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人民广场踢足球的“弄堂模子”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2-05-05

什么?如今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大道、原来的人民广场,曾经是上海业余足球的圣地?没错。而且当年在人民广场踢球的,并不是专业队。他们中有工人、有店员,也有学生,都是业余爱好者,用上海话说,属于“弄堂模子”。但就在这些“弄堂模子”中,孕育了上海雄厚的足球基础。从草莽英雄中走出众多足坛英豪。抚今追昔,是颇为令人感慨的。


当年的人民广场

市民踢球的圣地


上海人历来爱足球,业余足球赛从来都是轰轰烈烈。

 

上海是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城市,民国时代就打下工人足球的基础。解放初期上海曾有8支甲级球队,其中铁路(三星)队、龙头队(国棉十七厂)、中航队(民航)都是来自行业系统的球队。

 

1951年陈毅市长在虹口体育场

为全国青年足球锦标赛开球


上海解放后几乎所有的工厂都有足球队,尤其像大隆机器厂、国棉十二厂、十七厂、中国纺织机械厂、江南造船厂……等大型企业。1951年10月,上海市总工会在14个产业工会以及少数其他工会的运动员中选拔出两支球队:上海工人红队和黄队,同年上海工人队成立。1956年第一届全国足球锦标赛在青岛举行,上海工人队一举夺得冠军。


在沪南体育场进行的职工比赛

杨浦区队对普陀区队

看台人山人海


上海工人队在1960年到1965年期间参加了全国足球甲级联赛,1963年获得最好成绩第六名。1965年上海工人队移交上海市体委领导管理,部分队员编制转到体委成了专业运动员,另一部分队员回到工厂,依然做工,只是还有一个身份:工人球星。


范志毅的父亲范九林(右)

曾是国棉十七厂工人球星


职工足球开展得如此热烈,自然诞生了一些业余球星,其中不乏在各行各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名人,也在业余赛场小试身手。踢球工作两方面都有很高成就的,非中国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原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外科主任钱允庆教授莫属。1963年上海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断手再植手术,钱允庆是创始人之一。钱允庆热爱足球,解放前上中学时就已是上海滩很有名气的球星。1951年10月新中国第一支上海足球队名单中,有钱允庆的名字。1952年和1953年他曾担任华东地区足球联队的队长,1956年随上海队出访柬埔寨。后来他长期活跃在业余赛场,进入九十年代后依然是宝刀不老,在元老足球赛场上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八十年代的钱允庆(右)

和球友李国强

图片由李秋华先生提供


知识分子爱踢球,演员也不遑多让。苏州评弹两位开宗立派的大师级艺术家薛筱卿、蒋月泉年轻时都曾在光裕足球队效力。光裕队由评弹艺人蒋如亭于1935年创建,队名来自评弹艺人的组织光裕社,“光裕”二字是“光前裕后”之意。有一次沪剧界和评弹界进行友谊赛,光裕队由杨振言、蒋月泉、邢瑞庭为前锋,后卫是薛筱卿和他的徒弟陈文卿,门将是说《西厢记》的杨振雄。杨振言在一次采访中回忆那场比赛:“筱卿先生身上穿着球衣,结实的身材,圆兜兜紫膛色的面孔,站立在阳光下球门前,真似一头勇猛无比的雄狮。当对方进攻时,他往来奔跑,抢救截球,奋不顾身,后卫固若金汤,为球队的得胜立下了汗马功劳。有谁想到在书坛上文质彬彬演唱《珍珠塔》的说书先生,竟是绿茵场上健步如飞的一员足球运动健将。”


身穿“光裕”球衣的蒋月泉


五十年代上海市文艺工会滑稽话剧分会举办足球联赛,规模达到21支球队。其中上海滑稽戏一代名家袁一灵先生是滑稽界的球星。袁一灵原名袁国良,他的“上海说唱”《金铃塔》堪称经典,他擅长扮演社会底层小人物,演得活龙活现。别看袁一灵身材矮小,头球技术相当不错。他五十年代在滑稽演员中组织了一支球队,队员还有童双春、吴双艺等。


袁一灵顶球有模有样


“老娘舅”李九松也是业余足球爱好者,据说擅长头球。据李九松的搭档王汝刚回忆,七十年代李九松在虹口区糖业烟酒公司工作,组建了一支职工足球队,简称“红糖”队,四处打比赛。


球迷“老娘舅”李九松


李九松踢球估计水平是一般的,但他对足球的认识却不凡。他的艺术搭档王汝刚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有一次,有关领导下基层作调查研究,要我和九松去参加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征询企业办足球队的得失。李九松直言不讳:”得不偿失,手忙脚乱” 。领导听得有趣,要他详细谈谈。九松说:” 我认为,企业可以办球队,但要看自身条件。现在这个企业虽然牌子蛮响,但是做小生意的,卖卖五香豆、梨膏糖,营业员五元、拾元手里收得忙煞,被球员脚花一乱,全部泡汤,岂不是手忙脚乱。” 


九十年代的豫园足球队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1954年上海有基层足球队2207支,队员近2万人。仅仅一年以后,球队数字达到3180支,球员超过2万人,其中60%是工人队。仅公交汽车一场一家企业,就成立了31支足球队。


1981年汪道涵市长

为第一届陈毅杯开球


1949年以来上海群众性足球赛事层出不穷,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非“陈毅杯”莫属,有人把它称为“上海职工的世界杯”。八十年代上海业余足球迎来又一次高峰,1981年“陈毅杯”足球赛应运而生。以新中国第一位上海市长陈毅元帅的名字命名,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首届“陈毅杯”于1981年11月25日在虹口体育场开幕,时任上海市长汪道涵为比赛开球。参加“陈毅杯”的球队最多时达到两千多支,八十年代末参赛球队相对减少,但也保持着数百支球队的规模。根据业余足球的规律,分成7人制和11人制,7人制根据水平不同又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从1989年起,每届“陈毅杯”优胜队都会与南京、大连、青岛、重庆、广州等球队开展职工足球互访赛。


徐房队和陈毅杯奖杯


进入九十年代,上海面临产业大调整,很多企业转型改制,部分企业效益滑坡,养球队自然很困难。“陈毅杯”在1995年到2010年期间曾中断了十五年。2011年,在第11届上海市运动会男足比赛的基础上,“陈毅杯”恢复举办,徐房集团队时隔19年再夺冠军,写下了一段上海足坛的佳话。2018年,赛事正式定名为上海市足球协会“陈毅杯”赛。


业余赛场银发飞扬


如今,上海的业余足球赛依然热火朝天。入夜,忙碌了一天的公司白领脱下西装领带,换上球衣球鞋,大桥下、高架旁,建起了一片又一片业余足球场地。“派司”(pass)“高尔”(goal)这些流传了一百多年的足球术语,已经浸透在上海人的语言中,至今仍在业余足球的赛场响彻。每到周末,想订一片业余足球场地非常困难,绝大多数来这里踢球的人知道,自己不可能成为职业球员,甚至有人发明了“养生球”这样谐谑的说法。


对他们来说,在球场上奔跑带来的愉悦,已经足够了。


当年人民广场上

也是他们吗?


最近我还写了

八仙桥青年会大楼:不应被遗忘的体育历史

图九已拆

空荡荡的寿宁路,当年红地毯铺满小龙虾

上海诡异路名之“松下路”

夜行宁海东路盛泽路偶见

守护上海最后的报刊门市部

1998年的上海女足,马良行、孙雯,第一次进球的浦玮……

1999年的水庆霞

再见!和吉安路的麪馆见最后一面

写给冬奥小白的观赛tips


关注“老周望野眼”

扫描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