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前驻苏大使:蓄意促成的乌克兰危机
杰克·马特洛克(Jack Matlock,1929.10.1—)是美国驻苏联最后一任大使,见证了美苏关系的重大变局及随后的发展走向。本月14日,就在俄乌战争一触即发之时,92岁的马特洛克在美国美俄协议委员会(ACURA)官网发表长篇文章,题为Today's Crisis Over Ukraine(今日的乌克兰危机),并在副标题称此为一场“蓄意促成的”(willfully precipitated)危机。文章虽发表在战争爆发前,却准确地预测和分析了战争的必然性以及导致战争的诸多因素,特别对美国长期以来针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刻而犀利的反思,并透露出一些重大的珍贵史实,值得一读。特予全文编译分享。
副题:
今天,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本可避免的危机。这是一场可以预见的、也确曾被预见的、却又被蓄意促成的危机。但这也是运用常识即可轻易解决的危机。
我们每天都被告知,乌克兰可能即将发生战争。我们还被告知,俄罗斯军队正在乌克兰边境集结,随时可能发动袭击。美国公民被建议离开乌克兰,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家属正在被疏散。与此同时,乌克兰总统建议民众不要恐慌,并明确表示他不认为俄罗斯即将入侵。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否认他有任何入侵乌克兰的意图。他的要求是停止增加北约新成员的进程,特别是要向俄罗斯保证,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永远不会成为北约成员。拜登总统拒绝提供此类保证,但明确表示愿意继续讨论欧洲战略稳定问题。同时,乌克兰政府已明确表示,它无意执行 2015 年达成的将顿巴斯省重新纳入乌克兰并拥有高度地方自治权的协议——这份与俄罗斯、法国和德国达成的协议得到了美国的支持。
也许我错了,可悲地错了。但我不能否认,我们正在目睹一场被美国媒体精英严重放大且被用以服务于国内政治目的精心策划的闹剧。面对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奥密克戎的肆虐、从阿富汗撤军的指责(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公平的),以及未能获得本党对“重建更好”法案的全力支持,拜登政府在低迷的支持下步履蹒跚,就像它为今年的国会选举做准备一样。既然在国内问题上取得明显的“胜利”似乎越来越不可能,为什么不假装他通过“对抗弗拉基米尔·普京”阻止了对乌克兰的入侵呢?实际上,普京总统的目标似乎很可能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正如他自 2007 年在慕尼黑发表演讲以来所说的那样。简言之,就是:“请至少对我们展示哪怕一点尊重嘛。我们并不威胁你或你的盟友,你们为何拒绝我们的安全却又坚持你们自己的安全?”
1991 年苏联解体时,许多观察家忽略了标志着 1980 年代末和 1990 年代初迅速发展的事件,认为冷战结束了。他们错了。冷战至少在两年前就结束了。它以谈判结束,符合各方的利益。乔治·H. W.布什总统(以下简称老布什)希望戈尔巴乔夫能够设法将十二个非波罗的海共和国中的大多数保持在一个自愿联邦中。 1991 年 8 月 1 日,他在乌克兰议会(最高议会)发表讲话,支持戈尔巴乔夫的自愿联邦计划,并警告不要“自杀式民族主义”。后一句话意指格鲁吉亚领导人Zviad Gamsakurdia 对苏维埃格鲁吉亚境内少数民族的迫害。出于我将在其他地方解释的原因,这些话也适用于今天的乌克兰。
...................................................................................................................
应用常识便可轻松解决?
简短的回答是因为它可以。普京总统的要求是非常合理的,即结束北约扩张并在欧洲建立一个确保俄罗斯和其他国家安全的安全框架。他没有要求任何北约成员退出,也没有威胁任何人。按照任何务实的常识标准,促进和平而不是营造冲突符合美国的利益。试图使乌克兰脱离俄罗斯的影响——那些鼓动“颜色革命”的人所公开的目标——是愚蠢的,也是危险的。我们这么快就忘记了古巴导弹危机的教训吗?
