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见!和吉安路的麪馆见最后一面

老周望野眼 老周望野眼 2022-05-05

简体字都写成“面”,但在传统的正字(繁体字)里,见面的“面”和面包、面条、粥粉面的“麪”(或写成“麺”)是两个字。经常有人写错,“给我个麪子”,什么意思?汤麪还是拌麪?宽汤还是紧汤?如果不能把繁体字写准确了,还不如就写写简体字好了。有时去面馆不是为了吃面,而是和朋友见面。今年的大年初一我到吉安路去了趟,为吃碗面,也为和复兴中路口的清真面馆见一面。那天是壬寅虎年的第一天,也是这家三十多年老店营业的最后一天。老早就知道小店的门面要征收,老板光荣退休,不愿意再做了。一直想着过来再吃一次,和老李再说两句话,但总被一些俗事拖着,三拖两拖,就拖到了最后一天,还是在网上看到最后一天营业的消息,赶紧过来,总算吃上,也见上了最后一“面”。


吉安路复兴中路口

清真面馆

原名清真永丰面馆


说起来,吉安路成为美食一条街是很意外的。原来这里的特色是祭祀用品和“一条龙”,因为吉安路上有卢湾境内仅存的寺院:法藏讲寺。画像、锡箔、黄表纸……或许吉安路的风水好,真的是做什么都发。或许卢湾的老房子越来越少,这里多多少少还有一点老底子的味道,于是吉安路火了。从肇周路到复兴中路,短短百米,两头再拐个弯,开出不少有特色的餐饮,尤以面馆驰名。不过随着去年下半年一纸征收令,原先在卢湾面馆江湖叱咤风云的店家,终于都要换个地方,而这些店家中资格最老、经营时间最长的清真面馆,决定结束了。


清真面馆老板老李

外号“长脚”


以前“清真永丰面馆”的老招牌


我和老李也算老相识,五年前在公众号上写了篇文章,我们的关系起了变化。一直叫他“长脚”,忘了问他姓什么,或许听错了,那篇文章把他写成了“老张”。文章发出去,有人按图索骥去吃面,老李知道有我这个人,再去吃面,他就不肯收钱了,给的浇头也特别多。后来有档电视节目请我介绍面馆,我带摄制组去了清真面馆,那天天气炎热,“长脚”非但没收钱,还专程放下手头的生意,跑到对面的小店买了几罐可口可乐放在桌上。看着“长脚”的一头汗,我心里特别不好意思,后来每次经过那个路口,我都刻意避开,像犯了什么错误。我也想去吃碗面,但不想接受“长脚”的馈赠,于是……后来就没再去过了。


2月1日

清真面馆最后一天营业


毕竟过了好几年,“长脚”看到我只是面熟陌生地寒暄,我也放下了包袱。吃什么面?其实已经没有太多选择。牌子上的浇头大多已售罄,只有牛杂、辣酱和咸菜了。那就牛杂加辣酱吧,老规矩,只收现金。同行的小伙伴掏了半天皮夹子,“钞票等一歇,两碗汤面,晓得了”。不一会儿,面端了上来,钱也收了。没有惊喜也没有失望,一碗普通的面条,浇头只是普通的牛杂和辣酱,这碗面下肚,三十多年的老店要说再见了。


牛杂加辣酱

别无选择


三十年不变的标志性动作


食品经营许可证

原来“长脚”叫李尊宝

有效期还有一年半

但老李不准备再做了


“清真食品”标记


浇头所剩无几


只收现金


最后一天

满满当当


站在街上吃

也是一景


和吉安路上其他几家面馆不同,“长脚”心态很好,说话慢悠悠,做事稳笃笃。五年前采访他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至今看来仍是很有意思的:“我没有什么大的想法,所以运道也不错……插队到安徽,是个好地方,有米吃,饿不着,和黑龙江、云南比,我算不错的……25岁回来,就在这里坐到现在,我们没有创新,老早国营店也是这个味道。我就做好我的这碗面,可以了。很多人喊我出去做,到这里那里开店,我朋友当中也有人卖烤鸭、开面馆发了财。他们是他们,我是我。我就这样,街坊邻居吃得开心,我就开心。穷做恶做我也做不动。就这样蛮好,哪天吉安路拆迁了,就算结束。”——这不,吉安路拆迁了,他的小店也就算结束了,他说到做到。


“长脚”李尊宝


很多人吃完面条等着,显然是想和“长脚”合影。本来我也想合个影,想想算了。这家面馆默默地开了几十年,我没为他做过什么。那么多老建筑、老字号一一地消失了,我也不可能一一地去合影留念。一碗面吃好,汤都不剩,就这样一别两宽,今后,吉安路再也没有了清真面馆这一号,壬寅虎年的大年初一,营业的最后一天,过来吃了最后一碗,或许未来走过这个路口时,我会絮絮叨叨地说两句别人不要听的闲话,还能怎样呢。


法藏讲寺的素面

门口也有不少人排队


颇有争议的逸桂禾面馆


贴出了搬迁通告


肇周路口的馄饨店

也要告别了


河南拉面搬去了普陀


大名鼎鼎的小广东乐器铺


现在搬到了老西门茶城

小广东和乐队在人行道上演奏的景象

已经成为过去


拆……哪


小广东乐器铺现在的样子


靠近西藏南路的南六广场

逸桂禾和大肠面的新址比邻而居


大肠面和逸桂禾的后门


还有从肇周路搬来的锅贴店

原名宏玉坊

改名宏玉方

是没了土地的意思吗?


作为美食一条街的吉安路

告别了


清真面馆斜对面

平移过的“逸庐”

如今的红色文化地标“复兴·颂”


最近我还写了

写给冬奥小白的观赛tips

48年前终结越南足球不败神话的上海人

大年初一,吉安路法藏讲寺

此刻,外滩的钟声

“一·二八”九十周年,一些少有人知的纪念地

上海大剧院曾经有片溜冰场

复兴中路停云里居民代表郑文伯先生轶事

一代人的回忆:上译经典《虎口脱险》公映四十周年

漫谈茂名南路法国总会和淮海运动场

南京东路体育用品商店:小店面的大历史

寻找大都市的竞技魅力


关注“老周望野眼”

扫描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