2. 想要儿女双全。持有这种想法的人中,有的单纯只是希望有儿有女,也有很多是迫于家族甚至自我重男轻女的压力。在男权社会中,只有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因此对许多人而言,女儿作为一个人的分量是轻于儿子的。没有儿子对很多人来说,会是很大的遗憾。是的,这种心理依然很普遍,即便是在21世纪且男女平等成为国策超过半个世纪的今天。
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本来觉得一个孩子太少,以前不让生没办法,现在政策放开了,当然要生。或者是迫于长辈或丈夫的压力,只好迁就。还有的人,尤其是独生子女,是因为家有充足的老人帮忙带孩子,经济也宽裕,所以再生一个无妨。
作为一个非独生子女,我十分理解想让孩子有兄弟姐妹的父母们朴素的愿望。而且我也相信已经生了二胎的妈妈们,多数也绝不后悔当初的决定。毕竟孩子都是可爱而美好的,对大人来说,他们是珍贵的礼物。哪怕再苦再累再难,妈妈们往往都觉得很值得。
为什么不生二胎?
那么,为什么有些妈妈却坚决不生二胎呢?
因为在女性人生幸福、自由的方程式中,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这些因素包括:个人的职业前景、夫妻关系、婚内及社会地位、经济条件、有无闲暇时间、兴趣爱好、身体健康程度、家庭关系、对自我和孩子未来的人生规划及实现的可能等等。而多生一个孩子这样的大事,会全面改变这一系列决定自己和孩子人生质量的条件。
总的来说,决定不生二胎的妈妈认为,生二胎并不只是简单的牺牲三年生活和职业的问题。她们看到,鉴于当前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增加一个孩子,很可能对自我和孩子的人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而这些潜在的负面影响,大过 “让孩子有个伴儿” 的好处,是她们所无力承受的。如下是我所听到和想到的,二胎对妈妈和孩子的人生,有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婚姻/亲密关系
在过去三十年里,无数有关孩子如何影响婚姻的研究,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一旦孩子到来,夫妻关系往往就要遭殃。在对比了有孩子和无孩子的伴侣之后,研究者发现,有孩子者中面临伴侣关系质量下降的,是后者的两倍。更为糟糕的是,婚姻满意度的下降,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总体幸福度,因为生活满意度的最大影响因素就是亲密关系满意度。
并且,养育孩子对婚姻和人生造成的沉重代价,主要落在母亲身上。即便父母双方均在外工作,即便他们认为彼此在分担育儿和家务琐事,多数父母在育儿中还是滑回了传统的性别分工。女性往往成为育儿的值班人,成为那个晚上起来给孩子盖被子或是被学校和医生致电的人。
研究还发现,不论男女双方婚前各自做多少家务,哪怕是平均分担,一旦进入婚姻尤其是有了孩子,男性所干的家务与婚前相比并不会增加,而女性在家务和育儿上的投入却直线上升。我想这一幕对中国妈妈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我所采访的妈妈们,无一不有上文所述的相同遭遇。她们中即便是婚前从来不插手家务的,在当了妈妈以后,也成了那个忙于研究育儿知识、操心和负责孩子吃喝拉撒病睡的人。而她们的丈夫,则大多成了甩手掌柜。
与这一趋势相伴随,母亲更可能减少在职场的工作,而父亲则倾向于增加在职场的工作,这导致双方又回到 “男主外、女主内” 的传统分工。而这对女性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社会孤立、与朋友的联系减少,以及自我世界的萎缩。这些都对女性的社会支持系统有着根本且长久的影响。
其直接后果就是离婚率的居高不下和女性生育意愿的减弱。统计显示,生育一个孩子将使一对夫妻离婚的概率,增加37%。生育越多孩子,离婚的概率越大。在美国,将近一半的婚姻以离婚告终,将近一半的孩子会经历父母分离,约43%的孩子在生父缺席的情况下长大。此外,全国性的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在40到44岁的美国女性中,有15%从来没有生过孩子。
研究还表明,更多数量的孩子,会使育儿对伴侣关系尤其是母亲的负面影响翻倍。有多个孩子的母亲,比只有一个孩子的母亲,更不幸福。
回到中国的语境,女性在婚内的地位,往往随着孩子数量的增长而降低。这一规律,对收入很高的职业女性,也不例外。道理其实显而易见,有越多的孩子,女性对婚姻的投入、依赖和与婚姻的捆绑,就越加剧。而当女性被婚姻套牢时,又如何指望在男权社会中享受诸多特权的丈夫,依然尊重和在意自己呢?
