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届通才”朱瘦竹先生的多面人生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2-05-05

前两天写了一篇“斜杠家族”严氏父子和百年《小朋友》杂志,写到民国时代严氏父子(严工上、严个凡、严折西)的艺术人生,我用了个词叫“斜杠”。意即不同行业元素融合渗透,开创出新局面。木心有首诗写“从前慢”,让人误会传统时代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其实大谬不然。民国时代多才多艺之人众多,严氏父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写这篇文章我想起另一位朱瘦竹先生,他在自己75岁的人生历程中经历了小报文人、京剧评论、英文老师、弹子(桌球)高手、故事大王、评弹演员的角色变化,一生都在跨界,一生都在划属于自己的“斜杠”,而且“做啥像啥”,样样皆能。文章是前两年写的,修改一下和新读者分享。


朱瘦竹

(1897-1972)


朱瘦竹先生籍贯江西金溪,老家和京剧、评弹没有什么关系。但他出生在“海纳百川”的上海滩,自小耳濡目染,早已“融入这座城市”。朱瘦竹的父亲供职于海关,所以朱先生从小就读于南洋中学及基督教青年会日校(实验中学),喝的是洋墨水。朱瘦竹英文造诣颇佳,做过英语老师,翻译过英文原著,还曾撰写英语语法书籍。在学校里他迷上打弹子(即桌球),十六岁获得学校锦标赛冠军,当年在公共租界各大弹子房名气“刮朗朗”。


朱瘦竹先生在书房
(摄于五十年代)


既是上海人,家里如何不听书、不听戏?朱瘦竹不溜冰、不摄影、不看电影,跑马、跑狗、跳舞、抽烟……这些十里洋场场面人物的爱好,他一律不参与,一心一意就喜欢听书听戏。听得多了,就开始写稿,一开始是投稿,后来干脆和朋友合办了一份小报:《罗宾汉报》,专写京剧题材,什么伶界趣闻、菊坛轶事,无所不包。先是三天出一期,后发展到日报。当年的朱瘦竹年少气盛,经常和别人打笔墨官司,自谓“把当时的小报界闹得乌烟瘴气、不得开交”,但也正因为能写、敢写,《罗宾汉报》后来居上,和《晶报》、《福尔摩斯》、《金刚钻》等并称为小报界的“四大金刚”,而在戏剧方面,《罗宾汉报》执其牛耳,不作第二人想。从民国十五年(1926年)创办,一直到1949年停刊,一共办了23年。


罗宾汉报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朱瘦竹随朋友到电台解闷,接触到播音行当。试着播了几次,一炮打响,原来摇笔杆子的文人,干脆下海吃起开口饭,在电台讲起故事来。一部分内容和《罗宾汉报》相似,也是评点京剧。另一部分则是“鬼故事”,专讲《聊斋》。朱瘦竹腹笥极丰,再加口才出众,一时成为沪上讲故事的名家,并在1947年参与发起上海故事研究会。讲故事之外,他又说起了评话,后来干脆加入江南评弹团,成了一位专业的评弹演员,直到1960年退休。


朱瘦竹与夫人


朱瘦竹家住苏州河南岸厦门路的尊德里,文革中受到冲击,家藏所有的书籍、手稿、照片全部拿到弄堂口堆成一堆,付之一炬。朱瘦竹这位民国时代的“跨界媒体人”,于1972年含恨离世。


《修竹庐剧话》

朱瘦竹著


朱瘦竹旧居尊德里今貌

朱瘦竹先生的公子朱维德也是位评弹老演员,拜凌文君为师,和夫人周亚君搭档说《描金凤》。前两年朱维德与人合作,将朱瘦竹民国时代的旧作《修竹庐剧话》抄写整理出版,是对朱瘦竹先生的纪念,也为研究民国时代的京剧留下一份宝贵的资料。


朱维德、周亚君


朱瘦竹先生名字中有个“瘦”,写的书也叫“修竹庐剧话”,修竹就是瘦竹的意思。但其本人却是位体格健壮、心宽体胖的先生。其原籍江西,却操一口吴侬软语,落款有时也写“吴门朱瘦竹”,这大概也是他跨界人生的一部分吧。如今不管是作家、老师、演员、记者……都已是一门专门职业,能跨界者不多,即使偶尔跨一步,恐怕也要被人说是“不务正业”。在各个行当都能做出成就,就更是难上加难。朱瘦竹这样的“三界通才”,更是难以寻觅了。


最近我还写了

杨绛曾是女篮队员,市三女中老校长是队友兼同乡

“斜杠家族”严氏父子和百年《小朋友》杂志

Make Food,Not War!1985,上海 图片来自@老壶嚼早

台上沪剧明星,台下足球健将

在人民广场踢足球的“弄堂模子”

八仙桥青年会大楼:不应被遗忘的体育历史

图九已拆

空荡荡的寿宁路,当年红地毯铺满小龙虾

上海诡异路名之“松下路”


关注“老周望野眼”

扫描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