现在,说批准普京的要求符合美国的客观利益,并不意味着这很容易做到。民主党和共和党的领导人都形成了这样一种恐俄立场(一个需要另作研究的议题),以至于需要高超的政治技巧才能驾驭危险的政治水域并取得理性的结果。
拜登总统明确表示,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美国将不会用自己的军队进行干预。那么,为什么要将这些军队派驻到东欧呢?只是为了向国会的鹰派表明他的强硬立场?派驻东欧干什么呢?除了逃离叙利亚、阿富汗和非洲大草原干旱地区的难民潮之外,没有人威胁波兰或保加利亚。那么第82空降师的任务到底是什么呢?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那样,也许这只是一个昂贵的游戏。也许拜登和普京政府随后的谈判会找到解决俄罗斯担忧的方法。如果是这样,也许这个游戏就达到了它的目的。也许那时我们的国会议员将开始处理我们在家中日益严重的问题,而不是让它们变得更糟。
人是可以有梦想的,不是吗?
本文作者是前美国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自1987年起在苏联任职的他,亲眼目睹这个帝国一步步走向最后的终焉。
大幕落下,身在美国的马特洛克陷入了深思:苏联如此解体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整个过程真的是必然发生的吗?谁应该为苏联的解体负责?整个世界未来又该走向何方?
为了解答这诸多的疑问,找出帝国真正的“死因”,马特洛克在卸任后重返学术界,将所见所闻整理成了70万字左右的《苏联解体亲历记》,一经推出便好评如潮:
《华盛顿邮报》评论道:“这本书shou次全面讲述了从1987到1991年的惊人事件,并且仍然是同类书中蕞好的一本”。
《外交事务》杂志也不吝溢美之词:“他在书中展现了苏联关键人物的回忆录中也没有的洞见”。
有关苏联解体的书籍数量繁多,这本书能从中脱颖而出获此殊荣,一定有其独到之处,大抵有以下三点:
◎双重身份,内外视角
剖析苏联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生活在苏联的人们,亲身感受这一复杂帝国的他们,能看到“铁幕”背后的故事;一类是其他国家的苏联研究者,很少受苏联社会影响的他们,能够真正做到“旁观者清”。
在这本书中,得益于马特洛克的双重身份,对苏联解体的观察构成了一个全新的双重视角——外交官的身份,让他得以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与整个改革;学者的身份,又让他成为一个旁观者,在任教期间深入追问苏联解体的答案。
◎破除黑箱,看透迷局
回看苏联历史的时候,我们关注的往往是肃杀的社会环境,亦或是不景气的经济形势。个中原因,可能是其中的一段遭遇、一种现象、一段文字或一种态度。它们让我们产生共情,帮助我们真正理解那个年代。
但想要了解官员间复杂的博弈与交锋,则面临诸多困难。尽管解体至今已经30年,苏联时期的大量档案依然处于保密状态,很少能在书中见到。因此对读者来说,那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仍然是一个黑箱。
而马特洛克,无疑是最了解黑箱的人之一。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博弈对抗、反对派的步步为营、执政党的进退失据、以及美国总统对苏联的态度变化,在这本书中生动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还原苏联人的变革之声
在帝国走向终焉之时的整个过程中,以叶利钦为代表的反对派提出了诸多政见,吸引了大批渴望变革的苏联人。然而,鲜有书籍将目光聚焦于这些普通民众,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观察动荡中的苏联。
在这本书中,跟随马特洛克的足迹,走遍各个加盟共和国,我们将看到身处“铁幕”之中的苏联人的一举一动。无论是改变僵化的体制,还是寻求脱离苏联,都不再是空泛的语句,而是理解苏联解体不可或缺的声音。
当下,苏联题材的书籍在市面上越来越少见,对读者来说寻找起来也更加困难。面对如此现状,《苏联解体亲历记》是不能错过的好书。而其精美的装帧设计,令此书更具收藏价值。为此,近现代史论诚挚推荐本书,跟随前美国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我们将看到身处“铁幕”之中的苏联人的一举一动。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亲历帝国黄昏的全景图像。
信息来源:进观传媒,综合自进观传媒、先知书店、新经典等
▍延伸阅读