然而,如果婚姻出现危机,又有几个女性有充足的经济能力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即便有能力,法庭也不太可能把两个孩子的抚养权全都判给母亲。毋庸置疑,带着两个孩子,会让中国妈妈在婚姻的去留问题上变得更为被动。
而如果离婚或者婚姻糟糕但又不离婚,又将对两个孩子的成长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虽说家庭完整对孩子的成长没有本质性意义,但恶劣的社会环境,常让中国的单亲母亲和孩子生活得非常艰难。
这一问题在男性出轨非常普遍的中国社会背景下,让女性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关于此问题的分析,请参见旧文:说说中国女性对丈夫出轨的焦虑。
简言之,生育二胎,很可能让独立女性都失去离婚的资本。即便离婚根本不是许多女性愿意考虑的选项,二胎也会直接影响女性在婚内的地位,以及整体的婚姻和生活质量。
职业前景和经济独立
生育孩子将对母亲的事业和收入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点显然易见。以美国为例,无数的调查数据表明,有孩子的女性在升职前景和工资水平上,远低于没有孩子的女性。在30岁以前,美国女性的薪资水平几乎与男性持平,而一旦过了30岁,当大量女性开始生育,性别收入差便急剧拉大。这种由母职造成的职场代价,被称为 “母职惩罚”(延伸阅读旧文当妈半年:平衡读博与母职,女超人是出路吗?)。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职业前景越好的女性,生育的机会成本也越高。
而在中国,因为缺乏对性别平等的制度性保护措施,职场性别歧视公然大行其道。所以中国妈妈们面临的母职惩罚,更为严峻。二胎时代的到来,又使这种歧视大大加剧。已有不少数据和案例表明这一趋势的存在。
加之在职业发展黄金期养育两个孩子所需的时间成本,不难想象,二胎妈妈的升职加薪空间将进一步缩小。而生养二胎对女性职业前景和经济独立造成的代价,又难免进一步加剧她们对男性的经济依赖、降低她们在婚姻和家庭内的地位。
家庭关系
在社会育儿设施(如托儿所)缺失的情况下,中国人养育孩子基本只能在家庭内部做出安排。“奶奶加妈妈” 或 “外婆加妈妈” 的隔代照料安排,意味着中国家庭不得不三代长期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众所周知,这将给本就充满挑战的婚姻经营,增加更多复杂的难题。而如果生育二胎,则意味着三代共同生活时长的翻倍拉长,总共要至少六七年的时间。并且因为要照顾两个孩子,有些家庭不得不让奶奶和外婆一起来帮忙,三代、三个家庭生活在一起,可能产生的家庭矛盾可想而知。
而且,孩子的人生重要,老人的人生就不重要了么?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这个工作可比上班累多了。我们年轻力壮尚且勉强坚持,老人的疲惫可想而知。(拓展阅读:生完孩子你妈带?中老年女性自己的生活去哪了)
身体健康
母职也让女性的身体健康承受巨大的代价,尤其是在中国妈妈普遍进行丧偶式育儿的情况下。丧偶式育儿指的是父亲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严重缺席,使得育儿沉重的体力和精神压力,全在妈妈的身上。于是,普遍而严重的精神焦虑、时间贫困、睡眠缺乏,以及社交和自我生活的萎缩,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妈妈们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女性患抑郁症和睡眠紊乱的概率,是男性的两倍。
“密集母职” 和 “优生学” 的流行,也让育儿日趋精细化,并对大人的陪伴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许多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日渐消瘦,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丈夫婚后发福的身材。这一反差,正是养育孩子对母亲健康影响的明证。7参见旧文:中国妈妈们的终极爆发:你不焦虑你来啊!
