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守护上海最后的报刊门市部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2-05-05

近年来纸媒式微,原来在沪上各个街角遍布的书报亭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不再是都市独有的风景。报刊杂志由邮局发行,原来几乎每个邮局都有自己的报刊门市部,但渐渐地,这些具有官方身份的报刊门市部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上个周末我和朋友到虹口行走,从北海宁路转到吴淞路,无意中发现中国邮政虹口分公司(虹口邮政支局)的报刊门市部还在,一时好奇拍了些照片,和守在门市部的邮政老职工老姜聊了几句。回家查了相关资料才发现,这已经是上海16个市辖区500多个邮政服务营业场所中硕果仅存的一家报刊门市部,而位于吴淞路的虹口邮政支局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业以来也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城市的变迁、随着人们生活和阅读习惯的改变,老邮局、老报刊门市部、老邮政职工面临着各自未知的明天。


吴淞路北海宁路口

吴淞路529号

虹口邮政支局


上海最后的报刊门市部


玻璃门上挂满各种杂志


门帘背后

别有洞天


门市部面积不过十来个平方米

报刊杂志堆得满满当当


营业时间:06:00-17:15

11小时零15分钟


你想得到想不到的都有


很多冷门的行业类报纸


仿佛时光倒流


我第一次读武侠小说是这份杂志

没想到还在发行


一些属于时光的印记


顾客以老年人为主


报刊门市部最后的守护者老姜


进门时,门市部负责人老姜正在里头吃饭。见我们对报刊感兴趣,他放下饭碗热情地和我们交谈。老姜在邮电局工作三十多年,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一年接一年,一年续一年,不知不觉退休好几年了,他还在这里苦苦守护,没有接班人,什么时候退休,这家门市部可能也就结束了。说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剃了个光头的老姜颇多感慨:小孩从小到大,自己没有带过。老人养老送终,他也留有遗憾。没有休假,没有节日,他的半生就守在这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风雨无阻。“读者”,他很多次提到读者,尤其是老年读者,有的是不习惯“移动阅读”,有的是为了一份情怀,很多人动迁到了遥远的郊区,坐公交、挤地铁,也要到老姜这里带几份报纸杂志回去,“有的老顾客一个星期来一次,一次带一大包”,老姜强调,“为了这份感情,我还是要坚持下去,不知还能坚持多久”……


买了一份《每周广播电视》留念


老姜向我们介绍,邮电支局和报刊门市部原在对面第一人民医院处,因市政改造搬到马路对面,也有二十多年历史了。告别老姜,回家查阅相关资料,虹口邮电支局的历史还是颇值得介绍的。这家邮局又名吴淞路邮局,其前身是创办于1911年的西华德路(今长治路)西部支局,在全上海的邮局中编号为5,这个编号沿用到八十年代改为80支局。1929年11月15日邮局从西华德路迁到吴淞路海宁路西南角。当年的吴淞路是有名的日本街,也是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很多历史照片上可以看到吴淞路邮局的影子。


吴淞路海宁路旧影

右侧“至诚堂书店”隔壁

就是吴淞路邮局


将近百年历史,吴淞路邮局经历了战乱和和平,抗战期间曾短暂搬到有恒路(今余杭路),1946年搬回吴淞路海宁路,但位置换到了东北角,在这个地点一直营业到1997年。吴淞路邮局是虹口最大的邮局,除了邮政,还是虹口地区集邮爱好者的天堂,书刊发行自不待言。九十年代配合吴淞路闸桥开工,邮局搬到现在的位置,也有二十五年了。几座原址都建成了新的高楼大厦,已无迹可寻。这家上海最后的报刊门市部,也不知还能存在到何时……


最近我还写了

1998年的上海女足,马良行、孙雯,第一次进球的浦玮……

1999年的水庆霞

再见!和吉安路的麪馆见最后一面

写给冬奥小白的观赛tips

48年前终结越南足球不败神话的上海人

大年初一,吉安路法藏讲寺

此刻,外滩的钟声

“一·二八”九十周年,一些少有人知的纪念地

上海大剧院曾经有片溜冰场

复兴中路停云里居民代表郑文伯先生轶事

一代人的回忆:上译经典《虎口脱险》公映四十周年

漫谈茂名南路法国总会和淮海运动场

南京东路体育用品商店:小店面的大历史

寻找大都市的竞技魅力


关注“老周望野眼”

扫描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