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简报 | 白照杰:于无声处听惊雷——道教研究基础素质之我见

ZJUIAS 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 2022-06-10

512日下午,高研院学术报告会第212讲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钟楼报告厅举行。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白照杰作报告,题为“于无声处听惊雷——道教研究基础素质之我见”。报告会由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孙英刚主持。

 

白照杰首先梳理了道教研究的来龙去脉。他指出,道教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海外汉学”的出身,对中国道教最早进行系统学术研究的是西方人,国内的道教研究则起源较晚,其间也曾出现时代中断。现代的道教学研究主要有社会学(及人类学)和人文学科两种路径,白照杰的报告主要探讨作为人文学科的道教研究及其所应坚持的基础方法。
 
关于道教研究的学科价值,不少学者认为道教是中国“文化基因库”重要的一部分。但白照杰指出,中国文化基因库里不是所有文化都是等价的,要判断一个文化是否重要,还是得从更具体的层面给予论证。对中国文化和历史而言,道教传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道教保存了丰富的中国知识和文化;另一方面,道教作为独立的文化体,又渗透进整个中国历史和社会。今人在论述历史问题或现实问题时,如果忽视道教,必然会造成很多误解。
 
随后白照杰阐述了作为人文学科的道教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他指出,人文学科的研究基于文献材料,而道教的人文学科研究有一个根本难点——材料的不确定性无处不在:核心经书的时间无法确定,导致研究难以进行;而即使是成书年代确定的文本,也因流传过程中的频繁改写而导致不确定性极度增加;此外,后人的经书传抄和文献整理过程中的贻误,以及道教知识传播本身具有的秘传与师承派系特色,也会使一部原本相同的文献最终呈现出非常不同的面貌。
 
面对这些问题,不论是仅寄希望于可遇而不可求的新材料发现,还是刻意追求理论引入,都无法破除现有主体材料不确定性强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有关材料的基础问题不解决,在此之上建立的高层建筑也便很难坚实可靠。白照杰指出,现阶段的破局途径,还是要回到最淳朴的文献学、史料学等基础方法,正视不确定性,解决不确定性,对造成不确定性的原因等问题进行解释,而后将结论反馈到更大的文化和历史框架中。
 
基于此,白照杰以唐代大历年间瞿童升仙故事的不同版本间在天文历算方面的矛盾之处,王审知“甘棠港奇迹”中的神灵身份疑云,以及唐代“上清派”法脉轴承人物田尊师事迹的混淆问题为例,阐述如何运用道教研究的基础方法瓦解习以为常、看似毫无疑问的常识,以及如何在纠正材料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对道教史、道教思想(哲学)史、政教关系史等整体框架进行调整甚至重构。他指出,作为人文学科的道教研究需要具备多种基础素质,但根本上需要具备区分信仰真实与现实的心智,同时还要通过专门学习而获得文献学的方法、历史学观念、思想史(或哲学史)思维;此外,还需要通过苦功夫下培养出的“灵光一现”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对此,白照杰提出由文献、而历史、而思想、而哲学的研究路径。
 
最后,白照杰总结道,依据以上路径完成的道教研究对其他人文学科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处理材料的方法论层面,对其他学科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几乎没有其他学科所面对的材料比道教材料更具不确定性;在结论层面,此路径下的道教研究通过客观的态度和方式,揭露被隐藏和忽视的真相,最终将与其他学科一同搭建完整的世界景观。
 

报告会交流环节,许明杰、李沛容、李井奎、陈进国等学者,就韦伯《儒教与道教》,道教与佛、儒的关系,非真实材料的使用,道、佛、儒教的兴衰,从个案到整体认识的推导等话题,与主讲人进行了交流探讨。



文字:夏春璐

摄影:陈彧婷

编辑:陈彧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