此外,众所周知,怀孕生产和哺乳的过程(如夜间喂奶)很可能给女性的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除了普遍存在的剖腹产伤口、妊娠纹、产道撕裂伤等问题,还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如腹直肌分裂等。两次生育就是两次伤害,这些女性默默独自承担的身体代价,在二胎问题的讨论中,却是不可见的。
兴趣爱好和自由空间
“完全没了自己的时间”,是许多妈妈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最深切的体会。其直接后果就是,女性不得不搁置自己的兴趣爱好、减少与朋友的联系、牺牲自己职业和个人兴趣发展的诉求。而这一切,又必将影响女性的自我价值感、社会支持体系、情感和精神的独立,从而影响其在亲密关系和社会中的地位与自信心。
许多人无法理解自由意味着什么,其实它是个人幸福快乐的前提。自由是一种人生受到最低限度压抑的状态,例如你不必因为生存而不得不无限度讨好你的雇主或同事,也不需要为了经济或其他原因而委曲求全在不如意的婚姻里。简言之,自由意味着一个人过上自己理想生活的筹码,不在别人手里。它还意味着,你的人生不只有一种选择,没有什么是你不得不忍受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元的价值来源是人感到自由和幸福的必要条件。因为单一的价值来源会让一个人更脆弱,尤其是当这唯一的人生寄托遭遇不幸和意外时,他/她很容易失去一切,难以重建生活。
对中国女性,尤其是母亲而言,这个单一的价值来源往往是家庭(婚姻、丈夫和孩子)。毋庸置疑,二胎会加剧家庭这一价值来源在女性价值体系中的比重,并影响她们发展和巩固其他价值链条的机会。
经济状况
经济原因,是那些选择不生二胎的妈妈及其家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为中国城市高昂的生活(尤其是房价)和教育成本,很多家庭无力承受生育二胎将加剧的经济压力(如不得不换大些的房子),尤其是无力为孩子提供更好教育条件的后果。学区房、补习班、幼儿园,哪一笔开销对普通中产来说,都不是小数目。
此外,许多中产家庭都怀揣让孩子出国读书、移民的梦想。就在几周前,《金融时报》的一个大规模调查显示,超过85%的中国人想移民到发达国家。所以,如果一个家庭有送孩子出国读书的计划,能否承担两个孩子的费用,也应成为是否生育二胎的一个考虑。
多一个孩子多一份忧心
不得不承认,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美丽新世界。雾霾、食品不安全、各种频发而无处问责的意外事故,以及普遍存在的暴力问题(如儿童性侵害),让人时刻要为孩子悬着心。
很多中国人羡慕欧美家庭生养好几个孩子,但鉴于不同的社会支持和文化制度环境,在中国养一个孩子的难度和在欧美,完全不在一个量级。最起码的,我们甚至没有能力让孩子呼吸上新鲜空气,也很难使他们免受庸医和反人性的教育体系的伤害。参见旧文:外国妈妈是超人,中国妈妈弱爆了?
我所采访的有些妈妈,她们决定不生二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想让孩子,到世上来吸雾霾。
孕产妇死亡和孩子残疾的风险
让我们直面这个现实吧:生孩子是一件有可能死人的事。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孕产妇死亡率都不是零。据纽约时报中文网的一篇文章报道,2015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為20.1/10万,而仅2016年上半年,孕产妇死亡率就已达18.3/10万,孕产妇死亡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6%。
我们很难有自信说,那个遭遇不幸的人,不会是我们自己。2016年,在美国纽约市,与我预产期差不多同一时间的一位朋友,在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因为胎盘粘连造成大出血,不幸死亡。因为与这个家庭很熟悉,她的死亡对我造成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她留在世上的3岁孩子和那个刚出生就没了妈妈的新生儿,让人十分怜惜。
她本来也是怀着让大孩子有个伴儿的朴素心愿,最后却付出了让两个孩子失去母亲的惨痛代价。虽说这种可能性很低,但孕产妇死亡,却真的可能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
另外,你是否考虑过这种可能: 第二个孩子不幸是残疾或者患有重病? 虽说孕期筛查技术日新月异,依然有许多残疾和基因变异,是在孕期筛查不出来的。空气、水等环境污染以及食品不安全等因素,也可能会增加各种疾病和残疾新生儿的概率。以自闭症为例,世界范围内,每100个人中就大约有1个人患有自闭症或呈现自闭症谱系障碍;在美国,这个比例是1/68。
如果万一发生这种不幸,又将对整个家庭、夫妻关系和第一个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而这种可能性比孕产妇死亡,可是大多了。我同样有一个朋友,在经历千辛万难生下二胎后,发现孩子患有自闭症。这里并非是要危言耸听,而是生育孩子这样重大的决定,确实需要考虑到所有 “万一” 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在缺乏社会支持和男性缺席育儿的情况下,母职对中国妈妈们来说,是珍贵的人生体验,却也意味着沉重的代价。而生育二胎,又将使这种代价和人生成本翻倍。这是让一些妈妈选择不生二胎的主要原因。当然也要看到,能够对催生的压力说 “不” 也是一种幸运,很多弱势处境的妈妈,对生与不生,可能根本没有话语权。
那么,独生子女的弊端如何解决?
