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短短柳江街,青天也是刽子手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1-02-09

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是非,中国传统的说法是“盖棺定论”,人一旦入土为安,老百姓的名声只有口口相传,有“功名”的朋友,或有人专门写墓志铭,或“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甚或由朝廷赠谥号,所谓“增谥美显,荣于身后”,如晚清四大名臣曾左李胡,如果按照朝廷赠与的谥号来排,曾国藩谥文正最高,李鸿章和胡林翼谥文忠次之,左宗棠谥文襄又要再次一级。但民间的排名,左宗棠仅次于曾国藩。对李鸿章其人之评价,后世颇多争议。远的不说,就笔者自识字以来的短短几十年,从电影《甲午风云》里的投降派,到中小学教材里的旧官僚、刽子手,再到近年来树立的新形象:爱国者、裱糊匠,正如李鸿章绝命诗里写的:“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是非功过,又有谁人评说呢?位高权重如李鸿章者尚且如此,历史中有些小人物的身前身后名,就更不好说了,今天来讲一个人,他和李鸿章是同科进士,后来也共事过,事情从南市文庙路隔壁的柳江街说起。


柳江街


柳江街位于文庙东侧,南起文庙路北到梦花街,总长127米。留心这条路,源于前几年曾写过梦花街,梦花街东侧到头即是柳江街。当时对这条小马路不曾留心。前几天又路过此地,不禁有一点好奇:“柳江”是珠江的支流,位于贵州和广西,在上海老城厢里,怎么会有这么一条“柳江”路呢?有什么出典呢?一查资料,原来在1964年之前,这里不叫柳江街,而叫“刘公祠弄”,柳江只是“刘公”的谐音。刘公祠三个字,在那个年代显然属于封资修,改名是毫无问题的。不过“刘公”是谁?为什么在这里曾有座刘公祠?刘公祠在柳江街上还有没有遗迹可寻?那就有意思的。


柳江街

原名刘公祠弄

图片翻拍自《老上海百业指南》


先说刘公,这位“刘公”的名字现在看起来有点怪,叫刘郇膏,郇字和膏字现在都很少用于人名。刘公河南陈州太康县人(今属周口市),哪一年出生已无从考证,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长期在江苏任知县。知县是“七品芝麻官”,清代华亭、上海等县的长官,举人、监生出身的不在少数,刘郇膏以进士出身而不过掌管一个县,估计因为没有后台。咸丰元年(1851年)刘郇膏任娄县(旧县名,今松江和金山的一部分,新浜、枫泾一带)知县,不久太平军和清军在川沙、南汇、嘉定、宝山、青浦等地激战,江苏巡抚吉尔杭阿要求刘郇膏出人出兵。在浦东,他打输了,但他克复嘉定立了功。清军和太平军在上海周边长期战斗,刘郇膏咸丰八年(1858年)到十一年(1861)年间任上海知县,后任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在上海,他把上海城厢内外分成二十余个铺,基本奠定了以后上海县行政区域的大框架。此外,他还做了几件事,其一是厘定赋则,规定百姓交税直接交给官府,免去了地痞流氓敲诈勒索的苦痛。二是对慈善事业进行规范,由同仁辅元堂统一管理。这两件事没有争议,但他和太平军战斗的事迹,后来的历史写法就不一样了。1997年出版的《南市区志》有刘郇膏的传,最后写了这么一句:“刘参与镇压太平军之战,是为其过”。



但在当时上海老百姓的眼里,刘郇膏这一段“历史问题”非但不是问题,而且是解民倒悬的正义行为。太平天国失败后,刘郇膏加入李鸿章的团队,还是在上海工作,曾经负责疏浚吴淞江,也是很积功德的事情。1867年刘郇膏丁母忧回籍,不久亡故。他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病故,二是自缢。这样一名大清帝国的“基层干部”,上海的百姓没有忘记他,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人们还是想念他。晚清大学者俞越为他写了神道碑,静安寺里供奉了他的牌位,还在县城西门的地方为他建了祠堂。入祀当天,上海县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迎神赛会,人们尊称他为“刘青天”,有一位名叫麦克法兰(W.Macfarlane)的英国记者记录了当时的盛况,他把“青天”翻译成“和平之神”,为了表达敬意,人们采用了现在看来有些残酷的“扎臂香”的传统仪式。


扎臂香

图片来自网络


所谓“扎臂香”,也叫“扎肉提香”,是江南一带民俗中多少带有恐怖色彩的行为,即在右侧的小臂上穿挂铜钩,铜钩上再悬挂丝线,吊起香炉等法器,以显示祈祷者的勇气和决心。能享受乡民“扎臂香”的待遇,刘郇膏的官声由此可见一斑。因为有刘公祠,所以有了刘公祠弄,也就是现在的柳江街,名字是1964年改的。


柳江街上的蓬莱路第二小学分部

原灵恩小学


柳江街上的文庙路幼儿园

原至诚小学


“禁止停……”


如今的柳江街,是一条普通的南市小街,前几年街景还比较破,近两年经过修缮,干净整洁得多了。小街的南部是两所学校,名字虽然改了很多次,但从解放前一直延续至今,都和教育有关。北部原来灵恩小学的操场建了民居,靠近梦花街尽头的老房子还在。至于“刘公祠”究竟在哪里?已经无法找到确切的地点。一些文献资料显示,刘公祠靠近“铎庵”,也就是现在文庙路上的文庙路小学,而且民国时代,相当数量的宗教民俗设施曾改建为学校,如现在的文庙,就曾改为民众教育馆、国民学校和市立图书馆。由此推测刘公祠旧址可能就是蓬莱路二小分部或文庙路幼儿园的所在地。当然这只是推测而已。


刘郇膏办的慈善设施

民国时代仍在运营


“刘公”的政绩中,建立同仁辅元堂的权威地位以完善上海的慈善事业是其中之一。同仁辅元堂本部在药局弄的药王庙,文庙路柳江街以南有一条半径园路,通蓬莱路,两侧分别是蓬莱路二小和民居。民国时代这里是南市宪兵队和西成小学,以及同仁辅元堂的报尸处、上海市总工会、上海慈善团养济院等。当然这些设施也和“刘公祠弄”的名字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毕竟,“刘公祠”的名字本身是封资修,何况他还残酷镇压过太平军和小刀会,在那个年代,刘郇膏和他同一年考中进士的老朋友、老上级李鸿章一样,是列在“刽子手”的行列里的。


最近我还写了

小胖子

黄梅天,晒晒更健康

网红神曲BGMの丝纶阁下口是心非

情迷意大利之夏

昨夜,我一口气逛了十一家书店

上海被遮蔽的老店招知多少?

魔都街头字汇

请勿在江西南路随地小便,谢谢配合

九十年代的卢湾区,那时你在哪里?

走进九江路圣三一堂

如果这些东西你都用过……

百图追忆当年的老徐汇区


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老周望野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