好吧,即便生二胎可能造成这么多负面后果,要是不生,真的就让一个孩子孤伶伶吗?将来我们老了,让他/她一个人怎么照顾4个老人呢?我非常理解在既定的时代背景下,独生子女深重的孤独感,也理解他们恐惧自己目前面临的养老压力,有一天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然而,不生族的妈妈们认为: 时代在变化,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活局面,再过几十年,很可能会大不一样。
首先,孩子的孤单和社会支持问题
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支持严重依赖血缘关系的局面,已经在发生改变。很多人和自己的家人无话可谈,却可以和朋友畅所欲言(统计数字也表明,人们更愿意和朋友谈心,而不是家人)。尤其是网络的普及,打破了地缘的界限,让超越工作、家庭人际束缚的人们,反而更可能拥有纯粹的友谊。所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鼓励他/她多交朋友,就不必发愁孩子将来没有人陪。
即便你还是认为血缘关系更为可靠,为什么作为孩子父母的自己,不可以做孩子的朋友,却认为兄弟姐妹不可替代呢?
让我们再来正视一个趋势:今天,人们的寿命在大大增长。2015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为76岁。也就是说,假如30岁生了孩子,你也可以至少陪伴他/她46年。
而且,阅读、追求自己的兴趣、投身有意义的事业等,都可以成为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引导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成为内心充实的个体,才是确保他们不会孤单的最好方式。
当我们想象着有兄弟姐妹的种种好处,例如他们亲密无间、彼此支持时,有没有想到过另一种可能?他们未必如我们所愿,而有可能成为争夺利益、互相冷漠的路人。而如果一个孩子有残疾或患有重病,或是将来经济窘困、爱惹麻烦,则很可能成为另一个的拖累。
此外,机构养老正在成为新的趋势。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你我将来都要依靠机构或上门护理人员的专业照料,而不大可能指望全职工作的儿女在家照料自己。也不要继续把养老机构想象成悲惨的代名词。时代在日新月异,几十年之后的社会发展,将超乎我们的想象。更何况,如果有足够的物质积累,则完全不必担心买不到好的养老服务。
除了机构养老,互助养老也正在成为新的时尚。几个要好的朋友或亲戚,可以约定在人生最后几年,搬到一起或同一个小区居住,方便互相照料。其实我本人已经和朋友约定这么做了,毕竟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我自己也渴望自由。我相信没有人想成为孩子的拖累。
保险业的飞速发展,也会让医疗、养老、人生大事等所需的花销,越来越依靠各种保险。所以,如果你担心孩子将来遇到困难,没有人相助,不妨给孩子多买些保险,并为自己储蓄养老金。
再次,万一发生的失独问题
让我们再一次面对现实:把人生寄托在孩子身上的人生模式,对自己和孩子都十分有害,也正在快速过时。为了自我和孩子的人生,我们都必须找到在家庭和孩子之外的价值和意义来源,也必须拥抱多元家庭模式。
多元家庭意味着,一个家庭并不一定是由一对父母和孩子组成。没有孩子的家庭、离异的家庭、终身不婚者的家庭、同性伴侣家庭,都可以幸福快乐,而不必然是悲惨或 “变态” 的。
如果把眼界放宽,拥抱多元的世界和人生,失独便不会是一个不能承受的问题。更何况,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不要孩子,少子化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趋势。在美国40-44岁的女性中,有15%从来没有生过孩子,而这一比例,在西欧和北欧还要更高 (英国是20%,挪威、爱尔兰和芬兰也都接近20%)。
生还是不生,是个人的自由
生可以有N个理由,不生也可以有N个理由。每个家庭和妈妈的决定,都是综合其家庭、自身条件和价值取向的结果。例如,丈夫对育儿的参与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育儿劳动力情况等等。每一种选择都有其道理,也都有其利弊,旁人无权去评判。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帮助妈妈们做知情选择,并希望每个妈妈都清楚: 生育的代价主要会是她来承担,而且法律规定生育权(包括生与不生的权利)在她自己。
因此,在做生育这样的重大决定之时,一定要把自己的需求和人生放在前面。
参考资料:
1. Decades of Studies Show What Happens to Marriages After Having Kids,http://fortune.com/2016/05/09/mothers-marriage-parenthood/
2. Why Is The Birth of a Second Child So Hard On Marriages?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samantha-rodman-phd/why-is-the-birth-of-a-second-child-so-hard-on-marriages_b_7813074.html
3.《中国孕产妇死亡率飙升?数字背后疑问多》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61008/china-maternal-mortality-two-child/zh-hant/
4. Increasing childlessness in Europe: time trends and country differences
5.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笨妈为 微信公号 “女权之声” 供的稿,已获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